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婧,張 維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人民醫院1.康復診療中心2.老年醫學科,陜西 榆林 719000)
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類型。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腦卒中的死亡率顯著下降,但大多患者進入康復期后常因神經功能損傷而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使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急劇下降[1]。偏癱為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患者常伴有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證實,腦卒中患者早期行康復治療對神經功能的恢復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可逆轉功能障礙[2]。運動想象療法是個體開展涉及日常行為的運動模擬訓練方式,通過內心反復模擬、排練某一動作以達到提高相應運動功能的目的,在改善患者運動及認知功能方面作用明顯。經顱直流電刺激是根據微電流調節患者大腦皮質神經細胞活動能力,以達到激活大腦皮質神經網絡活性的目的[3]。本研究為提升治療效果,研究對象定為80 例臨床確診為腦卒中偏癱的患者,探討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運動想象療法的治療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研究對象為80 例臨床確診為腦卒中偏癱的患者,入院時間為2020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所有選擇的患者都接受了頭部CT 檢查,并被診斷為腦卒中,病情穩定,首次發病且為單側偏癱,無視覺、聽覺或認知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顯著下降,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相關治療;且排除發病前存在認知障礙、惡性腫瘤、無法耐受康復訓練、合并精神心理疾病、意識障礙、雙側偏癱、生命體征不穩定、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經功能缺損、肢體畸形或嚴重疼痛及無法配合完成相關治療者。以治療方案為依據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區間38 ~75 歲,均值為(58.76±5.33)歲;病程15 d ~3 個月,均值為(1.53±0.64)個月;偏癱部位:左側23 例,右側17例。研究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區間40 ~76 歲,均值為(59.32±5.41)歲;病程16 d ~3 個月,均值為(1.51±0.49)個月;偏癱部位:左側22 例,右側18 例。在上述基本資料信息方面兩組無差異性(P>0.05)。
所有患者均給予患側肢體主、被動活動,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轉移、床邊坐起、站立、平衡及步行訓練等。對照組患者在完成基本訓練的基礎上,采用運動想象療法進行治療,由康復治療師向患者講解運動想象療法相關知識,指導并示范患者利用健側完成想象中的指定動作,確保患者完全正確理解并在腦中形成“流程圖”。之后囑患者全身放松,將注意力放在患側肢體活動上,開始進行運動想象訓練,包括關節屈曲、內收、外展、旋轉、握拳等,持續進行10 min。然后,將抓物、梳頭、洗漱等簡單的日常生活動作為訓練內容,持續進行15 min。最后囑患者將注意力放在周圍環境中,倒數10 個數后緩慢睜開眼睛,結束訓練,每次30 min,每日1 次,連續訓練4 周。研究組患者則聯合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選擇IS200 型經顱直流電刺激儀,將刺激電極的陽極與陰極分別置于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及右額眶區,以彈力繃帶固定壓緊,電流強度為2.0 mA,每次治療30 min,每日1 次,連續治療4 周。
(1)治療效果比較,評價標準[4]:顯效,認知功能顯著恢復,運動功能顯著改善,日常生活可完全實現自理;有效,運動功能與認知功能有所好轉,日常生活可基本實現自理;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2)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比較,使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對神經功能的恢復狀況進行評分,總分42 分,評分越低表示神經損傷越輕微[5];使用改良巴氏指數(MBI)對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共包括10 個方面,滿分100 分[6]。(3)運動功能比較,使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FMA)和Wolf 運動功能評價量表(WMFT)對運動功能的改善程度進行評分,FMA 滿分100 分,WMFT 包括15 個由簡單到復雜的功能性動作,總分75 分,評分越高提示運動功能越好[7]。(4)認知功能比較,使用蒙特利爾認知量表(MoCA)和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對認知功能改善和精神狀態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分,滿分均為30 分,分值與認知功能呈正相關[8]。(5)生活質量比較,采用腦卒中患者專用的生活質量量表(SS-QOL)從患者治療后的語言表達、精神面貌、自理能力、邏輯思維、上肢運動功能、社會行為模式、工作/生產能力等12 個領域進行準確完善的評價,共包含49 個條目,選用5 級評分法,總分范圍49 ~245 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9]。
統計數據選擇SPSS 26.0 軟件包進行處理,P<0.05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患者較對照組高,組間相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治療總有效率[例(%)]
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MBI 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見表2。
表2 神經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變化(分,±s)

表2 神經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變化(分,±s)
組別 時間 NIHSS 評分 MBI 評分研究組(n=40)治療前 25.65±3.42 48.65±4.43治療后 12.37±1.65 75.58±5.16對照組(n=40)治療前 25.72±3.53 47.67±5.24治療后 16.87±2.12 60.32±4.57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WMFT 評分與FMA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升高更為明顯(P<0.05),見表3。
表3 運動功能評分變化(分,±s)

表3 運動功能評分變化(分,±s)
組別 時間 WMFT 評分 FMA 評分研究組(n=40)治療前 21.43±3.26 35.76±4.25治療后 67.13±4.84 76.32±7.09對照組(n=40)治療前 21.57±3.55 36.26±4.15治療后 54.32±4.22 55.87±5.23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MSE、MoCA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升高更為明顯(P<0.05),見表4。
表4 認知功能評分變化(分,±s)

表4 認知功能評分變化(分,±s)
組別 時間 MMSE 評分 MoCA 評分研究組(n=40)治療前 18.24±1.53 18.87±2.32治療后 26.35±3.21 26.46±3.25對照組(n=40)治療前 18.43±2.11 18.79±2.44治療后 22.68±3.35 22.18±2.62
治療后兩組患者SS-QOL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升高更為明顯(P<0.05),見表5。
表5 生活質量評分變化(分,±s)

表5 生活質量評分變化(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SS-QOL 評分 治療后SS-QOL 評分研究組 40 78.48±4.53 178.87±7.53對照組 40 80.35±4.62 126.32±6.25
偏癱作為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致病機制復雜多樣,患者常因神經功能損傷而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研究表明,神經功能具有可塑性及重組性,盡早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從而改善功能障礙[10]。近年來,運動想象療法是一種新興的主動式中樞干預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本質上是進行一種重復記憶的認知功能訓練,可通過激活受損大腦與運動相關皮質區域神經元以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11]。經顱直流電刺激是一種侵入性的腦刺激技術,指通過微弱電流的調節作用,改善大腦皮層神經元的活動,其陽極刺激增強皮層興奮性,可改善語言功能及辨別能力,另外還可增加腦部血流灌注,促進突觸重塑,加快運動功能恢復,與運動想象療法聯合應用可發揮協同增效的作用[12]。該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患者較對照組高,組間相比差異明顯(P<0.05);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MBI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WMFT 評分與FMA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升高更為明顯(P<0.05);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MMSE、MoCA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升高更為明顯(P<0.05);究其原因為,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運動想象療法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同時有效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增強受損區域皮質神經元興奮性,使得局部腦區功能交互和整合,從而改善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結果還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SS-QOL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升高更為明顯(P<0.05)。究其原因為,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運動想象療法兩者的協同性使患者的運動功能得到了恢復,使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改善,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運動想象療法可有效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治療效果顯著,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