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蘇睿
摘要:人類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步進入了風險社會。各種突發事件不斷發生,人民對安全的訴求不斷增長,提高應急處突能力成為一項必修課。當前,必須根據突發事件的特點和生命周期,全過程地提高應急處突能力。本文以應急處突能力的內涵特點、重要意義等為切入點,提出提高領導干部應急處突能力的實踐路徑,旨在提高應對各種風險和突發事件的能力。
關鍵詞:應急處突能力;風險;突發事件;實踐路徑
當前,各種沖突挑戰、突發事件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而人民對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長,對領導干部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干部要提高 “七種能力”。從整體邏輯來看,這 “七種能力”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其中,第五種能力—應急處突能力至關重要,它考驗著領導干部能否化危為機、應變取勝。面對各種突發事件,如果處置不當、應對不力,就可能導致政治風險的發生,影響黨和國家長遠發展。因此,提高應急處突能力,不僅是對年輕干部的急迫要求,也是對所有領導干部的統一要求,是各級領導干部的一門必修課,必須認真學習、努力提升。
一、應急處突能力的三重維度
應急處突能力,強調的是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防范風險挑戰、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關于風險,它代表的是一種不確定性,本質上是突發事件的潛在狀態。而突發事件,是已經發生的事情,需要人們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去妥善解決。結合我國實際國情來看,我國是一個突發事件高發國。比如,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各類安全事故呈現出易發多發的態勢,等等。面對這樣的形勢,提高應急處突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論、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本質要求
第一,從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其發展規律來看,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同時,物質又處在不斷的運動、發展、變化過程中。從這個哲學角度來說,任何風險和突發事件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且都處在一個不斷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從方法論上來考慮,要求對待各種風險和突發事件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認清各種風險和突發事件的性質定位,科學研判它們的趨勢和發展走向,從而認真做好應急處突的多手準備。
第二,從對立統一規律來看,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事物存在多種矛盾,其中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但是主要矛盾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回避矛盾,同時,還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 “兩點論”和 “重點論”,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和分析問題,找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從重點處、關鍵處下手,抓住問題的 “牛鼻子”,并且又不能忽視次要矛盾,要做到統籌兼顧。
第三,從質量互變規律來看,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的發生,質與量的統一就是度。對于突發事件來說,它從表面上看是突發的,其實也是漸發的過程,就是風險不斷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轉變過程。總體上看,會經歷一個從事前孕育潛伏、事中爆發持續到事后衰減平息的生命周期。事前,是指突發事件將要發生的醞釀狀態;事中,是指突發事件已經發生的持續狀態;事后,是指突發事件的善后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我們相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應對處置。從突發事件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能否控制住它的發展態勢,這是嚴峻考驗。然而,從近年來大量的應急處突失敗案例分析來看,問題常常就在于沒有把握好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把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甚至沒有在事發后采取有效措施來平息,最后導致事態嚴重升級。
因此,面對各種風險和突發事件,我們必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正視矛盾,而不是回避問題,要抓住問題關鍵,堅決守住底線,把握好 “度”的原則,盡可能地防止突發事件發生。
(二)中國共產黨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寶貴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我們黨一步步走過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1]
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做好隨時應付最壞局面的準備。”[2]即便是在當時抗戰即將勝利的大好形勢下,在黨的七大上,他仍一口氣列舉了17條困難,強調要對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必須要想到、考慮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同志更加強調,開展任何工作都要做好各種準備。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3]正是由于黨帶領人民積極防范,充分預見了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才有效應對了來自各個方面的風險挑戰。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強化頂層設計,戰勝了一系列的重大風險挑戰,保持了國家安全大局穩定,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三)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長期穩定的迫切需要
從當前形勢來看,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從國際形勢來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地緣政治挑戰風高浪急,各種暗礁潛流、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交織疊加;另一方面,從國內方面來看,實現高質量發展任務十分艱巨,各種突發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面對新形勢,黨和國家越來越認識到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以專章論述 “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一步突出了國家安全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面對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以及任務要求,必須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努力把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困難都思考到位、考慮周全,切實提高應急處突能力。
二、應急處突能力的問題審視
應急處突能力體現的是領導干部強烈的擔當意識和卓越的執政本領。在現實工作中,很多干部能夠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危急關頭豁出去,有力有序地開展各項防控工作,但是客觀來說,在一些地區還存在應急處突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
(一)防范化解風險意識不強,安全發展理念不牢固
從近年來的一些我國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來看,普遍存在地方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沒有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的關系的問題,片面追求本地區的經濟增長,沒有處理好發展與安全之間的辯證關系,往往重經濟增速、重財政收入,而忽視了安全生產,安全責任落實明顯不到位。還有部分領導干部的風險防范意識薄弱,沒有切實把源頭防范納入日常工作中去,不愿意把錢和精力用在事前預防上,“重處置,輕預防”,導致突發事件發生。
事實上,發展是責任,安全也是責任,而且是更大的責任。領導干部一定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而且我們應該明白,與應急救援相比,事前的源頭防范其實是一種更經濟、更安全、更有效的辦法。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改變 “重救輕防”的本末倒置做法,堅持把預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把源頭防范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二)應急準備能力不足,事故處置能力不強
在一些地區往往存在應急能力不足的問題。比如,在事前缺乏完整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演練,對開展的活動沒有提前作出應急救援力量部署,救援人力物力明顯不足;事中信息處理能力不足,應急處突面臨信息不全、不準、不及時的困境,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個別領導干部不重視通過事態研判獲取全面準確的信息,在信息上報過程中,有時存在漏報、遲報、瞞報、謊報、誤報等現象,信息在層層上報中被過濾,報喜不報憂,導致事態升級惡化;在事件發生后,一些領導干部 “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導致貽誤了最佳處置時機。在整個應急過程中,存在的另一個能力不足是,有些地方政府輿論引導能力不強,人文關懷欠缺,引發群眾不滿。
(三)監管體制不健全,救援處置機制不完善
從制度層面來分析,在救援過程中,有時存在政府主導、單位社區與社會組織協同、群眾積極投入的聯動機制和響應程序還不完善的體制機制問題,導致救援遲緩。
三、應急處突能力的提高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成為所在工作領域的行家里手,不斷提高應急處突的見識和膽識,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挑戰,做到心中有數、分類施策、精準拆彈,有效掌控局勢、化解危機。”[4]提高應急處突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意識的涵養,事前、事中、事后各階段的能力提升以及各項制度保障等層面來完善。
(一)常抓思想理論武裝,精心下好“先手棋”
一方面,要提升政治素養。正確應對風險和處置各種突發事件,必須以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和對待,要強化理論學習。重點就是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論述,做到系統學習、全面認識、深刻領悟,掌握貫穿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并且要強化歷史思維,從黨的防災減災史、安全生產史中總結經驗、獲取滋養,不斷強化自身理論武裝。
另一方面,要積累專業知識。應急處突是一門新興學科,其專業性和實操性很強。要重點學習 《突發事件應對法》 《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消防法》 《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強化應急處突的專業知識儲備。
通過相關理論學習,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的極端重要性,站穩人民立場,增強風險意識,做到統籌發展和安全,從根本上避免或者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
(二)鍛造防范應變之能,合力打贏“主動戰”
從本質上看,各個突發事件都會經歷一個潛伏、爆發和平息的過程。領導干部要根據事前、事中、事后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地提高應急處突的十大核心能力。
1.風險管控能力。風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風險意識,缺乏預見性。要堅持關口前移,做到精準預判風險。“精”,是要做到敏銳觀察,深入分析,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特別是對于可能會發生的一些風險隱患,一定要高度重視,做到嚴密防范。“準”,就是要求抓住關鍵,找準事情發生的主要誘因,把握風險造成的主要損失和次生災害。
2.應急準備能力。堅持底線思維,凡事要堅持從最壞處準備,提前做好應急預案,做好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確保重要資源 “備得有、找得到、調得快、用得好”。
3.監測預警能力。在突發事件 “將發未發、一觸即發”的窗口期,要善于運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對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調查研判、及時預警。
4.事態研判能力。突發事件發生后,必須要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判明現場情況,做好事態研判與分析,特別是要敏銳察覺對全局發展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的情況,做到 “對癥下藥”,防止發生次生災害。
5.信息報告能力。信息是決策的前提依據。各級部門一定要按規定和相關要求,及時、客觀、真實地報送信息,堅決防止漏報、誤報、瞞報,影響事故應急處置。
6.決策部署能力。面對復雜局面,必須要做到臨危不懼、抓住要害、找準原因、果斷決策、科學部署,根據事件特點和現場情況,快速進行目標取舍,盡快確定應急處置措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7.組織指揮能力。各級部門要堅持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整合各方力量、科學排兵布陣,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救援。要善于引導組織群眾,向人民普及應急技能,實現社會共治。特別是面對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等事件發生時,人民自身的力量顯得更為重要、更為有效。因此,平時要堅持群眾觀點,要及時向人民普及安全技能,實現社會共治。
8.輿論引導能力。這一能力更是貫穿整個事件發展的要求。領導干部尤其是分管領導一定要加強平臺監管,準確發布相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防止謠言產生、事態擴大。
9.總結反思能力。加強總結反思,改進工作方式,防止事故再次發生。對于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要做好恢復重建,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
10.復盤完善能力。對于提高能力來說,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實踐。要從每一次經歷的應急處突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復盤能力。
(三)完善制度保障體系,著力鑄就“壓艙石”
在體制建設方面,要以優化組織機構為重點。特別是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救災體系,這樣就從體制上解決了過去存在的問題,加強了應急管理的集中力量,有力提高了應急工作效能。
在機制管理方面,要以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和協調聯動為重點。各級部門要按照國家規范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完善各類突發事件總體預案、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還要推動形成上下左右聯動運行機制。上下聯動,是強調要加強各個層級主體間的協調聯動。左右聯動,是強調各單位、各行業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發揮專業優勢,共同去完成應急任務。
在法治規范方面,要以完善法律法規為重點。做好應急處突工作,必須要堅持依法防控、依法治理,不斷提高應急處突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切實推進依法防控、科學防控、聯防聯控。
四、結束語
面對新形勢,領導干部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強化風險意識,堅持系統觀念,不斷磨礪應急處突能力,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乘勢而上開啟新的偉大征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J].雷鋒, 2021(03):89.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 潘斌.新時代黨的風險治理思想的基本邏輯[J].求是學刊, 2022(05):279
[4]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2-1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