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蔡元培在著作中正式提及美育后,中國近代的藝術教育開始逐漸被教育界不同領域的學者重視。新中國成立后,美育意識由零散到整體,美育政策由概括到具體,這也促使著音樂教育的逐步完善。本文通過梳理了相關政策發展,試圖以蔡元培美育思想為切入點,分析當前音樂教育中仍存在的問題。最后換以亞氏的美育視角探討音樂課堂的發展走向以及應對措施,使得文章對于音樂教育的分析更加全面。
【關鍵詞】音樂教育;蔡元培;亞里士多德;美育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2—112—03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部分,一直被視為藝術教育中最為獨特的存在。古希臘時期“音樂”普遍意義上被視為詩樂舞一體的戲劇藝術,亞里士多德卻在此時尤為重視狹義音樂于人的作用,認為只有音樂才能真正地實現自身的目的,進而實現理性的提升,其他的藝術僅僅是膚淺地對現實進行摹仿,將音樂以城邦政治中教育的關鍵一環被提出。蔡元培作為我國美育先鋒,十分重視音樂的美育價值,“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而音樂美育的意義也不外乎于此。”[1]
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其發展不僅需要理論支撐,更需要國家美育政策的支持。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正是從理論到政策,由政策逐步落實的。借以先驅之思想分析當下音樂教育現狀,可進一步發展并彌補兩步走過程中的缺點。
一、音樂教育相關政策發展節點
藝術教育在我國產生并發展的歷史悠久,后作為近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幼兒、小初高中以及大學課堂。自儒家圣賢《樂記》對于古代音樂美學的記載開始,便有了以詩樂教化人的理念。隨著西方哲學思想的傳入,1901年蔡元培在文章《哲學總論》中提出“美育”二詞,美育思想也在國民心中逐漸具象化起來,藝術教育隨之也逐漸體系化。音樂教育作為我國當代藝術教育的關鍵,以國家政策為依托。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中領導人對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進行了探討,美育以“全面發展教育”的范疇之一被提及,音樂教育因此也得到重視。后于1952年在教育規劃類文件中對中學、小學乃至幼兒園的美育教育進行規劃,強調利用藝術教育加強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審美觀念。
直至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藝術教育隨之逐漸回歸教育領域視野。1986年第六個五年計劃中,美育以全面發展方針中的其中一環被提出。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正式將美育納入了我國教育方針,美育于中國教育的意義重居首位,為藝術教育更全面地落到實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音樂教育在此基礎上也被教育實施者重視了起來。
2015年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當下我國的美育工作尚未完善,包括資源配置不均衡、美育意識未普及等問題,并對構建科學美育課程體系、推進美育教學、統籌資源以及保障美育健康發展提出相應要求。[2]《意見》的出臺大大提高了教育部門于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針對美育的、最具美育號召力的政策文件。第二份以美育為主體的文件于2020年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接下來的學校藝術教育發展提供了整體發展方向,提出“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作為美育的發展方向以及主要舉措[3]。隨著2021年兩辦發布“雙減”政策,將部分學生的主修科目學習時間轉向副課,為中小學藝術教育落到實處提供了便利條件。
就高校而言,自改革開放就開始了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改革,20世紀80年代制定了關于師范類高校音樂專業課程大綱,并在21世紀初出臺了《全國普通高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同時一并出版了主干課程對應的系列教材,全國五十多所高校實施試點改革。隨著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對學校美育工作等各項政策的出臺,全國院校也相繼啟動新一輪的音樂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更新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為新時代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建設改革制定了具體標準和要求。[4]以此也保障了我國音樂教育行業的人才素質以及教學水平的統一。
從2015年實現全面加強美育到2022年美育取得顯著成效,再到2035年基本形成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國家文件為藝術教育發展的每一步都做出了階段性規劃,為藝術教育體系的搭建提供了政策支撐,促使藝術課堂在全國得到普及以及完善成為可能。
二、美育政策下音樂教育現狀分析
中國美育是以蔡元培美育思想為出發點逐步發展起來的。蔡元培對美育的推崇以康德美學為基礎,“二元論”作為其思想構建的根基,“美的無目的性以及普遍性”成為了其美育發展的主要思想來源。音樂教育作為美育課程之一,因必需設備、師資能力等因素,其較之于美術更不易深入并全方位普及。蔡元培與亞里士多德關于音樂的認知相同,均認為音樂對于人的道德、情感乃至理性等影響均是不可小覷的。我國美育政策自恢復以來穩步向前,對于美育以及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逐年提升,政策實施與課程落實的挑戰也隨之而來。
首先,應試導向下,音樂課程強調明晰易懂。在國家以及教育部門關于美育的倡導下,音樂課程的開設較為完善,響應了2020年“開齊”美育課程的號召。課程內容以音樂鑒賞以及歌唱、演奏為主,隨年齡變化而加深理解深度。在蔡元培的“五育”教育觀中,將智育(實用主義教育)、美育、體育(軍國民教育)、德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觀教育置入,它們相互交織,缺一不可,其中“五者以公民道德為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5]。音樂課程的簡單易懂便于業余學生理解音樂,但未必可以真正達到美育效果。由于教育的間接實施者與直接實施者(學校與老師)側重于升學教育,在此體系下的美育課程以消遣的意義占主導,甚少深入到以美育施以德育、以美育健全德育的層面。
其次,音樂課程融入教育體系的方式較為單一。蔡元培認為音樂與智育的結合也十分重要。高中音樂課堂中不僅可以發揮置于音樂教育中的智育,例如通過音樂表演以及音樂理論來感知音樂;還可以在智育過程中以音樂教育為輔,即使用音樂思維以及音樂中的智育指導并促進學生的智育發展,例如音樂理論或音樂史的學習,通過感知音樂風格推敲社會背景,為歷史科目的學習增添樂趣等等。
最后,功利性顯著,偏重技能訓練。蔡元培基于康德對于美的理解,將美育脫離功利之外,強調美育以陶冶情感為目的。[6]社會對音樂專業的功利性認知,使得美育的配合者以及協作者(即學生與家長)忽視了音樂作為藝術的獨特價值。在學習音樂技能的同時,學生同樣可以在二次創作中感知音樂,但以功利為目的過分追求音樂技能,會導致其喪失對音樂作品真正理解的能力。即使在大學,一些音樂課程的低趣味性以及學校課程要求導致學生以獲得學分為目的,美育的真正作用難以達到。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中西思想融合的結果,是中國美育發展的開始與初衷。通過回望過去,以蔡元培的美育角度可以進一步深思音樂教育仍存在的問題。當下音樂教育需要社會中的教育實施者、配合者以及協助者轉變應試導向、減少功利性取向,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修養和獨立思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音樂教育的真正價值。
三、音樂課程的美育沉思
隨著政策支持以及美育意識的傳播,我國美育發展整體呈積極趨勢。從無到有的過程通常顯現著其顯著的發展成效,在美育得到全面普及后,發展便以“精”展開。通過解讀先人的美育思想,反思當下音樂課程設置,有助于我們從歷史旁觀者的角度查漏補缺。
(一)保障中小學音樂課程的多樣化
資格證的考試確保了教師的音樂素養以及教學能力,但課程的單一性卻難以得到改善。亞里士多德強調青少年對于樂器的學習有助于其道德以及審美判斷的培養,過于專業的音樂訓練并不會有助于青少年美育乃至德育的發展,只能用以取悅聽眾。[7]將樂器的簡單學習以及音樂欣賞作為美育課程的音樂教學內容,是適用于兒童與青少年的。
在亞氏看來音樂是對人情感的模仿,由于音樂能夠充分反映高尚的性格,音樂便可以作為認知高尚性格的一種方式,兒童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的識別技能便可以轉移為對其道德的教育。由于人的理性部分是在非理性部分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會出現的,音樂的教育作用首先對兒童的非理性或感性的部分作用,以此為其理性部分的發展做好了鋪墊。[8]因此,青少年時期正是培養音樂感知力的階段,保證課堂中的音樂多樣性格外重要。
(二)注重高校音樂美育課程的理論性內容
亞氏將音樂作用劃分為道德教育、卡塔西斯(情感的宣泄或凈化)以及閑中生智,其中道德教育僅圍繞青少年展開。[9]若將音樂用以改變成人的德性,可謂天方夜譚。作為現實無法滿足的情感欲求的實現,藝術之于成年人,以獲得審美快感為主,促進成人心理健康,提升審美情操。因此,音樂對于高校學生以感知其中的智育以及提升審美為主,音樂理論的學習尤為重要。高校非音樂專業的美育課程也應以音樂理論為主,音樂鑒賞為輔。
高校音樂課程應確保在青少年時期對于音樂淺層積累的基礎上,以理論總結,感知音樂的真正價值。對于非專業大學生而言,將音樂理論與音樂表演、音樂鑒賞相結合,更好地理解音樂。音樂教育的淺顯易懂保證了音樂認知思維的廣度,同時,音樂思維的深度也使得美育配合者接受音樂中的智育成為了可能。
(三)精細化培養音樂教育人才
落實中小學生在各個階段對于音樂的培養,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與審美需求,也為學生多了一個專業選擇的選項。因此,美育實施者的能力起決定性作用。亞氏在論述政治中的教育問題時,對家庭教育與城邦公共教育均進行了說明,但認為起決定性作用的非公共教育莫屬,以每個家庭為單位的教育模式很難實現城邦教育共同水平。在此便需要高校以標準化的、高標準的專業課程設置,保證音樂教育實施者的能力。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的改革,為解決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能力不足的問題,也為解決此專業學生就業問題。改革過程中不僅需要完善課程結構和教學方式,還需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只有積極創新和改進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進而促進學生就業問題。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設立無論是在音樂專業領域還是教育專業領域,都是無可非議的。為我國美育教育事業添磚加瓦,音樂教育專業的新設與改革都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而對于音樂教育專業內部的課程建設不能只是簡單地在音樂表演專業課程的基礎上疊加,應在國家標準下做到與新時代基礎教育需求、美育需求相結合。新時代下的音樂教育如何結合時代要求培養全面的創新型音樂教學人才、優化教學體系、創新教學內容成為了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建設與改革的關鍵。同時,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需要結合大學生以及研究生就業的實際需要及個人素養提升進行分析,進而對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未來發展進行理性思考,充分考量社會實際需要。
對于音樂課程的思考,整體走向以“精”與“深”為主。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多樣化,到高校音樂美育課程的理論化,再到從根源保證師資能力,每一部分都是相互牽連的。這是對人的成長過程中音樂美育的保障,這一保障的順利實現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美育理論指導著美育實踐的發展。美育的建設仍應不忘初心,以蔡元培的思想為基準對音樂教育落實的現狀進行分析,思考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回歸了我國美育發展初衷。縱觀發展所得成就,只有不斷地自省,方能進步。蔡元培的美育觀點在被眾人簇擁的同時,也存在批判類文章對其進行解讀。郭勇健認為蔡元培的觀念過分強調美學實踐,忽視了美學理論的重要性,將美育與美學混為了一談。[10]借以亞氏的思想完善美育發展,確保了本文更全面地分析與探討,使研究更具有了理論依據。可見,在政策的支撐下,音樂教育的發展繞不開美育理論。在音樂教育的落實過程中,實施者、協作者以及配合者,每一個角色都是關鍵。
參考文獻:
[1]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28].https://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9/28/ content_10196.htm.
[3]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https://www.beijing.gov.cn/ zhengce/zhengcefagui/202010/ t20201016_2112788.html.
[4]高潔.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思考[J].人民音樂,2020(10).
[5][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8][9](希)亞里士多德,著.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0]郭勇健.蔡元培美育思想批判[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作者簡介:焦旭楠(1999—),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