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辰 王文靜 白偉嵐 QU Chen WANG Wenjing BAI Weilan
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社區作為重要的生態單元,應重視生態關系整合和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當前,我國缺少社區尺度下生態服務功能的評估方法。本文以社區生態服務功能和相關標準為研究對象,分析18項相關標準的主要內容,從居民需求角度出發,提出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框架,共計9個生態服務類型、10項核算指標,為后續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社區;生態服務;功能;標準;評估框架
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是踐行生態理念的基本人居環境載體。但目前我國社區規劃仍處于唯空間論、唯經濟論階段,社區缺乏活力、環境破敗、空間混亂現象屢見不鮮。為提升社區的生態功能,社區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逐步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社區生態建設不只包括綠化、美化和改善居住條件,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將社區視為重要的生態單元,實現社會與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關鍵在于社區生態關系的整合和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
提出一套適用于我國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管理的技術指南是實現社區生態服務功能提升與環境友好空間營造的首要條件。當前我國關于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相關標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生態學、建筑學、環境科學、社會學等領域對社區生態的理解各有側重,因此社區生態相關評估方法不盡相同。據此,本文圍繞社區生態服務功能展開研究,梳理相關標準,探究發展脈絡,對標準編制提出建議,為相關研究提供新思路。
在社區生態服務評估領域,學者多基于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的服務分類框架,評估社區生態供給、調節、支持和文化四類服務,但大多更關注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
在調節服務研究方面,主要關注減輕空氣污染、調節小氣候、緩解極端環境及支持雨水管理等。由于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小氣候調節成為社區生態服務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畢坤等[1]基于植被的蒸騰作用評估植被為周邊環境帶來的降溫增濕效益;汪潔瓊等[2]通過研究發現,社區內有植被覆蓋的雨水花園、人工濕地、下洼式綠地、生態明溝等起到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屋頂花園更能發揮保溫隔熱、調節室內溫度的作用;熊鷹等[3]評估鄉村社區植物蒸騰、水面蒸發發揮的吸熱、降溫、增濕作用。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暴雨災害成為社區面臨的主要安全挑戰,陳靜等[4]基于社區內可透水地面占比評估雨洪調節能力。
社區文化服務包括游憩服務、教育服務、社會交往服務、審美價值服務等,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通常以游憩服務和教育服務為重點[5]。游憩服務可通過觀賞與停留、進入與參與、探索與互動3個層次展開,滿足居民日常休閑活動需求;教育服務可利用自然環境作為背景和場所,以自然知識與文化為教育內容,使公眾樹立愛護自然的意識[6]。
選取18項社區相關規范或指南進行研究,分析不同社區類別的評估體系。重點關注社區類別、實施時間、適用范圍、主要內容(見表1)。

表1 社區生態相關標準對比
從社區相關標準的實施時間來看,綠色生態社區為關注重點,在2001—2021年持續受到關注。在綠色生態社區的基礎上,還出現很多其他類型的有關社區的評價標準,在眾多社區概念中,提及較多的包括低碳社區、社區生活圈、老舊小區、健康社區、完整居住社區等。
不同標準提出不同的社區概念,但多以人群劃分,而非地理邊界。在社區相關標準和研究中涉及較多的為“小區”和“社區生活圈”兩個概念。其中“小區”的微觀局部性使其難以完整描述城市空間,“社區生活圈”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邊界線圍合,與街區、街道的管理和服務范圍相銜接。從社區生態服務功能的角度來看,社區研究范圍應根據問題來源的分布范圍制定,各指標對應的研究尺度可以不同,不應局限于小區內部小尺度空間,還應從周邊環境或城市空間尺度考慮生態服務功能與社區的相互作用機制,如花粉問題應考慮社區外的花粉來源,水文調節問題要考慮與城市流域、微地形分布的關系,熱舒適度問題要考慮建筑分布、建筑密度關系。
通過對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相關標準進行梳理,可將其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一種是對社區規劃或改造提出詳細的要求或技術方法。標準大多體現社區建設全生命周期理念,即涵蓋社區規劃、建設、管理三大階段。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相關標準應重點關注社區室外生態環境建設指標,因此本文總結現有標準在該方面關注較多的內容(見表2)。該部分內容是生態環境要素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今后社區生態服務功能提升應關注的重點。

表2 社區室外生態環境建設指標分類
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是對社區生態理念實施情況的檢驗,有助于管理者和決策者認識社區目前的生態狀況,對社區進行合理規劃,從而提升社區生態功能。當前現有相關標準大多僅提出生態服務的目標要求,我國缺少社區尺度下針對生態服務功能的評估方法。
本文提出面向居民宜居需求的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框架,借鑒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參考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的服務分類框架,結合生態建設的重點問題,確定社區尺度生態服務的關注重點。在安全需求、健康需求及精神文化需求視角下,結合本文歸納整理的相關標準中涉及的指標類型,總結出9類10項指標(見表3)。

表3 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框架
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社區作為復雜的多要素協同系統,其生態實踐必將成為城市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提高社區生態服務功能仍需從認識層面到實踐層面的進一步轉變,尤其在當前如火如荼的老舊社區更新實踐中,應樹立生態理念,對現存問題進行優化,使存量空間發揮最大效益,提升老舊社區的環境包容度。
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遴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還需進一步篩選和完善,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正,形成能反映當地居民真實環境需求的指標體系,提煉出更多具有評估價值的指標,豐富社區生態服務功能評估內容,從而不斷提高評估的科學性,更好地指導社區生態的建設與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