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純
(普寧華僑醫院超聲科,廣東 普寧 515300)
胎兒心臟畸形是胎兒先天性畸形的主要類型。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孕婦認識到了心臟畸形的危害,開始積極配合孕期保健和產檢。目前,通過超聲篩查發現的心臟畸形主要包括:心臟發育不良(Chiari畸形)、心內膜墊缺損(Ehlers-Danlos 畸形)、法洛四聯癥(Fallo-Logistic 綜合征)、房室間隔缺損(Virchow syndrome) 等, 其 中Ehlers-Danlos 畸 形 和Virchow Syndrome 是胎兒最常見的心臟畸形,占所有胎兒心臟畸形的80%[1]。在產前超聲篩查時,這兩種心臟畸形均需重點關注。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孕婦進行超聲檢查時能獲得更多的胎兒心臟信息,對心臟畸形的檢出率逐漸提高,但其篩查仍存在漏診及誤診現象,尤其是在對心臟結構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進行篩查時,需要對胎兒的心臟進行多切面連續掃查[2]。本研究分析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在孕期胎兒心臟畸形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普寧華僑醫院婦產科進行孕期檢查的850 例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年齡22 ~41 歲,平均(26.7±3.3)歲,其中有212 例(24.94%)孕婦有胎兒心臟超聲檢查史,所有孕婦均進行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由專人進行記錄和處理。
納入標準:(1)符合胎兒心臟篩查的診斷標準;(2)有正常的心臟結構和功能,可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3)年齡在18 ~35 歲之間,無先天性心臟病史,有心臟病家族史的孕婦應在孕前或孕期進行心臟超聲篩查;(4)未合并嚴重的心肺疾病,未合并其他系統畸形;(5)接受多切面連續掃查;(6)無其他原因導致的胎兒畸形,如宮內感染、羊水過少、多胎妊娠等。排除標準:(1)孕婦患有其他系統畸形;(2)超聲檢查中出現異常,不能明確診斷胎兒心臟畸形者。
使用意大利GE 公司生產的Perfect 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5 MHz。采用多切面連續掃查時,需要將探頭調整到最佳狀態,避免探頭與胎兒接觸的部位出現回聲干擾,如胎兒頭部、軀干、四肢、臍部等。孕婦取仰臥位或側臥位,經常規腹部橫切面掃查胎兒的心臟結構,同時觀察心臟各結構的位置、大小、形態以及與周圍臟器之間的關系等。對于有心臟畸形高危因素者,如存在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因素的孕婦應適當增加切面檢查的次數和深度。必要時可應用全腦血管成像技術(WFI)觀察胎兒腦室及其他血管結構的變化情況。將多切面連續掃查獲取的圖像進行分析對比,觀察其與手術及其他影像學檢查結果的一致性。
(1)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圖像顯示胎兒心臟結構及與周圍臟器間關系良好;(2)超聲檢查結果與手術及其他影像學檢查結果一致;(3)診斷胎兒心臟畸形的準確率≥90%。
(1)胎兒心臟畸形的診斷應嚴格遵循超聲檢查的原則和診斷標準;(2)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可了解胎兒心臟結構及與周圍臟器之間的關系;(3)對于多切面連續掃查未發現胎兒心臟畸形的孕婦,應注意排除胎兒其他部位的異常;(4)應充分考慮到胎兒體位及胎兒大小的影響。
采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50例孕婦的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結果顯示,有20例胎兒存在畸形或異常,最終經引產或生產證實,有22 例胎兒存在畸形,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診斷準確率是90.91%(20/22),2 例漏診病例最終確定有1 例存在消化系統發育畸形,1 例存在心血管系統發育畸形。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診斷準確率與最終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診斷準確率與最終診斷準確率比較
胎兒心臟超聲檢查是目前最常用的產前超聲檢查手段之一,在孕期能獲得胎兒心臟的結構、血流動力學等相關信息。在孕期進行胎兒心臟結構檢查時,主要通過二維超聲技術和彩色多普勒技術兩種方法進行胎兒心臟檢查[3]。總之由于胎兒心臟結構及血流動力學的特殊性,以及孕婦腹部脂肪較厚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孕期胎兒心臟超聲檢查的準確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技術逐漸得到推廣和應用。該技術可以通過多次連續掃描對胎兒心臟結構及血流情況進行觀察,可有效發現胎兒心臟畸形。該技術不僅可以對胎兒心臟畸形進行早期篩查,還能夠對胎兒的發育情況進行有效監測[4]。在胎兒時期,胎兒的心臟主要是以心室四腔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作為基本切面,檢查時通過左室流出道對胎兒的心臟結構進行檢查。當胎兒的心室四腔切面顯示不清楚或者顯示不全時,可通過心尖四腔切面來觀察,而對于存在房室隔缺損、主動脈弓狹窄等畸形的胎兒,可通過左室流出道進行觀察。在對胎兒心臟部位進行連續掃查時,應觀察到胎兒的左室流出道和右室流出道均能清晰顯示[5]。左室流出道可分為3 種類型:Ⅰ型為單房結出血型,其動脈導管未閉及右房大小形態正常;Ⅱ型為多房結出血型,其動脈導管未閉及右房大小形態異常;Ⅲ型為多室結出血型,其動脈導管未閉及右房大小形態異常。有研究認為,在胎兒時期進行常規產前超聲檢查時,如若孕婦的子宮前壁、后壁和側壁存在缺損,則需要對胎兒的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進行連續掃查,原因在于左室流出道與右室流出道為同一通道,其在正常情況下是相通的。而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左室流出道出現異常情況,則需要進一步仔細觀察[6]。一般情況下,左室流出道在胎兒的心室內與右室流出道是分開的,如果左室流出道存在異常情況,則可能會導致胎兒出現心力衰竭的情況。因此,在掃查時應注意觀察左室流出道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并及時與孕婦溝通交流,以便對胎兒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如果孕婦懷疑胎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應及時向醫生咨詢相關內容,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檢查[7]。
本研究結果顯示,850 例孕婦的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結果顯示,有20 例胎兒存在畸形或異常,最終經引產或生產證實,有22 例胎兒存在畸形,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診斷準確率是90.91%(20/22),2 例漏診病例最終確定有1 例存在消化系統發育畸形,1 例存在心血管系統發育畸形。20 例超聲診斷的胎兒畸形病例中,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有6 例,消化系統發育異常有4 例,心血管系統發育異常有5 例,骨骼系統發育異常有2 例,泌尿生殖系統發育異常有2 例,其他類畸形有1 例。可見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可以幫助醫生及時發現胎兒的異常,能減少有先天性缺陷新生兒的出生,從而提升我國的人口質量。本研究分析發現,多切面連續掃查對孕前檢查胎兒心臟發育情況具有重要臨床作用:一是對胎兒心臟結構異常的診斷價值。在孕期進行超聲檢查時,由于胎兒的位置或其他因素影響,部分胎兒可出現心臟位置移動的情況。如果胎兒出現了移位情況,則可能導致超聲檢查時無法獲得更多的胎兒心臟結構信息,通過多切面連續掃查能夠獲得更多的胎兒心臟結構信息,特別是對于心臟位置移動、不對稱的情況,能夠在超聲檢查中直接發現,有利于提高診斷準確率[8]。二是多切面連續掃查對胎兒超聲心動圖異常的診斷價值。孕婦在孕期進行超聲檢查時,可能會出現各種胎兒異常情況,如羊水過少、羊水過多、胎兒缺氧等。通過多切面連續掃查能夠對異常情況進行直接觀察和診斷,特別是對孕婦羊水過少、羊水過多等情況的識別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9]。三是孕期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對心臟畸形的診斷價值。通過孕期超聲檢查時對胎兒進行多切面連續掃查,能夠獲得更多的胎兒心臟結構信息。對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來說,其主要的病理基礎是心肌發育異常或發育不全。通過孕期超聲檢查時對胎兒心臟進行多切面連續掃查后,能夠觀察到心內膜及心室肌肌纖維形態特征及心肌細胞間隙結構、排列情況等,此外還能夠觀察到室壁厚度、房室間隔厚度、心室肌厚度以及動脈導管相關血流等;在孕期進行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能夠提高超聲檢查的準確率,降低假陰性率。在對孕婦進行孕期超聲檢查時進行多切面連續掃查能夠發現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臟病(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10]。
有關研究認為,多切面連續掃查包括橫、縱、斜切面、冠狀切面及三切面等。在進行多切面連續掃查時,需對孕婦進行充分的解釋及宣教,并充分考慮到孕婦可能存在的異常情況,如羊水過少或羊水過多、胎兒體位異常等,從而進一步提高超聲檢查結果的準確性[11]。本研究中有2 例胎兒被誤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對于存在胎兒心臟結構異常的孕婦,應注意及時行產前超聲檢查。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在孕11 ~13 周進行時,孕婦應盡量取仰臥位進行檢查(部分孕婦因存在胎兒宮內缺氧而不能平躺于超聲顯像檢查床上進行檢查),部分孕婦可通過平臥姿勢進行胎兒心臟結構異常的顯示。本研究中1例胎兒在孕13 ~14 周進行產前超聲檢查時發現存在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兩種胎兒心臟結構異常,最終診斷為單心室及雙腔心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在孕12 ~14 周進行產前超聲檢查時,由于此時胎兒肺靜脈位于左心房內,因此若孕婦采取錯誤的體位如左側臥位等時,可能會導致肺靜脈顯示不清或中斷,無法正常顯示心內結構,從而造成假陰性。因此在進行產前超聲檢查時應充分解釋及宣教[12]。
綜上,超聲多切面連續掃查可以幫助醫生及時發現胎兒的異常,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以有效地減少有先天性缺陷新生兒的出生,從而提升我國的人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