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白樺
(普寧華僑醫院,廣東 普寧 515300)
血液透析濾過療法是臨床用于危重癥病患的一種有效治療手段,經治療可以維持機體的水鹽平衡,糾正機體功能紊亂,更有利于清除血清炎性因子和機體內的毒素,可以保持危重癥病患心血管功能的穩定性。雖然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措施,但此種治療方法對于操作的要求較高,而且操作風險也相對較高。以往臨床上對于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患者多采取常規護理,但在常規護理模式下,患者處于被動的地位。常規護理主要是以疾病為中心,缺乏對并發癥的重視和預防,這會影響護理的質量和效果[1-3]。風險性管理的運用總結了既往臨床工作的要點,分析影響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患者發生并發癥的相關危險因素和常見的風險事件,將護理工作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加快病情的康復速度。此次研究選取2021 年10 月—2023 年4 月于我院行血液透析濾過治療的60 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和評價風險性管理的應用效果,總結如下。
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濾過治療的患者,共60 例,所有患者均于2021 年10 月—2023 年4 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采用隨機數表法將60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觀察組:男性病患18 例,女性病患12 例;年齡最小的患者34 歲,年齡最大的患者65 歲,年齡的平均值是(40.51±2.26)歲;疾病類型:急性胰腺炎1 例,急性腎衰竭5 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9 例,藥物中毒15 例。對照組:男性病患16 例,女性病患14 例;年齡最小的患者32 歲,年齡最大的患者67 歲,年齡的平均值是(40.58±2.30)歲;疾病類型:急性胰腺炎1 例,急性腎衰竭4 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8 例,藥物中毒17 例。使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比較兩組病患的疾病類型、平均年齡和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1)入組病患的相關臨床資料完整,各項診斷信息和治療信息完善;(2)可以與醫護人員正常溝通交流,聽力正常;(3)具有血液透析濾過治療的指征;(4)年齡在18 歲以上;(5)患者、家屬知情自愿參與到研究中。
排除標準:(1)難以建立合理的血管通路;(2)有意識障礙、溝通障礙、認知障礙;(3)既往有精神疾病史;(4)同時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5)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患者。
觀察組開展風險性管理:成立風險性管理小組,小組成員是從我科工作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之中抽取組成的,并且所有小組成員在開展工作之前均接受了系統的專業化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血液透析濾過治療的操作規范、可能出現并發癥的有效預防性措施、風險性管理的目的、風險性管理的具體流程以及開展風險性管理的臨床意義等。首先尋找風險。通過搜索關于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患者并發癥的相關文獻和資料,了解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各類風險性因素。對既往的經典案例進行匯總和分析,明確導致并發癥發生的具體危險因素,并以操作方法、護理態度、護理行為、護理目的與理念等作為出發點,提出目前臨床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經分析,總結出治療前的藥物選擇和管路建立方法,治療過程中的抗凝藥物使用量、無菌操作、心電監護情況,治療后的皮膚管理、導管消毒、封管方法等均會影響血液透析濾過治療的安全性。在確定了風險因素的基礎上,開展預防性的護理管理。在治療前,需要對病房環境進行嚴格消毒,由主管護師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情況,對于病情穩定且意識狀態清晰的患者,對其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讓其了解血液透析濾過治療的操作要點與注意事項,獲得其理解和配合。置管時,根據患者的年齡、血管情況和基礎病情況選擇適宜的血管進行穿刺。治療過程中,使用一次性無菌血液透析管和附件,治療中使用枸櫞酸抗凝,上機后持續監測血濾機的壓力參數和患者體征指標,2 h 后可每1 小時觀察一次,并動態地掌握機體的液體平衡情況。治療結束后,用10 mL 生理鹽水沖管,對穿刺口和周圍皮膚進行嚴格消毒,更換肝素帽,包裹外露部分導管,做好固定。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向其說明實施血液透析濾過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患者說明治療后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均采取口頭介紹的方式。同時,對治療期間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和各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進行持續密切的監測,一旦發現患者的某項指標出現異常要第一時間告知主治醫師。
本研究的觀察和評價指標主要有3 項,分別是并發癥發生率、相關知曉度和依從性、負性情緒。(1)并發癥:統計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本組中患者出現的并發癥主要有機械性靜脈炎、低血壓、導管相關性血液感染、穿刺處出血,對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計算,并將兩組的計算結果進行組間比較分析。(2)知曉度和依從性:于干預前、干預后兩個時間點評估患者對于血液透析濾過治療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以及治療期間的依從情況,選擇在患者病情穩定時進行評估,使用的評價工具分別是知曉度調查問卷、依從性調查問卷,兩項問卷的信效度均良好。兩項問卷均采取百分制的評價方式,分值范圍均是0 ~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知曉度、依從性越佳。(3)負性情緒:選擇在干預前和干預后兩個時間點評估比較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嚴重程度,負性情緒包括焦慮、抑郁。①用焦慮自評量表(SAS)[4]對患者的焦慮程度進行評估,49 分及以下提示無焦慮,超過49 分提示有焦慮情緒,根據具體的得分范圍判定患者的焦慮嚴重程度。50 ~59 分、60 ~69 分、≥70 分,分別表示輕度焦慮、中度焦慮、重度焦慮,將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進行組間和組內比較。②用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和抑郁改善情況,52 分及以下提示無抑郁,超過52 分表示有抑郁情緒,53 ~62 分、63 ~72 分、≥73 分,分別表示輕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將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抑郁評分進行組間和組內比較。
數據分析運用的軟件是SPSS 27.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統計對照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觀察組的發生率更低,且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所示。

表1 比較并發癥發生率[n(%)]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知曉度和依從性評分均有提高;干預后,觀察組的知曉度評分、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知曉度和依從性評分(分,±s)

表2 比較知曉度和依從性評分(分,±s)
組別 時間 知曉度評分 依從性評分觀察組(n=30) 干預前 70.63±3.29 73.26±3.02干預后 91.41±4.52 92.24±3.55對照組(n=30) 干預前 70.48±3.50 73.48±3.16干預后 84.53±4.59 85.56±3.94 t 值/P 值(對照組干預前后) 13.332/<0.001 13.100/<0.001 t 值/P 值(觀察組干預前后) 20.358/<0.001 22.305/<0.001 t 值/P 值(組間干預前) 0.171/0.864 0.276/0.784 t 值/P 值(組間干預后) 5.849/<0.001 6.898/<0.001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均有降低;干預后,觀察組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負性情緒評分(分,±s)

表3 比較負性情緒評分(分,±s)
組別 時間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觀察組(n=30) 干預前 62.53±2.34 64.17±2.99干預后 43.15±2.18 45.56±2.31對照組(n=30) 干預前 62.49±2.55 64.28±2.85干預后 52.41±2.67 54.45±2.07 t 值/P 值(對照組干預前后) 14.954/<0.001 15.285/<0.001 t 值/P 值(觀察組干預前后) 33.191/<0.001 26.977/<0.001 t 值/P 值(組間干預前) 0.063/0.949 0.145/0.884 t 值/P 值(組間干預后) 14.714/<0.001 15.698/<0.001
對于一些情況危急、病情嚴重的患者,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臨床上通過實施血液透析濾過治療能夠對機體內水鹽的代謝情況進行有效控制,維持機體電解質的平衡,避免出現機體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同時,運用此種方法治療更有利于清除機體內的毒素,保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性[6-8]。但是考慮到治療過程中需要將患者的血液引出進行體外循環,操作風險是相對較高的,需要予以密切的觀察和監測,并且重癥患者的病情發展速度快、免疫功能下降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患者的并發癥發生風險,如果忽視了并發癥的問題則會增加安全隱患。一旦發生多種并發癥,則容易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治療的難度,同時也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對于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患者,在治療的同時還需要配合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在臨床上屬于常用的護理措施,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干預效果,但在護理過程中,患者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會導致患者在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治療效果,影響患者預后。
風險性管理是一種科學性較強的干預措施,在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的基礎上,由小組成員開展工作。小組成員均接受了系統的培訓和考核,可以保障護理工作的連續性與科學性。小組成員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匯總既往的病例,能夠從中分析出導致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患者發生并發癥的主要原因,并在工作中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對護理措施做出及時調整和改進。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實施風險性管理的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患者其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患者經干預后的知曉度和依從性更高,負性情緒得到顯著改善,體現了風險性管理的應用優勢。通過分析治療前、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后存在的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干預方案,能夠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整體護理質量。
綜上,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患者接受風險性管理對于預防并發癥發生有重要意義,是值得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