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傳承、發展、創新民族舞蹈文化資源,提升專業課程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蹈教育機會,同時完善現有的民族舞蹈教學系統,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土家族擺手舞,培養更多熱愛湖湘文化的青年才俊,為民族舞蹈文化的繁榮作出貢獻。方法: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編制專門的教材,在舞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專門的土家族文化課程,并納入土家族擺手舞。在師資方面,招聘具有土家族文化背景和舞蹈專業知識的教師,或對現有教師開展培訓。另外,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提高他們的理解和表演技能。鼓勵師生研究和創新也至關重要,要不斷豐富土家族舞蹈的表現形式,從而推動該文化的發展。結果:通過不斷努力,學生將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土家族擺手舞,成為傳承湖湘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時吸引更多學生,激發、提高他們對湖湘文化的熱愛和認同度。學生將具備更豐富的舞蹈教育和實踐經驗,提高舞臺表現能力。結論:將湘西土家族文化融入舞蹈專業的教學系統中,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土家族擺手舞,還可以為湖湘文化的傳承和繁榮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促進多元文化傳播,為學生提供更多在舞臺上展示才華的機會,使他們為相關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湘西土家族擺手舞;舞蹈教育;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3-00-03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豐富的舞蹈資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擁有獨特的舞蹈文化,其中擺手舞是湘西土家族獨具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土家族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多見于“社巴節”“調年”(方言意為春節)等土家族的傳統祭典中。土家族擺手舞是恩施最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底蘊深厚。同時,擺手舞集歌、舞、樂、劇于一體,展現了土家族人生產、生活和征戰的場景,也是傳承土家族文化的載體之一。然而,在現代社會的變革和全球化的沖擊下,湘西土家族擺手舞面臨傳承和創新的雙重挑戰。
1 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價值與動作特征
擺手舞是湘西土家族的傳統舞蹈,擁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獨特的動作特征,承載著土家族的歷史和文化。土家族擺手舞充分體現了土家族淳樸的民風,具有獨特的魅力,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晶。擺手舞是廣泛流傳于湘西土家族聚居地的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是土家族人千百年來所創造的一種精神財富,不僅反映了當地的民俗文化,還是維系土家族民族凝聚力的橋梁。擺手舞有別于其他民族舞蹈,最大的特征是“擺同邊手”,即一只手揮出,兩只腳在一條線上,用手的擺動帶動步伐,配合步伐的節奏,給人一種穩健、剛猛的感覺。舞者的手部動作十分精致,舞姿優美而獨特,特別是手部的擺動、編織和扭曲動作,以及獨具特色的腳步,為這一舞蹈注入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些動作特征不僅要求舞者具備出色的技巧和協調能力,還要求傳承者堅守傳統,使這一文化寶藏得以代代相傳。擺手舞是一種大型舞蹈,參加的人很多,最多可達1萬人,最少也有100人。其舞姿簡樸、造型簡單,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
2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藝術特色
2.1 鼓聲伴奏、邊歌邊舞的表演形式
在表演過程中,鼓聲起到讓大量參演人員保持動勢一致的作用,環圈跳擺是土家族擺手舞的常見形態特征之一,每一圈的屈膝和下沉都要根據鼓點節奏進行。另外,極具節奏感的鼓點還起到了烘托演出氛圍的作用。跳擺手舞時,要擊鑼敲鼓,伴以唱歌,稱為“擺手歌”,其曲調隨舞蹈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擺手歌”可以細分為祭祀祖先的歌曲、勞動生活歌曲、男女情歌、農業節令歌等。“擺手歌”表達了湘西土家族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而具體到勞動生活歌曲,具有勸誡人們勤儉節約、不要投機取巧的功能;男女情歌簡單還原了土家族男女眉目傳情的情景;農業節令歌對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指導性[1]。
2.2 簡單實用且不乏高難度技巧的動作呈現
擺手舞的動作簡潔古樸,表義功能強,以實用為原則。土家族擺手舞有單擺、雙擺、回旋擺、邊擺邊跳等動作,其動作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下沉,或根據情況稍作改變,不管是單擺、雙擺、回旋擺,還是步法的進、退、壓、緩,膝蓋的屈、伸,軀干的抖、顫等,都呈現出古樸之風。
土家族擺手舞的舞蹈動作并沒有單純停留在“跳、轉、翻”上,而是注重兩人相互配合,呈現一系列的托舉動作,舞步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巨大的能量。以擺手舞中的“牛打架”為例,其跳法是二人相對而立,兩手交握于胸,開始時先舉于右肩上,右腳移至左前方,左足躍起;第二次兩手平舉于左肩,左腿向前伸,右腳向前一躍;第三排的兩個人同時下蹲,男人站在左邊,女人站在右邊,雙腿在地上劃出一道弧線,然后身體一轉,雙方交換位置;第四排站立,雙臂抬至右側肩膀上方,左腿向前一躍,右腿向前伸展,再重復一遍。這一系列動作對舞者身體的柔韌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他們還要能迅速利落地變換位置,不拖泥帶水。
2.3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
土家族擺手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凝聚著土家族人的智慧。因此,深入挖掘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價值,對促進其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家族的祭祀儀式主要表達對祖先的崇拜,而擺手舞也常常與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相聯系。據說擺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動,由于主客觀認知的缺失,所以土家族先祖將自然現象歸結為“萬物有靈”,為消解自然現象給族人帶來的恐慌和不安[2],土家族先祖把擺手舞融入了祭祀活動中。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祭祀活動逐漸成為土家族人的一場集體狂歡,擺手舞也變成了一種既健康又有美感的自娛性舞蹈。
3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形態變化
從動作要素來看,可將擺手舞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當地文藝工作者所創作的,另一種是由職業舞蹈家所創作的。前一種以大范圍實景表演為主,旨在借助擺手舞呈現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后一種是對傳統和現代的再創造。
通過對當代土家族擺手舞舞臺化的研究和總結,發現舞臺化的發展較為緩慢,根本原因是沒有將其納入土家族的文化視野中,深入分析和創造性地發展其舞蹈形式。土家族的“根”文化和生活情感是土家族擺手舞創作的重要內容。出現在舞臺上的擺手舞,不應局限于展示土家族的民俗風貌,而應扎根民間,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并弘揚正確的價值取向。
21世紀以來,中國民間舞蹈難以避免的一個問題是原生態與舞臺化的沖突,地域性與個性化的契合,民族情結與城市意識的交匯。從當前土家族民族舞蹈的舞臺表現來看,其舞臺表演少之又少。其中比較成功的一部作品是由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教授徐小平創作的《擺手女兒家》,在“中國第五屆蓮花杯”民族民間舞蹈大賽中獲得了十項大獎。湘西土家族擺手舞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表達方式,在延續傳統的同時不斷演繹和發展,為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了范例。多層次、多樣性的表達形式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湘西土家族擺手舞,進一步彰顯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獨特魅力,傳遞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正如徐小平教授的作品《擺手女兒家》所展現的那樣,擺手舞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情感內涵,通過現代舞臺表演,可以使更多人領略到它的獨特魅力,使民族文化煥發新的活力,也可以為其他文化傳承提供啟示和參考[3]。
4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在舞蹈教育中的傳承創新策略
4.1 建立專業化的教育體系
建立專業化的教育體系對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傳承和創新至關重要,要為學生創造優越的學習環境,使他們獲得更多深入學習擺手舞的機會,要通過建立專業的舞蹈學校、培訓中心,開設相應課程,為學生接受高質量的擺手舞教育保駕護航。在此背景下,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擺手舞的基本技巧,還能深入了解擺手舞的歷史、文化、表演風格等,掌握擺手舞的精髓,提高舞蹈技巧。同時,這一體系可以為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使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相關知識和技藝能夠被有效傳遞給新一代舞者。這一教育體系不僅可以吸引更多學生投身舞蹈領域,還可以促進擺手舞的可持續發展,能培養更多舞蹈人才,這也是促進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路徑。
4.2 編制擺手舞教材
編制擺手舞教材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創新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為學生提供成系統、有組織的學習材料,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習、掌握擺手舞的技巧和知識。擺手舞教材應涵蓋擺手舞的各方面,包括基本的舞蹈動作、舞蹈歷史、文化傳承、地域特點、表演風格等。可以推出相關書籍、視頻教程、在線學習平臺或其他多媒體資源,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學習擺手舞。編制擺手舞教材,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4]。依托教材,學生能獨立學習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了解擺手舞的各個方面,在促進擺手舞傳承的同時,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資源,掌握擺手舞的動作要領。
4.3 口傳身教:在舞蹈專業課堂中融入湘西土家族擺手舞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作為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對其的傳承與保護至關重要,而將擺手舞融入舞蹈專業課堂中,幫助學生掌握其基本風格和技巧,不僅有利于傳承擺手舞,還能夠體現湘西的地域文化特色、彰顯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等。通過口傳身教,學生有機會親身感受擺手舞的精髓,提高他們學習擺手舞的積極性,擴大擺手舞的傳播范圍。另外,將擺手舞納入專業課堂中,有助于打造更系統和有序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擺手舞的歷史、文化背景、表演技巧,凸顯湘西土家族文化的魅力。將擺手舞融入教育體系中,還能培養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極具特色,將傳統文化與舞蹈教育相結合,可以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教育體驗,強化他們的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意識[5]。
4.4 通過舉辦專業舞蹈學術講座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如舉辦專業的學術講座,幫助學生了解更多關于湘西土家族舞蹈的知識,包括歷史、文化、表演風格、特征等,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講座內容不局限于傳授擺手舞的基本動作,而應涵蓋更加廣泛的與擺手舞相關的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多了解擺手舞起源、發展歷程的機會,探索擺手舞與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關系等。這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激發他們對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另外,學術講座可以為學生提供交流和討論的平臺,促進師生互動,學生能對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產生更直觀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5 結語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對舞蹈教育而言,傳承和創新擺手舞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和使命。舞蹈教育工作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為這一傳統文化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在傳承中,舞蹈教育工作者應致力于堅守擺手舞的傳統,使學生掌握擺手舞的精髓。創新也至關重要,以促進擺手舞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擺手舞的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才能真正將擺手舞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鐘雅.論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在舞蹈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藝海,2017(5):50-51.
[2] 歐莉,秦宇.從民間走向舞臺:論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當代藝術創作[J].大連大學學報,2022(4):109-114.
[3] 洪雪飛.論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在舞蹈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尚舞,2021(4):86-87.
[4] 吳愛華.試析土家族擺手舞的教育功能[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21-23.
[5] 喻佳.試論高職舞蹈教學中土家族擺手舞的教育功能[J].藝海,2016(6):100-101.
作者簡介:李瑤鈿(1984—),女,湖南岳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