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
(江陰市青陽醫院外科,江蘇 江陰 214401)
疝氣作為一種在外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指患者某個臟器或者組織脫離正常位置,而到達另外一個位置的一種疾病,該病在任何年齡都能發病,但男性患者一般多于女性患者[1]。疝氣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沒有進行有效的治療,會出現疝塊增大或滑疝等癥狀,從而致使患者體內出現嵌頓、絞窄等情況,并且疝氣在發病時疼痛比較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目前,對于疝氣的治療大多數是采用手術的方式,傳統手術切口較大,導致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較多,影響患者的恢復,因此使用傳統手術治療疝氣效果不佳[3]。而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口小、疼痛輕和康復快等優點,有利于醫生在手術中精細化操作,提高手術的安全性[4]。目前,腹腔鏡、傳統手術治療疝氣的相關文獻較少。基于此,本文中分別使用腹腔鏡、傳統手術兩種方法治療疝氣,對比分析二者治療疝氣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于2022 年9 月至2023 年9 月,選取我院疝氣患者80 例,隨機將以上患者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48.5±18.8)歲,疝氣類型,斜疝28 例,直疝12 例;研究組男21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49.0±17.6)歲,疝氣類型,斜疝29 例,直疝11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均衡性較好(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檢查確診為疝氣的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意識清楚,無溝通障礙;患者自愿參與該研究。
排除標準:具有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存在臟器功能不全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有手術禁忌證者。
對照組行傳統手術治療。術前,患者通過氣管插管的方式進行全身麻醉,麻醉發揮效果后,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分開,微屈固定,手術切口的位置需要根據該患者術前的彩超結果確定,在需要切口處行消毒處理。以上步驟完成后在切口處做一長度8 cm 的切口,使用手術刀延伸到疝囊位置,行剝離操作。剝離完成后,采用手術醫用絲線對患者皮下組織和切口進行逐層縫合。
研究組給予患者腹腔鏡(杭州好克光電儀器有限公司,DFQ-Ⅱ型)治療。術前,需要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管理(包括禁食:6 h,禁水:3 h);術中患者通過氣管插管的方式進行全身麻醉,麻醉發揮效果后,患者取平臥位,大腿屈曲,向外分開,小腿置于腳架上,墊高臀部。然后在患者臍窩使用氣腹針,建立CO2人工氣腹,并向氣腹中通入9 mmHg(1 mmHg=0.133 kPa)的CO2,用以維持氣腹中的壓力,拔出氣腹針,在該位置放置腹腔鏡,用以尋找內環口位置和觀察隱性鞘狀突口閉合的情況,在患者臍窩5 cm 的位置做一切口(5 mm),行剝離疝囊操作。完成后,使用角針從內環口高位處進行結扎。
1.3.1 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對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進行統計。
1.3.2 氧化應激檢測
術前、術后2 d,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應用酶聯免疫法檢測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變化。
1.3.3 炎癥因子水平檢測
術前、術后2 d,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患者白介素-6(IL-6)、腫瘤細胞因子(TNF-α)及C-反應蛋白(CRP)。
1.3.4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對兩組患者切口感染、腎性貧血以及疝氣復發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并統計比較。
1.3.5 治療效果
顯效為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患處無鼓包的情況;有效為切口正在愈合,患處鼓包正在減小;無效為切口沒有愈合,甚至出現感染的情況,且患處仍然鼓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其術后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出血量(mL) 術后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0 31.222.13 25.684.78 13.653.56研究組 40 15.611.24 8.673.25 5.682.03 t 值 40.060 18.610 12.300 P 值 0.001 0.001 0.001
術前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患者MDA 水平低于對照組,SOD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MDA(umol/L) SOD(U/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40 9.680.53 7.460.34 56.230.43 72.117.42研究組 40 9.740.35 6.210.11 56.26±0.41 91.338.69 t 值 0.597 22.120 0.319 10.64 P 值 0.551 0.001 0.750 0.001
術前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IL-6、TNF-α、CR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患者炎癥因子(IL-6、TNF-α、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IL-6(pg/mL) TNF-α(pg/mL) CRP(mg/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40 12.321.71 44.356.38 29.561.54 72.024.35 9.961.78 14.652.31研究組 40 12.311.73 30.455.19 29.581.56 43.022.06 9.891.85 10.061.03 t 值 0.026 10.690 0.057 38.110 0.172 11.480 P 值 0.979 0.001 0.954 0.001 0.863 0.001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疝氣的出現會致使患者的消化系統、泌尿系統以及生殖系統等受到嚴重影響,并且當患者出現疝氣時,疝囊內腸管會出現擠壓,從而在疝氣位置發生炎癥,導致該處腫脹,嚴重的患者還會導致腸管壞死、腸梗阻等[5]。
疝氣患者使用傳統手術治療具有創傷大、住院時間長、費用高的缺點,并且傳統手術治療的手術創口較大,患者在手術后的疼痛感也比較明顯,從而使患者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加大[6-7]。腹腔鏡手術可以精確的定位患者疝氣的位置,只需在疝塊的上方開一個小切口,就可以精確的移除疝塊[8]。與傳統手術治療相比,腹腔鏡手術治療時創口較小,患者手術的疼痛感較輕,可以使患者快速恢復正常的活動[9]。本文研究發現,通過對腹腔鏡手術患者和傳統手術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進行比較,提示腹腔鏡手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
手術會導致患者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術后不良反應,氧化應激反應的大小與患者手術時間、部位以及創口的大小密切相關,據有關統計發現,傳統手術的氧化應激反應大于腹腔鏡手術[10]。SOD 和MDA 是評估患者氧化應激反應中最重要的兩個指標,其中SOD 可以達到保護細胞,使其不受到氧自由基損害的效果;MDA 的水平變化可以反映患者脂質過氧化的程度。本文研究發現,通過對患者手術前后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水平的檢測,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的MDA水平降低和SOD 水平升高的程度比傳統手術大,提示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改善患者的氧化應激反應更加顯著。
炎癥因子包括IL-6、CRP、TNF-α 等。其中IL-6是一種多肽物質,在炎癥反應中,IL-6 的升高早于其他細胞因子,是主要的炎癥標志物;CRP 可以敏感地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存在,同時具有抗炎和促炎的雙重作用。有學者研究表明,在手術治療的愈合過程中,炎性細胞因子IL-6、CRP、TNF-α 表達呈由強到弱的變化趨勢,提示其參與了疝氣創口的愈合過程。本文研究發現,通過對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因子的檢測,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明顯低于經傳統手術治療的疝氣患者,并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也低于傳統手術治療的患者,提示腹腔鏡手術能夠有效改善炎癥因子水平,降低患者創口感染的可能性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加快創口愈合。本文研究中還發現,腹腔鏡手術治療疝氣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與傳統手術治療的疝氣患者相比,經腹腔鏡治療的患者治療效果得到顯著的提高,且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和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明顯得到改善,炎癥因子水平明顯降低,同時腹腔鏡治療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明顯降低,治療的安全性得到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