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作為新時期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重要內容,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也存在常態化管理服務和持續投入機制未建立、技術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能力較弱、主導產業不夠突出且競爭力不強、人才的集聚和培養遠不能滿足需求等問題。通過對美國農業科技園建設運行情況、持續發展情況、產學研金用緊密結合情況等主要經驗的總結分析,結合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基礎、發展現狀及成效、建設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在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的如下建議:加大財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多元化建設主體;發揮科技創新作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視科技人才培養,激發創新活力;以需求為導向,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力度;培育特色產業,增強農業科技園區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農業科技園;國外經驗;江蘇省;啟示;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01-0255-06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在任何歷史時期都被視為國計民生的根本。自1953年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來,在幾十年的歷史性探索和長期不懈的實踐下,我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科技園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和科技創新載體得到了蓬勃發展,逐漸成為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平臺、農業科技型企業的孵化基地及現代農業科技集成創新的載體[1],是新時期我國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將農業與科技、農村與企業、農民與專家緊密聯系的重要途徑[2],也是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偉大跨越的必然選擇[3]。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中強調,要發展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科技,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作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載體,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對于促進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發揮著重要作用[4]。在對政府、科研單位、市場、企業、農戶等諸多要素的整合利用下,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產生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然而,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式,隨著發展的深入,農業科技園示范與帶動作用弱、發展后勁明顯不足等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制約了江蘇省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美國是較早進行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國家之一,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其發展經驗與發展模式在理論與實踐等方面對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5]。本研究擬在文獻分析與調研考察的基礎上,梳理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美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模式,凝煉其先進經驗,以期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有所啟示。
1 文獻綜述
農業科技園這一產業形式自出現以來就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許越先將現代農業科技園定義為一種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營的農業組織形式[6]。黃沖平認為,現代農業園區是符合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的農業生產區域[7]。徐勝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將現代農業科技園定義為以農業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產業結構,構建以一產為基礎的一二三產融合的六次產業結構,并對當地農業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平臺載體[8]。吳圣等回顧了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并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9-10]。夏秋等通過理論基礎分析,討論了農業科技園對農業技術擴散的促進作用[11]。一些學者將研究對象聚焦到了省、市層面,如筆者曾對廣東、浙江、江蘇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分析[12];孫亞琪基于全產業鏈視角,研究了江蘇省徐州市國家農業科技園產業融合存在的問題[13];程培罡等定量描述了江蘇省蘇州市農業園區化程度及貢獻度[14];儲宇奇對蘇州市農業園區的類型與區域分布等情況進行了簡述,并從農民角度探討了蘇州市農業園區建設產生的社會效益[15];徐勝等對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據此提出提高江蘇省農業園區服務水平的政策建議[16]。還有一些學者將研究目光投向國際,如王桂朵選取以色列、荷蘭、新加坡為代表,從中提煉了國外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經驗[17];申秀清等分析了國外示范農場模式、假日公園、農業科技園區等模式的主旨,為我國農業科技園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18];郭志海聚焦日本現代農業,詳細闡述了日本觀光農業的概況、特點及發展趨勢,研討了江蘇省觀光農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路徑[19]。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已有研究主要圍繞農業科技園的定義與分類、形成與發展、轉型升級路徑等展開,大多是從理論層面進行描述分析,研究范圍較為寬泛, 少數聯系國際經驗、聚焦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建設的研究也缺少針對性。本研究創新性地將美國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科技園發展模式與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聯系起來,以期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的轉型升級提供啟示。
2 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已有較好基礎
江蘇省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帶,是“一帶一路”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界處,江蘇省是一個高經濟質量、高開放度、市場活力強、投資潛力大的省份,農業科技資源豐富,農業產業基礎較好,詳見表1。
1996年,江蘇省開始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過程始終堅持以創新驅動為總方向,綜合運用各類科技創新要素并依此打造現代農業科技新引擎,極大推動了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加快實現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截至2022年,依托現有農業科技資源及農業產業基礎進行了26年建設,江蘇省已經超額產出了其擁有土地的產量(圖1)。
2.2 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的發展成效
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始終貫徹“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農民受益”的原則[20],鼓勵并集聚創新要素,加快創新轉化成果落實及示范推廣。依托成果轉化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吸引高層次人才投入研究,以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最早開始農業科技園建設的省份之一,自1996年起江蘇省就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成果產業化為主要目標,依托產學研結合的平臺支撐和土地合作的保障,在全國率先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已經形成完整的體系(表2),基本覆蓋省內涉農縣,包括經濟糧食作物、觀光、養殖等類別。
江蘇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形成了4種模式,其中政府+企業主導模式占比最大,詳見圖2。
在不同模式主導下發展的園區突出的優勢不同。政府主導型園區產城、產鎮、產村融合較好,創新的聚合及農業科技服務取得較好成效。企業主導型園區主要產業發展及創新成果轉換特點突出。
江蘇省農業科技園發展具有均質性,不因江蘇省內經濟差異而有所不同。作為省內經濟發展較落后的蘇北地區,農業科技園區發展各項指標與蘇南、蘇中持平。部分指標如龍頭農業加工企業數量、近3年政府財政投入、專利數量、工商企業注冊數量及高效設施農業面積超過蘇南、蘇中,這一結果可能與蘇北豐富的農業資源有關。
2.3 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為農業科技進步及現代化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支撐作用,但仍存在部分問題。隨著生物、信息等先進技術運用廣度越來越大,中央針對目前發展階段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戰略部署,要求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進度,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還存在不適應之處。深入研究分析現階段存在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改進有助于提高省擔負新發展階段使命和任務的能力。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3.1 常態化管理服務和持續投入機制未建立 現代農業科技園發展至今,大部分僅掛了省級園區的牌,而缺乏實質性管理與服務。既缺乏有效考核體系、檢查評比及園區動態管理,也未能建立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的統計體系。地方政府對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重視程度也不夠。投入少于1億元的園區占大部分,甚至部分園區尚未得到地方政府財政支持(表3)。
2.3.2 大部分園區研發和成果轉化功能較弱 園區研發、科技創新、應用推廣等功能集中在創新核心區。然而有相當數量的園區科研經費、合作院校、研發機構與成果、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專利授權數量均處于較低水平,不能發揮應有的示范帶動作用(表4)。
2.3.3 園區主導產業不夠突出、競爭力不強 有部分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主導產業的主導地位不明確、產業范圍較廣。還有部分園區的主導產業產值占比沒有突出優勢,且缺乏大規模龍頭企業及核心產業鏈,園區內企業共享資源及分工協作困難,形成農業應有的產業體系困難。部分園區企業規模小、層次低,創新能力有所欠缺。農產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帶動作用不強、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程度較低,導致農業科技園區缺乏競爭力,難以實現高質高速發展。
2.3.4 人才的集聚和培養遠不能滿足需求 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普遍出現科技人員總量少、層次總體不高,難以引進和留住人才的現象。農業從業人員科學素養低,涉農企業創新觀念落后,仍是目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阻礙。江蘇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科研人員情況見表5。
3 美國科技農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及對中國的經驗借鑒
美國作為世界農業第一大國,其農業現代化也達到了很高水平,先進的農業技術及農業機械的使用使得美國能夠引領世界農業發展[21]。美國政府實行研究、教育、推廣三結合的模式來發展農業科技園區,尤其重視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并投入了大量資金,使得美國建立起先進的技術研發體系。與中國不一樣的是,美國憑借自有資源,在自有農場的基礎上發展高科技水平、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科技園。美國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特色主要有以下5點:(1)美國一直堅持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家庭農場制,其農業園區也是建立在家庭農場制基礎上經營的。農業園區高度的科技化和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使得一個規模龐大的農業園區只需要少量工人便能夠進行全套生產、經營及管理過程。美籍華人唐振維博士作為一個蔬菜育種專家,他的工作地點在美國埃爾森特羅的一個農場里面,而這個農場就相當于一個農業科技園區。他在這個科技園區40年間培育出上百種新品種,并將這些新品種推廣到了美國各地。(2)美國農業科技園區中的產業高度融合,類似中國采取的三產融合發展政策。其農業園區從建設、經營到管理形成了一個綜合性極強的體系,包括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交通物流等環節,還運用了氣象、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來構建這一產業體系。在這一基礎上,美國還構建了規模化、產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的農業產業特色[22]。(3)美國農業科技園區頂層設計清晰,布局合理,同質化現象較少。美國的氣候資源較為豐富,這就使得政府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及地理環境特征對農業科技園區的職能進行合理規劃。因此,農業園區就能從行業上及生產環節上進行專業分工,依靠不同產業帶動富有特色的農業園區體系的建立。例如,在東部地區建立了乳牛科技園區,在北部建立了谷物農業科技園區,在南方建立了棉花綜合科技園區,在五大湖建立了玉米科技園區等,這就有效避免了農業科技園區千篇一律、缺少特色的困境[23]。(4)美國農業科技園區非常重視科技創新,政府對于農業科技園也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農業技術的開發、創新、研究與推廣工作,并且建立起完備的技術研發與推廣體系。此外,美國農業科技園區推行農業部的“低投入可持續發展計劃”,運用綠色環保的科技手段應對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問題。另外,美國的農業科技園區與農業教育緊密關聯,相當大的一部分農業科技園區在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合作下開展農業教育,培育了大量農業實用型人才,提高了農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從而幫助農業科技園進行農業技術的創新并對農業科技園進行推廣。例如康奈爾大學與紐約農業實驗站聯合建立的農業科技園,承擔教學研究、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示范推廣等功能,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便日后學生在建設以及經營農業科技園區時發揮作用。這樣,農業科技園區不僅可以作為大學的成果技術展示示范基地,也是涉農技術企業進行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孵化的平臺。
江蘇省生態類型多樣、地理氣候條件優良,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業科技資源較為豐富。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成為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動力之一。借鑒美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發展的一些經驗,立足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運行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借鑒。
(1)加強頂層設計。美國農業科技園中有些是經過長期規劃才被建造出來的,布局相較于國內也較為合理,每個農業科技園的功能定位都非常清晰。因此江蘇省可以立足每個地區的實際農業發展情況合理規劃園區,加強分類指導,避免資源浪費及同質化問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功能明顯的農業園區。同時,還可以借鑒美國的園區發展經驗,給顧客提供多樣性產品,結合中國政府提出三產融合的概念,提供消費者農事體驗等。
(2)加強與高校及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江蘇省高校眾多,農業人才也較多。要引導涉農高校和科研機構與農業科技園區達成合作,共同建立成果轉化平臺與農業研究基地,將研究成果向實際轉移,開展農業高新技術的創新研究、中試試驗、示范推廣、技術培訓等工作。同時園區也要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平臺及試驗基地,進行園區功能的創新;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農業科技園和企業進行產學研結合,促進農業創新結果的推廣。
(3)加強政府政策支持。想要建設科技創新能力強、規模大的農業科技園,必須要擁有一定的資金作為保障。因此就需要政府不僅在科技、農業機械等方面加大投入,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改善農業科技園區的基礎設施,以便能夠更好地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但又是最需要幫扶的產業,每個國家的農業園區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因此需要政府在土地利用、財政稅收、企業融資及科技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例如美國在2014年的農業法案中明確提出給予農業園區技術創新高達20億美元的財政預算支持[3]。
(4)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農業科技園區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雙管齊下進行運行與管理,但是更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類似外國農業科技園區農工商一體化的運營模式,發揮園區內領頭企業的組織領導作用,利用市場機制激勵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同時可以利用市場分配機制激勵科技創新人才在園區內進行創新創業引領。
4 政策建議
隨著農業產業鏈、創新鏈結合的日趨緊密,農業科技發展應該以農業園區的綜合示范、推廣和展示為依托,利用宏觀政策引導和促進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力度,構建以市場為導向、農業科技型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金用緊密結合的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與應用,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改造傳統農業產業,從而實現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4.1 加大財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多元化主體
現代農業科技園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帶頭作用。省級和地方政府要充分重視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和傾斜政策保障,積極挖掘園區發展潛能,增強園區內生發展能力。毋庸置疑,財政資金的引導和農業科技政策的支持是推動現代農業科技園健康發展的保障。然而,大多數現代農業科技園創辦主體為政府部門或政府部門為保障園區運行而創建的管理公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部門亟需轉變政策支持模式,避免支持對象對政策的過度依賴,而應該通過構建科技創新與產業經濟政策聯動機制,培養園區形成自主造血機制。培育多元化社會化建設主體,以制度創新推動園區多元化自主發展,從而轉變扶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方式方法,削弱園區建設的路徑和制度依賴,轉而以市場經濟體制配置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積極引導多元化社會力量建設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園。
4.2 重視科技人才培養,激發創新活力
農業科技人才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是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力量,也是鄉村振興戰略能否貫徹成功的重要因素。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引進與培育,組建一批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創業團隊。充分發揮省“雙創計劃”、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優秀青年基金在農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引進與培育中的引導支撐作用,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資源配置與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產業科技變化相適應。深入推進農業科技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系統破除職稱評聘中“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的傾向。加強對真正想干事、干成事的優秀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力度,進一步激發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職業農民、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對農業產業化效果有決定作用,因此,在先進農業產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要通過合理有效的形式,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提升整體生產水平。只有不斷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農業科技創新的自主性,才能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產業技術更新換代、提高農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4.3 以需求為導向,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力度
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江蘇農業科技創新需求、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實現農業科技高質量創新為目標,加快構建市場化、高效農業科技創新機制,組建一批新型農業科技研發機構、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進一步集聚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激活農業科技創新要素,形成農業科技創新合力,突破一批農業卡脖子技術。深入變革傳統科研模式,建立健全新型協同創新機制,面向高校院所和農業科技型企業,以市場機制推動各創新主體組建科研創新聯合體,打破舊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打造市場化的高效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體系。要加強對涉農高新技術的研究力度,通過優化、調整各領域研究方向和任務,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同時,注重農業科技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開發符合實際需求的技術,形成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技術支撐。
4.4 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
明確的市場定位和科技創新目標是農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農業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突出區域化、市場化、特色化和經濟效益。只有將特色農業與產業化經營相結合,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18]。農業科技園從建設初期就必須要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對園區特色產業定位、創新平臺建設、產業功能布局、經濟與社會效益等進行充分的科學論證和綜合評價。盡量不要跨越行政區域建設,同時避免以快速出政績為目的的短平快建設;園區規劃還必須考慮園區的長期建設與發展分階段完成建設考核任務。農業特色產業確定后,要從科技、產業、財政等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和引導,為農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在園區運行過程中,要注重區域品牌的打造及其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黃修杰,何淑群,黃麗蕓,等. 國內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其研究綜述[J]. 廣東農業科學,2010,37(7):289-293.
[2]劉然然,王 梁.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研究綜述[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9-14.
[3]成福偉. 發達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及借鑒[J]. 世界農業,2017(1):13-17.
[4]徐 勝,李德新. 江蘇農業園區“十三五”科技服務發展思路[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2):538-540.
[5]李春杰,張衛華,于戰平. 國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經驗借鑒——以天津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為例[J]. 世界農業,2017(12):230-235.
[6]許越先. "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方向[J]. 調查世界.1999(1):46-53.
[7]黃沖平. 農業現代化導論[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50-51.
[8]徐 勝. 江蘇省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及規劃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7.
[9]吳 圣,吳永常,陳學淵.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階段演變、面臨問題和路徑探討[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9,21(12):1-7.
[10] 黃 梁.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演變、問題與發展路徑[J]. 農業經濟,2021(1):15-17.
[11]夏 秋,許 朗. 以農業科技園區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擴散的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1):462-463.
[12]袁 波,高 凱,周鵬飛,等. 廣東、浙江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對江蘇的啟示[J]. 江蘇科技信息,2022,39(29):1-4,19.
[13]孫亞琪. 全產業鏈視角下徐州國家農業科技園產業融合研究[J]. 中國林業經濟,2020(3):59-61.
[14]程培罡,顧金峰,潘華露,等. 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評價及其對農業現代化的貢獻[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6):474-477.
[15]儲宇奇. 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其對農民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471-474.
[16]徐 勝,李德新,江 蛟. 江蘇省農業園區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分析——兼論現代農業園區創新科技服務模式[J]. 農業科技管理,2020,39(6):59-62,88.
[17]王桂朵. 國外農業科技園區有何發展特色[J]. 人民論壇,2017(34):200-201.
[18]申秀清,修長柏. 借鑒國外經驗發展我國農業科技園區[J]. 現代經濟探討,2012(11):78-81.
[19]郭志海. 日本觀光農業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2):579-581.
[20]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Z]. 北京:國家科學技術部,2020:1.
[21]鄒 璠,徐雪高.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國際經驗及相關啟示——以美國、日本為例[J]. 世界農業.2021(2):54-61.
[22]俞美蓮,張莉俠. 國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實踐及啟示[J]. 世界農業,2015(3):158-162.
[23]俞美蓮,馬 瑩,董家田,等. 國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對上海的啟示[J]. 上海農業學報,2014,30(6):7-12.
收 稿日期:2023-03-17
基金項目: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子項目(編號:BE2019381-1)。
作者簡介:袁 波(1975—),男,江蘇徐州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管理、農業科技創新研究。E-mail:yuanbon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