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初中化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實際開展化學教學活動時需要切實圍繞新課標做好教學方法的優化與調整,以此提高教育教學成效。大單元教學屬于現階段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模式,將其運用于初中化學教學活動中,可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整體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此,本文對大單元教學模式及其重要價值做出了簡要介紹,并對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策略展開了深入探究,以助推初中化學教學活動不斷向好發展。
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推行,初中化學教學方法開始發生巨大改變,各種新的理念、方法逐漸涌入課堂,顯著提高了教育教學成效。大單元教學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其不但能夠賦予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一定的趣味性,還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顯著提高教學成效以及育人成效。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策略展開研究,確保大單元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出其應有價值和作用,促進初中生實現長遠健康發展。
一、大單元教學概述
自新課改以及新課標推行以來,教育領域開始陸續涌現諸多新的教學理念、方法以及模式,大單元教學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其主要是指為了獲取高質量育人的教學效果,圍繞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等相關要求,對教材內容做出充分整合,在此基礎上設定大主題、大概念,再切實根據學生的學情等創設合理的大單元教學目標、教學情境以及教學任務,有效組織學生參加大活動等一種具備較強綜合性、結構化特征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能夠增強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結構,并且通過大情境、大任務及大活動等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大單元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活動中應用的價值
(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單元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有著很大差別,其能夠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可以自由探索和思考的時間以及空間,而且教學過程有著很強的互動性以及可操作性,往往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二)能夠提高知識的完整性
對于大單元教學模式來講,其最明顯的特征是具備較強的完整性,可以將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充分整合,使教學活動有著較強的銜接性,讓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展開知識學習,充分厘清知識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從而使學生逐漸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結構、更為深入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印象。
(三)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大單元教學模式是圍繞核心素養開展的一種教學活動,能夠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比如,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開展更高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或合作探究或獨自思考和探索,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和發展思考能力、合作意識、探索精神、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
三、新課標視域下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設定大單元教學主題
新課標視域下,在將大單元教學模式運用于初中化學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做好大單元教學主題的設定。通常情況下,大單元教學主題主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設定,通過對單元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總結概括出一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綜合性的教學主題,然后將其作為核心依據再開展教學目標、教學情境以及任務等方面的設計活動,從而提高大單元教學成效。
以“溶液”這一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的知識點涉及“溶解與乳化”“物質溶解的量”以及“溶液濃稀的表示”等,均是圍繞“溶液”展開的知識探索話題,所以,教師可以直接將該單元的教學主題設定為“認識溶液,制作溶液”。
(二)合理設定大單元教學目標
在完成大單元教學主題設定之后,教師需要圍繞已經明確的教學主題以及新課標的相關要求等,合理設計大單元的教學目標。該環節屬于大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環節,教學目標設定的好壞能夠對整個大單元教學效率和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同時能夠對學生各項素質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結合初中化學新課標來看,其強調教學活動需要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所以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依據新課標中與核心素養有關的要求進行設定。初中化學核心素養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化學觀念:指的是人類在探索物質的基本組成以及結構、性質與應用、化學反應及相關規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基本觀念,如“物質主要是由元素組成的”“物質結構能夠決定其性質,而其性質可以決定其用途”等。
科學思維:指的是在化學學習期間,根據事實以及邏輯開展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可以看作對不同信息、觀點還有結論做出有效質疑、批判,提出具有一定創造性見解的能力。
科學探究與實踐:指的是綜合運用化學等一系列學科知識以及方法,有效解決現實問題以及完成綜合實踐活動時表現出的一系列能力以及品格。
科學態度與責任:這一素養一般是指通過對化學知識的有效學習,逐漸形成對“化學知識能夠推動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觀念的正確認識,同時包括學生表現出的一系列責任擔當。
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可以將“溶液”這一大單元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幾點:
目標一:能夠掌握溶液中溶劑以及溶質、濃度、溶解度、乳化作用、晶體和結晶、飽和溶液、溶解時吸熱放熱等一系列基本知識,同時可以做出最為基本的分析和判斷。(對應化學觀念以及科學思維素養)。
目標二:能夠對溶解現象等做出宏觀上的認識和把握。(對應化學觀念以及科學思維素養)。
目標三:根據生活實際,通過查閱相關信息資料,認識到溶液在現實生活以及生產活動中的具體運用及其主要價值和作用等。(對應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探究素養)。
目標四:能夠有效掌握一種材料在實際溶解過程中,通常會導致溫度出現改變;飽和溶液能夠形成晶體;溫度等因素能夠影響物質溶解度等知識。(對應科學探究以及化學觀念素養)。
目標五:能夠講述溶解過程中可以導致溫度發生改變的一系列物質。(對應科學思維以及化學觀念素養)。
目標六:能夠自主設計方案來充分證明物質溶解期間發生的熱量變化等。(對應科學探究與實踐素養)。
(三)合理創設大情境
大單元教學離不開大情境的支持,所以在將大單元教學模式運用于初中化學教學時,教師還應注重做好大情境的創設工作。大情境通常情況下需要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進行設定。對于“溶液”這一單元來講,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溶液的形成”“溶解與乳化”“溶解時吸熱與放熱”“溶解度”“濃度”以及“結晶現象”等知識。通過分析不難發現,這些知識存在明顯的遞進關系,先要求學生了解什么是溶液、溶劑以及溶質還有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站在定性的角度,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溶解、乳化、溶解度等知識;然后站在定量的角度,幫助學生掌握濃度以及結晶現象等知識。圍繞上述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嘗試創設三大教學情境:
情境一:初識溶液。主要為了有效引入與溶液有關的基本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相關實驗視頻和圖片,或者生活中常見的各類溶液,創設較為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此引入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對溶液知識形成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并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情境二:溶液的溶解。主要包括“溶解與乳化”“溶解時吸熱與放熱”以及“溶解度”等知識。該部分知識的講解屬于教學重點內容,教師需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真實案例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到這些化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真正地看到化學知識的實用性以及價值性,進一步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機油乳化現象、食鹽溶解于水、汽水的生產過程等。
情境三:溶液的配置。基于上述學習,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究式教學情境,即為學生提供相關材料,組織學生開展“飲品”制作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有效運用,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并促進學生各項素質和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四)科學創設大任務
教學任務也是大單元教學中的一個關鍵元素,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推動措施,所以在實際運用大單元教學模式時,教師還需要做好教學任務的設定工作。大任務主要結合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情境進行設定。本單元的教學情境一主要用來引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大任務的設定主要圍繞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情境二、教學情境三進行創設。具體設置如下:
任務一:通過對蔗糖溶化實驗以及植物油不溶于水等實驗進行觀察,逐漸了解和掌握溶液、溶劑以及溶質、溶解、乳化等相關知識概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主動地從生活中尋找真實案例,比如紅糖溶于水、酒精溶于水等,進一步認識固體物質具備的溶解性以及液體物質的溶解性等。
任務二: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活動。
首先,利用“氯化鈉溶液”以及“硫酸銅溶液”,組織學生將其與普通溶液進行比較分析,以此了解溶液中存在的溶出規律。
其次,開展碘以及高錳酸鉀溶解實驗,站在兩者溶解性對比分析角度,對一系列材料溶解性做出比較,并且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廣泛用于工農業以及醫療等各個領域的一系列液體,切實認識到液體的具體運用范圍以及價值性和實用性。
最后,組織學生借助溫度計、塑料杯、氯化鈉、氫氧化鈉以及硝酸銨等材料,開展“物質溶解吸熱、放熱”實驗活動。先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然后選定各組組長,并由組長負責完成組內成員分工,帶領組員完成探究實驗,做好實驗記錄,結合記錄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同時結合教材分析和探討物質溶解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放熱或者是吸熱現象。
任務三:由各小組自主設計對照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掌握溶液、乳濁液還有乳液的具體形成過程。
任務四:為學生出示“池塘低氧現象”真實示例,要求學生分析和探討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同時結合生活經驗以及所學知識提出具體的增氧措施。此外借助該探究任務,掌握影響氣體物質溶解性以及固體物質溶解性的一系列因素。
任務五:通過觀察以及自主設計實驗等方式,證明飽和、不飽和、溶解度、濃度還有結晶等一系列概念知識,并了解和認識這些概念之間存在的聯系。
任務六:各小組自主完成實踐探究活動。該活動主要對應教學情境三,屬于大單元教學模式的一個重點內容,即組織開展大活動。教師需要圍繞教學主題、教學目標以及新課標等相關要求,合理地設置符合學生學情的大活動。本單元選定的大活動主要為基于對上述與溶液有關知識的學習,自主開展“飲品”制作活動。該活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能夠根據生活經驗自主制作一份帶有甜味的糖水,并探索糖水的甜味(濃度)和溶質以及溶劑之間存在的關系。
其二,站在量化觀點角度,設計出一種能夠求解液體濃度的相應計算公式。
其三,結合教師給出的某種“飲品”的溶質含量信息,合理地配置出“飲品”。
其四,借助自制“砂糖飲品”實驗,對砂糖結晶的形成做出深入分析和探討。
其五,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制作多種口味的“汽水”。
(五)做好教學評價工作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學評價至關重要,評價內容不但包括學生的學習成果、相關化學知識掌握情況、表現情況等,還要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情況等做出評價。具體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還有生生互評等方式開展,確保學生可以充分認清自身在學習期間的優點和不足,然后幫助學生進行改進,以此達到不斷提高教學成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初中化學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其不但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還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的發展。本文針對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策略展開了深入探究,希望能夠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成效,發揮該學科的育人價值,推動初中生真正地實現高質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