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麗,張 明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消化內科,北京 100143)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是一種膽道系統發生梗阻和嚴重感染的疾病,通常伴隨著急性發作的癥狀和臨床表現[1]。該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相對常見,會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此病的發病機制通常涉及膽道內的梗阻,導致膽汁在膽管內滯留,進而促使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常見的梗阻原因包括膽管結石、膽道腫瘤、膽囊炎等[2]。隨著感染的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黃疸、腹痛、發熱、寒戰等嚴重癥狀,病情迅速惡化。老年患者中的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具有一些特殊的特點。首先,老年患者往往伴隨著多種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這可能增加了其治療的難度。其次,老年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可能較弱,對感染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影響。最后,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需要考慮到藥物的耐受性和手術風險,因此治療方案需要更加謹慎和個體化[3]。綜合而言,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是一種需要緊急干預和治療的疾病。在治療中,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感染程度等因素,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以盡早控制感染、緩解癥狀,并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對于老年患者,還需要進行密切的監測和長期隨訪,以確保療效的穩定和預防復發。內鏡治療是在內鏡窺視下借助器械進行治療的方法,通過使用內窺鏡(Endoscope)這種柔軟、長而薄的醫療儀器,醫生能夠觀察、診斷和治療人體內部的各種疾病或病變,而無需進行傳統的外科手術[4]。內窺鏡通常通過自然孔道(如口腔、鼻腔、直腸等)或小切口進入體內,患者無需進行開放性手術,減少了疼痛和創傷,術后恢復較快。本研究旨在評估內鏡治療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中的療效,以提供更多的臨床指導。
研究時間為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共納入了76 名老年患者,均就診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消化內科,其中51 名為女性,25 名為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2.4 歲(范圍:65 ~85 歲)。所有患者均出現了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臨床癥狀,包括黃疸、腹痛、發熱等。納入標準:年齡在65 歲及以上的老年患者;明確的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臨床診斷;患者能夠接受內鏡治療,并具備內鏡治療的適應證;患者或其法定監護人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不適合內鏡治療的患者;對內鏡治療存在禁忌證的患者,如嚴重喉頭水腫、食管狹窄等;患者或其法定監護人未能理解治療的風險和好處,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在研究期間無法完成內鏡治療的患者,如因其他重要醫學問題而需要緊急干預或手術治療。
所有患者均接受內鏡治療,包括膽道引流和膽管清掃。具體內容如下。
1.2.1 膽道引流的詳細過程
1.2.1.1 患者準備 在進行膽道引流之前,患者需要進行一些準備工作,包括禁食一段時間,以確保胃腸道內沒有食物殘渣,使內鏡檢查更容易進行。此外,患者需要接受相關血液檢查,以評估凝血功能和一般健康狀況。
1.2.1.2 麻醉和鎮痛 在內鏡治療過程中,患者會接受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以確保他們沒有疼痛或不適感。
1.2.1.3 內鏡導管插入、膽道定位 醫生將內鏡導管插入患者的口腔(或鼻腔),然后通過食管進入胃部和十二指腸。內鏡導管具有攝像頭和光源,醫生可以通過監視屏幕來實時觀察內部情況。當內鏡到達胃十二指腸部位時,醫生尋找并定位患者的膽道系統入口。通常需要通過注入對比劑或染色劑來增強膽管的可見性,以確保準確的導向。
1.2.1.4 膽汁排放 膽道入口被明確定位后,醫生引入支架或導管。支架或導管的一端被定位在膽道梗阻的上游,另一端延伸到正常通道內,確保膽汁能夠繞過梗阻部位,自然地流向正常的消化道,迅速減輕黃疸、腹痛和其他癥狀。在插入支架或導管后,醫生要仔細觀察,有時需要進一步地調整,以確保膽汁的暢通流動,確保治療成功。
1.2.1.5 移除內鏡 治療完成后,將內鏡導管從患者口腔或鼻腔中小心拔出。患者需要一些時間來恢復,但通常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回到正常的飲食和日常活動。
1.2.2 膽管清掃的詳細過程
患者準備、麻醉和鎮痛、內鏡導管插入、膽道定位環節的操作步驟與膽道引流一樣。膽道入口被明確定位后,醫生通過內鏡導管引入一系列專用工具,包括導絲、球囊等。醫生利用工具進一步探測膽管,使用工具小心地清除膽管內的梗阻物,包括將結石碎成更小的部分,將黏液或異物抽取出來。這個過程需要醫生的精細技巧和謹慎操作,以確保不會引發并發癥。梗阻物被清除后,膽汁便能繞過梗阻部位,自然地流向正常通道,進而迅速減輕黃疸、腹痛和其他癥狀。在清除梗阻物后,仔細觀察,確保治療成功。治療完成后,將內鏡導管從患者口腔或鼻腔中小心拔出。
1.3.1 治療成功率 膽道引流和膽管清掃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黃疸明顯減輕或消失,定義為治療成功。
1.3.2 術后并發癥 包括出血、感染、穿孔等。
1.3.3 住院時間 自內鏡治療開始至患者出院的天數。
1.3.4 生存率 自內鏡治療開始至患者死亡或最后隨訪的時間。
使用SPSS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比較連續變量和分類變量之間的差異。P值小于0.05 被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治療成功率達到92.1%,較高的成功率表明,內鏡治療在有效控制患者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優勢。大多數患者在接受內鏡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如黃疸減輕、腹痛緩解和發熱減輕,從而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態。
盡管內鏡治療的效果顯著,但術后并發癥依然存在,發生率為13.2%。這些并發癥包括出血、感染、穿孔或其他與治療相關的問題。盡管發生率相對較低,但在臨床實踐中,醫生和醫療團隊仍然需要密切關注并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以確保患者的康復進程順利進行。
本次研究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0.5 天,說明患者在進行內鏡治療后需要一定的恢復時間和康復期,并需要在醫療監護下接受適當的護理和觀察,以確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康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1 年生存率達到了87.8%。這說明大多數老年患者在內鏡治療后能夠繼續享受長期的生活,生存率相對較高。
經統計學分析的結果進一步印證了內鏡治療在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存率方面的顯著性(P<0.05),為內鏡治療作為治療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一種有效干預手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科學依據。
消化內科是醫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專注于診斷、治療和管理與消化系統相關的疾病與癥狀[5]。消化內科醫生經過專門培訓,具有深厚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用于處理與食管、胃、腸道、膽囊、胰腺和肝臟等器官相關的健康問題。消化內科醫生的工作范圍非常廣泛,常見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藥物性肝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胃腸息肉、酒精性肝硬化、膽囊炎、膽管炎、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潰瘍性結腸炎、偽膜性腸炎等[6]。針對以上疾病,消化內科常用藥包括:奧美拉唑、、生長抑素、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雙環醇、水飛薊賓、凝血酶、卡絡磺鈉、18 種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多種微量元素、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K1、美沙拉嗪緩釋顆粒、地衣芽孢桿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利福昔明、頭孢唑肟、左氧氟沙星、美羅培南等。手術治療也是消化內科重要的部分之一,目前主要有胃腸鏡檢查,精準內鏡下止血,內鏡下痔的硬化治療,內鏡下取異物,靜脈曲張硬化止血,精準內鏡下靜脈曲張斷流術,ESD,EMR,止血夾止血,胃腸支架的植入術等[7]。
針對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內鏡治療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首先,內鏡治療通過直接進入患者的膽道系統,可以清除梗阻部位的結石、黏液或其他異物,從而恢復正常的膽汁流動[8]。研究表明,在老年患者中,內鏡治療的成功率通常非常高,超過90%。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患者通過內鏡治療,其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如黃疸減輕、腹痛緩解和發熱減輕。內鏡治療的高成功率為老年患者提供了一種迅速緩解癥狀的有效方法,有助于避免疾病的進一步惡化[9]。其次,內鏡治療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較低的創傷性和并發癥發生風險,從而增加了治療的安全性。與傳統的開放性手術相比,內鏡治療通常是一種較低創傷的療法。它不需要大規模的切口,減輕了手術創傷,縮短了恢復的時間。內鏡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風險相對較低,通常包括少量的出血或暫時性不適,這些并發癥可以在治療后得到有效控制[10-12]。對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基礎健康問題的患者,減少手術創傷和并發癥發生風險非常重要。最后,內鏡治療的優勢還體現在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積極影響上。膽管炎患者常伴隨著明顯的黃疸和腹痛癥狀,這些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內鏡治療能夠迅速緩解這些癥狀,使患者更好地進行飲食和活動。此外,內鏡治療通常需要較短的住院時間,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回到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對于老年患者來說,恢復正常生活和改善生活質量尤為重要[13-1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內鏡治療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中具有顯著優勢。其較高的治療成功率、較低的創傷性和并發癥發生風險,以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積極影響使其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選擇,為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內鏡治療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中具有較高的治療成功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在選擇內鏡治療時,需要權衡潛在的風險和益處,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出決策。總之,內鏡治療是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