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yè)的聲樂演唱能力離不開系統(tǒng)的基礎技能訓練以及科學的發(fā)聲技巧,這些都需經過一定的時間去形成和發(fā)展,逐步掌握歌唱規(guī)律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聲樂演唱能力。而發(fā)聲訓練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基礎技能訓練在聲樂學習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步,良好的訓練方式不僅能夠提升演唱質量,還能夠對演唱者的嗓子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發(fā)聲訓練是聲樂學習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步驟。
【關鍵詞】發(fā)聲訓練;聲樂演唱;理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2—121—03
一、發(fā)聲訓練的必要性
聲樂作為一種表達情緒,抒發(fā)情感的藝術,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想要完整且良好的向觀眾表達情感,實現歌唱者和觀眾的心靈共鳴,演唱過程中的個人發(fā)揮出來的水平固然重要,除此之外,前期的準備工作也不能忽視。聲樂學習是一種長期沉淀并且持續(xù)進步的過程,這門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銀河中,形成了科學有效的進步方式,其中發(fā)聲訓練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傳統(tǒng)的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還是流行的唱法,都離不開發(fā)聲訓練這一步驟。并且在學習聲樂過程中出現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可以通過發(fā)聲訓練去解決。所以科學的發(fā)聲訓練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意義重大,不僅能夠樹立正確的歌唱觀念,掌握聲樂學習中的歌唱技巧,更是在演歌唱時展現的技巧能力及舞臺的表現力方面有顯著的提高。綜合性的發(fā)聲訓練能夠在歌唱前起到開聲的作用,而解決歌唱技巧問題則可以通過一些專項的發(fā)聲訓練,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發(fā)聲訓練方式解決問題。
二、發(fā)聲訓練的實踐要素
在歌唱前的聲音狀態(tài),身體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都是非常重要的,各方面的狀態(tài)都會直接影響到歌唱的發(fā)揮。位置是否合適,呼吸是否正確,腔體能否打開,情緒能否表達等需要注意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發(fā)聲訓練去進行調整。因此,通過有效的發(fā)聲訓練,我們可以提高聲樂演唱的效果,并為進一步提升藝術性的表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準備狀態(tài)
歌唱狀態(tài)最基礎的就是“打哈欠”的狀態(tài),雖然聽起來比較簡單,但是想要做到在歌唱時能夠一直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卻沒有那么容易,練好“打哈欠”會對聲樂后面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打哈欠是每個人在困意來臨時都會遵循人體的本能反應去做的一個動作,并且在打哈欠時人體的狀態(tài)是完全放松的,在歌唱時也需要這種放松的感覺,所以很多專家也十分的認可這種打哈欠或者是半打哈欠的狀態(tài)。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身體姿勢,養(yǎng)成良好的歌唱姿勢,更有利于身體各項器官發(fā)揮作用,聳肩,駝背等不良姿勢會直接影響發(fā)聲,影響聲音的質量。同時,還要注意面部表情,避免在歌唱時表情扭曲進而影響到整體的舞臺表現力。其次打開喉嚨以及牙關,舌頭放平,下巴也要放松。打開喉嚨時,保持喉頭的穩(wěn)定最為關鍵,喉頭若是亂動,那么想要在不同音區(qū)保持歌唱狀態(tài)穩(wěn)定基本是不可能了。而牙關在打開時,要求大牙完全張開,伴隨抬起笑肌,口型豎著打開,為打哈欠狀態(tài)做預準備。還有舌頭的位置,要放平,放松,舌尖抵住下牙,不能隨意的翹起,拱起。最后是下巴要自然的下垂,并且往里收,不要帶力。這就是打哈欠狀態(tài)對于喉嚨,口腔的基本要求,隨著吸氣的剎那,一并完成動作,就是做到了打哈欠狀態(tài)。
(二)呼吸方式
在調整好“打哈欠”的狀態(tài)后,其次需要注意的就是呼吸方式。良好的呼吸方式是歌唱時進行藝術表現的強大動力,若是呼吸紊亂,那么在進行歌唱時也一定備受影響。歌唱的呼吸方式與生理性的日常呼吸方式不同,它是一種演唱者在演唱時有意識、有目的、有技巧性的呼吸,在聲樂學習中,公認的呼吸方式有三種,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目前廣為采納的呼吸方法一般是第三種,這種胸腹式呼吸法能夠靈活而全面的激活胸部與腹部的各項生理器官共同參與并控制呼吸氣息的機能,使氣息能夠深沉飽滿、自然流暢、靈活自如、富有彈性。
在運用時,首先要注意的是在吸氣進入的一瞬間,將氣體放置在腹部,并將腹部與胸部隔離開,橫膈膜在外表看起來是向外凸起,也就是常說的“氣沉丹田”之效。同時,頭部需呈垂直狀態(tài),保證喉頭不亂動,放松身體,放下隔膜,用氣均勻。而呼氣時,應保持兩肋收縮,膈肌向外擴展,同時胸廓向內縮小,以迫使膈肌位置向上移動,使氣體更快地從胸腔徑內通過,由肺部排出,完成呼氣過程,在呼氣過程中,形成的可強可弱的氣流,便是在聲樂中一直強調的氣息,氣息平穩(wěn),流動舒暢,聲音質量自然也就隨之上升。
(三)氣息調整
氣息練習能夠增強聲樂表演中藝術性的表達。在歌唱時,根據歌曲的情感走向,音樂內容的不斷推進,在每一部分需要表達的情緒則是不同的,時而熱情洋溢,慷慨激昂,時而心思婉轉,小心翼翼,這些不同的情緒,對于聲音力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適合的聲音力度搭配內心的情感宣泄才能建立起共情的橋梁。
當進行聲樂演唱時,保持良好的呼吸狀態(tài)可以讓聽眾感到自然和輕松。相反,如果呼吸不暢,就會導致聲音斷斷續(xù)續(xù),缺乏美感。想要控制聲音的力度變化,就要練習關于氣息的訓練。氣息的訓練并不是像日常呼吸那樣只是人體的一個本能反應,而是需要有意識的調整呼吸節(jié)奏,或是高昂的,或低沉的,都是有目的,需要用技巧的呼吸,來獲得豐富的歌唱效果。歌唱時,確保呼吸穩(wěn)定通暢時,也要注意身體狀態(tài),始終保持輕松,不要因為控制氣息讓身體緊繃或者是僵住。
因此,在發(fā)聲練習中,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持身心放松,并且掌握呼吸和換氣的節(jié)奏,實現呼吸與發(fā)聲的協(xié)調,使得全身肌肉都參與到呼吸活動中。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好地把握發(fā)聲的時機和力度,使聲音更具藝術感染力,更加動人。真正做到”氣隨情動,聲隨情出”的演唱歌曲。通過控制聲音的時機和力度來表達情感,當演唱激動人心的歌曲時,呼吸會自然而然地與情緒相協(xié)調,從而增強歌曲的藝術感。
(四)感受共鳴
科學的發(fā)聲訓練不僅僅只是需要通過控制呼吸和調整音量來提升發(fā)聲效果,更重要的是人體的共鳴腔體需要發(fā)揮作用。從聲學上講,是當一個物體振動發(fā)音時則產生具有一定振動頻率的基礎音響也就是基音。這種基音頻率能夠使得臨近的、同發(fā)音體基音頻率相同或近似的發(fā)音體或物體空間振動發(fā)音。被迫振動體的音量會立刻增響、擴大,這就是物理的共振現象即共鳴。人體的咽部、喉部、鼻部、頭部和胸部等都是歌唱發(fā)聲的共鳴區(qū)域,正確的共鳴可以讓歌聲變得飽滿、通透,為演唱美妙動聽的歌曲創(chuàng)造條件。
“面罩唱法”是目前被廣泛認可的發(fā)聲訓練方式,它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共鳴。首先練習閉口共鳴,找到共鳴的感覺,然后在保持住這種感覺的基礎上慢慢開小口,帶入常練習的母音一點一點適應,讓母音都帶上面罩共鳴。在聲樂歌唱中,共鳴不僅僅是一個腔體的功能,而是多個共鳴體的協(xié)同作用。因此,在訓練歌唱技巧時,充分利用共鳴的作用至關重要,它會直接影響歌者在演唱時的表現。
(五)咬字吐字
歌唱時在咬字吐字方面的要求具備有聲語言的一切特性,但是又區(qū)別于日常交流時的咬字吐字。因為要面向一定數量的觀眾,需要用聲音去塑造音樂形象,搭上通道,讓聲腔統(tǒng)一,且具備流動性。在咬字時,我們的口腔中有很多空間,這些空間可以用來抬高軟腭和提高后咽壁等。在歌唱時,我們應該盡量快速地咬住聲母,但不能咬得太死,也不能咬得太扁。咬住字頭之后,舌根放松,口腔內部應該留出足夠的空間,這一點需要特別強調。此外,在歌唱時,尤其到唱到高一些的音,更要注意喉頭的位置,要比日常講話的位置低一些,避免過度擠壓。在吐字時,在發(fā)音時,日常溝通的速度更快,聲母和韻母的變化更自然,但是在歌唱中,演唱者需要拖腔,才能將歌詞的內容表達出來。相比之下,這個過程更加緩慢,因此演唱者需要對每個字的語言結構和發(fā)音特點有清晰的理解。
學會咬字吐字之后,并不代表在歌唱時就能完美演繹,要將要領與科學的發(fā)聲訓練結合起來,才能在聽覺上塑造審美形象。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有時會有一種現象,練聲時感覺很好,過程順利,但是開口唱歌,就大相徑庭。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加上歌詞之后,造成了語言負擔,從而還破壞了發(fā)聲狀態(tài),功虧一簣。演唱時,我們應該注重語言的流暢和準確,并將其與咬字和發(fā)音相結合。過分關注演唱時的語言表現,以及過分注重語言表達的細節(jié),這些都是錯誤的。只有深入研究兩者之間的共性與個性,反復揣摩存在于兩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創(chuàng)造出符合演出需求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得咬字吐字更加積極地融入歌唱,為歌唱藝術錦上添花。
三、發(fā)聲訓練與理性思維
在演唱過程中,“聲情并茂”是最重要的,運用發(fā)聲練習提高歌唱技巧,同時在保證聲音能夠優(yōu)美傳達的基礎上實現情感的表達,為觀眾提供一個良好的視聽享受。這就要求在歌唱前需要對歌曲內容詳細體會,把自己帶入角色,投入情感,充分運用自己的感性認識與理性思維,提高音樂修養(yǎng)。同時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用演唱的方式打動人心,帶給歌曲生命力以及情感表現力。
(一)有意識”的發(fā)聲訓練
“有意識”的歌唱理念強調了意識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活動,而且還包括一種心理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歌唱行為。20世紀麗莉雷曼積極推崇”有意識”這一理念,以此來提升歌唱的意義。她強調將心理學與歌唱發(fā)聲的生理學結合,并將這種結合應用于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中。她認為,在發(fā)出聲音之前,歌唱者需要先進行腦海中的想象,這樣才能讓負責發(fā)聲的肌肉運作起來,從而使發(fā)聲器官得以充分準備,并且在歌唱開始之前,還需要對歌唱呼吸的協(xié)調和發(fā)聲器官的狀態(tài)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從而充分利用心理的調節(jié)作用,達到最佳的效果,演唱時心理概念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我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亦是如此,教師也會在教學時要我們注意,想清楚了再開口,目的就是為了在開口前腦子里就需要完成在目前這種準備狀態(tài)下對聲音的想象,進而更容易調整自己。因此,“有意識”的發(fā)聲練習對于聲樂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并且能夠直接影響到演唱者的表現。
(二)發(fā)聲訓練與記憶
聲樂學習是呈螺旋式的上升過程,需要通過不斷練習來改正在歌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更是一個記憶過程,學習者依靠記憶才能在聲樂學習中的各個方面得到不斷的進步和提高。聲樂學習者不像器樂學習者,能夠看得見摸得著自己的“樂器”,并且自己的“樂器”還和自身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所以關于聲樂的練習就需要更加嚴謹的態(tài)度,除了科學的發(fā)聲訓練,還需要運用抽象化的內在情緒來調整自己。在聲樂訓練中,教師指導學習專業(yè)的演唱技術,包括發(fā)聲、呼吸、共鳴、咬字吐字等方面。為了保證訓練的順利進行,教師會讓學生專注聆聽,并盡力將這些知識點牢牢記住。同時,教師還會提醒學生,應該定期進行實踐,以便更好地掌握訓練內容。學習音樂需要理解和掌握,但僅僅靠模仿和訓練并未達到這個標準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適得其反導致聲帶疲勞,聲帶小結等問題。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記憶能力是學習聲樂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三)發(fā)聲訓練的感覺與想象
感受力是所有發(fā)聲技巧的根本,它來源于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回應。通過觀察、聽、想,可以獲得許多關鍵的信息。比如“貼著咽壁唱”“保持聲音位置”“把聲音落下來”“把聲音送出去”等都是歌唱中感覺的體現,但是,由于聲樂的特殊性,很難清晰地聽出喉嚨的運動,并且很難判斷聲音的方向和高度。只要通過不斷的訓練和努力,更準確地把握音樂的節(jié)奏和韻律,這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體力,也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邏輯推理和良好的語言技巧。在提高生理機能的同時讓大腦中的理性思維形成習慣,張口就能快速找到正確感覺。
想象是我們體驗音樂的魅力,并用它來展現內心世界手段。在歌曲演唱中,想要讓歌曲更具有吸引力,除了熟練地運用科學的技巧,還需要運用想像和創(chuàng)造性地去展現和抒寫內心深處的情緒,從而讓觀眾能夠真切地體驗到歌曲所帶來的美妙。同時,想象還可以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能夠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有個性的聲音風格和演唱方式。通過發(fā)揮想象力,人們可以探索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和表達方式,從而豐富自己的藝術表達能力。總之,想象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傳達情感,創(chuàng)造出多樣化的聲音變化和色彩,并且激發(fā)個人的藝術表達和創(chuàng)造力。歌者的心理因素是影響聲樂演唱的關鍵因素,它能夠幫助我們改善我們的表現,激活我們的情緒,并讓我們的嗓音更加自然。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研究這些感性因素,以便更好地進行表達。
四、結語
發(fā)聲訓練與聲樂演唱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是保證聲樂演唱良好且完整進行的重要基礎,通過科學有效發(fā)聲訓練方式,逐步提高聲樂技巧能力。聲樂演唱并非僅僅依靠發(fā)聲訓練來提升技巧,它需要將感性和理性相結合,以增強情感表達能力。通過演唱,我們可以將情感傳達出來,從而提升聲樂的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
[1]衷徐芬娜.聲樂學習中的正確發(fā)聲方法窺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2).
[2]盧忠智.聲樂的發(fā)聲技巧[J].藝海,2013(8).
[3]朱騰蛟.西方多學科視野下音樂與語言的關系研究[J].中國音樂學,2023(3).
[4]閔敏.論音樂記憶及音樂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J].歌海,2008(5).
[5]李麗.論音樂記憶心理的實踐性[J].藝術評論,2007(9).
[6]莉莉·雷曼,湯雪耕,蔡爾和,等.怎樣歌唱[J].音樂研究,2011(6).
作者簡介:董津兢(1999—),女,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