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美學不僅是研究音樂創造與音樂審美的重要思想理論,同時也是將音樂形式、音樂內容與創作者所處的時代、文化語境相關聯問題作為研究范疇的音樂學科。本文將針對中國當代民族音樂受眾接受與審美鑒賞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從民族音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現狀出發,對其當代發展中所涉及的審美接受、審美判斷與文化繼承等內容進行分析與總結,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音樂美學;民族音樂;文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2—109—03
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藝術和音樂審美的理論學科,它的研究領域包括音樂的創造、音樂的情感表達、音樂的形式特征、以及音樂相關的文化、社會與心理學內容。在中國當代音樂學的相關研究中,音樂美學通常充當方法論的作用,去分析或總結某一音樂種類或音樂風格的創作手法、美學價值、音樂審美與審美體驗,以及音樂的文化與社會影響等。民族音樂作為獨具地域與文化特色的音樂形式,通常與特定的民族、社群或文化群體的歷史、傳統與價值觀緊密相關。在中國,關于民族音樂形式與內容的研究,多圍繞民族音樂的本體特征、民族音樂的傳播、以及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討論,進而為中國當代民族音樂的實踐發展提供了可行的繼承與創新方法與實踐經驗,但缺乏對于這一特定藝術形式的當代性美學理論的相關研究。
本文將從當代民族音樂的美學理論角度出發,對于當代民族音樂形式與內容中所涉及到的風格創新、文化表達、全球化交流等部分進行總結與分析,從中梳理出當代民族音樂發展在審美接受、審美判斷、文化繼承等方面的發展現狀與潛在問題。通過對于當代民族音樂形式與內容的討論,梳理出相關理論與思想主張且如何建立對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并推動民族音樂創作的創新性,探討音樂美學理論與思想主張在民族音樂教育與文化鑒賞中的作用,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討如何利用音樂美學思想的理論去培養欣賞者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與欣賞能力。
一、當代民族音樂的形式與內容
在音樂美學的研究歷史中經常離不開對音樂內容與形式話題的探討,即在關于特定音樂種類中,首先需要關注到音樂的內容是什么,即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其次關注音樂的形式,也即是音樂在創造活動中通過何種手段、何種方式傳遞出音樂的情感,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依賴。本節將通過當代民族音樂形式與內容的特征進行總結與討論。
(一)音樂風格與創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部音樂作品是創作者思想的結晶,在創作者思想活動生成的過程中離不開他所存在的文化圈對其的影響。中國民族音樂作品也是如此,少數民族樂器以及民樂的演奏都深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與內容的影響,也因此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多元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彈撥樂類、吹奏樂類、打擊樂類等主要類別。隨著19世紀西方鋼琴的傳播至國內,以西方鋼琴為演奏基礎的音樂藝術形式在國內日漸盛行,對于傳統民族音樂的繼承,以及中西方音樂的融合發展逐漸便成為了音樂研究者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結合相關的研究成果,當代中國民族音樂實踐的主要內容包括:(1)將西方音樂理論與實踐技巧,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載體、內容相結合,例如作曲家賀綠汀先生的《牧童短笛》,以及劉天華先生的二胡作品《良宵》,便是綜合西方的理論與中國民族器樂,抑或是將中國民族調式作用到西方樂器之上的演奏實踐,實現民族音樂實踐的創新;(2)將傳統民間民族音樂的樂器與創作理論,與當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并通過樂隊表演的形式進行傳播,例如綜合了蒙古族傳統樂器、音樂文化與流行金屬樂的九寶樂隊等;(3)延續民族音樂的某一具體特征,進行當代流行音樂創作,例如在歌曲中加入戲腔、方言、長調等元素,實現對于民族音樂審美與音樂特征的借鑒。這些實踐一方面基于西方樂器以及音樂理論逐漸成為當代音樂教育以及音樂演奏主流形式的背景,另一方面,受到當代欣賞者音樂審美經驗與審美取向的影響,在兼顧觀眾偏好與主流藝術形式的同時,創作者需以加強音樂作品創新性為目的,來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進行繼承與發展。
因此,關于當代民族音樂所產生的音樂美學思想、風格與形式內容的相關討論,除了要對其創新現狀的進行分析,還需結合觀眾審美取向背后所涉及到的文化與內容,以及主流藝術形式生成的背景與成因,來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
(二)文化表達與身份
從欣賞者的角度來看,民族音樂往往脫胎于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歷史與社會習俗,承載了豐富的歷史與傳統,包含了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與文化標志。因此,關于當代民族音樂欣賞者的審美偏好研究,可以通過對中國當前語境下音樂接受者的文化表達習慣與身份認同方式的判斷,來進行深入討論。
首先,關于當代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根據音樂美學理論中關于音樂功能的相關研究,音樂的美存在于創作者與欣賞者的認知“理念”中,與其對于文化、情感、價值判斷的認知息息相關。這表明了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與民族文化、道德、歷史相關的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其欣賞者的認知模式,并喚起欣賞者群體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加強其文化歸屬感。此外,所謂的民族身份認同,多基于“集體記憶”或“共同記憶”的內容,體現為個體對于所在的族群共同體的情感依附,民族音樂能夠通過特殊器樂、旋律、語言與敘事的形式,為接受者構建出具有身份指認性的感官空間,加強欣賞者進行自我界定與他者區分。同樣,受族群共同體的影響,民族音樂元素的使用有利于在傳播中激發受眾的民族意識與文化認同感。
結合當代民族音樂歌詞、主題的主要內容,與情感表達的主流方式。中國當代的民族音樂一方面以傳統的歷史典故、民族史詩作為創作的主要內容,以此來表達或細膩、或磅礴的民族情感,例如:通過對于草原與自然的描繪,使用民族傳統樂器,來表達對于家鄉熱愛之情的歌曲《青藏高原》,以及以傳統民間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的樂曲《梁祝》等。另一方面,通過與方言民歌的創新結合,來增加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喚起聽眾的文化共鳴,例如:結合了彝族方言民歌內容的《阿衣莫》,以及結合了青海民歌古老旋律的當代音樂《白月亮》等。均通過應用地方或民族音樂的內容與主題元素,來喚醒受眾對家鄉、對民族生活方式的情緒共鳴。
(三)跨文化交流與全球化
關于當代民族音樂美學風格與內容的討論,以及其傳播導向的美學接受程度,亦需要關注當代音樂跨文化交流與全球化趨勢的影響。
首先,關于當代民族音樂參與跨文化交流與全球音樂市場的途徑與挑戰。文化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一方面推動了文化內容跨民族、跨文化的遷徙;另一方面,各地區的本土文化易受到其他文化形式、文化內容的沖擊,為民族文化原真性的繼承與發展帶來挑戰。當前中國民族音樂介入跨文化交流與全球音樂市場的具體途徑主要包括:(1)通過數字音樂的方式,利用全球化的互聯網音樂平臺來進行民族音樂的跨文化傳播,這一方式的受眾群體多為身在海外的中國人或華人,以及部分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研究者與音樂愛好者;(2)通過國際化大型音樂演出的形式進行跨文化的交流,例如國際音樂節,以及各國的音樂家交流演奏會,能夠加強國內外音樂的融合,也以此來加強國內創作者的認知程度,全面開拓創作角度;(3)通過影視、歌劇、藝術展覽的形式進行傳播,這一方式通常結合了音樂相關的文化圖像與文化敘事的相關內容,利用視覺與聽覺的感官結合方式,能夠幫助其他民族的受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進行文化景觀的構建與想象,實現聽覺、視覺內容相結合的文化接受。
其次,關于全球化對當代民族音樂內容與形式的影響。一方面能夠通過交流實踐出更好的綜合受眾的文化偏好,來實現音樂形式的創新,另一方面,能夠應用活動平臺的文化藝術資源,進行跨文化的藝術交流與創新發展。然而,全球化的藝術形式也通過跨文化的形式對國內主流音樂市場格局進行了沖擊,這需要中國的民族音樂在借由全球化發展機會進行創新實踐的同時,兼顧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并結合時代語境不斷完善有關民族音樂的教育體系與鑒賞理論,為民族音樂的當代發展帶來不竭的創新動力。
二、音樂美學的應用與引導
(一)文化繼承與創新
音樂美學理論的研究強調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不同的民族音樂反應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審美觀念與價值判斷,對于民族音樂的繼承與創新,不僅有利于繼承民族音樂的原真性,輔助音樂欣賞者與研究者能夠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中民族音樂的價值,還能夠促進民族文化內核與精神內涵的繼承與傳播。結合上文中關于當代中國民族音樂內容與形式的討論,在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保存與形式創新中,可以采取如下發展建議:(1)結合時代語境,對于當代民族音樂的內容與形式進行收集、記錄與歸納,應用音樂美學中關于闡釋學的借鑒,對民族音樂的思想、與情感意義進行系統化的歸納,總結其各部分內容與音樂技術發展、歷史規律、社會背景之間的內在聯系,再通過抽象化的方式引導不同年齡段的欣賞者提高對于音樂理解的層次,以此確保音樂傳統的活力與延續性;(2)利用音樂美學中關于音樂本質問題進行的探討與理解,能夠幫助音樂實踐者在傳統的框架內進行實踐與創作,對于諸如民族民歌、地方小調、戲曲音樂等民族文化內容進行原真性的記錄,能夠為當代民族音樂的創作者提供具有真實性的創作素材,也能夠輔助創作者建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之間的聯系,從而保持傳統美學元素的活力;(3)音樂美學原則強調藝術學科之間相互融通的特質,對于傳統民族音樂的當代繼承,可以采用音樂與影視、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相互融通的方式,將民族音樂的應用場景與包含有圖像、敘事的文化景觀相結合,為受眾營造更加多元的文化想象空間,從而實現民族音樂的創新傳播。
此外,針對當代音樂創作者在民族音樂實踐中平衡傳統與現代的問題,可以通過現有的民族音樂實踐結果,總結出不同音樂傳播平臺以及受眾群體的偏好與特征,應用音樂美學所涉及到的審美規律、審美體驗、審美認知等理論,有針對性地制定音樂中傳統與現代內容的融合策略。
綜上,音樂美學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民族音樂的繼承,還為此類音樂的創新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而對于音樂美學在音樂教育與文化鑒賞中價值的討論,能夠從欣賞者的角度,提高中國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與欣賞能力,繼而促進當代民族音樂形式與內容的創新發展。
(二)音樂教育與文化鑒賞
關于中國當代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與文化鑒賞理論方面的發展策略,結合當前的實踐經驗以及音樂美學理論中關于音樂審美價值的討論,可以總結為如下幾種模式:(1)在音樂表達中,包含了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的交叉內容,創作者通常巧妙運用音樂創作手段來抒發、表達內心對于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通常具有確定的思想與情感內核,而“寓教于樂”的活動便是應用這一特性的典型案例,通過民族音樂相關的紀錄片、公共演出等方式,將民族音樂的形式與內容進行具有公益性、教育性的公眾傳播,能夠幫助不同年齡段的當代受眾在審美愉悅的同時感受到潛移默化的道德教化與審美培養,從而將民族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內化在自身的價值觀念與審美體系中,這一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公眾對于民族音樂獨特形式、文化內容的鑒賞內容,從而促進當代民族音樂的傳播與發展;(2)音樂美的本質是豐富而有序的感性樣式,這意味著音樂的美是有規律的、有組織的,對于當代流行音樂形式與民族音樂形式內在規律的探尋,有利于為當代民族音樂的鑒賞提供客觀的判斷依據,例如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多包涵“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不同的曲牌、曲體都有各自的樂理規律,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特定的曲式發展手段,且含有不同的精神內涵與文化特質,對于這些曲式風格的抽象歸納,將有利于對于當代民族音樂美的把控,從而為跨文化音樂的融合,與時代性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較為客觀的創作依據,與鑒賞方式。
綜上,結合音樂美學理論對當代民族音樂形式與內容的探究,不僅能夠實現對于當代民族音樂形式與發展現狀的宏觀把控,也能夠為民族音樂的實踐與傳播提供方法參照,促進當代民族音樂的融合創新與理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靜梅.談民族音樂在音樂美育中的魅力[J].電影文學,2007(8).
[2]熊瀟瀅.中國經典民族器樂作品中的美學特征[J].東京文學,2019(5).
[3]張伯瑜.民族音樂學視閾中的音樂美學問題[J].音樂研究,2013(5).
[4]龍曉勻.從音樂美學角度論音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作者簡介:張予馨(1998—),女,滿族,吉林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