摘" " 要:碰撞問題(物體之間帶有彈簧的情況)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難點,利用GeoGebra軟件可以將碰撞過程中物體的速度、位移和彈簧的長度等動態地呈現出來,創設接近真實的物理場景。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將物理知識可視化并呈現給學生,從而降低獲取、處理和應用知識的難度,彌補學生空間想象力差等問題。
關鍵詞:彈簧;碰撞;可視化;GeoGebra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4)1-0077-5
高中物理中帶有彈簧的碰撞問題,不僅涉及到物體的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動能、動量以及彈簧的彈性勢能的分析,還涉及以上物理量間相互關系的分析。此物理過程具有動態性,僅通過文字、語言和圖片難以準確描述其特征,學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理解并還原整個過程[1],很難在腦海中構建合理清晰的運動場景。因此,基于運動場景的物理過程分析和計算十分困難。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理解物理學的本質,增強科學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GeoGebra軟件可以將物理知識和物理過程動態化,如微元法求位移、運動電荷在有界磁場中的偏轉、波的干涉等問題都可以通過GeoGebra軟件以動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模型建構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3-5]。以2022年全國高考乙卷理綜第25題為例,將GeoGebra軟件應用于高中習題教學,把帶有彈簧的碰撞模型中涉及的物體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動能、動量、彈性勢能等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幫助其更好地建構物理知識。
1" " 利用GeoGebra軟件輔助高中物理題的講解
例題 (2022年全國高考乙卷第25題)如圖1(a),一質量為m的物塊A與輕質彈簧連接,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物塊B向A運動,t=0時與彈簧接觸,到t=2t0時與彈簧分離,第一次碰撞結束,A,B的v-t圖像如圖1(b)所示。已知從t=0到t=t0時間內,物塊A運動的距離為0.36v0t0。A和B分離后,A滑上粗糙斜面,然后滑下,與一直在水平面上運動的B再次碰撞。之后,A再次滑上斜面,達到的最高點與前一次相同。斜面傾角為θ(sinθ=0.6),與水平面平滑連接。碰撞過程中彈簧始終處于彈性限度內。求:
(1)第一次碰撞過程中,彈簧彈性勢能的最大值;
(2)第一次碰撞過程中,彈簧壓縮量的最大值;
(3)物塊A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現借助GeoGebra軟件展示兩個物體的位置變化、彈簧長度的變化以及物體的v-t圖像,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兩物體碰撞的物理過程。
1.1" " 第一問解析
在GeoGebra課件中,賦值各物理量的初始值。點擊啟動,觀察物體的運動、彈簧的長度以及物體的v-t圖。圖2可以動態展示出0~2t0時間內兩物體的速度變化和彈簧的長度變化。
此問不易理解的地方是,為什么兩物體共速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這是因為此物理過程在現實生活中不易觀察到,學生沒有相關的經驗。利用GeoGebra軟件將此物理過程展示出來,給學生展示接近真實的物理情境,打破只能想象的局面。隨著教師一步步地播放動畫和講解,學生同時通過視覺和語言接收信息,達到雙重編碼知識的目的。這樣,就會增強信息的回憶與識別,有效促進學生理解這道題背后的分析過程和結論。再遇到同種模型或者類似模型時,就能快速識別、提取記憶,并加以應用和遷移[6]。
1.2" " 第二問微元法解析
若能將0~t0時間內B的位移xB求出來,則彈簧的最大壓縮量為Δx=xB-xA。
由v-t圖的意義可知,0~t0時間內,物體A的位移為圖3中的面積xA。若能將圖3中面積S'B求出來,則xB=1·2v0t0-S'B。
同一時刻,彈簧對A,B的彈力大小相等,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可知aA=5|aB|。
由于學生比較熟悉圖線和橫軸所圍面積的含義,所以將B的v-t圖向下平移至從原點開始的圖像,如圖4所示,記為物體B'的v-t圖像。把速度、加速度分別記為v'B,a'B,則a'B=aB。
在0~t0時間區間內與t軸所圍面積記為x'B,則S'B=x'B。
在GeoGebra課件(v-t圖)中,改變n的值可改變包圍區域中小矩形的個數。當n越來越大時,所有小矩形的面積之和越來越接近圖線與時間軸所圍的面積,如圖5所示。那么,當n趨近于無窮大時,小矩形的面積之和就等于圖線與時間軸所圍的面積。
此小問的難點在于學生無法理解xA=5 |S'B|。因為高中主要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很少用運動學知識解決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問題。在GeoGebra軟件中,可以將面積切割成很多小長方形,再逐個疊加,學生能學習到微元法的真正內涵。
學生通過GeoGebra軟件,以圖像的方式接收信息,大腦幾乎可以在瞬間完成接收,甚至不需要借助解釋或者分析。圖像散發出的所有信息都收集到大腦中,并對其進行自動化解釋[7]。相對于只在黑板上畫一個圖然后推導公式的傳統教法,利用GeoGebra軟件精確繪制圖表輔助教學的方法更適合學生大腦接收信息的方式。
1.3" " 第三問解析
物體A滑上斜面,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直至速度等于0。由動能定理,可得
以黑板為主要工具的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只記住了一個結論,而不能真正理解物理過程。當學生面對一個“可見”并“接近真實”的視頻材料時,便會主動思考物體運動的特點,這便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建構過程。
2" " 例題改編
改編1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個質量為2m的物塊A與輕質彈簧連接,以速度vA向右做勻速運動,另一個質量為m的物塊B以速度vB向左運動,如圖7所示。t=0時B與彈簧右端接觸,某時刻B與彈簧分離,A,B的v-t圖像如圖8所示。已知從t=0到t=t0時間內,物塊A運動的距離為x0,求:
改編2 將改編1中彈簧右端與物塊B相連接,請思考兩物塊第N次共速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還是伸長狀態?
解析 借助GeoGebra軟件給學生演示此物理過程,繪制兩物塊的v-t圖像、彈簧長度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0所示。t0時刻,第1次共速,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1時刻,第2次共速,彈簧處于拉伸狀態;t2時刻,第3次共速,彈簧處于壓縮狀態……所以,若N為奇數,則第N次共速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若N為偶數,則第N次共速時,彈簧處于拉伸狀態。
3" " 總" 結
借助GeoGebra軟件,可以將很多抽象的物理場景可視化。但是,可視化的教學方式也不能濫用。對于習題教學而言,過多地將GeoGebra等軟件引入課堂,過早地將GeoGebra軟件繪制的軌跡呈現給學生,似乎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也會影響學生的模型建構能力[8]。教師要掌握教學的契機,在恰當的時機利用GeoGebra軟件將復雜的物理過程展示給學生,將可視化軟件的優點與物理教學恰當地結合起來,從而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同時,利用GeoGebra軟件進行物理教學,還可以引起學生高級別的認知沖突,非常有利于概念的正確轉變和科學概念認知結構的穩定[9]。
參考文獻:
[1]劉健智,程婷.GeoGebra軟件在物理可視化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教師,2021,42(6):70-7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3]黃北京,劉毓球. 用GeoGebra輔助高中物理微元思想的教學[J].物理教師,2013,34(4):58-59.
[4]馮得會,王猛. GeoGebra軟件在物理習題教學中的應用——以“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動態圓的應用”為例[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50(25):36-38.
[5]殷正徐,吳偉. Geogebra軟件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案例分析——以簡諧振動和機械波為例[J]. 物理教師,2017,38(10):70-73.
[6]孫倩娜. 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多媒體界面設計研究[D]. 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
[7]朱福菊.可視化視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2.
[8]張鑫燚,方偉. GeoGebra軟件助力解決周期性問題——以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問題為例[J].物理教學,2022, 44(10):46-48,58.
[9]陳文鑫.認知沖突教學策略實現概念轉變[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20(5):149-151,160.
[10]黨維軍,任愛紅.2022年高考理綜全國乙卷25題第(2)問的解法探析[J].物理教學探討,2022,40(11):44-46.
(欄目編輯" " 賈偉堯)
收稿日期:2023-07-24
作者簡介:趙葡泉(199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學物理學科教學。
*通信作者:杜雷鳴(1972-),男,副教授,主要從事天體物理及物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