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娜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白云分院普外科,廣東 廣州 510000)
肛腸疾病是臨床常見病,發病人群比較廣,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肛腸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雖然手術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但由于發病部位的特殊性,患者極易產生恐懼、焦慮、擔憂等不良情緒,并且術后排便比較困難、疼痛嚴重,會加劇患者的痛苦,延緩康復進程[1]。因此,有必要在圍手術期加強對肛腸疾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將重點放在術后特征的改變上,忽略了術后疼痛等因素對疾病恢復造成的不良影響。針對性心理干預是一種優質的護理模式,充分發揮正能量對減輕患者疼痛和不良情緒的作用,并在其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從而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從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之間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肛腸疾病患者中抽取90 例,分析針對性心理干預對緩解其術后疼痛的效果。
抽取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在我院進行肛腸疾病手術的患者90 例,依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5 例。觀察組45 例中男、女分別有25 例、20 例,年齡區間為24 ~76 歲,均值(50.45±16.39)歲;手術時間在30 ~121 min 之間,均值(77.47±13.48)min;疾病類型:肛周膿腫、肛瘺、肛裂、痔瘡、其他分別有13 例、9 例、6 例、12 例、5例;對照組45 例中男、女分別有24 例、21 例,年齡區間為25 ~75 歲,均值(50.21±16.42)歲;手術時間在32 ~125 min 之間,均值(77.56±13.49)min;疾病類型:肛周膿腫、肛瘺、肛裂、痔瘡、其他分別有14 例、10 例、7 例、11 例、3 例。對比兩組以上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滿足《肛腸病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不存在用藥禁忌;年滿18 周歲。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有精神疾病病史者;存在認知異常、精神狀態異常而無法正常交流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遵醫囑進行用藥指導,詳細講解并發癥有關知識,定時對病房進行清理與消毒,規避所有危險物品,適當調節室內溫濕度,做好通風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食譜,嚴格禁煙禁酒,忌食刺激性食物,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其內容包括:(1)入院宣教。部分肛腸疾病患者感覺患病部位難以啟齒,加上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因此情緒較為緊張、抑郁。對于這種情況,入院時應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在宣教過程中,護士的語言要溫和、態度要和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手術方式、產生疼痛的原因、緩解疼痛的方法等,使患者加深對疼痛的了解與認知。同時,讓手術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說法,介紹自己的手術體會,使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術前心理干預。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患者的正常情緒會受到影響,對于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以通俗的語言對疾病的病因、治療方式進行講解,使其不良心理得到緩解。同時還要告知患者微創手術治療的優越性,例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等具有創傷小、疼痛程度輕等優點,從而消除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擔憂和顧慮,提升其治療配合度。(3)術中心理干預。協助患者將體位調整好,充分暴露手術區域,提升體位舒適度,以緩解其擔憂、緊張心理,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加強隱私保護。進行手術操作時,注意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關注其疼痛情況,可以通過激勵性語言、輕柔動作轉移患者對疼痛的關注度,為順利完成手術奠定基礎。(4)術后心理干預。手術完成后,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疼痛,因此需向其解釋為何出現疼痛感,要通過相應措施轉移其對疼痛的關注度,例如播放音樂、電視,或者與患者聊天等,通過以上方式分散其對疼痛感的關注度,在換藥時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以減輕其疼痛感。換藥前應對其實施心理安慰,講解坐浴、換藥重要性,告知其配合醫生、放松心情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明確術后注意事項,以消除其對疾病康復的焦慮與擔憂。另外,還應在術后飲食、活動以及休息等方面為其提供指導。
(1)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術后6 h、12 h 及24 h 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4],總分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2)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5],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差。(3)比較組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主要包括感染、尿潴留、出血等。(4)采用護理部自制問卷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總分100 分,包括不滿意(59分及以下)、滿意(60 ~80 分)及非常滿意(80 分以上),除不滿意外均納入總滿意范疇。
本研究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術后6 h、12 h 及24 h 組間VAS 評分比較,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組間術后VAS 評分的對比(分,±s)

表1 組間術后VAS 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觀察組(n=45) 4.72±1.33 3.56±0.56 2.68±1.12對照組(n=45) 5.27±1.18 4.18±0.63 3.18±0.82 t 值 2.075 4.934 2.416 P 值 0.041 <0.001 0.018
干預前,組間SAS 評分、SDS 評分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組間SAS 評分、SDS 評分差異顯著,觀察組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組間干預前后SAS 評分、SDS 評分的對比(分,±s)

表2 組間干預前后SAS 評分、SDS 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SAS 評分 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45) 62.04±2.41 47.51±2.17 66.28±2.34 43.14±2.58對照組(n=45) 62.39±2.14 56.34±2.18 66.34±2.17 55.23±2.57 t 值 0.728 19.257 0.126 22.271 P 值 0.468 <0.001 0.899 <0.001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4%,對照組為17.8%。組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顯著,觀察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組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n(%)]
觀察組中非常滿意、滿意分別為23 例、20 例,護理總滿意度為95.6%,對照組中非常滿意、滿意分別為14 例、17 例,護理總滿意度為68.9%。組間護理總滿意度差異顯著,觀察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組間護理滿意度的對比[n(%)]
肛腸疾病以痔瘡、肛裂、肛瘺等為主,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出血、疼痛、感染等是肛腸疾病患者的主要癥狀,不僅對其身體健康不利,同時也會影響其生活質量[6-7]。外科手術是肛腸科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基于疾病位置的特殊性,加上手術帶來的痛苦,因此面對手術治療時多數患者都會表現出一定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對手術的順利實施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8]。因此,有必要對患者實施恰當的心理干預。
本次研究選取在我院肛腸科實施手術治療的肛腸疾病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不同組別后,分別給予對照組、觀察組常規護理干預和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6 h、12 h、24 h 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提示相較于常規護理干預,針對性心理干預的實施有利于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感。分析原因在于,肛腸疾病手術的實施雖然可以獲得確切療效,但在手術侵入性操作的影響下,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從而降低其對疼痛的耐受度,容易出現過度緊張、煩躁、惶恐不安等情緒,這些不良心理和情緒還會進一步加劇疼痛感,形成惡性循環。針對性心理干預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支持,這樣有利于激發患者配合治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組間SAS 評分、SDS 評分差異顯著,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并發癥發生率差異顯著,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護理總滿意度差異顯著,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相比常規護理干預,針對性心理干預的實施可以幫助患者緩解不良心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這主要是因為通過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可以顯著緩解疼痛感,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從而增強其早期主動參與活動的意愿,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0-12]。整體來看,針對性心理干預模式已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這是因為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了耐心、細致的護理服務,護理過程中其態度溫柔、語言親切,得到了患者的認可與好感,極大地提升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13-15]。
綜上,在對肛腸疾病患者進行外科手術的過程中,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感,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整體來看,患者對該護理模式的認可度、滿意度比較高,在臨床上的應用前景比較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