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邳州 221300)
腦外傷多因暴力因素直接或是間接所致,重癥腦外傷常常會引發呼吸道梗阻,繼而表現出呼吸困難,對此情況臨床多采取氣管切開術改善呼吸困難癥狀[1-3]。然而氣管切開后,因對機體防御病原微生物的物理屏障造成損害,致使肺部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如若未能及時控制及護理,不僅會加重病況,延長ICU 住院時間,更會增加死亡風險[4-6]。相關研究顯示,基于明確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后采取針對性護理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及死亡率[7-9]。為進一步驗證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收治的62例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展開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更加合理的護理對策,現作如下報告。
選擇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62 例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總結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采取logistic 回歸方程完成對獨立危險因素的分析,并以此擬定針對性護理策略 。62 例患者中男/女=40/22,年齡35 ~68(51.52±3.38)歲,格拉斯哥昏迷指數[10](GCS)3 ~8(5.52±1.16)分,致傷原因包含重物砸傷、車禍傷等。經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在其監管下開展此研究。
1.2.1 納入標準:(1)入院時,經痰培養、胸片等檢查未出現肺部感染;(2)氣管切開時間>48 h;(3)知情同意;(4)生命體征平穩。
1.2.2 排除標準:(1)并發肝腎肺功能衰竭;(2)血流動力學不穩定;(3)近期行開胸手術治療;(4)精神異常、惡性腫瘤;(5)中途退出。
回顧性分析患者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GCS評分、抗生素運用狀況、機械通氣及胃管留置狀況、ICU 住院時間、吸煙史等。同時分析、統計肺部感染發生狀況。
結果顯示,行機械通氣者中有25 例肺部感染,存在吸煙史者中有15 例肺部感染,GCS 評分≤4 分者中有15 例肺部感染,留置胃管者中有19 例肺部感染,ICU住院時間≥7 天者中有14 例肺部感染。單因素分析可見,機械通氣、吸煙史、GCS 評分、胃管留置時間及ICU 住院時間與肺部感染發生具有相關性(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肺部感染單因素分析(例)
視肺部感染因素為因變量,視表1 中具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構建logistic 模型,經logistic 回歸分析可見,機械通氣、留置胃管、ICU 住院時間(≥7 d)、GCS(≤4 分)為引發腦外傷氣管切開后肺部感染的獨立高危因素(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肺部感染多因素logistic 分析
腦外傷發生后可對腦組織功能及結構造成較大的影響,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腦組織變形、腦血管破裂及水腫、神經損害等[11-13]。顱內感染會使顱內壓迅速升高,導致腦內組織受壓迫,進而影響循環、呼吸系統功能,危及生命安全[14-16]。急性顱腦損傷后,會使胃內容物及血液等被吸入氣管,將呼吸道堵塞,進一步引發呼吸困難,再加上患者伴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難以自主將氣道的異物清除,需做氣管切開處理,以維持氣道在開放狀態下[17-19]。實踐指出,腦外傷患者于氣管切開后發生肺部感染的幾率極高,此病不僅會使機體痛苦加劇,延長診療時間,且會降低預后水平,影響疾病轉歸[20-21]。因此,需對腦外傷氣管切開后肺部感染因素展開全方位的分析,以分析結果為前提擬定針對性、系統化的護理對策,以最大程度降低肺部感染,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22-24]。
本次研究中,62 例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為32.26%(20/62);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在氣管切開后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有機械通氣、留置胃管、ICU住院時間(≥7 d)、GCS評分(≤4分)(P<0.05)。分析如下:(1)機械通氣會對機體呼吸功能造成影響,致使氣道內分泌物無法有效被清除,從而凝集于肺部,便于細菌進一步繁殖及生長,并且限于部分護理人員操作水平有限,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幾率。(2)胃管留置可基于一定程度上對食管及鼻咽喉黏膜形成損害,刺激咽喉部引起惡心嘔吐等癥狀,促進胃腸道菌群與人體咽喉部開展定植,而后轉移至呼吸道,最終誘發肺部感染。(3)相關研究表明,GCS 評分和肺部感染幾率呈反比例關系,即分數越低,腦損害程度越大,機體自主功能越差,感染風險越高。(4)ICU 住院天數越長,出現院感的幾率就越高。為進一步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結合相關危險因素擬定出科學性、針對性的護理策略,包括:(1)完善、改進氣管切開術護理管理程序,比如肺部感染防范、應急程序與處理策略;對氣管切開術護理流程予以規范,實施氣管插管操作前進行口腔的徹底、有效清洗,于氣管插管、切開后原8 h 清洗1 次更改為4 h 清洗1 次,并采用蘸有氯已定口腔護理液的棉棒對口腔實施清潔。鼻飼喂養前對胃內容物予以回抽處理,明確胃部殘留物質水平,同時對鼻腔、口腔實施清洗,防范細菌感染。(2)成立肺部感染預控小組,包含ICU 護士長、責任護士及傳染科護士。對機體肺部感染狀況展開密切監測并記錄,于晨會時向全體護理人員明確此次感染致病因素、預控措施,同時強化基礎工作的檢查。定期采集患者的分泌物,完成細菌培養,掌握細菌感染狀況,并由小組監督ICU 全體護理人員強化病原菌管控,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1 周1 次評估,掌握病原菌管理狀況,且定期組織ICU 護理人員參與與肺部感染有關知識的培訓與學習。(3)限制家屬探視頻率,維持病房內溫濕度適宜、空氣保持流通;規范抗菌藥物使用流程,盡早完善病原學檢查,結合病原學結果擬定科學、有效的抗菌方案。非必要狀況,盡可能降低侵入性操作,對意識恢復且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下的病人,盡量縮短其ICU住院時間,減少肺部感染幾率。強調早脫機、早拔管、充分吸痰,吸痰期間注意防范交叉感染。(4)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講述肺部感染的發生因素、危害及應對方法,做好日常生活防范;定期翻身與叩背,使痰液有效排出,使氣道處于暢通狀態,待情況好轉后,可指導患者步行,以糾正運動功能,同時開展呼吸運動訓練,增強機體呼吸肌耐力,促進肌群協調恢復。(5)腦外傷患者病情好轉后需依賴于大量營養物質進行身體功能的恢復,結合其實際狀況擬定科學、有效的營養支持策略,糾正低蛋白血癥,改善身體機能。(6)待患者清醒后,盡早開放胃腸道,降低胃腸道菌群移位。強化護理人員綜合業務水平,定期開展業務知識培訓,完善其護理知識體系,掌握最新肺部感染護理知識,嚴格落實無菌操作、掌握抗生素配伍禁忌。(7)一旦發生肺部感染,需經值班護理人員進行感染發生因素的初步評估,且將結果反饋至防范管理小組,由小組分析后擬定個性化護理策略,于晨會、月總結中匯總護理缺陷,匯總經驗實現可持續質量改進。
綜上所述,腦外傷氣管切開后所致肺部感染形成的影響因素多樣化,結合高危因素展開針對性護理,最大程度降低肺部感染率,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