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化時代,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方式、接受理念產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媒體“媒介邏輯”的塑造下,實現了由物質媒介向影像媒介的跨媒介傳播。新媒體的媒介載體是以數字、文字為基礎的媒體表現形式,它的出現在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帶來創新與突破的同時又給人們認知世界、了解世界帶來了巨大便利。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在真實或模擬環境中的具體活動,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并將理論或成果應用到實踐中的過程。
體驗式學習的內涵與過程不斷在發生變化,從杜威的“直接經驗+反思”,轉向“直接經驗+情意體驗”,再到David Kolb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體驗式學習圈模型,認為體驗式學習是“具體體驗、觀察反思、抽象概括、檢驗應用”(見圖1)的循環式學習。Itin指出,體驗學習的內涵和過程可能會有所變化,但以直接經驗和反思為基礎的本質始終不變,這說明了二者在體驗式學習中的基礎性地位,在設計體驗式學習的物理環境時,要考慮是否利于促進學習者直接經驗的獲取與反思。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范圍廣泛、速度快,其特殊優點使它比傳統媒體傳播形式更能利用高新科技實現萬物互聯互通的效果;新媒體還能借助主流輿論思想和娛樂生態,加強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用戶獲得更深入全面的優質體驗;新媒體技術的高速運轉特點,也將推動體驗式學習中四個階段間的相互銜接,促進體驗式學習的循環。
非遺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至今仍以口傳心授的傳統形式進行傳播,傳承人通過口述內容、現場表演進行非遺的展示,而非遺傳承模式仍以家族傳承或作坊學徒制度為主。非遺的學習和傳承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時間上的投入要遠遠大于在物質上的投入。然而,當代人的生活已被電子產品占據了大量時間,傳統的傳播形式難以吸引當代人們的關注,同時,這種傳統的傳播及傳承方式受空間限制,導致非遺的影響范圍難以擴大,非遺的生命力大大降低。單純口傳心授的形式對體驗式學習四個階段中的具體體驗來說過于單一。缺少第一個環節的具體體驗,后續的體驗式學習循環必定受到影響,將傳播內容和過程數字化可交互化,對非遺文化的新媒體傳播至關重要。打破了時間、空間和信息傳播的限制,使傳播主體之間有更多機會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拓寬非遺的傳播途徑,擴大非遺的受眾群體,也拉近非遺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同時借助各種融媒體傳播平臺、高新科技產物,如VR眼鏡等深度體驗工具,以及新媒體萬物互聯的特點,幫助非遺文化建立互聯網思維,將非遺文化全面而優質的體驗帶到千家萬戶。
新媒體視域下非遺傳播的難點
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碎片化”,導致非遺傳播的“淺表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更愿意選擇觀看碎片化內容。截至2022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數量達到9.62億人,較2021年12月份增長2805萬人,占網民總數的91.5%,增長幅度大。非遺文化表達的完整性受制于短視頻的碎片化,以抖音上將非遺作為運營內容獲得最多點贊量的博主“非遺大宇”為例,其單期視頻長度均為50秒上下。這些碎片化的內容雖然能夠提高受眾的信息接收速度,提升非遺創作影像的完播率,但不利于大眾更深入了解非遺。對于觀眾來說,單單觀看這些碎片化內容并不能帶來切身的非遺“具體體驗”,僅是過眼云煙而不是沉浸式、體驗式地感受非遺,觀眾無法得到有用的直接經驗,造成體驗式學習環節的斷層,無法促進觀眾對非遺直接經驗的獲取和反思,也就談不上對非遺的體驗式學習。
非遺的新媒體傳播主體專業度參差不齊。目前,抖音平臺上經營“非遺”產品的企業占據非遺傳播主體的大多數,在傳播非遺的同時兼具較強的商業性,以營銷為目的,具有明顯的功利性。以盈利為目的的新媒體傳播主體,自身并沒有具體了解過相應的非遺現狀,他們最多只進行了體驗式學習的第一個環節“具體體驗”,畢竟沒有“具體體驗”,也就無法為觀眾輸出內容。此類傳播主體具有明顯的功利性,這也導致他們構建非遺內容時缺乏專業性,沒有考慮非遺內涵的深度性與非遺傳承過程的邏輯性,缺乏深入挖掘與不斷創新的非遺傳承精神,所以此類傳播主體并沒有很好地做到體驗式學習的后面幾個環節,體驗式學習四個環節無法做到閉環,自然也就無法真正做出吸引大眾的傳播內容。
在非遺的新媒體傳播過程中交互體系未能很好地被利用。利用數字化進行非遺傳播和保護的方式大多以文字介紹、圖像信息、錄音錄像資料為主,缺乏交互體系,沒有很好地做到體驗式科普。這樣的形式對大眾缺乏吸引力,只能做到非遺的儲存,無法激起大眾對非遺的興趣,也就無法讓大眾自發地投入非遺學習中。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交互體系,讓用戶能沉浸式體驗非遺之美,并及時通過新媒體平臺反饋、交流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非遺知識,從而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以往用戶只能單向接收信息的局面,增強非遺的吸引力。新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傳播過程中的交互成為可能。如VR技術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大眾可以通過VR切身體驗非遺,還能通過VR特有的傳感技術沉浸式感受非遺。“具體體驗”環節已通過新媒體VR技術構建完畢,接下來是“觀察反思”環節:大眾可以通過VR對非遺的主題內容進行觀察,加深對非遺內容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自身獨立的想象,結合自身知識對非遺的含義進行思考,探究非遺本身的深度,“抽象概括”環節、“檢驗應用”環節,其實就是大眾通過VR這個新媒體交互體系對非遺有所了解后,感受到非遺之美,激起自身對非遺的興趣,渴望投入非遺學習之中并為之實踐,這也就是“檢驗應用”的意義所在。
基于體驗式學習理論的非遺新媒體
傳播路徑建構
科普微視頻助力非遺傳播。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用戶數量的不斷增長,中國迎來移動豎屏時代。為了滿足用戶的沉浸式體驗,各大平臺紛紛推出了豎屏模式的微綜藝、微紀錄片和微影視。傳統紀錄片多注重紀實性,很多年輕人對其缺乏興趣。短視頻與紀錄片的融合,不僅能極大提升紀錄片的趣味性,還可以增強用戶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學習,這也加強了體驗式學習四個階段中的觀察反思階段。豎屏微紀錄片的時長比傳統紀錄片更短,一般只有幾分鐘,情節緊湊、頓挫抑揚,解決了短片的“碎片化”和“不專業化”問題,也便于用戶抽象化非遺。2020年,新媒體平臺抖音推出了一系列非遺微紀錄片,展現了“雷山銀飾鍛造”“富陽油紙傘”“杭繡”“蕪湖鐵畫”和“華縣皮影”五種非遺,同時記錄了一些面臨傳承危機的非遺傳承人故事。應當強調的是,為了使非遺學習者獲得最深刻的體驗,微視頻中的情景應該提供足夠全面的信息進行背景鋪墊和氛圍渲染,避免學習者在抽象體驗非遺的過程中,對自身的固有認知與所代入的角色身份產生割裂,從而幫助學習者正確構建自身的創造性記憶。
非遺傳播中虛擬現實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近期,虛擬現實技術(以下簡稱為VR)與增強現實技術(以下簡稱為AR)作為新媒體形式改變了人們對新聞和信息獲取的體驗方式。皮亞杰認為,學習過程是個體與環境循環互動的發展過程。將VR/AR視為主要的創新媒體形式,將為內容創作、故事陳述和觀眾參與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VR/AR,學習者可以在非遺情景中扮演某個角色,對交互系統進行操作,從而自主決定該角色的行為。交互系統根據學習者所做出的決策即時做出響應,推演情景故事發展,并以多感官的沉浸體驗反饋給學習者,通過這樣的體驗式交互循環,學習者做出的不同選擇將會導致故事走向不同的發展方向,形成個性化的交互體驗,更好地形成體驗式學習中的具體體驗和觀察反思,讓學習者形成對非遺文化的認知框架和初步記憶。
建設非遺智慧課堂。在教學中,非遺傳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高效簡便性,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課程,以增加學生課上反饋,從而培養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非遺智慧課堂有兩方面的優點:一方面是非遺智慧課堂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情境設置均實現了智能化;另一方面是通過智慧課堂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充分進行互動反饋,學生有更好的參與性體驗和反思,強化了體驗式學習中的具體體驗、觀察反思和抽象概念階段,利于形成體驗式循環。
在發達地區,課堂上老師可以借助以多媒體為載體的趣味數字化交互系統提高學生學習非遺知識的參與度。交互系統的劇情發展由學生的自主決策行為推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相比于一個向學習者單向灌輸知識的過程,情景交互顯然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實踐空間,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學生依據已學的非遺內容,通過情景交互不斷地獲取新知識,兩者構成雙向反饋,增進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理解。
提升非遺的普及程度,不僅需要非遺傳承人在傳承傳統手藝上下功夫,更需要傳承人在迎接數字技術的時代潮流中采取實際行動。欠發達地區人民在傳統非遺傳播路徑上難以跨越地域,從而親身體驗非遺的魅力,在這種情況下,智慧課堂是一個很好的非遺傳播載體,它沖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身在何地,學生和教師都可以通過智慧課堂這個平臺,通過新媒體技術,更好地體驗非遺、學習非遺、傳播非遺。通過體驗式學習理論,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遠程網絡教學對促進偏遠地區非遺教育的普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播方式上更便捷、高效,促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非遺,深入體驗非遺,真切愛上非遺,從而自發成為非遺的接受者甚至傳播者。傳統非遺文化與現代傳播技術相結合,為非遺的傳承與現代價值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引入體驗式理論,進行非遺新媒體傳播路徑的新構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界已從“重教”轉向“重學”,體驗式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相比,它具有更強的自主性和個性化特征,既順應了非遺傳承需要深入且真切的要求,又順應了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新媒體時代,匠心制作的科普微視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短視頻因時長受限而突顯的“淺表化”與“不專業性”。同時,虛擬現實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在非遺上的應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強非遺教育接受者的沉浸感與體驗感,打破了時間、空間等限制因素,以最便捷的方式在非遺場景中實現個性化交互。非遺智慧課堂也是非遺新媒體傳播路徑的有益補充。通過體驗式學習理論這一工具,可以將新媒體與非遺文化融合起來,使非遺教育接受者產生渴望學習非遺的沖動,自愿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并積極接觸非遺、運用非遺,在親身體驗過程中自覺成為非遺的傳承人。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