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粟進
2 月25 日,道縣岑江渡中學春季學期開學,在外務工的陳華中陪著兒子入校報到后,便安心踏上南下打工之路。
“再也不擠破腦袋把孩子往城里學校送了,家門口的學校‘性價比更高!”陳華中喃喃自語。
曾經,他也和許多當地的家長一樣,寧可舍近求遠送孩子去城里讀書,也不敢選擇家門口的岑江渡中學。但最近這兩年,他見證了這所城郊薄弱學校的變革。
連年“吊車尾”,學校險遭撤并
說城郊學校特殊,不少老師都會點頭認同。“按所處地域,他們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城區學校;按行政區劃,也不屬于鄉鎮學校,是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一類學校。”岑江渡中學校長李凌告訴記者,受政策、體制、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學校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展困境。
“學校太亂了,我們把小孩放在這里讀書也不安心啊,做家長的肯定想創造條件將孩子送去城里讀。”一字一句,是當地村民對岑江渡中學無奈又痛心的評價。
伴隨生源數量減少,生源質量也受到影響,致使學校中考成績連年排在全縣末尾。2015 年,道縣縣委、縣政府計劃將學校合并到祥霖鋪鎮中學,原本能在家門口就讀的學生,需趕近40 里路抵達新校。迫于多方壓力,岑江渡中學才重新恢復辦學。
灰溜溜地搬離,又灰溜溜地回來,這最后一根稻草,如當頭一棒,振醒了全校老師。“知恥而后勇,學校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就必須拿教學質量說話;學校要生存要發展,也必須靠教學質量。”
恢復辦學后,校領導班子苦苦研究,決定由“精兵強將”組成畢業班教師隊伍。時任黨支部書記李凌、校長唐建斌、教務主任田幫忠等人全部去到教學一線擔任班主任,且全部任教畢業班統考科目。
2017 年春季學期,九年級的兩個班臨近畢業,但數學成績卻是全縣倒數第一、第二名。為提高成績,唐建斌親自任教兩個班的數學,并制定績效制度:畢業班科任教師只要能趕超校長,都能獲得獎勵;而校長要想獲獎,科任成績必須在全縣倒數30 名之外。
“我一個體育老師來教數學,你們這些專業老師帶班三年了,還怕比不過我呀?”唐建斌的做法大大激發了全體教師的積極性,那屆成績在全縣倒數第一的學生,用一個學期的努力,中考時排到了全縣第27 名。
接下來的每一屆畢業班,行政班子沖鋒在前已成慣例,這也為學校教學質量逆襲奠定了基礎。
同為城郊校的沅江市團山學校與岑江渡中學境遇相同,多數學生涌入城區。校長王濤帶領行政人員沉到畢業班教師中去、沉到畢業班學生中去、沉到畢業班教室中去,千方百計調動教師和學生積極性。如今的團山學校,已由7 年前的218 名學生發展為12 個教學班、588 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岑江渡中學更是從2018 年到2023 年,連續六年中考躋身全縣農村學校前三。
整肅隊伍,打破開學“教師荒”
2021 年8 月,林美花來到黃沙坪完全小學擔任校長,這是一所距離安化縣城不到5 公里的城郊學校,交通便利。可開學第一天,就有家長沖進校長辦公室,指著林美花的鼻子質問:為何孩子的班主任才教半個學期就調走了,這書怎么讀?
每年九月如期而至的“教師荒”殘酷地到來,令林美花措手不及。據她了解,在黃沙坪完小待上5 年的“元老”,當時全校僅有一位。
“在這里既不能享受鄉鎮工作補貼,又在晉級評職稱中處于明顯劣勢,所以即便是離城近且交通便利,也無法穩住老師們的軍心。”一位從黃沙坪完小考到城區學校的老師坦言,教師隊伍的頻繁異動,讓留下的老師無法安心教學,家校矛盾更是不斷激化。
“若不變革,只會消亡。”面對學校現狀,如何盡快落實管理,實現困局突破?林美花先從師德師風開始滲透和改變。
新學期如期而至,可不少行政干部的外出請假申請也隨之而來:我們有其他業務需要外出,不會全天待在學校,希望校長能理解通融。針對這一現象,林美花在全校第一次行政會上討論通過了《黃沙坪完小教師出勤管理制度》,全體教職工必須每天打卡記錄上下班考勤。
最開始的一個月,仍有部分教師遲到達15 次以上,于是林美花開始以身示范,堅持每天6 點40 分抵達學校,在校門口迎接每位師生。到后來,即便是“校長站崗”和考勤打卡不再執行,全校師生也幾乎無遲到現象。
隨著多項考核制度的出臺,學校的管理落實也有章可循。“學校從上至下嚴格要求制度落實,曾有行政干部與個別教師私交較好,在制度執行中為其開了‘綠燈,被發現后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從此再沒人心存僥幸。”林美花說。
“影響教學質量的不是教師學歷和資歷,而是教師的責任心。”李凌告訴記者,以前岑江渡中學的課堂上,大部分老師只顧自己講,完成45 分鐘的教學任務即可;與此同時,教師遲到、早退等現象也常有發生。
轉型奮起期間,岑江渡中學嚴格實行“三比三看”:比工作量,看備課聽課;比工作態度,看學生反映;比課堂效果,看教學成績。通過對教師的規范管理和師德師風學習,老師們的思想轉變了,敬業精神提高了,涌現出一批模范教師。
58 歲的教師段斌轉后勤多年,在缺老師的情況下,學校安排他上數學課,他爽快答應。開學前段斌先借教材、買資料自學,還經常去聽其他數學老師的課。雖然“久疏戰陣”,但他任教的班級成績排在年級前兩名,2019 年學校將他推薦為“縣十佳師德師風標兵”。
教師隊伍實現蛻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當地百姓口碑的轉變。“學校第一年招寄宿生時,只有65人住校;如今家就在附近的部分學生也選擇寄宿,2023 年寄宿生突破400人,可謂‘爆滿。”李凌說。
教研救校,質量監測比肩城區
“學校教學質量長期低下,普高的升學率只能在15%至30%之間徘徊,那會兒在家長的眼中,我們顯然不屬于孩子們首選的初中學校。”回憶起變革前的長沙市岳麓區蓮花實驗中學,數學教師李改明苦笑道。他所在的數學教研組教師平均年齡在48 歲以上,“學校位居岳麓區城郊,不管到城內哪個地方搞教研活動,都要長途奔波,多數老師不情愿參加。”也正因與外界接觸較少,導致多數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還停滯于“傳統”模式。
通過廣泛調研后,時任校長唐湘平根據本校實際重新布局發展之路。“學校若是‘航母,那教研便是推進航母前行的‘發動機。”2019 年起,學校把岳麓區教師發展中心、實驗集團校、長沙市劉敏語文名師農村工作站和長沙市劉毅數學名師農村工作站等四方平臺引入學校,教師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教研教改,感受到了新浪潮的洗禮。
2020 年12 月,教師王紫如代表學校參加了岳麓區大單元引領示范課,由于教學經驗不足,劉敏和工作站成員為她前后打磨了10 次教案。20 天的用心準備,讓王紫如從容登上示范課舞臺,“沒有絲毫怯場,整個工作站的支持讓我備受鼓舞。”
工作站創建三年來,外請一線專家來校講座達32 次,基本上每次活動就有1 個以上專家進行講座。“單數學組就推出面向全市的教研課50 節以上(本校教師29 節以上),差不多一月一個主題研修。”李改明說。
憑著教研教改不斷深化,岳麓區蓮花實驗中學質量監測連年上升,實現了從落后到與城區學校齊平的跨越,初中數學畢業成績連續三年進入或達到城區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