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內外環境,我國城商行堅守定位,"聚焦主業,優化業務結構,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推進數字化轉型,積極應對資本計量規則變化,主要經營指標總體符合預期。
增速放緩:結構優化
資產負債規模增速放緩。2023年,城商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增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也低于2022年的增速。2023年,城商行資產規模同比增速為10.66%(2022 年的增速為10.68%),銀行業同比增速為11.1%(見圖1);城商行總負債同比增速為10.7%(2022年的增速為11%),銀行業同比增速為11.3%(見圖2)。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城商行根據自身經營情況,理性看待業務規模,不再片面追求規模擴張。
結構優化,服務實體。城商行存款占負債的比重有所下降,負債來源多樣化水平有所提升。樣本銀行①"存款占負債的比例均值同比下降0.37%,其中,西安銀行和北京銀行下降幅度較大,分別下降3.55%和3.23% (見表1)。隨著居民資產配置多元化以及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商行對存款的依賴度有所降低,多元化的負債來源有助于城商行降低資金成本,提高經營靈活性。
城商行貸款占資產的比例有所上升,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加大。樣本銀行貸款占資產的比例均值同比上
升了0.53%,其中,貴陽銀行和成都銀行的上升幅度較大,分別上升了4.59%和3.84%(見表1)。為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金融監管機構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包括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進行定向降準等,為城商行提供了更大的貸款空間。
息差收窄:拖累營收
息差持續收窄。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城商行的凈息差為1.6%,同比降低0.14個百分點,既低于大型商業銀行(1.66%)和股份制銀行(1.81%),也低于民營銀行(4.21%)、農商行(1.89%)和外資銀行(1.61%)。監管和貨幣政策引導銀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城商行資產端的收益率受到影響。城商行受資金結構、存款市場競爭以及定價機制等因素制約,負債端成本也難以有效同步同幅度下降。二者共同作用,導致城商行息差收窄。
非息收入增長乏力。在凈息差持續收窄的情況下,城商行尋求擴大業務增量,增加非息收入,但是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情況卻不盡如人意。2023年,樣本銀行非息收入占比均值與2022年同期相比,降低了0.93%。非息收入占比較高的銀行有南京銀行(44.29%)、寧波銀行(36.05%)、杭州銀行(35.87%)以及上海銀行(30.62%),均在金融市場較為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顯示出較為明顯的地域性(見表2)。城商行非息收入增長任重而道遠。
營收指標增速放緩。2023年第三季度,樣本銀行的營業收入增速和凈利潤增速均值分別為1.45%②和7.99%③。與2022年同期相比,樣本銀行的營業收入增速和凈利潤增速均有所下降,營業收入增速均值下降了6.58%,凈利潤增速均值下降了3.99%(見表3)。息差水平收窄以及非息收入增長乏力等因素,共同對城商行的營收造成拖累。
風險管控:喜憂參半
不良貸款率高于銀行業平均水平,且地區分化明顯。2023年前三季度,城商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9%、1.9%和1.91%,明顯高于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且與行業均值差距持續拉大(見表4)。按不良貸款率計算方式看,分子端的城商行不良貸款余額增速達12.83%,分母端的各項貸款余額增速為11.58%,分子端增速更快,說明不良貸款余額大幅增加是城商行2023年前三季度不良貸款率提高的主要拖累因素。從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上看,長三角地區的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南京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和結構顯著優于其他區域,不良貸款率均低于1%;西南地區的成都銀行的資產質量保持良好水平。
風險資產呈向下遷徙態勢。樣本城商行中,除長三角地區的四家城商行外,其他城商行2023年上半年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均有所上升;過半數的城商行可疑類貸款遷徙率高于同期次級類比率,說明風險資產呈動態下移趨勢(見表5)。
撥備覆蓋率處于合理區間。城商行2023年前三季度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86.05%、185.8%和186.07%,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且較2022年同期稍有回落(見表6),亦呈現區域性分化特征。樣本銀行中,長三角地區的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可用于計提撥備的財務資源較為豐富,撥備覆蓋率均高于450%。
流動性管理:總體可控
流動性分層依然存在。同業業務是銀行流動性管理的主要手段,從2023年同業銀行拆借利率來看,不同類型銀行機構之間仍存在流動性分層問題。表7為近三年商業銀行同業拆借情況,城商行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顯著高于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存量同業存單規模整體增長乏力,說明城商行為維持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需要付出超額成本。
流動性合理充裕。2023年,央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如降準0.25個百分點等,釋放長期流動性,補充金融機構資金來源,保持銀行業流動性合理充裕。2023年前三季度,城商行流動性比率分別為77.03%、77.29%和78.06%,高于銀行業平均水平(見表8)。樣本城商行的流動性覆蓋率均不低于100%,滿足監管要求,有能力抵御流動性風險及特殊事件的沖擊。
優質穩定的流動性資產有待補充。在低息差的新常態下,城商行受經營區域范圍和客戶規模條件限制,同業融資便利性弱化,如何更好地平衡流動性和盈利性,是城商行主動管理風險、實現內涵式資本補充的關鍵。從樣本城商行的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總量上看,2023年上半年較2022年末相比,均具有較大波動。例如,長沙銀行和北京銀行該指標分別為下降16.44%和提升20.5%。趨勢分化主要與業務投向及所處地區經濟環境相關,北京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更加豐富,通過利潤留存及發行資本補充工具等方式提高自身流動性水平;而部分地區城商行因受發行主體資質及評級難度制約,資本補充渠道相對有限。從凈穩定資金的比例動態變化視角看,吉林銀行、長沙銀行、鄭州銀行該指標降幅均超過5個百分點,分別為11.68%、5.63%和5.32%,資金波動性較大;其他樣本城商行變動幅度基本在2個百分點以內??梢?,少數銀行優質穩定的流動性資產仍需補充(見表9)。
零售業務:全面提升
城商行零售業務提升。安永《中國上市銀行2022 年回顧及未來展望》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度,我國上市城商行零售業務營收占比為27.19%;2023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將上升為28.98%,零售業務貢獻度小幅提升。從樣本城商行來看,截至2023上半年,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的零售業務收入分別為119.95億元、119.57億元以及109.27億元,均超過百億元;其中青島銀行、長沙銀行零售業務增速分別為37.57%、22.69%,零售業務擴張迅猛(見表10)。
零售存貸款結構持續優化。存款定期化趨勢延續。2023年,樣本城商行2023年中數據顯示,零售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占零售存款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8.8%、81.2%,定期存款占比較之前兩年同期有所提升(見圖3)。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居民避險偏好延續下,存款定期化趨勢仍然較強④。同時,也可能與國家推進個人養老金發展有關,居民的養老金儲備意識增強,增加長期儲蓄。
個人經營貸和消費貸呈上升趨勢。從近三年數據看,個人經營性貸款占比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由2021年的13.43%增長到2023年上半年的17.18%(見圖4),城商行堅守“支持實體、服務中小”的定位,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主融資難題。個人消費貸款所占比例較高且增長趨勢平穩。近三年個人消費貸款占個人貸款總額的32%左右,也是貸款新增額的主要來源,且增長趨勢平穩,由2021年的31.77%,增長到2023年上半年的33.65%。
個人住房業務呈下降趨勢。樣本城商行個人住房貸款占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近三年下降了5.31%。這一趨勢和銀行業整體情況趨同(圖4)。在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的趨勢下,房價走低,同時伴隨提前還款,使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占比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普惠業務:持續發力
普惠金融服務持續發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城商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3.81萬億元,同比增長20.17%,占全部貸款的比重為13.4%。城商行踐行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三個服務”定位,全面落實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量的通知》精神,支持普惠金融,提供更多有效信貸支持。
普惠金融業務客戶群體整體下沉。普惠小微企業戶均貸款余額可以粗略衡量一家銀行普惠小微企業客戶群體的下沉程度。從總量來看,8家樣本城商行戶均貸款余額不足100萬元,只有2家超過200萬元。從普惠小微企業戶均貸款余額變化情況來看,3家銀行的戶均余額都下降顯著,上海銀行(-12.3%)、南京銀行(-3.91%)、寧波銀行(-2.34%)的戶均余額增速為負,說明三家銀行的普惠金融客戶群體下沉趨勢明顯。特別是上海銀行戶均貸款余額僅為37.12萬元,環比增速為-12.3%,說明其普惠業務下沉程度較高(見表11)。
數字化轉型:穩步開展
完善頂層設計,制定數字化轉型規劃。2023年,城商行認真落實原中國銀保監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的要求,主動完善數字化轉型工作整體布局,持續強化數字化轉型組織推動,力爭在數字化轉型的行業分化格局中先行一步。一是成立信息科技管理委員會和數據管理委員會,部署金融科技和數字化轉型戰略方案;二是持續完善數據治理制度體系,搭建數據治理長效機制;三是建立高效協作的敏捷融合團隊,快速響應數字化轉型建設需求;四是制定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推動前中后臺高效運營和資源優化配置(見表12)。
夯實基礎,積極構建數字化能力中臺底座。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明確提出“中臺”概念。城商行落實央行要求,紛紛架設連接“敏前臺”和“穩后臺”的“大中臺”,實現業務、技術、數據的有機融合,以便快速響應需求變化和業務創新(見表13)。
凈值化理財:成功轉型
新發理財產品占比提升,經受住凈值化轉型的挑戰考驗。截至2023年12月中旬,銀行理財市場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0395個,其中城商行(不含理財子公司)一共新發了7686款理財產品,占全市場理財產品發行量的25.28%(見圖5)。與續存產品占比相比,城商行的新發產品占比略有提升,從24.48%提升到25.29%。城商行理財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經受住了凈值化轉型的挑戰考驗。
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經營效率較高。從資產凈利潤率(凈利潤/資產總額)的平均值來看,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7 . 7 4%)略高于股份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7 . 5 9%),遠高于大型銀行系理財子公司(4.7%)。其中,杭銀理財的資產凈利潤率最高,為12.27%,寧銀理財、青銀理財和光大理財的該值也高于9%(見表14)。
資本管理:積極應對
資本充足率水平穩中有降。截至2023年三季度,"城商行資本充足率為12.54%,低于大型銀行(17.1%)"和股份制銀行(13.22%)的資本充足率,也低于2022 年和2021年的同期數據(2022年為12.85%,2021年為12.96%)。近年來,城商行凈息差壓縮幅度較大,資產質量邊際弱化,加之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匱乏,導致城商行內外資本補充能力都相對不足(見圖6)。
資本饑渴問題依然存在。樣本城商行資本凈額增速低于風險加權資產增速,導致資本充足率偏低。從2023年中報和2022年中報的數據對比來看,樣本城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均值下降了0.21個百分點,資本凈額和風險加權資產的增速分別為12.1%和12.27%,即在二者都增加的前提下,資本凈額增速低于風險加權資產增速。
積極應對資本計量規則變化。2023年2月,原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后,城商行積極著力部署資本新規落地工作:一是投入專業的人力資源,對新規要求進行詳細解讀和實施方案設計;二是對現有資產、業務和數據等方面進行全面梳理,研究現狀和差距,按照新規口徑開展定量測算與影響評估工作;三是對信息系統進行優化改造,夯實信息系統與數據治理基礎;四是制定配套制度和改造配套流程,確保能夠及時、充分地掌握客戶風險變化情況。
結束語
2023年,面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多重困難挑戰,城商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2024年,我國經濟發展雖然仍將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較多等不利因素,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城商行要堅守“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城鄉居民”三個定位,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力求實現突破式發展。
(課題組成員包括王日爽、劉素坤、張梓靖、陳亮、郎香香、徐明圣)
責任編輯:楊生恒ysh1917@163.com
①"本文選取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南京銀行、成都銀行、重慶銀行、貴陽銀行、西安銀行、長沙銀行、青島銀行、鄭州銀行、哈爾濱銀行以及吉林銀行共15家城商行作為研究樣本。
②"吉林銀行該數據變化過大,因此均值不包含吉林銀行。
③"哈爾濱銀行該數據變化過大,吉林銀行該數據缺失,因此均值不包含以上兩家銀行。
④"財通證券《行業研究報告:上市銀行2023 年半年報綜述》"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