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潤疆”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對助推新疆社會穩定長治久安,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結合歷史背景與時代背景分析“文化潤疆”的理論內涵與價值意蘊,進一步明確從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研究、繁榮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持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等四個方面探賾“文化潤疆”的實踐進路,為深入推進“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心聚力。
“文化潤疆”作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著眼國內外發展局勢、立足新疆區情,作出的科學規劃和系統把握。“文化潤疆”也成為學者近兩年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文化潤疆”的歷史基礎、理論邏輯、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等進行多角度闡釋。從歷史基礎來看,有學者認為文化知識是歷代中央政權治理邊疆的鮮明特征。從理論邏輯來看,有學者指出“文化潤疆”是在新疆建立中華文化潤澤機制的過程;從價值意蘊來看,學者從維護各族群眾利益、鞏固民族團結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等方面進行闡釋。從實踐路徑來看,有學者認為可以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立法工作、促進民族團結等途徑深入推進“文化潤疆”。
文化潤疆的理論內涵
“文化潤疆”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具有深刻的價值意蘊,厘清“文化潤疆”的科學內涵,是把握文化潤疆重大戰略意義的關鍵所在。
以“文化”為治理內核,堅持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相統一。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從古至今,中國就重視“文化教化”,注重以文化人。“文化潤疆”就是以“文化”為治理新疆的精神內核,集中體現為堅定民族認同、增強文化認同。一是堅持以中華文化為“潤疆”的內在核心,“文化潤疆”就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源頭,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用中華文化滋養著新疆各族群眾的精神血脈。二是堅持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相統一,民族認同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新疆各族群眾堅定民族認同,有利于56個民族擰成一股繩同向發力,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各民族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體現。增進新疆各族群眾的文化認同,有利于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而不斷使新疆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堅持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相統一,可以進一步增強新疆各族群眾的精神力量,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以“潤”為治理方式,堅持規范引導與動態持續相結合。“文化潤疆”關鍵在于“潤”的方式。第一,“潤”的治理方式具有規范引導性,“潤”的規范引導性是由文化的力量所決定的,它有著思想整合、價值引領、規范協調和輿情疏導的功能。“文化潤疆”絕不是用中華文化征服和強迫新疆各民族文化,而是讓中華文化規范引導新疆各民族文化從中持續汲取養分豐富發展自我。通過中華優秀文化融入校園環境,培養一批專業的馬克思主義教師隊伍,打造各具特色的中華優秀文化實踐基地等路徑,規范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五觀”,加深“五個認同”。第二,“潤”的治理方式具有動態持續性,“潤”的動態持續性取決于人的思想認識本身是漸進性的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為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要發揮中華文化凝聚人心,增進共識功效,必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立足于新疆各民族群眾發展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感知,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和潤物有聲的效力凝聚新疆各民族精神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疆。
以“疆”為治理場域,堅持潤澤人心與地域治理相一致。邊疆治理是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的基石。“文化潤疆”是以“疆”為治理場域,“疆”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從地緣方面理解,從古至今,在國家的疆域內都以政治中樞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相對形成“中心—邊緣”的地緣關系,但都同屬于中華民族,由中央統一管轄,新疆在古代以“西域”著稱,各朝代在西域行使管轄權,進行邊疆治理,“文化潤疆”是黨中央著眼國內外大局,依托新疆發展態勢而確立的黨的治疆方略之一,體現了黨中央對新疆地域的重要性治理。二是從文化場域方面理解,邊疆所特有內涵氣質和文化傳統由長久生活在這一土地的居民所賦予,“文化潤疆”作為“潤澤”機制,“疆”則是“潤”的目標物,既是“潤澤”新疆這一地區,更是用中華文化“滋潤”在新疆地區生活的各族群眾的心靈需求、文化水平和精神世界。由于地緣關系的邊緣性而可能生成文化意識的邊緣性和差異性,需要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求取中華民族內在精神的一致性,維護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的局面。多民族文化共同構建的中華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和內在統一性,“文化潤疆”的實踐邏輯是“從人心維度通過中華文化滋潤新疆各族群眾的心靈世界和精神需求”,從精神上建立內在聯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深度實現新疆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地域團結和人心團結。
文化潤疆的戰略意義
厘清“文化潤疆”的戰略意義有助于從全局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文化潤疆”對新疆發展和國家大局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文化潤疆是助推新疆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的精神動力。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新疆的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對維護民族團結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經過各方的努力奮斗,新疆的社會、民生、經濟和文化在不斷發展,但仍存在著一些不穩定和不安全因素,尤其是意識形態安全仍需重視。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是新疆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保證。“文化潤疆”作為依法治疆和長期建疆的思想基礎,是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的精神支撐,是助推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精神動力。新疆保持長期穩定,最重要的在于人心,通過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增進新疆各族群眾的密切往來,幫助新疆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五觀”,使各族群眾凝心共識自覺抵御反分裂滲透思想,自覺堅持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為牢牢扭住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化潤疆是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重要保證。新疆作為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已從相對封閉的內陸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尤其是近些年,新疆與多個國家建立經貿關系、開通多條運輸通道、建成經貿合作園區、開展中國—亞歐博覽會、加強科研創新交流合作等。新疆在不斷拓展向西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更高質量地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將面臨更高的發展機遇與考驗,尤其是未來中吉烏鐵路的開通將大幅度縮短對外貿易運輸路徑,新疆將迎來更重要的發展機遇。“文化潤疆”對持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有著重要的思想保證,一方面,“文化潤疆”可以對外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新疆各民族文化與其他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發展,加深其他沿線國家對我國文化的認知,促進不同國家群眾的人文交流和情感相向,進而深化我國與其他沿線國家在能源、資源、醫藥、生態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以及聯合培養服務“一帶一路”的高層次復合人才。另一方面,“文化潤疆”可以進行觀念整合、凝聚情感共識,調動新疆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新疆各族群眾在共享發展成果的同時,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文化潤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路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加深新疆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所在,“文化潤疆”則是以增強認同為目標,用中華文化滋潤新疆各族群眾的精神生活,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潤疆”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路徑主要表現為精神潤化與實踐養成兩方面,一方面,“文化潤疆”可以發揮以文化人、凝聚共識的功能,幫助各族群眾在精神上增強“五個認同”。例如,深入推進青少年“筑基”工程,通過多種宣傳教育潛移默化地讓各族群眾認識到中華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進而端正歷史文化認知,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五個認同”。另一方面,“文化潤疆”可以發揮動員群眾、凝聚力量的功能,在實踐養成中促進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例如,構建多民族融合的互嵌式社區,加強和完善“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持續推進“三進兩聯—交友”和舉辦多民族共同參與的文化節日等實踐途徑促進各民族群眾多層次與多形式的往來互動,使民族團結更加牢固,進而有形有感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化潤疆的實踐進路
在弄清“文化潤疆”的理論內涵與戰略意義基礎上,可以從堅持根本保證,激發內生動力,注入外在活力和鍛造自身能力方面進一步探賾“文化潤疆”的實踐進路。
強化根本保證:加強思想文化陣地管理,牢固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加強思想文化陣地管理,牢固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是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的根本保證。
加強思想文化陣地管理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關系著文化潤疆事業的發展方向,要加快培養一批從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專業人才隊伍,為深入推進文化潤疆提供專業支撐和人才保障,以防后備人才不足問題。
實施文化潤疆工程,要牢固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歷史遺留問題,新疆的意識形態工作依然復雜嚴峻。深入實施文化潤疆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各方面宣傳思想工作,注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安全,增強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全面落實黨委負責制,增強各級黨委的責任意識和敢于同錯誤言論作斗爭的精神,不斷提升黨員干部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整體效能。
激發內生動力:充分挖掘史實,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研究。“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最好的見證人和述說者。充分挖掘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史實,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研究,是激發文化潤疆向縱深發展的內在動力。要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深入做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研究。
加強文物依法保護,結合地方實情,制定相關法規。新疆有著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和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要統籌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工作,積極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強化文物資源管理,做好不同文物資源的統籌管理,整合各類文物資源數據,做好文物大數據庫建設。加強文物價值的闡釋與傳播,綜合運用博物館和新媒體,讓文物說話,廣泛傳播歷史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價值,更好發揮歷史文化遺產以史育人的功能,豐富新疆各族群眾的精神世界,凝聚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
更深入地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以政府為牽頭者,高校學者為主要研究者,考古文獻資料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幫助新疆各族群眾樹牢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注入外在活力: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之義。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必須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新疆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做好頂層設計,深化文化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堅持把方向、抓重點、定舉措,做好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深化對博物館、藝術館、文藝團等文創中心的改革建設,充分發揮其文化服務職能,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二者密切聯系。新疆自古以來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是現今最具發展潛力的文化資源大區。將新疆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內容、獨特文化風格與旅游線路和旅游景點密切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新疆旅游風格,實施旅游興疆戰略,帶動新疆經濟發展,讓新疆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和引進來”,講好新疆故事,使中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文化潤疆”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進網絡全覆蓋、落實到村,加快數字化公共文化平臺建設,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如“百日文化廣場”“傳統文化進萬家”等文化惠民活動,滋養各族群眾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
鍛造自身能力:持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語言文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基石。要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這是應對新發展新形勢對語言文字事業提出的新要求。新疆作為多民族聚居、多語言交流的民族地區,在深入推進文化潤疆的進程中,更要做好基礎性支撐,加深新疆各民族之間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和文化認同,促進新疆的繁榮發展。
加大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宣傳力度,采取全方位的動員參與舉措。加強對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普法宣傳,推動線上平臺與線下教學一體化建設,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的聯動機制,重點抓好農牧民夜校教學質量,堅持針對性與時效性相統一,不斷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入腦入心。
做到精準施策,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的教育質量和水平。提升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師資教學質量和水平是持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關鍵,要加大教師隊伍專業化培訓力度,提升教師語言文字的核心素養和教學水平,做到因材施教。
將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與傳承中華文化相結合,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發揮以文化人、以文潤心的作用,讓新疆各族群眾在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親近。
在持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還要不斷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文化潤疆”的全過程,加強新疆各族群眾對“四史”的學習和理解,做到文以載道,強化愛國之心。
新疆的社會發展與穩定關鍵在于人心。“文化潤疆”作為一項潤澤人心的工程,對新疆發展大局具有深遠影響。深入研究其理論內涵、戰略意義和實踐進路,有利于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整體把握其核心要旨。在新時代下持續推進“文化潤疆”,以中華文化綿綿之力潤養新疆各族群眾,增強文化認同,有助于打牢新疆和諧穩定的堅實根基,凝心聚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
作者簡介:
劉艷秋,1997年出生,女,碩士研究生。本文為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課題《推進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XSY202301020)。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