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東
(上海市崇明區堡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2157)
心悸在臨床上表現為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或心慌感。心悸在西醫上可歸為心律失常的范疇,室性早搏是臨床上心律失常的主要類型之一,具體是指在竇房結沖動尚未抵達心室之前,心臟的異位節律點提前發出電沖動從而引起心室發生除極的現象[1]。心悸的臨床表現存在很大的變異性,主要包括無癥狀、輕微不適、暈厥、黑蒙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患者發生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等,并且心悸可加重患者原有的心臟病,會使患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增加[2-3]。當前西醫治療心悸的藥物較多,但很難持續發揮效應,停藥后患者病情容易復發。中醫學中心腎相交的基礎理論認為:心屬火,藏神,腎屬水,藏精,心火和腎水互相協調,“水火既濟”,若腎陰不足,或心火獨亢,則心腎水火不相制約,失于協調,心腎不交從而出現心煩不安、心悸、怔忡、失眠、頭暈、腰酸等癥狀。本臟交濟和上下交濟構成了完整的交通心腎法,腎為水火之宅,內寄元陰元陽[4];心腎本臟內含有的陰陽可以互相交濟,心腎本臟的陰陽協調是交通心腎的生理基礎。采用基于交通心腎法的中藥湯劑治療,可調整自身陰陽平衡,還可穩定心律,調節患者的激素分泌[5-6]。本文探討與分析了交通心腎法在社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應用效果,以期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預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4 月至2023 年1 月在本社區門診就診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患者72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病情符合西醫室性早搏的診斷標準與中醫心悸的診斷標準;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和依從性較高;試驗所需的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居住在本地區超過3 個月;患者年齡30 ~75 歲。排除標準:惡性占位病變者;因藥物所致心悸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根據1:1 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常模組,各36 例。兩組的性別、病程、年齡、體質指數、收縮壓、舒張壓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常模組:予普羅帕酮(生產廠家: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4070)治療,100 mg/次,3 次/d。治療組:在常模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聯合采用基于交通心腎法的中藥湯劑治療,自擬基本方:黃連9 g、麥冬15 g、五味子9 g、肉桂3 g、白芍15 g、百合15 g、阿膠9 g(烊沖)、遠志9 g、石菖蒲9 g、龍齒15 g(先煎)、炙甘草9 g。隨患者臨床癥狀加減:失眠多夢者加炒酸棗仁15 g、首烏藤15 g;五心煩熱者加黃柏9 g、知母9 g;神疲乏力明顯者加黃芪30 g、黨參15 g;畏寒肢冷者加桂枝9 g、附子9 g;尿少浮腫者加茯苓15 g、澤瀉15 g;心火較盛者加梔子9 g、蓮子心3 g;胸悶痛者加丹參15 g、元胡15 g;心虛膽怯易驚者加磁石15 g、朱茯神15 g。水煎服,每日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每次服150 mL左右。兩組治療觀察時間均為1個月。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發展變化,發現患者出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囑患者飲食起居有節,勞逸結合,保持情緒穩定,心情愉快。
(1)臨床療效: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1 個月后密切監測患者24 h 動態心電圖的變化,并以治療后心電圖的改善情況為依據制定療效判定標準,具體如下:顯效,24 h 動態心電圖顯示室性早搏消失或減少>90%;有效,24 h 動態心電圖顯示室性早搏減少50%~90%;無效,24 h 動態心電圖顯示室性早搏減少<50%或沒有變化,總有效率為顯效和有效例數之和在總例數中的占比。(2)觀察并記錄患者臨床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頭暈、腎功能異常、胃部不適等,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并予以組間比較。
本次研究使用的統計軟件為SPSS 24.0,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兩對比用t檢驗;總有效率等計數數據以n(%)表示,用卡方(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1 個月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1.7%,顯著高于常模組的72.2%(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組治療期間惡心、頭暈、腎功能異常、胃部不適的發生率分別為2.8%、2.8%、0.0%、2.8%,常模組分別為5.6%、2.8%、2.8%、0.0%,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室性早搏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也是心悸的主要類型[7]。室性早搏的病因具有多樣性,可由不同因素誘發,器質性心臟病、自主神經功能因素均會誘發室性早搏。心悸在臨床上表現為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或心慌感。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的心肌組織可出現缺血、缺氧情況,導致更嚴重疾病的發生[8-10]。普羅帕酮作為臨床常用的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膜異質性特點,能夠起到膜穩定性作用。此外,該藥還能通過競爭性抑制β 受體,降低心肌興奮性,增加心肌動作的電位時長,延長心臟的不應期,進而延長心電活動的傳導。但單一用藥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長期使用西藥治療容易使患者產生藥物依賴性[11-13]。本次研究我們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用基于交通心腎法的中藥湯劑治療,結果顯示治療1 個月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1.7%,顯著高于常模組的72.2%(P<0.05);治療組治療期間惡心、頭暈、腎功能異常、胃部不適的發生率分別為2.8%、2.8%、0.0%、2.8%,常模組分別為5.6%、2.8%、2.8%、0.0%,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交通心腎法在社區心悸人群中的應用能提高治療效果,且不會導致患者不良反應的增加。
中醫學認為心悸發生的基本病理機制是心脈失暢、心失所養[14-15]。本病在中醫學的描述中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證,其“本”為氣血不足,陰陽虧損,其“標”是氣滯、血瘀、痰濁、水飲,臨床主要表現為虛實夾雜。心悸病名在古代便有所記載,漢代張仲景將心悸病稱為“心動悸”“心中悸”及“驚悸”等。清代名醫陳士鐸對心悸的辨證多從五臟生克關系立足,認為心腎不交是心悸的核心病機,提出交通心腎的心悸治則,并指出交通心腎與肝胃等臟腑密切相關。交通心腎法是以養血滋陰、交通心腎等藥物為主進行治療。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本研究中我們自擬的基本方是由黃連阿膠湯、交泰丸、炙甘草湯化裁而來,選取黃連、麥冬、五味子、肉桂、白芍、百合、阿膠、遠志、石菖蒲、龍齒、炙甘草這幾味中藥。方中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將其與肉桂配伍(即交泰丸)可發揮交通心腎的作用,黃連苦寒清降心火,佐以辛熱之肉桂,可溫助腎陽;五味子既入心滋心陰,又入腎滋腎陰,使心腎相交;阿膠甘平入腎,滋陰補血,葉天士稱其為“血肉有情之品”;白芍酸甘,養血滋陰,助阿膠滋補腎陰;炙甘草具有滋陰養血、益氣通陽、復脈定悸的功效;麥冬性微寒,味甘、微苦,歸肺、胃、心經,具有潤肺清心、養陰生津的功效,且現代藥理學證實該藥具有抗炎作用;麥冬中含有甾體皂苷,包括甲、乙、丙、丁四種皂苷,其中甲、乙、丁皂苷屬于魯斯可皂苷元,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可通過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機體分泌相關抑制酶,從而起到抗炎作用,其與百合聯用可起到清心除煩、安神的功效;遠志性溫,味辛、苦,歸心、腎、肺經,具有安神益智、祛痰開竅、消散癰腫的功效,將其與石菖蒲相伍可通心竅、交心腎、安神益智;龍齒可鎮靜安神。上述諸藥合用,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加減化裁,如配伍酸棗仁、黃柏、黃芪、桂枝、附子、茯苓、梔子、元胡、磁石等使心火下行溫腎水,腎水上行滅心火,上下相交,水火既濟,心陰得滋,心血得養,虛實標本同治,遂心悸得安,諸癥漸消。從治療機制方面分析,交通心腎法在社區心悸人群中的應用是以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為指導,創造性地發揮了中藥湯劑的治療作用,拓展了傳統的交通心腎理論,能持續改善患者的預后[16-18]。
綜上可知,交通心腎法在社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中的應用能提高綜合治療效果,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是一種經臨床研究證實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不過本研究由于經費投入較少,未對患者遠期預后進行分析,同時調查資料和調查人數也比較少,這些問題將在后續研究中逐一解決,進一步證實交通心腎法對社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人群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