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張碩 YANG Ying ZHANG Shuo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為其提供舒適的休閑空間尤為重要。以北京市清河下段生態治理工程為例,通過研究周邊老年人濱水空間需求及清河下段現狀,提出適老性優化建議,為老年人提供舒適、安全的濱水休閑場所。
老齡化;城市濱水空間;生態治理
2020年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18.7%,對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1],可見,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老齡化問題迫在眉睫,而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濱水空間指江、河、湖、海與陸地接壤的地區,包括一定水域空間、岸線及與水體鄰近的陸地空間[2]。城市濱水空間作為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滿足老年人戶外活動的各項需求,對解決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尤為重要[3]。當前,空間適老性建設研究主要側重于住宅區及公園等,針對城市濱水空間的適老性建設研究較少[4]。
清河發源于北京西山碧云寺,于朝陽區沙子營匯入溫榆河,全長23.6km,流域面積203km2,是北京城區北部重要的防洪通道與生態走廊。近年來,隨著清河生態環境的提升,市民對親水、愛水、護水體驗提出了更多需求,尤其是老年群體更青睞戶外休閑活動[5],因此,清河成為周邊區域老年群體戶外活動的重要場所。
本文選取清河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段區域,通過研究周邊老年人濱水空間需求及清河現狀,提出適老性優化建議,從而為老年人提供舒適、安全的濱水休閑場所。
功能性是公共開放空間的基本問題。濱水空間需具有良好的適老性,滿足老年人的活動需求。本文通過實地觀察并與周邊區域老年人進行談話,了解并分析老年群體的濱水空間需求。
1)舒適性 舒適的休閑活動空間可為老年群體提供閑聊、休息、健身、打牌、下棋等活動便利。
2)多樣性 多樣性的濱水空間可使愛好相同的老年人聚集一處,提升其幸福感和歸屬感。
3)可達性 曾經的河道常為封閉式管理,設置圍網、圍欄等隔離措施。隨著河道生態環境向好,人們對親水、近水的需求增多,各地開始拆除河道圍網,實現濱水空間開放共享。對于老年人而言,陡峭的河坡、泥濘的道路等不利因素影響其親水體驗,因此,濱水空間的可達性與空間連續性十分重要。
4)便利性 老年人在戶外活動時需注重活動便利性,完善的基礎設施可為其提供更好的親水體驗。
5)安全性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五感”衰退,判斷力、感知力下降,無法及時識別風險與躲避危險。對于老年人而言,河道屬于相對危險的區域,故在進行濱水空間建設優化時,安全應為第一考慮要素。
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段為天通苑社區居民出行的主要道路之一,尤其是巡河路與太平莊東路路口處,根據2020年7月統計數據顯示,該路口每日車流量達6000余輛,車速快,人車混行嚴重,常引發交通事故,濱水體驗較差。
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段河坡較陡,僅在坡頂設置方磚作為人行步道,親水體驗較差,濱水空間使用率較低,且人行步道較窄,對老年人而言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段兩岸缺乏較大的休閑空間節點,現有公共空間形式簡單,公共座椅、公共衛生間、垃圾箱等便民服務設施較少,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戶外活動、親水游憩需求。
清河部分區域安裝了河道行洪、限高、文明游河等標識標牌,未設置老年人路標、公共服務設施等相關標識系統。
清河下段生態治理工程在不影響河道行洪功能的前提下,將濱河路改造為濱水慢行系統,對河道兩岸進行生態治理,并將外環閘和沈家閘改造為休閑服務驛站,以提升清河兩岸景觀效果與周邊居民的親水體驗。
工程建設范圍為立水橋至溫榆河河口段,其中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段周邊為北苑社區與天通苑社區,居民較多,對濱水空間需求強烈。本文以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段為例,對清河下段生態治理工程提出適老性建設建議。
在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河道兩岸增設景觀節點、釣魚平臺等公共活動空間,為老年人提供健身、廣場舞、釣魚等活動場所(見表1)。同時,將公共空間與周邊公園進行連通,打造方便、快捷、可達的一體化景觀,提升老年人親水體驗。

表1 增設景觀節點統計
在清河下段生態治理工程建設中打造慢行路及濱水步道,以滿足不同人群需求,提升濱水空間的可達性,沿線構建多個景觀節點及市政路與濱水步道入口。其中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段共有景觀節點、市政路與濱水步道入口49處,已有入口坡道17處,入口坡道占比約35%。由于大部分入口無法為老年人提供便利,故以不伐樹、少移樹及不影響行洪為前提,在慢行路適當區域改建入口處臺階或增設親水坡道(見圖1),并在適當位置增設扶手欄桿,為腿腳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提升老年人的濱水活動體驗。

1 融翠觀水景觀節點新增S形坡道效果
除活動場地與道路外,老年人對戶外基礎設施需求較大。通過完善清河標識系統、增設休息座椅、設置公共衛生間與照明系統等措施,為老年人提供親水便利。
1)標識系統 標識系統有助于老年人快捷地使用各類便民設施,規避各類安全風險。在清河各個主路口、次路口、景觀節點及重要配套設施處設置標識系統,為老年人提供方向指引,輔助其確定當前位置。標識應簡單易懂,方便老年人辨識。
2)休息座椅 老年人體力下降,對休息座椅的需求較高,應在河道的景觀節點、慢行路及濱水步道兩側等適宜區域,結合老年人行為特征合理布置休息座椅。
3)公共衛生間 老年人如廁頻率較高,故在河道設置公共衛生間十分必要。清河為線性河道,現狀無排水系統接入,設置公共衛生間存在一定困難。除將現有外環閘改造為公共衛生間外,還可選擇適當位置新增移動式環保衛生間,其內應設置適老化扶手、欄桿等設施。
4)照明系統 隨著老年人視力下降,其對夜間照明存在較高需求。若照明不足,則會極大降低老年人在濱水空間活動的安全性。基于此,在清河慢行路設置智慧燈桿等照明設施,既滿足照明需求,又增加導覽、一鍵報警等功能,保證老年人的人身安全。
以北京市清河下段生態治理工程(立水橋至北苑東路段)為例,研究老年人對濱水空間舒適性、多樣性、可達性、便利性、安全性的需求。通過對清河交通道路擁堵、濱水空間割裂、公共活動空間及服務設施匱乏、標識標牌系統不完善等現狀問題的分析,提出城市濱水空間適老性優化建議:①增設公共活動空間,提升濱水空間類型多樣性,通過構建景觀節點,為老年人提供更豐富的活動空間;②增設入口處親水坡道,提升濱水空間可達性,將市政路、慢行路、濱水步道有效連接,為老年人提供親水、近水體驗;③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濱水活動便利性,通過布置標識標牌、增設休息座椅、設置公共衛生間與照明系統等措施,為老年人提供舒適安全的濱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