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 胡小萍
關鍵詞:企業標準化,企業標準體系,發展趨勢
0 引言
新《標準化法》自2018年1月1日實施以來已近6年,相關配套法規逐步修訂完善,《強制性國家標準管理辦法》《國家標準管理辦法》《國家標準制修訂經費管理辦法》《地方標準管理辦法》《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辦法》先后出臺,與新《標準化法》協調配套的標準化法規體系基本形成。為了適應企業標準化工作管理方式的新變化,《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以下簡稱《促進辦法》)完成修訂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促進辦法》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提高企業標準化水平,通過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對新時期企業標準化工作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1 企業標準化工作現狀及問題
新《標準化法》實施近6年來,企業標準化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作為國家標準化改革方案六大措施之一,“放開搞活企業標準”為企業標準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截至目前,已有45.8萬家企業的304.8萬項標準完成了標準自我聲明公開,涉及508萬項產品①,近3000項企業標準成為“企業標準領跑者”②。
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國際標準化活動,帶動了產品和服務出口持續增長。現階段企業標準化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企業標準化工作主體責任的認知有待加強,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被動式地開展企業標準自我聲明等相關標準化工作;二是部分企業的企業產品標準水平不高,要么直接執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甚至低于推薦性標準的相關指標,產品質量有待提升;三是企業標準體系的有效性適用性不強,很多企業為了獲得標準化良好行為證書或是為了完成某項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任務而不得不構建企業標準體系,企業標準體系并未從本企業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導致很多企業構建的企業標準體系實用性不強;四是企業標準化專業人才匱乏,尤其是在中小微企業,沒有專兼職標準化工作部門和人員,標準化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不足;五是大部分企業并未意識到標準化的重要性[1],存在“標準無用”論或“標準無所不能”論,部分企業開展標準化工作的價值觀念存在偏差,為了獲得國家或地方各類標準獎勵而開展相關標準化工作。
2 企業標準化工作發展趨勢分析
2.1 企業標準化工作主體責任回歸
從1990版《企業標準化管理辦法》到20 09版《企業產品標準管理規定》,都是從政府如何管理好企業標準化工作的角度出發,制定企業標準化相關法規制度,《促進辦法》的出臺實現了從“管理”到“促進”的轉變,明確提出了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創新驅動、質量提升”的企業標準化工作原則,將企業標準化工作的主體責任歸還給企業。各類企業應充分認識到這一轉變的重大意義,并在企業標準化工作中主動承擔起企業主體責任和義務,切實履行起本企業標準化工作“第一責任人”職責。
2.2 企業標準的水平定位更加清晰
2015年,國家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確指出“鼓勵企業制定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標準”,雖然是從鼓勵的角度,但對于市場類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水平給出了明確的定位: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高水平標準,只有高水平的標準才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新《標準化法》實施后,圍繞提升企業標準水平開展了對標達標質量提升、企業標準排行榜、企業標準領跑者培育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其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助推企業提升其企業標準水平。《促進辦法》提出的標準融資增信制度,其基本前提和邏輯就是:企業標準化水平高、企業標準具有較強的技術先進性和獨立的知識產權,就可以成為企業的優質資產,從而在企業信貸過程中作為抵押物,能有效降低金融機構風險,擴充融資渠道。
2.3 標準的自我聲明公開更加完善
《促進辦法》系統總結了近年來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的實踐經驗,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完善:一是如果企業公開的功能指標和性能指標低于或者少于推薦性標準,必須要明示出來其與推薦性標準的差異,充分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二是關于委托加工的產品,針對以往存在委托方和受托方對于標準的公開存在相互推諉的問題,明確了由委托方來完成執行標準自我聲明公開;三是必須在提供產品或服務前完成執行標準公開,企業生產的產品要與相應時間公開的標準具有一致性,避免了以往先進行產品生產,產品進入市場流通后再公開標準等帶來的一些糾紛;四是明確了如果沒有在國家統一的平臺上公示,則必須要在國家平臺上明示其公開的渠道,而且要保證公開的信息可獲取、可追溯和防篡改。
2.4 鼓勵構建新型企業標準體系
《促進辦法》明確將“完善企業標準體系”作為企業標準化工作四大基本任務之一,鼓勵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創建,其根本邏輯就是引導企業從標準體系的角度,統籌謀劃和系統規劃本企業的各項標準化工作,對相關標準進行動態管理并結合企業發展實際進行實時更新維護,確保標準體系始終與企業發展實際需求高度協調一致,高水平開展企業標準化工作,從而充分發揮標準化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企業應參考GB/T 15496-2017《企業標準體系 要求》、GB/T 15497-2017《企業標準體系 產品實現》、GB/T 15498-2017《企業標準體系基礎保障》構建并有效運行符合自身實際的企業標準體系[2]。
2.5 大力培育標準創新型企業
《促進辦法》明確提出實施標準創新型企業制度,鼓勵企業構建技術、專利、標準聯動創新體系。標準創新型企業的典型特征包括:(1)在企業內部熟練運用標準化原理和方法;(2)技術創新和標準化互動支撐已成為其核心競爭力;(3)通過先進標準的研制和實施帶動企業技術、管理和服務創新;(4)通過標準化工作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乃至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標準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管理辦法(試行)》,從標準化管理全面性、標準技術領先性、標準應用先進性等九個維度對標準創新型企業進行了分級界定,為企業爭創標準創新型企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2.6 聯合制定企業標準責任更明確
企業可以與其他企業聯合制定企業標準,是新《標準化法》中的創新舉措。自新法實施以來,在具體操作層面還有許多未明確的細節。從企業實踐操作來看,目前聯合制定企業標準主要有兩種形式:(1)生產同類性質產品企業之間形成產業聯盟(聯盟),共同制定同類性質產品的企業標準用以指導企業生產;(2)某行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形成供應鏈聯盟(鏈盟),共同制定企業聯合標準,著力解決標準供給難以覆蓋全鏈條的痛點。《促進辦法》明確指出鼓勵企業整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源,聯合制定企業標準,與其他企業聯合制定的企業標準,以企業標準形式各自編號發布,較好地明確了聯盟和鏈盟制定企業標準的權利與義務。
2.7 企業標準化監督管理更科學
從《促進辦法》的監督管理相關條款來看,充分彰顯了“處罰不是最終目的”這一理念,針對拒絕提供信息或者提供不實信息、執行標準未公開、企標技術內容及編號不規范等違規問題,更多地是采取責令限期改正的措施,針對逾期不改也是采取公示、撤銷編號或廢止標準等措施。在監管方式方面,除了特殊重點領域開展專項監督檢查,一般采取“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方式,監管結果納入信用系統[3],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市場主體的干擾和影響。各類企業應充分理解這一制度安排的深刻含義,放下擔心查處和處罰的種種顧慮,集中精力制定和實施高水平企業標準,扎實做好企業標準化工作。
3 結語
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源泉,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企業標準化工作是我國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準化工作核心內容。為了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化工作,國家先后出臺了《標準化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3年)》《外商投資企業參與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等多份文件,穩步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保障了各種類型企業公平公正地開展標準化工作的權利。《促進辦法》的出臺和實施,將有效解決多年來我國企業標準化工作的頑瘴痼疾,助力各類企業開展企業標準化工作實現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不斷提升我國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