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發展,對當代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孩子受到家庭的過度呵護,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都很少參與實踐勞動,甚至出現懶散、什么事都要依賴父母的現象。作為學校,在妥善處理學生思想、行為等問題時,懲處的力度也越來越弱,主要是用夸獎、鼓舞等方法展開鼓勵和引導,使得很多學生的受挫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弱。自主學習、創造力培養、獨立思考和管理能力是當今社會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對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建立乃至對于他們的終身發展都至關重要。
一、活動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
要想成功,一個人必須能夠自我管理。早在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就說過:“記住,你管教的目的應該是培養一個會自我管理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已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把握好學校這個良好的平臺,對于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很關鍵。
以活動教育為載體,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從幼兒園剛入小學的學生,很多習慣都需要教師進行培養,這時候可以開設一些有關行為習慣的活動課,如“整理書包”,指導學生認識書包,依照書包的構造來對比自己的書包,引導學生正解地說出書包各部分的名稱,指導學生給自己的書、本進行分類。在學生觀看整理書包的視頻后,引導學生掌握整理書包的步驟,讓學生自己嘗試整理書包并進行比賽,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在小組合作中培養互助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初步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年級不少孩子不會綁鞋帶,常出現跑跳時因鞋帶松開而出現絆倒摔傷的情況。教師可以開設“自己系鞋帶”綜合活動課,引導學生“說生活的小煩惱”,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系鞋帶可能有哪些步驟;同時播放“穿鞋帶”視頻,讓學生動手試著先穿鞋帶,歸納穿鞋帶的過程要注意什么。教師還可以比賽“穿鞋帶”,引導學生穿好鞋帶后再系鞋帶,如打上蝴蝶結等。這一過程中的看、想、動手等環節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打結或不知如何穿、系鞋帶的情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在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家庭勞動,如開展“蔬菜”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選’‘擇’菜小達人”,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的蔬菜,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能承擔家務勞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情感。教師可以先和學生聊聊蔬菜,引導交流說一說什么是蔬菜?自己認識哪些蔬菜?知道蔬菜中哪些是吃根、莖、葉、花、果?能夠對蔬菜進行分類。讓學生明白蔬菜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營養素,是礦物質和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可延緩食物消化吸收的速率,還有多種預防和保健的作用。同時,交流課前,讓學生詢問媽媽挑選蔬菜的秘密,知道可以從顏色、軟硬度等方面來選菜。在“擇”菜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如何“擇”菜,知道去掉蔬菜的哪些部分,留下蔬菜哪些部分,并通過親手擇空心菜、四季豆,在動手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參與勞動的快樂。
在開展“選”“擇”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和家長聊蔬菜”作業,同時通過課堂活動使學生對“選”“擇”菜形成自己的認識,回家能幫助家里做家務,感受做家務的成就感,體驗做家務的快樂,增強自我參與的能力。
在“整理襪子”綜合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疊襪子,提高自理能力,增強勞動觀念,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感悟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培養責任感。通過觀看疊襪子視頻,教師示范疊襪子的方法,了解不同的襪子有不同的疊法,引導學生用新的方法疊襪子,感受襪子不同的使用方法。學生在與組員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思考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此外,讓學生思考如何把疊好的襪子進行歸類整理,感受本次活動帶來的親身體驗,自覺養成為父母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勞動習慣,增強家庭責任感。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導航員和引導者,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在課堂上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問題,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表達觀點,以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設立目標,構建學生自我管理的藍圖
家庭也可以成為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搖籃。在家時,學生家長可以通過設立目標,規范學生的自我行為。家長通過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及困惑,鼓勵他們嘗試并堅持自己想做的事,并為他們提供學習資源和環境。俗話說得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教師可以和家長配合,引導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讓學生有目標,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師可以依托家庭布置作業,首先,明確作業的目標,如包餃子,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美食的源遠流長,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包餃子。作業設計分為三個任務,即識餃子、包餃子、煮餃子。在動手過程中,學生對餃子不僅有了連貫性的認知,還培養了收集資料的能力、動手制作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樂趣,增強民族自豪感。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團隊協作、分工合作的能力,也讓學生在了解餃子的制作過程中,初步學會用揉、搓、搟、捏等方法學習包餃子,提升了創新思維能力。
在識餃子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把收集到有關餃子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收集關于餃子的文化、傳說、習俗、種類、做法、煮法。同時,觀察煮熟和未煮熟的食物(餃子、扁食、芋包),認識哪些才是餃子?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吃一吃等方法完成任務清單。了解餃子、扁食、芋包關于面皮、餡料、包法、形狀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同時自評(評價說明:評價者根據評價標準進行,優秀得三顆星,良好得兩顆星,合格得一顆星)。在這個環節中,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對餃子形成更深的認識,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將思維拓展可視化。經由實物的對比,直觀明了地將餃子與扁食、芋包進行區分,對于餃子有了進一步認識,也為后面活動的開展做好知識鋪墊。
在包餃子這個環節中,學生觀看有關包餃子的視頻,填寫包餃子記錄單,記錄在包餃子過程中所需工具、所需材料、制作過程。之后,學生學習包餃子,和小組同學比一比誰包的餃子好,還可以學著進行花樣包法,豐富餃子的包法。包完餃子后進行從包、合作、創意等方面進行評價。在本環節,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制作的餃子和團隊協作,體驗到對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通過小組分工,感受到與他人配合的樂趣,由此形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在煮餃子環節中,讓學生先探討:如何正確煮餃子?有什么技巧嗎?你是怎么了解到的?同時在家中試著煮一煮并拍視頻記錄,分享經驗。本次活動評價主要從參與、技能兩個方面進行自評、互評、家長評(評價者根據評價標準進行,優秀可以得三顆星,良好可以得兩顆星,合格可以得一顆星)。在本次環節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包餃子,還學會了如何正確地煮餃子,整個勞動過程具有連貫性,學生從中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樂趣,并學會了分享。
在本次作業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識餃子、包餃子、煮餃子,過程中的快樂與成就感會延伸到生活、學習中,讓他們更好地安排學習和生活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索知識。
當今社會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這對未來的建設者提出了高層次的要求。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至關重要。讓學生了解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并促進學生學習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增強自信心,這是教育教學的重點所在。
三、協作共進,創設自我管理的情境
學校與社區等進行協作,為學生營造自我管理的環境,通過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來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參加社區、俱樂部或志愿者工作,可以幫助學生發展各種技能和品質,如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些經歷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并培養他們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社區環境考察”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先走進社區,到社區考察,觀察環境的優點與缺點,觀察社區環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在活動課中,請學生按感興趣的考察內容進行自由組合,組建考察小組。然后小組討論,確定考察內容,如社區的安全、綠化、衛生、生活設施、社區服務分別包含了哪些問題?同時指導學生設計考察記錄表:想好需要考察的項目內容;思考項目應到社區的什么地方去考察?用什么方法?測量還是觀察?如果選擇了測量的方法,應準備哪些工具;觀察社區工作者如何通過協商的辦法解決與他人的矛盾。這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徑之一。
每年重陽節,從班級中選出一部分學生參與“重陽節敬老”活動,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師要在出發前一周開始布置任務,讓學生思考打掃衛生要準備什么工具?自己會帶什么禮物?如果要表演節目,自己要表演什么節目呢?然后分發表格,讓學生依表格填寫自己要帶的工具和禮物。安排了兩名主持人,負責收集學生準備的節目,并寫串詞。如果其中遇到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教師只是這次活動中的“顧問”。通過本次活動,學生體驗到了參與服務的快樂,同時感受到了尊重老人、關愛老人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四、認識自我,形成自我管理的品質
隨著教育技術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逐漸提高,除了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外,還希望他們具有一定的溝通能力以及自律能力。其中,自律能力是學生在以后成長道路上非常關鍵一步,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參與社區等活動,如果學生能自覺、主動參與,不僅有助于學生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各項綜合素質。
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如前面提到的“整理書包”“自己系鞋帶”“‘選’‘擇’菜小達人”“整理襪子”,學生學會了這些技能,但是如果他們回家或后面沒有繼續參與這些活動,慢慢也失去了活動的意義。無論是整理書包、系鞋帶、選菜、擇菜還是整理襪子,都是一件連續性的活動,讓它們成為生活中的必做事情。只有認識自我,將自己當作生活的主人翁,才能形成自我管理的品質,主動參與各項活動。
生活條件變得越來越好,很多家長不愿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有的學生到了六年級地都掃不干凈,過度的疼愛導致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差;有的父母甚至不敢讓孩子報太遠的大學,原因是怕孩子照顧不了自己。諸多現象表明從小對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若只有學校教育平臺,學生鍛煉的機會是有限的,只有家庭參與進來,才能事半功倍,但是如果學生能夠自覺地主動去做,效果會更佳。
教師教孩子整理書包,孩子體會到自己做事的成就感,于是回家學著整理房間、學著拖地,當自己獲得成功的喜悅時,得到父母適時的鼓勵和表揚,孩子又開始嘗試煮飯、洗衣,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家務勞動中,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孝心,提高他們的責任感。
五、結語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極為重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因而,學校、家庭和社會應攜手努力,為學生創建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立項課題“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FJJKZX21-4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