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首次提出、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突出強調的重要觀點,把握其內涵需要分析出場邏輯及命題意蘊。新時代進一步推進“第二個結合”要科學把握雙方辯證統一關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解決當下治國理政的重要作用。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和民族復興的使命任務,“第二個結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為研判當代各種思潮提供科學方法,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中國方案。
[關鍵詞]“第二個結合”;科學內涵;基本路徑;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63?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33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重大論斷以來,隨后在重要會議、文件和場合中屢次被提及和論述這一思想,其間經歷了十九屆六中全會、黨的二十大以及文明傳承發展座談會的縱深研究闡述。新時代準確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基本路徑和當代價值,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著重要而長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
一、“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
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需要清楚這一論斷的出場語境和基本概念,為什么繼“第一個結合”后又提出了“第二個結合”?為什么結合對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非中華傳統文化?結合的主體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非馬克思主義?
(一)“第二個結合”是“第一個結合”的邏輯延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以來內含于中國具體實際,體現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話語表達等方方面面,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二者必然在文化方面有著相通之處。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是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并非中國具體實際能夠完全涵蓋,強調的是中國實際的“現實之維”,如革命戰爭年代,黨內主要問題在于解決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等錯誤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是超越時空的“精神之維”。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精神方面的需求愈發重要,當下許多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僅僅依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宣傳難以解決,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問題仍然突出,唯有通過“第二個結合”才能實現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化中國”轉變,實現因“結合”而產生的化學反應,最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因此,從邏輯上看,二者是一個不斷延展、遞進的過程。
(二)“第二個結合”的命題意蘊
從雙方命題來看,使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個概念意蘊深遠。中華傳統文化歸根結底仍然是歷史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始終受到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在某些方面仍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階級局限性和歷史的殘痕,即使是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積極成分也難免被歷史“塵土”所掩蓋;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能夠跨越時空、超越國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中最具有普適性的科學方法,其經典作家基于所處時代背景闡述的內容浩如煙海,并非所有的內容都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見命題上頗具深意。但二者都具有開放性、包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隨時代發展不斷更新形式,進而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避免陷入文化復古主義等,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根本前提。
二、推進“第二個結合”的基本路徑
回顧歷史,黨和國家在推進“兩個結合”的過程,既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又賦予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色。當前,新的發展環境和歷史使命要求我們不斷推動準確把握“第二個結合”的辯證關系,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進一步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作用。
(一)準確把握“第二個結合”雙方辯證統一關系
“第二個結合”雙方之間是一對矛盾,既有差異之別,更有相通之處。深刻把握雙方的差異之別是正確認識彼此特征的科學方法,而科學認識雙方的相通之處則是進行“第二個結合”的正確渠道。因此,要繼續推進“第二個結合”就要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雙方的內在關系,只有這樣雙方才能做到彼此吸引、雙向奔赴和共同發展,從而實現雙方寬領域、多方位乃至全覆蓋的有機結合。
“第二個結合”的雙方是一對動態發展、良性互動的矛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居于客體地位,是對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第二個結合”的雙方存在著主體和客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統一的關系。從辯證角度看,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在中國近代挽救了歷經五千年創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現代以其豐富資源和深厚底蘊極大地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不斷滋養使其枝繁葉茂、煥發勃勃生機。從統一角度而言,“第二個結合”的雙方都已經牢牢扎根于中華大地,深刻影響中國人民、深刻影響中國命運、深刻影響中國發展。所以,二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而言,是一條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線。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第二個結合”中的指導地位
首先,從歷史邏輯看,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理論基石,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而有了中國共產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1]所以,提出和推進“第二個結合”體現了黨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堅定不移,體現了黨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體現了黨對歷史主動精神的準確把握。
其次,從制度邏輯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鮮明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2]“第二個結合”與意識形態領域深刻關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第二個結合”中居于主體地位,關乎黨的執政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在“第二個結合”中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否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會迷失發展方向、喪失發展指針。
最后,從實踐邏輯看,在西方文化碰撞和沖擊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代屢被懷疑、批評乃至全盤否定,由此帶來了中國人民在文化上的被動和不自信。但這種被動和不自信,在中國人學會馬克思主義后宣告終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改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代日漸式微的發展景象,改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動求存的局面。“第二個結合”是當代文化實現發展的光明指引,故必須大力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三)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只有準確把握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找到“第二個結合”精髓要義的源頭活水;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了解其精髓要義,就能更好地推進“第二個結合”,進一步明確需要結合的對象、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治國理政中的基本作用不可替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中華民族在生生不息的發展中總結了歷史經驗與教訓,形成了中華文化與中國智慧,例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大度平和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進取精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與困難。
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保持持續創新性發展,就必須在立足于中國實踐的基礎之上,實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指導中國實踐的發展。中國現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國內問題,或許需要添加更多的中華文化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因為現階段的馬克思主義確實無法預知百年之后可能會出現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等重大問題。故推進“第二個結合”必須科學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作用,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偉業賦能。
三、“第二個結合”的當代價值
“第二個結合”這一科學論斷地提出,不僅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經驗的科學性凝練,也為新時代研判各種社會思潮提供了科學方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從世界意義看,“第二個結合”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路徑,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中國方案。
(一)為研判當代各種思潮提供科學方法
新時代背景下,西方的叢林文化、文化復古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等思潮以各種形式粉墨登場,阻礙了世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互鑒。如何研判各種思潮,如何持續揭露、批判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第二個結合”提供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對待各種錯誤思潮,我們要深入到該思潮背后的實際狀況,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現實原因、發展狀況和基本危害,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批判和抵制。“第二個結合”的雙方都主張以史為鑒,因此“第二個結合”提供了以史為鑒的方法,面對當今的各種錯誤思潮,不僅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該錯誤思潮本身,也要以史為鑒從歷史中尋找該錯誤思潮的思想源頭和抵制該錯誤思潮的歷史經驗教訓,才能更深刻地批判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
(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科學真理但不是教條,絕不能將其當作模板而直接套用,必須在實踐中將其轉變為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人民認知的理論知識,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其更具中國味道,而中國味道便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余年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以“第二個結合”科學地回答了這一問題:中國共產黨人是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一體的中華民族先鋒;在雙方的深入交融中,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開辟理論創造與創新的新境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4]
(三)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中國方案
“第二個結合”是用“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態度對待世界多元文化,結合的過程不僅是文化結合現象,更是文明交融。在其發展過程中,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特色與獨立特質,又平等尊重各國的文化差異與思想壁壘,緩和了各國文化沖突,促進文明間的互容、互鑒、互通。完美展現了大國風范,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共生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促進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讓世界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
四、結語
時至今日,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汲取全人類文明智慧,明確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原創性論斷,是集體的智慧結晶和歷史貢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18.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3]本書編寫組.《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504..
[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基金項目:滁州市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科研項目課題,項目名稱:“兩個結合”視域下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ZDXKT202345)
作者簡介:丁書娟(1994.2-),女,漢族,安徽天長人,碩士,助理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