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羅莎
班上有一個學生小Z,一年級剛進校時,我就發現他比較特殊,不能遵守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會隨意離開座位甚至教室,也無法與同學、教師友好相處。
經家訪了解,小Z 在幼兒園時就沒有規則意識,什么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開始的幾個月里,我幾乎天天和他的媽媽溝通半小時以上,原因往往是小Z 打人,有時他會打好幾個同學。我一度非常憤怒,第一時間將他帶離教室,他還會和我扭打起來,有時家長來了他還在對我拳打腳踢。
有一次,小Z 因為眼保健操問題被扣分,他就沖上講臺,擦掉扣分,毆打檢查的學生;又走下講臺,對兩個組的學生發脾氣。
當時我被任課教師著急忙慌地叫過來,吃力地拉住他,并馬上聯系家長。
結果家長到來之后的問話讓我啞口無言:“他為什么要打人呢?他為什么這么生氣呢?他眼保健操是哪里沒做好要扣分呢?”
后來我了解到,小Z 覺得扣了分,大家都在嘲笑他,所以才惱羞成怒。
這樣的事情發生幾次以后,我也有所領悟: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夠一下子接受孩子的問題,他們經常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場看問題的。
現在小Z 讀三年級了。3 年下來,我慢慢地掌握了一些與家長溝通的規律和技巧。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教師很重要。其實,跟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不會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問題在哪里,但在家里看見孩子失常,并不意味著愿意在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孩子特殊。
雖然我是一個成年人,但經常被學生氣到不行,如果這時立刻聯系家長,那接下來可能又是一輪新的對抗。
因此,后來遇到這些問題,我會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將事情的來龍去脈理清楚。除非這個學生實在控制不住,否則我不會直接給家長打電話。
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專業能力,盡力安撫或者讓別的同事幫忙看管學生,接著去班級調查事情的全部經過,甚至查看監控,最后再去和家長溝通,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