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岳寶,張英 ,田會峰
1 西藏民族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科,陜西 咸陽 712000
2 西安鳳城醫院放射科,西安 710016
肺癌是中國高發的惡性腫瘤疾病,由于疾病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因此診斷時病情往往發展較為嚴重,患者多已出現淋巴結轉移情況,若診斷時未能及時發現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會影響治療方案的針對性和全面性,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預后變差[1-2]。目前,臨床術前以影像學檢查作為肺癌診斷的主要手段,不僅可幫助明確患者病灶部位、大小、形態等,評價病灶性質,還可以明確患者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為手術方案的制訂提供相對精準的參考數據[3-4]。MRI 是目前臨床公認精準度和安全性最高的檢查方法,且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優化,其診斷效能逐漸提升[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MRI 對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收集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在西藏民族大學附屬醫院確診的肺癌患者的病歷資料。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6]中關于肺癌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 歲。排除標準:①體內有金屬植入物或鐵磁性器械,如心臟起搏器、宮內節育器、血管夾等;②佩戴金屬義齒;③有人工瓣膜置換術既往史;④有幽閉恐懼癥;⑤有癲癇病史。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60 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齡18~87 歲,平均(52.94±13.82)歲;病理類型:非小細胞肺癌49 例,小細胞肺癌11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1 檢查前準備 對60 例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和呼吸節律訓練,訓練5~10 min 后指導其采用仰臥位和足先進的方式躺在檢查床上,并讓其上舉雙手,雙手高于頭部;佩戴好一次性耳塞后,調整線圈位置,使得線圈上緣與患者肩胛骨上緣對準;調整腹帶松緊度,在患者舒適的情況下使線圈緊貼前胸,并在腹部線圈的下方放置呼吸門控。
1.2.2 檢查序列和參數 ①常規平掃:先進行冠狀位T2 加權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掃描,掃描過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屏氣,參數設置為回波時間(echo time,TE)68 ms、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1500 ms、矩陣256×256、掃描時間26 s。完成上述掃描后進行橫軸位T2WI 脂肪抑制掃描,呼吸門控技術選擇Propeller-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 echo,FSE),參數設置為TE 75 ms、TR 12 000 ms、激勵次數(number of excitation,NEX)2、視野(field of view,FOV)420 mm×420 mm、層厚6 mm、層數20、矩陣320×320、層間距2 mm、掃描時間48 s。②擴散加權成像:平掃結束后進行,參數設置為TE 71 ms、TR 7300 ms、FOV 380 mm×380 mm、層厚4 mm、層數30、矩陣168×256、層間距1 mm,分3 次掃描,b 值分別為0、300、800 s/mm2。③動態對比增強MRI:選擇LAVA 序列及相應的采集技術,先進行多翻轉角T1 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蒙片掃描,參數設置為TE 2.1 ms、TR 4.4 ms、NEX1、FOV 400 mm、層厚5 mm、矩陣320×192、層間距1 mm,以翻轉角3°、6°、9°、12°和15°進行5 組掃描,每組掃描時間為7 s,掃描層數為20。完成上述掃描后進行T1WI 動態增強掃描,參數設置為TE 2.1 ms、TR 4.4 ms、NEX1、FOV 400 mm、層厚5 mm、矩陣320×192、層數20、層間距1 mm、翻轉角15°、掃描時間7 s,先以上述參數進行1 期和2 期平掃,平掃結束后靜脈團注釓噴酸葡胺注射液,注射后進行無間隔重復掃描,獲取增強圖像,并且在整個掃描過程中指導患者自由呼吸。
1.2.3 圖像處理和評估 所有掃描圖像均傳送至Omni-Kinetics 軟件進行后處理,由兩名經驗豐富的圖像后處理醫師共同處理,獲取動態對比增強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病灶/脊髓信號比值(lesion-to-spinal cord ratio,LSR)和標準攝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等相關參數,其中DCE-MRI 包括速率常數(rate constant,Kep)、容積轉移常數(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和血管外細胞外間隙容積分數(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圖像處理結束后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共同對圖像進行評估,若在圖像上淋巴結部分觀察到病灶則可確定為淋巴結轉移。
1.3.1 MRI 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效能 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分析MRI 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效能,包括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和Kappa值。當Kappa 為負數時,認為存在不一致,可能存在評價錯誤;Kappa 等于0,認為是偶然一致;Kappa 為0.01~0.20 時,一致性極低;Kappa 為0.21~0.40時,一致性一般;Kappa 為0.41~0.60 時,一致性中等;Kappa 為0.61~0.80 時,高度一致性;Kappa 為0.81~1.00 時,幾乎完全一致[7]。
1.3.2 MRI 相關參數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效能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分組依據,將60 例患者分為轉移組和未轉移組,對比兩組患者的DCE-MRI 參數(Kep、Ktrans和Ve)、ADC、LSR 和SUV,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MRI 相關參數對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效能。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及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ROC 曲線分析MRI相關參數對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效能;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MRI 檢出淋巴結轉移32 例,無淋巴結轉移28 例;手術病理結果檢出淋巴結轉移35 例,無淋巴結轉移25例。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MRI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為88.57%(31/35),特異度為96.00%(24/25),準確度為91.67%(55/60),MRI 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與手術病理結果高度一致(Kappa=0.690)。(表1)

表1 MRI 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的對照
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分組依據,將60 例患者分為轉移組(n=35)和未轉移組(n=25)。兩組患者Ke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轉移組患者Ktrans、Ve、LSR、SUV 均明顯高于未轉移組,ADC明顯低于未轉移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兩組患者MRI 相關參數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MRI 相關參數的比較(±s)
組別轉移組(n=35)未轉移組(n=25)t值P值Kep(min-1)0.78±0.21 0.75±0.24 0.514 0.609 Ktrans(min-1)0.16±0.05 0.08±0.02 9.456 0.000 Ve 0.23±0.08 0.14±0.05 4.968 0.000 ADC(×103mm2/s)1.04±0.35 1.61±0.42 5.720 0.000 LSR 1.28±0.36 0.71±0.23 6.958 0.000 SUV 10.85±3.26 2.67±0.76 12.282 0.000
ROC 曲線分析發現,Ktrans、Ve、ADC、LSR 和SUV 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表3、圖1)

圖1 MRI相關參數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ROC曲線

表3 MRI 相關參數對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效能
淋巴結轉移是肺癌發展至中晚期的重要標志,主要是因為腫瘤細胞侵犯病灶組織周圍的淋巴管,并經淋巴管轉移到淋巴結上,導致轉移性淋巴結的形成[8-9]。在肺癌淋巴結轉移治療中,術前選擇精準的影像學方法檢查可以幫助臨床醫師明確患者病灶具體擴散情況,進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升預后效果。MRI 是目前臨床診斷精準度最高的影像學技術,尤其是在腫瘤性疾病方面,為臨床評估病灶部位、性質和擴散情況提供有效依據。
本研究應用MRI 對60 例肺癌患者進行術前診斷,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發現,MRI 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與手術病理結果高度一致,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均較高,由此可見,MRI 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效能良好。分析原因:人體內富含氫質子,氫質子帶正電荷,通過自旋運動形成磁場,而MRI 利用的是氫質子成像,可以探測到氫質子形成的磁場,即便很微弱依舊可以探測到,然后利用磁場對物質中的原子和分子進行檢測成像,并且MRI 還可改變磁場的方向,進而獲取更加清晰的圖像,使得微小的轉移性淋巴結病灶也可以顯示出來,減少漏診[10-11]。此外,MRI 還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軟組織結構,進而對病灶性質進行精準評估,減少誤診[12]。本研究還對MRI 各成像技術獲取的參數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效能進行分析,兩組患者Ke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轉移組患者Ktrans、Ve、LSR、SUV 均明顯高于未轉移組,ADC 明顯低于未轉移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ROC曲線結果顯示,Ktrans、Ve、ADC、LSR 和SUV 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效能均良好,可見MRI 相關參數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效能較優。DCE-MRI 中的Ktrans和Ve是評估腫瘤組織血流信息的定量參數,前者可反映微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后者可反映微血管外組織細胞間隙情況,轉移組患者Ktrans和Ve均高于未轉移組的原因是,出現淋巴結轉移的肺癌患者,除原病灶外,還會出現單個或多個轉移性病灶,而轉移性病灶的內部結構較為紊亂,且內部血管大部分為新生血管,因此血管的通透性較高,細胞外間隙變小,因而出現Ktrans和Ve升高[12-13]。ADC 可反映腫瘤組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主要受細胞膜的完整性以及細胞密度、細胞周圍間隙、組織間液滲透壓力大小以及微循環灌注的影響,轉移組患者ADC 明顯低于未轉移組的原因是隨著腫瘤的轉移,腫瘤細胞增殖速度越來越快,導致腫瘤細胞的密度變大,使得腫瘤細胞的周圍間隙變小,進而限制了水分子擴散運動,使得該指標水平下降[14]。出現淋巴結轉移情況的患者LSR 較高的原因與腫瘤內部水分子彌散運動受限相關,因而隨著腫瘤細胞的增殖會減弱水分子彌散運動,使得指標水平升高[15]。SUV 反映腫瘤組織的代謝情況,主要受葡萄糖代謝情況影響,轉移組患者SUV高于未轉移組的原因是出現淋巴結轉移情況的肺癌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數量多于未轉移患者,而隨著腫瘤細胞數量增多,會使得腫瘤組織葡萄糖代謝功能增強,使得其攝取顯像劑的能力提升,進而出現SUV 升高的情況[16]。
綜上所述,MRI 對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效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