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振平 張桂華
摘要:生態紀錄片是中國式現代化在生態領域探索歷程和發展成就的“展演場”,影像化呈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理念與價值取向。我國紀錄片的生態書寫范式轉向既與生態觀念變遷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關,也是回應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在話語權和價值觀傳播等方面的時代呼喚,表現為客觀影像敘事、主觀情感投射和大國形象建構的邏輯范式。探索新時代我國紀錄片生態書寫的內在邏輯范式,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理念闡釋與實踐成果展演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生態觀 紀錄片 國家形象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色、本質要求和戰略任務加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實質上是創造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理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進程,也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完成人與自然本質融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作為“國家相冊”的紀錄片,不僅為國人留下集體記憶的難忘瞬間,也用自身發展見證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闊步前進。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國紀錄片的生態書寫表現為客觀敘事、主觀投射和形象建構的邏輯范式,這既有利于增進公眾對生態環境的理解,引導生態友好的社會意識及行為方式,又是展現中國風格、彰顯中國氣派、形塑中華形象的中國式現代化在生態觀等方面的影像化、視聽化、藝術化展演。
紀錄片作為敘事性很強的影像作品,其真實客觀性的體現主要取決于敘事者語言的選擇、視角的定位和事實的呈現方式。我國紀錄片生態書寫具有中國特色,它運用紀實性的視聽語言,選擇歷時性與共時性雙重視角,通過理性與感性交織表達的故事敘述,客觀記錄和呈現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生態圖景。
1.敘事語言:紀實性視聽語言雙重呈現。紀錄片作為視聽結合的藝術形式,同時運用圖像和聲音兩種媒介來實現信息的編碼與表達。對于生態紀錄片而言,視聽語言的有機融合使環境和事件的記錄超越生硬的再現,展現出較高的藝術表現力及共情力。在視覺語言方面,影視設備的更新迭代使得生態紀錄片充滿視覺奇觀化,觀眾經歷了由身體和心理的“具身性”感知到脫離身體認知與心理體驗的“離身性”想象。
傳統生態紀錄片以“人的視角”構建圖像,易于被人腦理解和帶入,產生高度真實的“如身臨其境”之感,這種真實感與情感共鳴成就了其獨特的“具身性”魅力。伴隨著航空攝影的發展,生態紀錄片采用無人機等新技術實現更加開闊的空間視角,用抽離式、“鳥瞰”式的“空中視角”實現對人類與居住地互動關系的全面審視,使生態問題不僅可以在局部得到直觀的感知,也可以在全局上得到理性的認知,如《鳥瞰中國》《航拍中國》等。隨著衛星以及遙感技術的發展,生態紀錄片又進一步創造了脫離身體認知和心理體驗的“太空視角”。這種視角使觀眾在“離身性”思考和“置身性”情感之間取得平衡,促進觀眾理性判斷的同時又喚起其情感共鳴。
生態紀錄片的聽覺語言主要體現在解說詞、背景音樂和同期聲。解說詞是生態紀錄片中重要的口頭講解,可以對畫面內容進行解釋、補充和概括,引導觀眾對每個鏡頭的理解,合理運用解說詞能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音樂作為無國界的藝術,是傳情達意的最好載體。生態紀錄片中精心設計的背景音樂作為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不僅可以為視覺圖像營造氛圍,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也能豐富鏡頭畫面信息,增強作品信息表達力與影響力。來自拍攝現場的真實同期聲也是客觀記錄敘事策略的重要語言,既能起到補充和烘托畫面效果、表達情緒的作用,還可以增加畫面的代入感,帶給觀眾強烈的真實感。
2.敘事視角:歷時性與共時性并行構建。視角是文本中敘事主體的定位,不同的視角可以塑造出不同的敘事角度和觀點,從而影響整體敘事的意義與效果。我國生態紀錄片的敘事視角經歷了從敘事靈活、信息豐富的全知視角,可信度較高、感染力較強的內視角以及客觀超然的外視角等單一視角,拓展為真實感和客觀性兼具的內外結合視角,再到歷時性與共時性雙重視角構建的轉變。
我國生態紀錄片在刻畫“美麗中國”的過程中多選用“大而博”的敘述策略,呈現多角度、全方位、全景式的特征,實現了空間、內容和表達方式上的跨越,這體現出生態影像創作的宏觀視野。由于拍攝對象是當地的生態系統全景,復雜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環境要素間存在密切關系,生態紀錄片創作者需要基于全局的角度、聯系的眼光,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綜合評價各要素間的關聯機制與影響程度。價值判斷標準的建立,既需要用先進的生態思想武裝自己,審視并判斷環境問題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又需要考慮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和發展階段,為促進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提供合理政策建議,實現理想與現實的統一。
因此,當下我國生態紀錄片在內容上兼具共時性與歷時性兩種視角。以《城市之島》為例,從歷時性視角完整再現了崇明島從小鄉村升級為“世界級生態島”的“鳳凰涅槃”歷程。該片的內容匯集了當地大量歷史數據和影像資料,其制作更是歷時三年、跨越四季,創作團隊探索多地并走訪各界,最終以全方位大制作展現。在共時性表達手法上,該片巧妙運用事件的空間排序、典型案例的延展和故事單元的完整性,構建出系統而立體的共時性框架,思考生態與發展并駕齊驅、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等新時代課題。
3.故事敘事:理性與感性的交織表達。敘事理論指出,敘事的構成包括“故事”和“話語”兩個方面,其中“話語”也是強調“故事如何被講述”。羅伯特·麥基在著作《故事》中指出,講故事是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交流方式之一。我國生態紀錄片的故事敘事,也經歷了從闡釋說服到理性感性交織表達的轉變過程。
生態紀錄片在誕生之初,運用“上帝之聲”的模式以“全知全能”的聲音向觀眾解說生態問題,講述人與自然的關系。所謂“上帝之聲”的模式,是指由主導的畫外音采用比較直接和絕對的語言,完成所有畫面串聯及解說任務的模式。這種敘事模式在初期雖然對推廣生態科學知識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其高高在上的權威姿態與直接強硬的敘事語言,往往缺乏對觀眾情感體驗的考慮,并限制作品的可看性和社會影響力。
隨著受眾多元需求的變化,生態紀錄片開始轉向個性化的敘事模式,在故事講述中尋求與觀眾的情感交流與共鳴,如《垃圾圍城》《塑料王國》等。一般來講,當觀眾全身心投入事件展開、線索遞進和人物命運發展時,作為故事的參與者,觀眾的心智會從現實環境抽離并進入故事的想象空間,這使觀眾對故事人物產生情感認同并與之實現精神聯結,由此實現形式與內容的深層統一。同時,敘事者聯系社會歷史進程對事件進行解讀,這種敘事方式會讓敘事者的個人生態體驗與社會生態問題有機鏈接,使生態議題在紀錄片作品中得到宏觀的社會解讀。
生態紀錄片通過靈動和諧的影像敘事,呈現出生態環境的本真性與整體性,但其終極目的并不是停留在環境事實的陳述,而是要完成更高層次的精神傳達。這就需要通過主體介入和觀點表達,對生態環境、物種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核心議題進行闡釋與重構,使生態紀錄片的情感表達和思辨特性能夠更為凸顯。
1.敘事主體:人與自然成為共同主角。敘事主體是影像作品中觀點或視角的出發點,生態紀錄片中敘事主體的選擇直接關乎作品要傳達的生態理念。生態紀錄片自誕生以來,其敘事主體和關注對象經歷了從人到自然、再到人與自然的轉變。這種轉變既是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的影像化表達,更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與國際接軌的積極印證。
在我國生態紀錄片發展初期,通常是由紀錄片制作人或獨立觀察者設置議題,著眼于人類活動和環境破壞、物種滅絕等環境問題。這種敘事聚焦人類的行為和責任,體現出強烈的人類中心主義色彩。比如,紀錄片《神鹿啊,神鹿》盡管以“神鹿”命名,但關懷主體仍然是“人”,神鹿只是作為人類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和精神寄托,起到敘事動機的闡釋作用。隨著環境倫理學將關注范圍由人類擴展至所有生物,為紀錄片的生態書寫提供了參照坐標,生態紀錄片開始更多地關注人以外的生命現象,賦予大自然主體性地位,認為人與自然是平等的生命個體。
我國生態紀錄片近年來不再僅僅聚焦人或者自然某一主體,而是同時將人與自然置于敘事中心,記錄并展現兩者之間的多元互動關系,呈現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理念。紀錄片敘事主體的轉變過程,反映了人們對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認識的不斷提高,以及對人類與自然關系思考的持續深入。
2.敘事主題:生態反思與理想雙重表達。我國生態紀錄片的主題包容萬象,但總體上具有歷史連貫性,是從“以環保知識科普為主,提高環境認識”到“生態反思與生態理想雙重表達,加強行動導向”的承續與流變。生態紀錄片在誕生初期,主要關注環境資源的記錄及環境問題的警示,其主要功能在于生態知識的傳播和環保理念的宣教。我國第一部全面真實反映國內水資源狀況的紀錄片《水問》,以“關注水環境,關注水污染”為主題,依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表現我國水環境、水污染的嚴峻形勢并呼吁人們保護自然。
在環境記錄與問題警示的基礎上,反思現代文明弊端、構建生態理想社會是紀錄片生態書寫的第二階段。紀錄片不僅能作為一種影像記錄手段,記錄并呈現時代的社會面貌,還可以拓展成為探尋人性的視聽窗口,通過影像關注社會事件背后的深層人性動因。這一階段的生態紀錄片,轉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入思考,通過反思引導觀眾理解生態失衡的深層原因,常以理想進一步激發其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從而產生更為積極有效的行動引導。
3.敘事價值:影像敘事高度融合現實關照。所謂敘事價值,是指影像作品通過敘事所達到的影響力,是評價一部作品的重要標準。由于社會轉型與公眾生態意識的覺醒,我國生態紀錄片的敘事轉變,經歷了從最初的“詩意”審美價值轉向理念深刻闡釋的生態價值,再到對社會現實、公共理性關照的現實價值,并在修辭范式上經歷了從塑造感性認同轉為理性認同的過程。
首先是自帶“詩意”的審美價值。生態紀錄片在初始階段受先鋒電影的影響,更注重生態事件的感性體驗和美學表現,展現出較強的“詩意”特征。它主要以生態事件的直接記錄與展示為主,重在生態景觀的呈現及生態知識的傳播,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和生態整體主義的觀照。之后的轉變是理念深刻闡釋的生態價值。隨著社會生態意識的加深,生態紀錄片的敘事不再局限于簡單記錄自然生態,而在生態事件呈現中融入生態理念闡發,其社會影響力和教育意義顯著提升。
目前,我國生態紀錄片的敘事價值,更為側重影像敘事與現實關照的綜合價值。進入新世紀以來,生態環境問題持續上升為全球治理問題,我國生態紀錄片開始轉向更加理性的視角,注重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癥結,并在作品中表達更為實際的政策建議與解決方案。整體而言,我國生態紀錄片在新時代新領域的探索,既是對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反思,也是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創新實踐。
國家形象是一種集體形象,代表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主觀印象與整體評價。生態紀錄片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形式,不僅呈現我國生態環境的發展理念,也是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途徑。站在新世紀新時代的重要節點,我國生態紀錄片需塑造更為豐富多元的國家形象,蘊含“綠色中國”“詩意中國”和“責任中國”等多層次的大國形象。
1.譜寫人與自然交織隱喻的“綠色中國”。我國生態紀錄片在新世紀以來,逐步脫離了對自然風光單純記錄、單純宣傳的表現方式,有了更為明確的立意,通過記錄中國壯麗的自然風光以及多樣的生物種類,塑造出擁有寶貴生態資源與豐富治理經驗的大國形象。隨著自然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我國紀錄片的生態書寫更多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家形象。比如,全景式呈現國家自然生態全貌的《自然的力量》《我們誕生在中國》等,這類紀錄片通過記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展示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動態性與互聯性,這有利于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中國”形象。
《自然的力量》作為一部運用生態哲學觀照自然生態的紀錄片,以中國的山川、河流、動植物為線索,運用生動的故事、真實的紀實影像,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實畫面,全方位展示中國的地理環境、生物資源和生態系統,展現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也讓世人見證了美麗中國的新圖景。《我們誕生在中國》以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為主角,用春夏秋冬的時間輪回講述一個個溫馨且充滿趣味的生命故事。該片展示出中國人崇尚生命、親近自然的價值觀,啟示我們只有懂得人與自然間的淳樸聯系,才能領悟生生不息的真正含義。
2.塑造生態與人文深度交融的“詩意中國”。我國紀錄片的生態書寫,除了表現對“非生態行為的反思”,還在展現“對人類家園的詩意棲居”。這些紀錄片將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理想與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相結合,致力于表現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
《萬物之生》作為國內首部8K生態人文紀錄片,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創作背景,細膩展演云南萬物和諧共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詩意呈現了云南生態和諧的畫卷,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同時,其表達形式符合歐美的主流敘事,不僅在向世界傳遞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還有力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我國的人文生態紀錄片秉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運用傳統山水畫的美學理念,記錄山川秀麗的生態畫面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場景,實現生態記錄喚起生態體驗、生態故事啟發生態思考,讓生態智慧在畫面中發芽、在記憶里生根,由此建構出生態發展與生態設計兼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意中國”形象。
3.展現參與全球化生態議題的“責任中國”。自20世紀以來,環境問題成為世界各國都要面對的全球性問題,加強生態治理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由此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議題。我國作為人口大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旗幟,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態紀錄片作為中國履行生態責任、彰顯大國形象的重要載體,在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生態治理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過程中,傳遞出一個生態發展與生態擔當兼顧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以中央電視臺與國內外機構合作拍攝的《環球同此涼熱》為例,它在生態記錄和生態反思中傳遞生態保護理念及情感,展現了生態大國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紀錄片通過手繪二維動畫、角色旁白等多種形式,塑造了生態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現實形象,同時也將視野放大到全球,記錄全球氣候變化給各地帶來的生態危機,呼吁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履行氣候責任。這表明中國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各國在生態治理方面要同舟共濟,中國正視越來越緊迫的全球氣候危機,并決心承擔起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國責任。
與此同時,這也標志著我國生態紀錄片加強與國際接軌,采用“全球視野、中國表達”的策略,兼顧國際性與中國文化特色,讓不同文化背景的更多受眾產生共鳴并獲得更廣泛的認同,有助于在國際上塑造“責任中國”的生態形象。
作者單位 柏振平 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桂華 鹽城師范學院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論述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9BKS109)、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人類文明新形態視域下公民生態人格塑造研究”(項目編號:KYCX23_055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國芬,柏振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要義[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2).
[2]靳斌.真實如何呈現:闡釋學視野下的紀錄片敘事策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管文虎.國家形象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編輯: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