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瑩 SU Huiying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和人口增長,城市面臨環境退化、資源短缺等挑戰。在我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分析生態導向發展模式下中央活力區的特點和意義,并結合具體項目實踐,探索通過中央活力區城市設計促進生態保護和提升城市功能,以期為城市規劃者和決策者提供參考。
城市設計;生態導向;中央活力區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和人口增長,城市面臨環境退化、資源短缺挑戰。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需探索新的城市設計模式,以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取得平衡。
在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我國提出一系列政策和規劃文件,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等,推動生態導向發展。致力于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努力推動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并將低碳城市建設作為重要目標。同時,設立低碳示范區并開展生態城市建設試點,通過優化城市規劃,探索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研究目的為探索可行的城市設計模式,以更好地保護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并優化城市能源利用,進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中央活力區可集聚城市核心資源,提升城市功能和吸引力。同時對城市進行綜合規劃設計,通過跨學科合作、社區參與和民主決策等方式確保設計方案符合大眾的需求和利益。在未來的城市設計中,可借助技術創新和數字化手段,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為城市提供更智能化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生態導向發展模式屬于城市規劃發展理念,旨在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1)綜合性 強調綜合性的規劃和管理方法,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人類居住需求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從綜合性視角出發,在不同領域中權衡利益,找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點。
2)生態系統服務 關注和重視生態系統對人的服務功能,包括水源保護、空氣質量改善、自然災害防治等方面。通過充分認識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3)可持續性 強調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在設計過程中,采取措施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的保護和社會的穩定。通過可持續發展路徑,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4)社會參與 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和合作。在決策過程中,應組織公眾參與,聽取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聲音,并盡量達成共識。通過社會參與可增加決策的透明度、可接受性和可持續性。
5)空間整合 強調空間布局的整合性和連續性。通過合理的城市設計和區域規劃,將生態保護區域、城市發展區域和農村地區等進行協調和統一,實現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功能的最大化。
中央活力區是城市規劃和設計中的概念,指城市核心區域,通常是經濟、商業和文化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帶。其主要特征如下。
1)經濟核心 中央活力區是城市的經濟中心和商業樞紐,擁有大量商業機構、金融機構和商務中心,吸引大量人流和資本流入,具有繁榮的商業氛圍。
2)城市功能 主要包括辦公、購物、娛樂、文化和教育等城市功能。
3)高密度發展 由于中央活力區是城市的核心區域,土地資源相對有限,故常出現高密度的建設和開發,如密集的交通網絡、聚集的高樓大廈和多層商業綜合體。
4)交通便利 作為城市的核心區域,中央活力區通常具有發達的交通網絡和便攜的交通連接,人們可方便地進出。
5)公共空間 注重公共空間的設計和利用。廣場、公園、步行街和文化設施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社交互動和文化體驗的場所。上述公共空間是城市形象和居民高質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6)多功能性 中央活力區不僅是商業和經濟活動的集聚地,而且具有多功能性。是由居住區、教育機構、政府機關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構成的綜合性城市核心區域。
城市設計與生態導向發展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環境可持續性 生態導向發展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而城市設計可通過合理的規劃和布局減少資源消耗、降低能源使用強度、優化廢物管理,實現城市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2)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 生態導向發展強調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城市設計可考慮保留和增加綠地、濕地、河流、森林等自然要素,并為其提供適合的生境,以促進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系統健康。
3)宜居性和生活品質 生態導向發展倡導創建宜居的城市環境,城市設計則提供人性化的公共空間、良好的景觀、舒適的建筑和便利的交通等,以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4)應對氣候變化 生態導向發展關注氣候變化和降低碳排放,城市設計則通過推廣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等減少碳足跡,應對氣候挑戰。
5)社會參與和共享空間 生態導向發展強調社會參與和公眾利益,城市設計可鼓勵社區參與決策過程,創建共享公共空間,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教育和娛樂設施,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1)生態保護和恢復 將生態系統保護作為首要任務,保留和恢復自然環境、綠地及水體,促進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生態韌性,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生態環境。
2)可持續土地利用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確保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最佳功能配置。優先選擇非建設用地進行改造,采用緊湊型城市布局,鼓勵混合用途開發。
3)低碳交通規劃 推廣可持續交通方式,如步行、騎行及公共交通,并規劃相應的基礎設施。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降低私家車使用量以緩解交通污染。
4)城市綠色基礎設施 增加城市公共綠地和開敞空間,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建設雨水管理系統,減少洪澇風險,促進城市生態微循環。
5)可再生能源利用 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在城市設計中考慮能源效率,采用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供應系統。規劃建設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設施。
6)社區參與和社會包容性 重視社區居民的參與,設計初期進行廣泛的社區咨詢,聽取居民的意見和需求。確保設計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更多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間。
7)智慧城市技術應用 利用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手段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采用智慧交通、智慧燈光、智慧水務等技術,推動城市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續發展。
4.1.1 項目概況
滹沱河是石家莊的“母親河”,沿河兩岸是石家莊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是城市發展重要的“經濟河、文化河、景觀河”。太平河城市片區位于滹沱河城區段南岸與太平河交匯的兩河三岸區域,與正定古城隔河相望,南接東垣古城遺址,距石家莊老城中心約7km,是石家莊中心城區濱水資源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土地資源相對充足的潛力開發片區(見圖1)。

1 設計范圍
4.1.2 現存問題
1)歷史格局 石家莊市中心在歷史變遷中不斷沿滹沱河兩岸交替布局。1949年后,石家莊城市空間跨過京廣鐵路線向東發展延伸。主城逐步鄰近滹沱河,與正定新區形成擁河發展的格局。太平河片區緊鄰正定古城與東垣古城,歷史文化氛圍厚重,但長期處于城市邊緣區,肌理混雜,拼貼感強。
2)自然環境 石家莊地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單元,西部為太行山中段的山地丘陵區,屬于京津冀西北部生態屏障。東部為平原區,是華北平原主要的農業生產適宜區之一。太平河片區是正定西南水陸交通交匯區,橋梁與碼頭分布其間,現代化交通設施較為完善,擁有優良的山水空間格局與豐富的生態景觀資源。但面臨如何兼顧開發與城市安全、打造山水城一體化城市空間、充分利用生態景觀資源等問題。
3)基礎設施 石家莊處于北京、天津、雄安1h緊密聯系圈層,區位交通條件優越,是天津、青島最短海鐵聯運通道,是我國鐵路運輸樞紐之一,也是河北省客運交通中心,具備空鐵聯運、公鐵聯運的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基地南側可通過古城東路上石太高速,東側通過體育北大街上新元高速,距正定站約5km,距石家莊北站約8km,對外交通便捷,與市中心的聯系仍待加強。雖東西向有古城東路與學府路,但與長安區東部及新華區聯系不佳,西邊鐵路加劇了割裂,東西向聯系較弱(見圖2)。

2 周邊交通網絡
4)功能布局 根據《石家莊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城鄉發展空間遵循“強核心、聚廊道、優縣域”整體策略進行優化,著力強化石家莊市區和正定區域發展核心地位。基地內建設用地充足,直接承接京津外溢功能。依托城市中心區配套,可供高端產業落地,但現有產業不成規模。功能布局上仍要考慮如何跨河統籌周邊功能板塊,以及如何打造國際化的擁河中央活力區。
4.2.1 區域發展總體策略與目標愿景
為全面落實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要求,立足省會城市發展新定位,優化城市格局和功能布局,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打造生態為本、文化優先、創新主導、賦能消費的滹沱河生態經濟帶起步區、示范區、引領區。
4.2.2 城市空間規劃技術路徑
1)開拓引領 重塑格局、面向未來。塑造1個綠色發展區,四向交互邊界空間,1個擁河中央活力區。
2)周邊協同 高能聯動、周邊輻射。形成3條城市功能軸,1處濱河的大綠心。
3)空間塑造 整體構建、多元復合、特色彰顯。形成中央活力灣,打造復合功能團,構建特色設施鏈,重塑多維景觀面。
4)項目帶動 通過景觀市政類、大型公建類項目勾勒太平河活力岸線,形成太平河水上賽道、活力灣創意辦公區、活力灣文體館等。
4.2.3 核心設計構思
在擁河中央活力區的啟動區構建自然生態為底、功能分布合理、交通組織高效、方向定位明確的城市構架。以“文化綠心、城市T臺”為主題,遵循場地山水特質,結合軸線塑造“文化綠心”,同時圍繞綠心有序布局特色功能組團,2條規劃軌道交通線路及1條建議中運量線路從片區中間穿過連接組團,沿軌道雙線布局TOD綜合開發街區,打造近軌道站點的活力功能簇團(見圖3)。

3 設計構思
4.3.1 區域規劃
石家莊中心城西部為太行山中段的山地丘陵,滹沱河作為城市發展重要的“經濟河、文化河、景觀河”,東西向穿越太行山與中心城老城區北部城市建設區相連。
滹沱河結合周邊水系網絡與生態基底,形成獨具特色的藍綠生態空間。環繞石家莊中心城形成環城綠環,將城市建設區包圍。因此,太平河城市片區規劃需從更廣袤的視角出發,遵循“藍綠為底,組團布局”的設計理念,形成藍綠生態網絡牽引、有別于老城面狀棋盤式路網的綠色發展區。太平河城市片區為滹沱河南北聚集城市重要功能創造了條件,撬動區域創新經濟發展特色的“擁河中央活力區”呼之欲出。作為承接京津冀協同的橋頭堡,結合產業定位與發展策略,布置多樣復合的功能組團,整合片區資源,建立聯動效應,促進區域發展。
4.3.2 用地分配
設計主張生態優先,水岸激活;藍綠融城,低碳示范;分區分主題,小尺度混合單元;人行友好,濱水便捷可達;高識別度的濱水城市形象。打造“一廊三核心、一灣五片區、雙軌四組團、活力雙曲環”的空間結構(見圖4)。

4 總平面
4.4.1 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是整個區域主要開放空間,是人們戶外休閑、娛樂的主要去處。規劃三大公共空間類型:文化公共空間、商業公共空間及綠化公共空間,形成不同形式的交流、體驗空間。文化公共空間由文化建筑及文化休閑主題景觀空間構成;商業公共空間是主要的商業活動空間,由商業街構成;綠化公共空間主要由公園和綠化廊道構成(見圖5)。

5 公共空間系統規劃
4.4.2 景觀綠地
規劃6類公園景觀,即濱水公園、山體公園、濕地、帶狀綠地、社區公園及組團綠地,構成太平河景觀綠地系統。濱水綠心作為城市公園及核心綠色廊道輻射整個規劃區域。社區公園服務半徑400m覆蓋基地,濱水公園及山體公園服務半徑800m全覆蓋。
設計采用低碳韌性策略,即碳匯減排策略:提升公園濕地碳匯能力,實現碳匯盈余;運用綠色建筑技術,降低建筑耗能;采用減碳材料及植物,低排放、高碳匯,實現碳中和(見圖6)。

6 景觀綠地系統規劃
4.5.1 交通網絡
基地北側為滹沱河,南側為黃石高速,西側為京廣線(高架道路),東側為體育大街(規劃快速路)。鐵路、高速公路及滹沱河將基地與城市其他部分割裂,體育大街升級為快速路后將加劇割裂。
規劃“四橫四縱”的結構路網,“四橫”為學府路、翠屏路、規劃二路、古城東路;“四縱”為勝利大街、規劃一路、規劃三路、體育大街(見圖7)。

7 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4.5.2 可持續出行
1)公共交通體系 軌道交通2號線與軌道交通7號線沿主要道路穿越基地,結合2條智慧公交線,實現軌交與公交的快速換乘。
2)慢行系統 圍繞兩河和中央活力灣,打造游覽觀光、活力騎行、休閑漫步等多重慢行路徑。
4.6.1 建筑設計
設計提出將市政設施與城市功能充分整合,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創造出新型城市公共活動場所。如迷你水電站、區域能源站、FCR污水處理站、生態技術研創中心(資源管理中心)等。
4.6.2 能源效率
1)發展低碳智慧能源 構建以電力和天然氣為城市主要能源,通過地源熱泵、太陽能熱水系統、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能源技術為城市提供輔助能源的綠色低碳能源供給體系,可再生清潔能源達10%,5%供能采用分布式能源。
2)建立以資源管理中心為核心的資源管理體系 資源管理中心作為城市景觀,承擔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綜合職能。通過集成污水處理回用,有機垃圾處理,城市供熱、發電系統,實現區域資源循環利用。
生態導向發展模式下的中央活力區城市設計將保障生態安全和保護生態資源置于重要位置。除梳理現狀空間外,需結合山、水、綠地等構建區域整體的生態格局。以此為基礎,對城市功能、土地利用、交通網絡、公共空間及景觀體系等要素進行設計,進而打造充滿活力的水岸生活場所。
在生態導向發展模式下,城市設計對中央活力區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太平河區域城市設計實踐,得出中央活力區城市設計應具備創新性與強烈的使命感。未來中央活力區城市設計應以生態導向為核心,注重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通過跨學科合作和綜合規劃,實現更加協調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