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哥特式建筑自11世紀出現以來,逐漸發展成中世紀歐洲各城市的地標性、代表性建筑。在哥特式建筑中,教堂建筑最具代表性。附于哥特式建筑之上的雕刻藝術,不論是雕刻的過程還是取得的藝術成就,都對西方建筑及雕刻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世紀雕刻的所有期望和理想都通過建筑載體、匠人們的雕刻藝術表現出來,并體現了其內涵。其裝飾性也對現代建筑中雕刻裝飾的審美創新具有導向作用。文章結合哥特式雕刻的產生背景等,研究中世紀哥特式建筑中的人像柱類型雕刻,并概括哥特式雕刻的造型手法、自身發展規律、蘊含的美學觀念、美學特征及其對之后雕刻藝術的影響。方法:以人像柱雕刻類型為基礎,區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哥特式雕刻,以時間脈絡來梳理哥特式人像柱雕刻的發展趨勢及特點,并舉例分析,比較其與前身羅馬式雕刻的區別,最后歸納提煉出哥特式建筑中人像柱雕刻的總體特點及美學特征。結果:相較于之前的羅馬式雕刻,哥特式人像柱雕刻逐漸擺脫了對建筑的完全依附,也不再是程式化的、面無表情的形象,呈現出寫實化、世俗化、人性美的傾向。結論:哥特式人像柱雕刻藝術具有寫實性、世俗性和情感色彩,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哥特式風格的出現,為人文主義思想和文藝復興作了鋪墊,也是藝術家擺脫程式化的過去、擺脫枷鎖和束縛的體現。
關鍵詞:哥特式美術;哥特式建筑;人像柱;雕刻
中圖分類號:J305;TU-09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3-000-03
1 哥特式雕刻的時代背景
哥特式美術是歐洲中世紀美術的代表,始于12世紀中期,13世紀是其發展的重要時期。15世紀,哥特式美術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而漸漸衰落。哥特式美術源于法國,很快風靡全歐洲,哥特式雕塑同樣源于法國,最初是出于建筑物的功能和裝飾性原因出現的,產生于12世紀。哥特式雕刻的前身為羅馬式雕刻。在羅馬式時代,雕刻裝飾在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當時大多數普通民眾不識字,為了使民眾看懂《圣經》,便以羅馬式建筑為載體,以雕刻的形式展現《圣經》中的故事。羅馬式雕刻通常裝飾在羅馬式建筑的大門、柱子、柱頭等部位。相較于更早時期的雕刻,羅馬式雕刻略為立體,但總體上仍比較僵硬和程式化,沒有完全擺脫拜占庭藝術的影響。從羅馬式雕刻發展而來的哥特式雕刻,與羅馬式雕刻有相似之處,也有許多創新之處。與羅馬式雕刻一樣,哥特式雕刻也從屬于建筑,雖然有獨立存在的雕刻作品,但大多數在建筑內部,為宗教服務。在形式和創作手法、題材等方面,哥特式雕刻均作出了一定創新。哥特式雕刻與哥特式建筑一樣,是歐洲中世紀藝術最光輝和最偉大的成就。
在中世紀,無論是雕塑還是繪畫,都是在教堂里得到發展的。因此,中世紀的雕塑與繪畫大抵從屬于建筑,在形式創造方面,其幾乎始終沒有擺脫建筑要求的束縛。在西方美術史上,古希臘、古羅馬盛行紀念性石雕創作,但在中世紀前期,紀念性石雕的創作近乎消失,直至中世紀的羅馬式時代,紀念性石雕才開始在建筑裝飾領域復興;經過哥特式時代的全面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紀念性石雕才終于徹底擺脫對建筑物的依附,走向教堂外的廣場,成為真正的獨立式的紀念碑式雕塑[1]。哥特式時代正是西方雕塑藝術在公元后第二個千年重新獲得獨立性發展的關鍵階段。
2 哥特式建筑中的人像柱雕刻
2.1 哥特式時代人像柱雕刻概述
古希臘時期,出現了以女神雕塑作為建筑柱子的形式,后來這樣的雕刻形式漸漸消失。在中世紀的羅馬式時代,又出現了在建筑的柱子上雕刻人物形象的形式,但都采用浮雕的手法,人物塑造也偏程式化、符號化,完全依附于建筑,并不具備立體感和寫實性。到了哥特式時代早期,出現了高浮雕形式的人像柱。哥特式時代,人像柱向更立體、更寫實的方向發展,漸漸有了脫離柱子、脫離建筑而獨立存在的傾向。
在哥特式時代早期,即12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第一個25年所盛行的雕刻藝術獨具特色,既有羅馬式的圖像風格,又有后來哥特式時代盛期雕刻的特征,一般稱這個時期的藝術為“早期哥特式的”或“過渡的”風格[2]。
早期哥特式風格一般被認為始于法國的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在羅馬式時代,教堂的正立面通常是雕刻最多的部位,圣丹尼斯教堂的西正立面也繼承了這一傳統。然而,圣丹尼斯雕刻程式絕不是羅馬風格的自然延續。在大門入口處的眾多雕刻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側面柱子上方放置的等身雕像,3個入口共計20多個。有些哥特式建筑拱門壁柱上的浮雕人像與古希臘時期的人像柱有些許相似,因為這些人像都被刻畫得十分立體,具有自己獨立的中軸,從遠處觀看就仿佛是一尊尊獨立的圓雕屹立在柱頭與柱基之間。不過古希臘的人像柱直接采用圓雕來代替立柱,而哥特式時代早期的人像柱仍然依附于柱體,并沒有完全獨立。
哥特式雕刻與羅馬式雕刻最明顯的區別體現在人像雕刻的創新上,哥特式雕刻不像羅馬式雕刻那樣“借用”門柱的柱身作為人體基本形狀,不再是“面具式”的人像,而是注入了更多感情因素[3]。沙特爾大教堂的西立面雕刻體現了早期哥特式雕刻最成熟、最完整的風格。主雕刻師雕刻了中央入口的許多部分,風格莊重,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人像柱,強調了人像附于其上的圓柱垂直性。人物服裝采用優雅的曲線衣褶,有時采用垂直起褶,用精致的技法進行了大膽創新,已不像羅馬式那樣程式化。這些人像靜止、神圣,看似情感充沛,他們的腳趾向下,好像并不是站在柱座上,而是懸在半空中。羅馬式雕刻家往往在柱子的表面刻出人物浮雕,扁平,沒有立體感,而哥特式時代早期的人像接近依托著柱子的圓雕,這也是其最大的創新之處。
沙特爾教堂火災后新建的兩個袖廊中的雕像比早年的西立面入口的雕像更為成熟,袖廊入口兩側門柱上的雕像與圓柱分離,雕像放在前伸的華蓋下,雕像之間的間隔加大,柱基的雕刻漸趨復雜,人體的比例適中,不再拉長。這說明在這半個世紀中,哥特式雕刻風格已經形成[4]。在北邊袖廊大門的左側有一排人像柱,從左至右分別為牧師麥基洗德亞、亞伯拉罕和他的兒子以撒、摩西及戒律、掃羅和大衛。這些人像柱的創作方式與獨立圓雕非常相似,他們的頭部有了轉向,這是比較罕見的處理方式,他們的雙手也有了一些細小的動作[5]。衣紋的刻畫雖然簡單,但是與身體呼應,體現出了身體的動作和結構。在人物情感個性的表現上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人物的身體動態因故事情節有了密切又生動的配合,雕刻家用高超的技法講述了復雜的圣經故事,非常自然地展現出雕刻人物之間的深厚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哥特式雕刻在那時已經開始注重展現人物的情感。
2.2 哥特式時代盛期人像柱雕刻的古典風格傾向
哥特式時代早期的風格也從沙特爾傳播到了其他地方,或許是當地雕刻家旅行時傳播的,或許是來自其他地方的雕刻家傳播的??傊程貭柎蠼烫玫窨痰娘L格對其他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南袖廊入口兩側的人像柱就是沙特爾雕刻風格的發展。后來哥特式時代盛期的巴黎圣母院、蘭斯大教堂中的雕刻風格也與其有緊密聯系。
哥特式時代盛期,雕刻作品發展出了一種柔和的古典化風格。蘭斯大教堂西立面的兩組人像柱雕刻《圣母往見》和《受胎告知》當數成就最高的雕刻作品。這兩組雕刻作品都散發出極其強烈的古典氣息:希臘式面容、稠密細致層層疊疊的衣褶、長袍之下若隱若現的比例完美的人體。無論從正面還是側面來看,都可觀察到人物身體的S形曲線。這些特征均是對古典雕刻的直接學習。
12世紀下半葉至13世紀30年代,古典主義的潮流在西歐的雕刻與繪畫領域十分活躍,《圣母往見》就是這個時期古典主義潮流最具代表性的人像雕刻作品。門側柱上的圣母像與以利沙伯像成了名副其實的圓雕,已經具備相當充分的獨立性,它們的身體有著三度空間之中的轉折,體量厚重,所倚靠的門側柱完全退入背景。《圣母往見》的這種“精美風格”,反映了哥特式時代盛期雕刻藝術的標準樣式。但是,哥特式古典風格的雕刻家與古代希臘人像雕刻大師的作品,其風格上的差異是一目了然的。對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刻家而言,使用S形曲線意在明確人物形體結構的合理性,而哥特人像雕刻家應用S形曲線是為了強調人物優雅、纖美與輕盈的特征?!妒ツ竿姟返男θ菰诋敃r的人像雕刻作品中也非常常見,因此被稱為“哥特式微笑”。在13世紀以前的基督教藝術中,從未有任何形式的笑容表現,這也體現了當時法國藝術家對表現美和幸福的嘗試。蘭斯大教堂出現“微笑作品”之后,古典風格的“哥特式微笑”便迅速而廣泛地傳開了。
2.3 哥特式人像柱雕刻的特點及與羅馬式的區別
早期哥特式人像柱雕刻的特點在于,柱上的人物雕刻顯得越來越獨立,有逐漸脫離建筑結構而獨立存在的趨勢,人物形象從羅馬式的貼著柱子的平面形式變成浮雕一樣的立體形式。人物的身體也有了動態,突破了建筑結構的限制,每個人物都有了獨立性,甚至可以脫離柱體。由于立體性較強,因此相對于羅馬式,哥特式時代早期的雕刻有更強的獨立存在感。與羅馬式雕刻中夸張、變形的手法相比,哥特式雕刻更具有寫實性,人物有了感情,通常表情肅穆,并且具有體積感[6],雕刻的圣經故事也不再平面化、程式化,有了一定的戲劇性。
哥特式時代盛期人像柱的雕刻風格,傾向于古典風格或古希臘風格,汲取了古代希臘雕刻藝術的精髓,注重細節的刻畫。這個時期雕刻的人物大多是有溫度、有感情的,令人感到親切自然,人物形象及服裝褶皺的處理也使雕刻顯得分外飽滿,更具有獨立性,為之后雕刻藝術的徹底獨立作了鋪墊。之后的人像雕刻也保留了這一特點,并且發展得越來越自然,宗教人物的形象從高不可攀變得世俗化,與羅馬式的人像雕刻有了很大的區別。這種人文主義、世俗化的傾向也預示著后來的文藝復興藝術。哥特式雕刻更富有情感,開始注重對自然形象的模仿,追求情感的表現,并呈現出脫離建筑結構而走向獨立的傾向。發展到盛期,其注重汲取古典藝術的精髓,追求神圣的表現。與羅馬式雕刻對建筑的完全依附不同,哥特式雕刻不僅是裝飾建筑的一部分,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有自身的藝術價值。其中體現出的世俗性傾向,為之后的人文主義思想及文藝復興作了鋪墊。
3 結語
談到哥特式美術,人們通常會想到“黑暗”“陰郁”等詞,認為其具有一種黑暗的氣質,但事實并非如此。
哥特式建筑中的雕刻藝術具有寫實性、世俗性和情感色彩,具有歷史、精神、技術、文學等多方面的價值,具有極強的創造力和生命力。西方工匠通過可感知的雕塑形象,將民族精神和情感融入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中。雕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手工藝技術,以及救世主強大的精神內涵,能激發雕塑家的靈感,為藝術發展提供動力。哥特式風格是藝術家擺脫程式化的過去、擺脫枷鎖和束縛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卡米爾.哥特藝術:輝煌的視像[M].陳穎,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82.
[2] 喬治·扎內奇.西方中世紀藝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235.
[3] 趙鑫珊.哥特建筑:“上帝即光”[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52.
[4] 安妮·謝弗·克蘭德爾.劍橋藝術史中世紀藝術[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216-217.
[5] 約翰·赫伊津哈.中世紀之秋[M].劉軍,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24:163.
[6] 張安琪,劉瑞.西方哥特式建筑中雕刻藝術型制內涵初探[J].雕塑,2019(6):86-87.
作者簡介:洪超群(1999—),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造型藝術。
吳千宇(1999—),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造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