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龍,薛曉露,馬秀英,景維娜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民醫院麻醉科,新疆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 845350)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指切除機體已無法自行修復的關節面,用人工關節部件替代損壞的關節,恢復膝關節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其目的是緩解疼痛、穩定關節、矯正畸形,使原先僵硬、活動受限的關節能夠活動,功能得到極大改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是目前治療嚴重關節疾患的有效手段,可以給患者一個無痛的、活動良好的關節,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麻醉。基于此,本文對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從2021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在我院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當中隨機挑選出80 名患者進行試驗研究,按照手術時間先后將其平均分為試驗組以及對照組,每組各有40 名患者。對所有患者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進行對比后發現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在統計學科上研究價值較低,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試驗。
對照組患者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前應用全身麻醉。術前對患者進行檢查,麻醉時首先使用咪達唑侖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之后在手術過程當中應用丙泊酚注射液以及舒芬太尼注射液。試驗組患者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前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患者取舒適體位,對手術區域進行消毒,之后進行麻醉,在超聲波引導下從患者大腿內側向外側刺入,穿刺到坐骨神經時注射羅哌卡因,可以適當調整針頭的方向,最后進行全身麻醉。
對試驗組以及對照組患者應用不同麻醉方式麻醉之后的相關指標、血液流動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應用SPSS20.0 應用軟件對研究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及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χ2檢驗,如果P<0.05,證明結果差別大,統計學研究意義較大。
對兩組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應用不同的麻醉處理方式之后,試驗組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麻醉之后VAS評分為(2.03±0.7)分,蘇醒時間為(8.13±2.5)分鐘,拔管時間為(11.45±2.8)分鐘,各項指標都要比對照組更好,結果數據經過對比之后發現具有較為明顯的差別,在統計學科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試驗組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麻醉之后心率為(92.33±10.4)次/分鐘,平均動脈壓為(80.66±7.7)mmHg,都要比對照組更好,結果數據對比后同樣差別較大,統計學研究價值高;試驗組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 人,占比為2.5%,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4 人,占比為10%,結果數據對比差別較大,統計學研究意義大。研究數據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麻醉后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后指標對比(±s)
組別 患者人數 VAS 評分(分) 蘇醒時間(分鐘)拔管時間(分鐘)對照組 40 4.21±1.1 12.33±2.4 16.04±3.7試驗組 40 2.03±0.7 8.13±2.5 11.45±2.8 t 值 11.14 6.36 5.01 P 值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常見的骨科手術,用于治療由于骨關節炎或其他關節疾病引起的膝關節嚴重疼痛和功能障礙。這種手術涉及到切除受損的膝關節,并用人工關節部件替代它,以恢復關節功能和減輕疼痛。膝關節置換手術通常需要局部或全身麻醉,以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感到疼痛,同時也有助于手術團隊更好地操作。然而,麻醉過程本身可能涉及一些潛在的風險和并發癥,例如惡心、嘔吐、術后深靜脈血栓(DVT)、肺栓塞等。因此,醫療界一直在尋求改進麻醉方法,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術后康復。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技術就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領域,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改善麻醉和術后疼痛管理。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是一種通過使用超聲成像技術來準確定位和注射局部麻醉藥物的方法。這種技術的主要優勢在于它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實時圖像,使麻醉醫師能夠直觀地觀察神經和血管的位置,從而更精確地實施神經阻滯。這對于膝關節置換手術非常重要,因為手術需要阻滯腿部的感覺和運動神經,以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感到疼痛,并且能夠保持肌肉松弛。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定位目標神經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關鍵步驟之一是精確地定位目標神經。這過程依賴于高分辨率的超聲成像技術,為麻醉醫師提供了寶貴的實時信息。通過超聲成像,麻醉醫師能夠清晰地可視化患者的解剖結構,包括神經、血管和周圍組織。
定位的精確性對于成功的神經阻滯至關重要。麻醉醫師可以確定目標神經的確切位置、深度和方向。這不僅有助于避免誤傷周圍的結構,還可以確保麻醉藥物被準確注射到神經周圍,從而實現有效的神經阻滯[1]。
超聲引導的實時成像使麻醉醫師能夠調整探針的位置和角度,以獲取最佳的視野,確保準確地定位。這種精確性不僅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還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為患者的康復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2)精確注射
精確注射是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核心環節,對于確保手術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關重要。通過超聲成像技術,麻醉醫師能夠實時監測注射的過程,確保麻醉藥物被精確地送達到目標神經周圍的區域。
首先,超聲成像提供了詳細的解剖信息,包括神經的位置、形態和深度。這使麻醉醫師能夠選擇最佳的注射點和方向,以確保麻醉藥物能夠完全包裹目標神經,從而實現有效的神經阻滯。麻醉醫師可以根據實時成像對針頭的位置和深度進行微調,以確保準確地注射[2]。其次,超聲引導允許麻醉醫師實施分層注射,逐漸注入麻醉藥物,以確保在神經周圍形成均勻且可控制的麻醉效應。這有助于減少過量注射和神經損傷的風險,同時最大程度地提供術中和術后的疼痛緩解。此外,超聲引導下的注射還有助于避免血管和其他周圍結構的誤傷,因為麻醉醫師可以清晰看見血管的位置,從而避免在注射時穿透血管,這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如出血和局部組織損傷。
(3)監測效果
在手術過程中持續監測神經阻滯的效果對于患者的麻醉管理至關重要。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不僅允許麻醉醫師在注射麻醉藥物時實時觀察,還允許他們隨時對效果進行調整,以確保患者在手術期間和術后都處于最佳的疼痛控制狀態。
通過持續監測,麻醉醫師可以評估神經阻滯的起效速度和程度。這使他們能夠在手術開始后迅速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麻醉或調整注射位置,以確保患者在手術期間不感到疼痛。這對于手術的成功非常關鍵,因為患者在手術中感受到疼痛可能會導致手術的困難和并發癥的風險增加。此外,持續監測還有助于調整麻醉藥物的劑量,以避免過量使用,從而減輕患者可能面臨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和呼吸抑制。這種個性化的麻醉管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不適感,提高手術的整體體驗。監測效果還有助于在術后疼痛管理方面制定計劃。麻醉醫師可以根據患者的需要調整麻醉藥物的用量和類型,以確保他們在康復期間能夠獲得適當的疼痛緩解。這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康復,并減輕術后的不適。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通常與全身麻醉一起使用,以確保患者在手術期間不僅沒有疼痛,而且保持肌肉松弛。這種聯合應用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帶來明顯的好處:
(1)減輕全身麻醉的需求
減輕全身麻醉的需求是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的一項重要優勢。傳統的膝關節置換手術通常需要較大劑量的全身麻醉藥物,這些藥物可能會引發一系列潛在的風險和并發癥,特別是對于那些已經存在心血管或呼吸系統問題的患者而言。
通過采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麻醉醫師能夠局部麻醉膝關節區域,無需使用大劑量的全身麻醉藥物也可使患者的下肢完全無感覺,從而降低了全身麻醉的需求。這種局部麻醉的精確性和定位能力使患者在手術期間仍然保持清醒[3]。這對于那些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因潛在風險而不適合全身麻醉的患者來說尤為重要。此外,減少全身麻醉的使用還有助于減輕患者在手術后的恢復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不適。全身麻醉藥物通常會導致惡心、嘔吐等,而這些副作用在手術后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舒適度和康復速度。通過減少全身麻醉的使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有助于降低這些不適的風險,使患者更快地恢復到正常狀態。
(2)改善術后疼痛管理
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創傷性手術,術后疼痛管理一直是患者和醫療專業人員關注的重要問題。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在這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患者提供了長期和高效的術后疼痛緩解。
通過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醫師可以精確地定位和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以針對特定的神經或神經叢。這種精確性意味著麻醉藥物可以在手術后持續作用,并有效地減輕手術部位的疼痛。與傳統的全身麻醉相比,這種局部麻醉方法減少了術后患者對強效鎮痛藥物的需求。減少對強效鎮痛藥物的依賴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和健康至關重要。強效鎮痛藥物可能會引發惡心、嘔吐、便秘等不適反應,并且存在成癮和濫用的風險。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通過最小化這些藥物的使用降低了患者面臨的不適和風險[4]。此外,術后疼痛管理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患者在手術后能夠更好地控制疼痛,恢復得更快,更愿意參與康復和物理治療。這對于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成功和長期效果至關重要。
(3)快速康復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的應用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不僅有助于術后疼痛管理,還為患者的快速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減少全身麻醉的需求,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降低了患者在手術后的鎮靜時間。全身麻醉通常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因為患者需要等待麻醉藥物從體內排出,以確保安全醒來。相比之下,聯合應用允許患者在手術結束后更快地清醒,準備好進行康復措施。快速康復的關鍵是早期的物理治療和康復訓練。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有效地管理了術后疼痛,使患者能夠更早地開始活動和鍛煉。這對于恢復關節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運動范圍和防止并發癥非常關鍵。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早期的康復措施可以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正常的行走和日常活動,減少術后的創傷并提高生活質量。此外,快速康復還可以減少患者在醫院的住院時間,降低了醫療成本。這對于改善醫療資源的利用和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也具有重要意義。
(4)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
減少全身麻醉的用量是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應用的一項重要優勢,它對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對于需要長時間臥床的患者來說,這一優勢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術后深靜脈血栓(DVT)和肺栓塞是膝關節置換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和康復造成嚴重威脅。全身麻醉藥物的使用可以導致患者在術后恢復期間長時間臥床,增加了DVT 和肺栓塞的風險。然而,通過減少全身麻醉的使用,聯合應用允許患者更早地清醒,有助于縮短臥床時間,減輕了這些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此外,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可以提供術中和術后的有效疼痛控制,使患者更容易主動活動。積極的康復措施,如早期的物理治療和運動,有助于改善循環系統的功能,減少DVT 和肺栓塞的發生機會。因此,這種聯合應用不僅通過藥物減少了不適反應,還通過促進康復來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5-7]。
總之,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當中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有助于縮短臥床時間,促進早期康復,減少了DVT 和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減輕了患者和醫療系統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