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中小學和社會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音樂人才的需求逐漸由數量要求向質量要求轉變,更加需要專業素質高、藝術技能強的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對此,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應與時俱進,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以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基于此,文章在深入研究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和需求的基礎上,結合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方向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觀點和建議,為普通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改進培養方向提供依據,以便更好地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方法: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實地調研法、案例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梳理和總結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與教學存在的不足,提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模式的創新路徑。結論:文章通過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小學、初中、高中三個不同學段學生特點,以及音樂教學的內容、特點和要求,針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出四點改進建議:一是精準定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二是教學內容要符合社會需求,三是結合中小學音樂教學需求培養學生,四是組建有能力、接地氣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音樂教育;中小學學生特點;培養方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3-0-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增加,許多高校都設立了音樂教育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滿足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求。很多高校音樂學院都將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政治信念堅定、師德修養高尚、音樂知識扎實、音樂專業技能與教學能力突出,熟悉基礎教育教學相關理論和中小學生成長規律,能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以及從事音樂文化藝術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1]。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辦好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就要及時了解社會和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中小學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陣地,對音樂人才的需求量大,是大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擇業的優選方向。因此,筆者開展大量調研工作,從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及未來需求入手,通過了解并分析該行業,以期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精準定位培養方向提供一些參考。
1 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當前中小學素質教育形勢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中小學仍然是音樂教育專業就業需求量最大的市場,大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都將音樂教師作為自己的首選就業方向。這就需要高校了解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狀況和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及綜合素質要求,以及入職的考試、考察內容,以便培養出能與社會順利接軌的人才。
1.1 小學學段的音樂教學特點及要求
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啟蒙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成為身心健康、有發展潛力的個體。要培養對多個學科領域感興趣的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數理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藝術欣賞能力、體育運動能力等。音樂學科憑借獨特的學科特點成為小學生們普遍喜歡的學科,符合孩子們好動樂唱的天性。同時,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要想使音樂課既受孩子們喜歡,又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習慣并提升其音樂綜合能力,這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小學使用的音樂教材內容豐富,能將基本樂理、樂器技能、音樂創作、音樂表演等知識巧妙融入教材,按照適合孩子的節奏,以興趣和樂趣為基礎,讓孩子輕松愉快地學習音樂。同時,考慮到小學階段年齡跨度較大,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內容,更加符合孩子們的學習需要。
學唱歌曲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嗓音特點科學施教,比如掌握適合孩子的發聲方法、作品音域、音樂風格特點等,做到“量體裁衣”。對此,教師既要有演唱能力,又要有一定的鍵盤彈奏能力和伴奏能力,熟悉常用調,能夠及時將曲目調整到適合學生演唱的音域,這對保護孩子們稚嫩的聲帶及順利完成作品學習至關重要。調研過程中發現,有的音樂教師彈奏水平有限,不能準確彈奏適合學生演唱的音域,造成學生演唱聲嘶力竭,高不上去、低不下來,音調不準;有的教師播放歌曲錄音,使用專業合唱隊使用的伴奏,讓沒有聲樂演唱基礎的孩子跟隨錄音學唱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困難,逐漸使學生失去興趣。
舞蹈對小學音樂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舞蹈符合孩子們好動和善于模仿的天性,通過舞蹈律動表演,可以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韻律和情感表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鍛煉他們的協調能力和表現能力。同時,通過舞蹈律動的學習和表演可以讓孩子們解放天性,愉悅心情。舞蹈的重要性在低年級表現更為突出。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肢體語言豐富,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將舞蹈作為單獨的教學內容還是將舞蹈合理運用于歌曲教學和音樂欣賞中,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這就要求教師無論是否出身于舞蹈專業,都要有一定的舞蹈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基礎舞蹈動作,便于在課堂教學和音樂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器樂演奏是小學音樂課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指出,“器樂演奏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需求,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演奏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演奏幾首曲子,更在于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合作能力。隨著當代家庭對孩子的音樂能力培養愈發重視,很多孩子從四五歲就開始學習樂器,擁有一定的樂器演奏能力,如果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加以培養引導,就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學校教學設施的改善、教學水平的提高,很多學校對音樂活動更加重視,要求也逐步提高。例如,很多小學都組建了合唱隊、民樂隊、銅管樂隊、舞蹈隊等,每年都舉辦有本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作為音樂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更是活動的參與者,因此音樂教師在專業方面要一專多能,既能登臺演奏,又能組織協調好各種樂團活動的順利開展。
音樂欣賞也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提高孩子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音樂核心素養。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要想更好地欣賞音樂,必須有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它包括對音樂音響的識別、感受和記憶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引發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通過音響感知和情感體驗產生豐富的聯想,無限擴展作品的外延,對音樂作品進行內心感受的再次創作,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
當然,音樂欣賞教學也存在問題和爭議。傳統的音樂欣賞是教師首先給出作者簡介、作品簡介、作品的時代背景等,讓學生在了解這些知識以后再去欣賞作品,然后讓學生說出這首音樂作品表達了什么內容、什么思想等;有的教師則是以講帶聽,將音樂欣賞課變成演講課。支持者認為這樣教學可以掌控教學進度,順利實施教學計劃;持不同意見的教師則指出,這種教學方式背離了音樂欣賞的初衷,束縛了學生學習參與的主動性,沒有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
筆者認為,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不能被另一種語言代替,要充分彰顯音樂語言的特點,讓學生多聽、多感受,將音樂內化為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語言,它不需要標準答案,更不需要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樂句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具象性。因此,音樂教學應該以聽為主,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音樂的主人,可以讓學生了解作品的相關知識,但不能使其成為學生欣賞音樂的枷鎖。雖然小學階段的音樂欣賞學習要求不高,但是對音樂教師而言,要對每一個音樂作品都做到爛熟于心,上課前要反復聆聽,不僅要熟悉音樂作品的主題、曲式結構等,還要深入理解作品的相關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上好一節合格的音樂欣賞課,才能讓孩子們對音樂產生興趣,以達到培養提高其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
1.2 初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特點及要求
初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延伸和加強,無論是在音樂知識還是在音樂技能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目標,同時對音樂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到了初高中階段,身心發育日趨成熟,思想更加活躍,對各種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見解,不再滿足于被動接受,這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初中的音樂課程標準分為四個部分:音樂素養、音樂知識、音樂技能、音樂情感,每一個部分均有具體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要求從知識到技能都有了進一步提升。
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以音樂鑒賞為必修課,同時增加了音樂編創、歌唱與演奏、音樂與舞蹈、戲曲藝術等教學模塊,旨在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音樂愛好;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作意識;弘揚民族音樂,懂得多元文化[3]。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從初中時的音樂欣賞轉變為音樂鑒賞,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指出了高中音樂教學的更高要求,即已經不滿足于小學、初中階段的感官欣賞和情感欣賞,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理智欣賞,即對音樂作品進行理智的、全面的綜合分析,對音樂作品作出適當的評價,并從作品的各個方面獲得美的享受。
高中階段的音樂特長生培養也是音樂教師的重要工作之一,這是儲備音樂人才的需要,也是高中生升學的需要。高中處于應試教育階段,音樂特長生也是高考大軍的一員。因此,高中音樂教師應對藝術高考專業要求和考試內容了如指掌。隨著音樂特長生隊伍的擴大和高等院校對音樂專業要求的提高,音樂教師必須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
2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改進方向
在了解了中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狀況后,本文對目前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提出以下建議。
2.1 精準定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對普通類高校尤其是綜合類院校而言,音樂教育專業只是其眾多專業中的一個,和專門培養高層次音樂人才的專業音樂學院有著明顯的區別,在生源、培養目標、就業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對此,高校應對社會需求進行深度調研,在對人才培養定位和方向形成深刻認識以后,方能實事求是地制定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構建科學、系統、協調的課程體系,扎實、務實、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出符合中小學音樂教育需求的合格畢業生[4]。
2.2 教學內容符合社會需求
音樂教育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無論是學校教學活動還是社會音樂活動,都要求參與者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因此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既要注重課堂教學,又要注重實踐教學,做到學以致用[5]。應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不足,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學習更有目的性;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理論和技能水平,使他們在實踐中更有信心、更有底氣。
2.3 結合中小學音樂教學需求培養學生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大多在高中音樂招生考試時就確定了自己的主副項,因此普遍存在重主項、輕其他的思想,這種想法甚至貫穿了大學四年的整個學習過程。在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后可知,這類學生很難勝任中小學教學工作。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決定了音樂教師的專業要求,即一專多能。因此,高校的音樂教育必須接地氣,多與中小學加強教學聯系,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受,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專業學習積累,提高他們的社會競爭力[6]。
2.4 打造有能力、接地氣的師資隊伍
近年來,高校大量擴招,使得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師資嚴重不足,導致教學形式大眾化、大班化,教學質量欠佳。對此,高校一方面應引進具有一定研究和教學能力的高水平、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引進行業領軍人才擔任實踐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與經驗。
3 結語
為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本文針對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培養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工作,并提出了相應策略,以期為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段麗麗.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改革:以大理大學為例[J].北方音樂,2019(6):213-2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0.
[3]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8委員會,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組,王安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4.
[4] 田亮.地方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11):72-73.
[5] 郭楊陽.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5(8):83-84.
[6] 張曼.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與改革之路[J].大眾文藝,2023(9):127-128.
作者簡介:劉謙(1991—),男,山東泰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王倩(1990—),女,四川自貢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劉福貴(1968—),男,山東泰安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