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并強調“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在新課標指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更好地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學科作用,實現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的培養。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拓展教學資源、重視實踐、注重五育融合等手段開展跨學科教學,為學生創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主題統領,小學道德與法治開展跨學科教學整合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全面素養
教學目標是增強學生道德覺悟和法治意識的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可以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內容,在明確主題的前提下豐富教學內容,使課堂更加豐富生動,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多方面體驗和感受。在明確主題的探討和分析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道德與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則,還能夠在面對社會和生活中的問題時具備更全面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二)增強學科間關聯性
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注重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學目的較為單一,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深度挖掘。在跨學科主題教學背景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其他學科知識,有助于增強學科間的關聯性,強化學生綜合性的知識理解。學生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與自己實際生活的聯系,便于高效地參與到學習中。
(三)拓展學科知識的深度與廣度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基礎概念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法治觀念,是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的重要依據。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主題統領的跨學科整合,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真實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觀念在生活中的應用,深化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了解,讓學生能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在社會中更好地遵循法治、履行社會責任,拓展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實現高效的教學目標。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開展跨學科教學時存在的問題
(一)學科知識割裂,缺乏整合性
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是按照教材內容的安排進行教學講解,教學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在跨學科教育背景下,教師認識到了跨學科教學的價值,通過融入其他學科知識來拓展學生的理解深度。但是,由于缺乏對跨學科教學的認識和經驗,教師只是簡單地進行學科知識的簡單排列,造成學科知識之間的割裂,沒有實現良好的知識銜接,無法助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學生缺乏實踐體驗
對于小學生來說,抽象的道德與法治概念過于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閱歷缺乏,無法很好地理解教師所闡述的概念分析。再加上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偏向理論,缺乏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講解和情境創設。這種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將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難以形成對道德與法治概念的深刻理解,覺得學習缺乏實際意義,造成教學效率低下。
(三)學生缺乏實際體驗和實踐機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要想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教師需要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內容的滲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只關注學生對教材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導致學生缺乏在真實社會情境中運用這些概念的機會,無法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評價體系落后,偏向知識考核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依據來源于考試成績,偏重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也沒有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的理解,缺乏對學生綜合發展的全面評價,使得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無法助力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
三、主題統領,小學道德與法治開展跨學科教學整合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開展跨主題教學
傳統教學以教師完成認識性任務為重,在課堂教學中將其作為主要或唯一任務主線開展教學活動,教學以線性方式進行展示,教學過程較為單調,學生只是單純掌握淺層面的理論知識,缺乏對內容的深度理解和應用。在新課標背景下,教育改革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鐚W科主題教學符合當前教育發展的方向,其將散落、零散的各科知識點進行連接和融合,更好地助力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實際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分析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選擇合理的主題,并以此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對主題的分析和討論,更全面地認識社會規范,形成對法治和道德的深刻理解,更高效地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
例如,在統編版三年級小學道德與法治“做學習的主人”教學時,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學習,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努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選定“學習不怕難”主題,并結合語文中的成語故事“鐵杵成針”,為學生講述鐵杵成針的故事,要求學生去進行溝通交流。基于主題引領的跨學科教學,教師可以將其他學科的內容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融合,讓學生透過學科知識進行道德與法治問題的深度思考,更加全面地認知和理解所學內容,在探討分析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學習不怕難”的主題引領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鐵杵成針的故事,培養了學生面對學習困難的積極態度,讓學生體驗到了堅持與努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今后的學習生活。
(二)拓展教學資源,提高跨主題教學效率
跨主題教學作為學科融合的創新實踐,突破了傳統單一學科教學的壁壘,將知識融會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實現了不同知識點的深度結合,有利于發揮教學優勢,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中,學生不再受囿于單一學科的狹隘視野,而是能夠深刻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科邊界被打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全面拓展。而且,學生不再是僅僅死記硬背單一理論知識點,而是被要求深度思考理論知識所賦予的現實意義。在實際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展示教學內容,強化主題的突出,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直觀,更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濃厚興趣,從而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跨學科主題的討論中。
例如,在統編版三年級小學道德與法治“安全記心上”教學時,“安全”這個詞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中都屢屢被提及,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其生活閱歷缺乏,對安全缺乏準確的理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增強小學生的安全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課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以“身邊的安全隱患”為主題,讓小學生思考自己身邊的安全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來提高對潛在危險的敏感性。為了深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拓展有關安全視頻內容,如“由于沒有遵守交通規則闖紅燈而發生車禍”“小朋友在沒有大人的陪同下去池塘玩水,結果溺水”等。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可以進一步明確主題,并在實際生活中形成對安全的深刻認識,這對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重視實踐開展,深化主題理解和應用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不僅是一門學科教學內容,還是指導和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依據。但是,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闡述和分析,以期讓學生通過知識的記憶來完成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學科知識的深度掌握。在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下,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終身發展和成長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實現可持續成長和發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將課堂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落實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進行具體道德與法治問題的思考和衡量,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完成后進行感悟總結,以語文感想的形式進行記錄,深化學生的理解感悟,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助力學生全面成長。
例如,在統編版三年級小學道德與法治“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教學時,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確學校是學習和成長的天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教師可以基于主題“我為學校獻計策”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學校建設中,加強學生與學校的聯系,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學校的印象、對學校文化的理解以及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暢想,努力為學校獻計獻策。這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理論知識記憶,而是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增強責任感。在完成本項實踐活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感悟的形式寫一篇文章,記錄自己對學校建設的思考和建議,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的實踐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也促進了學生對學校建設的參與,培養了貢獻意識,使學生不僅僅是學校的學習者,還是學校的建設者和守護者,對提高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四)尊重學生自由發展,注重五育融合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為了更好地落實教育要求,五育并舉成為近年來教育的實然之態。但是在教育實踐中,由于缺乏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的協同合作,五育并舉的優勢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注重五育融合,全面培養學生的品德、智力、體質、審美和勞動等素養;要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權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展示真實的生活案例等,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探究興趣,提升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更深入地參與到學習中,促進學生個體化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闡述,還要加強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五育并舉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合理融合五育內容,找到知識的平衡點和融合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既能夠學到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能夠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例如,在統編版三年級小學道德與法治“父母多愛我”教學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思考父母生活中的行為,體會到父母默默對自己的愛,以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同時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以“付出”為主題開展跨學科教學,讓學生思考和觀察父母日常生活中都默默地為我們做了什么,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有的學生覺得父母不讓自己看電視,就是不愛自己的表現,而有的學生認為這是父母愛自己的表現。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進一步明確父母的做法對自己的影響以及隱含的深刻愛意。在學生明確父母對自己付出的情感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去表達對父母的愛,如吃飯后主動洗碗、收拾桌子、打掃衛生,或者幫父母洗腳等。在勞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父母付出的理解和感悟,還能感受到勞動的樂趣,領悟到愛與付出的真諦。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本課時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在融入勞動教育的同時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主題統領下小學道德與法治開展跨學科教學整合的探討,可以認識到跨學科主題教學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整合的框架下,學生構建了更為全面的知識結構,培養了跨學科思維的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合理地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知識,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期待這一創新教學形式在教育實踐中得到更廣泛應用,為培養更加全面、積極向上的社會新一代做出積極貢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新課程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研究”(項目編號:FJJKZX23-19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