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酋 張聯玲 羅德康 羅春毅 陳晶



基金項目:百色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編號:百科20213247)
作者簡介:李勝酋,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康復及風濕免疫疾病的診治。
【摘要】目的 探究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缺血性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腦循環動力學指標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百色市中醫醫院診治的150例缺血性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75例,均進行降顱壓、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6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運動功能評分、腦循環動力學指標。結果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腦動脈血管阻力降低,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上肢、下肢功能評分及腦動脈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增大,試驗組均大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重復經顱磁刺激的治療方案,能夠顯著改善缺血性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腦循環動力學指標,促進其神經功能缺損修復,提高運動功能。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 ; 醒腦開竅針刺法 ; 重復經顱磁刺激 ; 神經功能 ; 運動功能 ; 腦循環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6.007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6.025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腦的供血動脈(特指椎動脈和頸動脈)出現閉塞或狹窄,遠端的腦組織供血不足,引起腦組織壞死的總稱,其發病急,在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多見于中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栓塞為引起腦卒中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時治療,容易造成癱瘓,甚至死亡,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臨床上常配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干預,通過調節腦區活動模式來實現康復治療,可促進患者神經血管的循環,以此改善其癥狀,現已逐漸應用于各類腦系統疾病的輔助治療中。但重復經顱磁刺激對患者身體狀況存在較高要求,患有癲癇、心臟病等疾病者,使用重復經顱磁刺激干預治療可影響整體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存在個體差異,相對于其他治療方式,重復經顱磁刺激的費用較高,可能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1]。中醫將腦卒中歸于“中風”范疇,與氣血逆亂、腦脈阻痹等有關,氣虛血瘀證是缺血性腦卒中最常見的證型[2]。針刺廣泛應用于卒中后治療,臨床上常用醒腦開竅針刺法,此法的核心立足于中醫整體治療原則,發揮“神”的作用,可調元神、健腦醒神、通氣血,強調人體內在積極因素的調遣,激發生命潛能,協調臟腑功能,維持機體相對平衡,促進患者機體經脈氣血運行通暢,改善其疾病癥狀[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缺血性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腦循環動力學的影響,現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百色市中醫醫院診治的150例缺血性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75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齡30~80歲,平均(50.17±
1.25)歲;病程2~5個月,平均(3.08±0.15)個月。試驗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齡30~78歲,平均(50.26±1.31)歲;病程2~5個月,平均(3.10±
0.1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中西醫結合腦卒中循證實踐指南(2019)》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發病時間≤半年;⑶初次發病。排除標準:⑴精神障礙、嚴重癡呆;⑵合并癲癇病史或腦電圖檢查顯示有癲癇樣改變;⑶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⑷四肢患有先天畸形。本研究經百色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給予腦卒中常規治療,即降顱壓、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等,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重復經顱磁刺激:采用磁刺激治療系統(河南優德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YD-MT600)干預,線圈直徑為12.5 cm;最大強度為3.0 T,刺激頻率1 Hz,刺激強度為90% MT,選取患者患側大腦皮層運動(M1)區作為刺激點,開展刺激干預;開展干預之前,需使用定位帽確定其M1區準確部位,在其附近進行圓形線圈、顱骨表面進行相切,尋找可以誘發的健側拇短展肌最大位置,則是即將進行刺激M1區;確定好位置后,對此區域詳細瞄準,手柄垂直指向枕側,開展經顱磁刺激干預;刺激時間為10 s之間,間隔2~5 s,總刺激數1 000次,總干預時間為20 min,1次/d,6 d為一個刺激療程,共計干預4個療程。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醒腦開竅針刺法,重復經顱磁刺激30 min后進行針刺:⑴選取穴位。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輔穴:委中、極泉、尺澤;配穴:口角歪斜者加地倉、頰車;吞咽困難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語言不利者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上肢乏力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乏力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肝陽上亢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肝腎虧虛者加肝俞、腎俞;氣虛血瘀者加足三里、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⑵操作方法:先刺雙側內關穴,針頭直刺入皮膚0.5~1寸深(1寸=33.33 mm),用捻轉和提插的方式瀉法,操作持續1 min;接著刺水溝穴,位于鼻中隔下方,斜著刺入0.3~0.5寸,用重雀啄瀉法,眼球濕潤或流淚為佳;然后刺三陰交穴,沿著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進針
1~1.5寸深,使針尖能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使下肢抽動3次;最后,針丘墟穴,穿透到照海穴1.5寸深,以在照海穴能觸及針尖為標準。以上步驟完成后,留針30 min。1次/d,連續6 d為1個療程,共計干預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⑴神經病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5]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NIHSS分值范圍0~42分,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神經受損越重,取意識(3分)、語言(3分)、上下肢體運動障礙(9分)3項進行評估。⑵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量表(FMA)評定法[6]對患者治療前后上肢功能、下肢功能進行評分,其中上肢功能評分項目為33項,分值66分;下肢功能評分項目為17項,分值
34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越好。⑶腦循環動力學指標:采用腦血管血流動力學監測儀(上海寰熙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CVHO-3000)對患者治療前后腦動脈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血管阻力進行
監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神經病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意識、語言、上下肢運動障礙等NIHSS評分均降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評分均升高,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腦循環動力學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腦動脈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增大,試驗組大于對照組;血管阻力降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是由其他因素引起腦部動脈血液循環障礙,繼發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壞死,神經功能受損,導致運動功能障礙,隨病情發展會致使患者運動功能喪失,對其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影響其預后。重復經顱磁刺激可影響和改變大腦功能,通過時變磁場作用,產生感應電流,可改變患者皮質神經細胞的動作電位,調節大腦神經狀態。但單獨使用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對患者腦部血液循環治療效果欠佳,還需聯合其他
治療。
中醫認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氣血逆亂致使氣虛無力,行血不暢,停留而瘀,導致經脈瘀堵,該病的主要病機在于氣虛、血瘀等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其病位在腦,可涉及心、肝、脾、腎,故應以行暢氣血、補氣化瘀等為主[7]。醒腦開竅針刺法主要選取相應的穴位,行針刺治療,適用于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其中主穴以內關、人中、三陰交為主,針刺內關穴可調節氣血、安穩神志;針刺人中穴可調和陰陽、解痙通脈;針刺三陰交穴可補腎滋陰。而輔穴以委中、極泉、尺澤為主,針刺委中穴可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針刺極泉穴可通經活絡、寬胸理氣;針刺尺澤穴可和胃理氣、舒筋止痛[8]。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促進腦卒中后神經元的修復及再生,進而加快神經康復與腦功能重塑,以此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恢復其神經缺損[9]。同時聯合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可更進一步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現代研究表明,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通過對穴位肌肉的刺激,可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肌力,促進局部血管擴張,激活中樞神經,增加腦血流量,使患者逐漸改善缺失的平衡能力,以促進腦神經恢復,提高肢體運動功能[10]。本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NIHSS低于對照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缺血性腦卒中會對患者局部腦組織出現血液供應障礙,增加了血管阻力,導致血流速度與血流量降低。使用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可通過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性改善腦血流,促進局部血流量增加,減輕腦缺血損傷。現代解剖學認為,針刺內關、三陰交等穴位,可改善細胞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預防血小板聚聚,增加腦部血流量;還可促進腦血管生成,調節神經干細胞的分化和增殖,改善腦卒中缺血、缺氧,減少腦組織損傷和細胞死亡,促進神經細胞修復,從而改善大腦血液循環,促進腦部血流恢復[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患者腦動脈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升高,血管阻力降低,這提示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血流。
綜上,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能夠顯著改善缺血性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腦循環動力學指標,促進其神經功能缺損修復,提高運動功能,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郭華峰, 陳杰, 袁捷, 等.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磁刺激內關、三陰交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伴偏癱患者的效果及對功能影像學特征的影響[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2, 7(23): 27-30.
馮鵬超, 趙漢清, 馮鵬飛, 等. 益氣活血通絡方聯合開竅通絡針刺法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運動能力的影響[J]. 陜西中醫, 2022, 43(3): 376-379.
安恒, 肖麗娟. 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康復訓練在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中應用[J]. 浙江臨床醫學, 2021, 23(7): 964-965, 968.
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卒中專業委員會 .中西醫結合腦卒中循證實踐指南(2019)[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0, 20(8): 901-912.
蘇前, 周劍鋒, 皮永前, 等.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NIHSS評分與頸動脈斑塊內新生血管的相關性研究[J]. 華夏醫學, 2023, 36(4): 38-41.
林艷. 運動療法聯合Fugl-Meyer量表對大面積腦梗死功能預后評估[J]. 貴州醫藥, 2016, 40(11): 1208-1210.
趙洋洋, 馮宏然. 醒腦開竅針刺聯合通竅活血湯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23, 35(3): 292-295.
常新斗. 醒腦開竅針刺聯合核心肌群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療養醫學, 2020, 29(9): 974-975.
袁媛, 黨寶齊, 浦建能, 等.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醒腦開竅針法對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0, 29(22): 2470-2473.
劉紅杰, 皮天龍, 榮鐵成. 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上肢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療效觀察[J]. 神經藥理學報, 2023, 13(3): 45-48.
衛堅, 趙海燕. 醒腦開竅針刺法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神經功能及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1, 6(11): 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