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高考語文的重頭戲,近些年來,思辨性作文又是高考作文的重頭戲,而“辯證思維”一直以來又是“思辨”的重頭戲。
那么我們該去哪里要這個“重中之重”的“辯證思維”呢?如題目所見,可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答案是我們傳統文化之精華——對聯。那該如何去要?又能否要得到?本文來探討一番!
一字對聯,辯證思維
“對聯,又稱對子、楹聯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獨特的藝術形式。”“辯證思維的實質是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原則,在聯系和發展中把握認識對象,在對立統一中認識事物。”
對聯與辯證思維似乎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們應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
有一副極其經典的一字對聯,上聯為“墨”,下聯曰“泉”。此聯中,由“黑”及“白”乃顏色,由“土”到“水”為五行,上黑下土,上白下水,這不就是“聯系”之思維?上聯文人墨客揮毫潑墨,想要對出下聯,思維便要向前推演,想到另一類雅士之品茗飲泉,進而對出下聯為“泉”,這不就是“發展”之思維?“黑白兩道”“水土不服”,“黑白”“水土”出現于此卻渾然天成,這不就是“對立統一”(矛盾)之思維?
一副對聯,便對應上了“辯證思維”之三個維度。而這也恰恰吻合了“高考評價體系”——堅持用聯系、發展、矛盾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
鑒賞對聯可獲得“辯證思維”之啟示,那么創作對聯必然會獲得“辯證思維”之提升。而我們若能運用“辯證思維”來創作對聯,那寫作考場作文當更不在話下。
合而分之,深入探究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們已“出乎其外”觀對聯而得其“高致”,接下來我們當“入乎其內”寫對聯以獲其“生氣”。
1.“讀書”之聯,“聯系”之思維
明末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有經典“讀書”之聯題于東林書院——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我們試著從創作者的視角切入,顧憲成可能某日于東林書院聽到莘莘學子之瑯瑯書聲,有感而發作此聯。那么他的立足點當是“讀書聲”。有了“讀書聲”之后,該如何完成此聯呢?運用“聯系”之思維——橫向而言,由“讀書聲”聯想到“風聲雨聲”進而“聲聲入耳”;縱向而言,由“ 風聲雨聲讀書聲”聯想到“家事國事天下事”進而“事事關心”——由此完成此聯的創作。
不獨古人名聯,今人所作之對聯也包含著“聯系”之思維——
青春學子赴考定捷,化作蛟龍騰躍暢游四海
威武國度戰疫必勝,當是鳳凰涅槃飛舞九天
此聯為筆者在新冠疫情最嚴重之時,在家上網課為高三學子所作。“赴考”——考場如戰場,天然聯系“戰疫”——抗疫如抗戰;“蛟龍”——龍騰四海,自然聯想到“鳳凰”——鳳舞九天(需經歷當下的“涅槃”)。
無論是鑒賞對聯,還是創作對聯,廣大學子都可以從對聯中習得“聯系”之思維,并以此來打開寫作的思路。
2.“分鼎”之聯,“發展”之思維
有一題于陜西祁山諸葛亮廟之經典對聯——
一對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縱八陣圖
一對——《隆中對》;二表——《前出師表》《后出師表》;三分鼎——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六出——六出祁山;七縱——七擒七縱孟獲;八陣圖——巧布八陣圖。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在一副小小的對聯中一覽無遺。其高度概括之藝術性,源于深藏其中之“發展”思維——數字從“一二三”到“六七八”,由小到大,是形式上的發展;“一對”出山、“二表”出師、最終“三分天下”,“六出”北伐、“七縱”南征、“八陣圖”集智慧之大成,則是內容上的發展。
同樣,今人所作之對聯也包含著“發展”之思維——
洞庭水浩然更勝浩然,詩圣詩篇三光永
岳陽樓希文堪比希文,情圣情意四海同
此聯為筆者上“詩圣”杜甫詩歌《登岳陽樓》一課時有感而作。“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由“昔”及“今”,是為“發展”;由“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之“浩然”(浩然之水)至“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之孟浩然,由“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之“希文”(稀世之文)【“希”是形聲字,古字形從巾,爻聲;本義為麻布織得不密;引申泛指稀疏,不密;又引申指稀少,不多見;以上含義后作“稀”;古文中,“希”常通“稀”。】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范希文,由“物”及“人”,也為“發展”;由眾人所言“詩圣”杜甫,再到任公(梁啟超,號任公)所稱“情圣”杜甫,由“詩”及“情”,亦為“發展”。
無論是鑒賞對聯,還是創作對聯,廣大學子都可以從對聯中習得“發展”之思維,并以此來構思作文。
3.“禍福”之聯,“矛盾”之思維
有如下關于“書圣”王羲之逸聞趣事的一副對聯——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傳說每到春節,“書圣”王羲之一家就很苦惱——家家門口貼有大紅春聯,唯獨自家門口空空如也。因為王羲之的書法太受歡迎,所以他們在除夕白天貼上春聯,除夕之夜此聯就會被讀書人“竊”走。
一年,王羲之靈機一動,于除夕之日在門口貼上了這樣一副春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聯至兇至險,觀者無不驚駭不解,春聯由此得以保全。正月初一,王羲之提筆于上下聯各增書三個字“今朝至”“昨夜行”。春聯由此變得大吉大利,觀者無不拍案叫絕,心悅誠服!禍福相倚,相互轉化,對立統一,這就是“矛盾”之思維。
同樣,今人所作之對聯也包含著“矛盾”之思維——
思恩賓中百年名校樹人久
求真學子一朝高考奪魁新
此聯為筆者去賓陽中學上高三視導課時所作。賓陽中學創建于1909年,其校訓為“思恩求真,知行合一”。“百年之久”與“一朝之新”看似對立,然而,其“久”久在于歷史中立德樹人,其“新”新在當今折桂奪魁,這就是所謂的“歷久彌新”,這就是所謂的“對立統一”。另外,對聯音韻上的平仄相對、仄起平收也是經典的“對立統一”,在此筆者不多作討論。
無論是鑒賞對聯,還是創作對聯,廣大學子都可以從對聯中習得“矛盾”之思維,并以此來加深寫作的思考。
分而合之,一應俱全
合而分之,可得深刻;分而合之,可得全面。好的對聯,“聯系”“發展”“矛盾”三者完全可以一應俱全;而學習者深入挖掘,完全可以一舉三得。
試看如下經典對聯——
未曾出土便有節 縱使凌云仍虛心
“有節”——有竹節、有志節,“虛心”——空心也、虛心也,一語雙關,由此及彼,是為“聯系”;由“未曾出土”到“縱使凌云”,由“便有節”到“仍虛心”,由地下到天上,由淺表到深入,是為“發展”;在地時便有節,沖天后仍虛心,對立統一,是為“矛盾”。三者并用,將位列“三友”“四君”之竹之品格描寫得淋漓盡致。
再看如下經典對聯——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毫末”——頭發也,亦是不足為道也,“頂上”——頭上也,亦是至高無上也,巧妙“聯系”之思維是也;由“雖為”到“卻是”,由“毫末技藝”到“頂上功夫”,語義轉折及思維飛躍,皆為“發展”之思維;“毫末技藝”與“頂上功夫”統一于“理發”這一“雕蟲小技”之中,平凡做到極致就是非凡,這就是“矛盾”之思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鑒賞和創作對聯來獲得完全的“辯證思維”,然后將獲得的“辯證思維”運用到作文之“立意構思”里,以提高作文水平。
學以致用,遷移作文
對非小道,聯亦大觀;以小見大,遷移作文。試看以下這道經典、高難度之高考思辨作文試題。
(2019年江蘇)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筆者運用向傳統對聯所要之“辯證思維”立意構思,自擬作文提綱如下——
不同而和
一、物各有性——水之柔、冰之寒、金之堅、火之烈,春之生、夏之長、秋之收、冬之藏。
二、共存相生——五行相生相克,構成物質世界;四季交替輪回,形成時間維度。
三、人事亦然——孔孟之進,老莊之退,外儒內道,進退自如;太白飄逸,子美沉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四、鹽水人生——水即水,可解渴;鹽是鹽,可調味;若二者調和得當,則得生命之供養。
“物各有性”,主要運用“聯系”之思維,由“水”至凝固之“冰”再至五行之“金”與“火”,乃至后面的春、夏、秋、冬四季,當然,這其中也包含有“發展”及“矛盾”的思維。“共存相生”承接 “物各有性”而來,主要運用了“發展”之思維,五行——相生相克——物質世界,四季——交替輪回——時間維度。“人事亦然”則主要運用了對立統一的“矛盾”思維,無論是中華民族“外儒內道”的相輔相成,還是中國文學“浪漫現實”的并行不悖,均是如此。“鹽水人生”以及文題“不同而和”則是比較籠統的“辯證思維”。
同學們學以致用,遷移運用,完全可以讓自己的作文在立意、構思、選材等方面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