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孤獨”:數字景觀中空間認同的斷裂及主體的異化

2024-05-08 00:00:00胡范鑄胡亦名
現代出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主體

內容摘要:孤獨通常被認為是缺乏滿意的人際關系的結果,其實,孤獨更深層次的根源在于主體的空間認同與被認同的斷裂。空間不僅是人類存在的基礎,還是主體認知與認同持續發展的條件,涵蓋了自然、社會和觀念三個層面。在這個過程中,主體需要與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和觀念空間建立認同,并感知到被認同,以構建生態、情感和價值共同體。一旦主體的認同與其感知到的被認同發生斷裂,便產生了孤獨感。隨著數字化生存的不斷演進,數字景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數字親密”緩解了傳統的孤獨感,但同時也導致了主體從“數字觀眾”到“數字演員”再到“數字工具”的異化過程,由此造成了新的孤獨——“數字孤獨”。

關鍵詞:數字景觀;數字親密;“數字孤獨”;主體;空間認知;Sora

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以‘新言語行為分析’為核心的漢語修辭學理論研究”(編號:19AYY002)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3.004

孤獨是一種深刻的情感,“源于與他人缺乏令人滿意的關系”。隨著數字化生存的不斷發展,與他人的“令人滿意”的關系似乎已經變得可以隨時隨地生產,那么,“孤獨”對于今天乃至未來的我們是否還是一個問題?或者說,數字化造就的數字景觀是否消解了孤獨?

一、數字景觀:空間生產的主體和主體生產的空間

空間是人類生命的容器和存在依據,人類對“空間”的認知就是所謂“景觀”。

“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被定義為“一片可被人們感知的區域,其特征是自然和/或人類要素的行為和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在媒介社會學看來,“景觀”,更是特定主體生產出的空間,是“主體以感受、制作、想象等各種方式在與客體的互動中生產出的一切有意義的形象”。這是一種基于圖像的空間認知,但正如居伊·德波(Guy Debord)指出的:“景觀并非一個圖像的集合,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通過圖像的中介而建立的聯系。”“景觀不能被理解為某個視覺世界的濫用,即圖像傳播技術的產物。它更像是一種變得很有效的世界觀,通過物質表達的世界觀。這是一個客觀化的世界視覺。”

人類是媒介動物,不斷創造新的媒介以增強自身能力。隨著媒介的發展和人類能力的提升,數字景觀應運而生。所謂“數字景觀”,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指的是使用數字工具和技術(如3D建模和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規劃和展示的物理空間;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領域,指的是通過計算機生成的三維環境,這些環境可以是完全虛構的,也可以是基于現實世界的模擬;在藝術和媒體領域,指的是通過數字媒介創作的藝術作品,包括數字繪畫、動畫以及互動裝置等;在更抽象的層面上,“數字景觀也可以指網絡空間和社交媒體平臺,這些平臺構成了現代社會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數字環境”。不過,隨著“數字化生活”的發展,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數字景觀”概念。

數字景觀是人類利用數字技術發展出的一個數字化社會的總體圖景,是人類對于數字化生活的空間認知。當前,互聯網、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行業和領域都在廣泛應用數字技術來進行創新和改變。數字景觀由復雜的要素組成,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網絡、設備之間的連接、數據流和信息傳遞。這些要素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社會互動。數字景觀中的數據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大量的數據被不斷地生成、傳輸、存儲和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用于洞察個人行為、機構決策和社會發展。

數字景觀既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新的社會關系,更意味著“人與物之間”的一種新的連接關系,因而也為人的情感體驗帶來了新的可能。

數字景觀帶來了人的信息交往方式的變化。如“地理空間的拓展”——數字化使人們能夠通過社交媒體、即時通信軟件等進行交流,打破了社交地理空間的限制;“情感社區的構建”——數字化使人們能夠通過網絡平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構建社區空間;“表達方式的豐富”——數字化平臺提供了多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如文字、表情符號、圖片和視頻,豐富了人們的情感表達手段……。

數字景觀帶來信息交互內容的變化。如“教育和學習機會”——通過在線課程和教育平臺,人們可以學習新技能,參與討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聯系,這些都有助于減輕孤獨感;“遠程工作的普及”——數字化促進遠程工作的開展,人們在家工作時也能與同事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協作,減少了因工作孤立帶來的孤獨感;“在線心理健康支持”——數字化提供了更多獲取心理健康支持和建議的途徑,在線咨詢、心理健康應用程序和論壇使尋求幫助變得更加容易和私密……。

數字景觀還帶來了新的情感體驗。如“技術媒介下的親密感”(technologically mediatedintimacy)——雖然不同于面對面的親密感,數字化社會中的親密感可以是基于技術媒介的長距離關系和深層次在線連接;“全球共情”(globalempathy)——通過互聯網接觸到更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人們可能會對不同文化和社會問題產生更深的理解和共情;“適應性情感”(adaptiveemotionality)——在不斷變化的數字環境中,人們可能發展出更強的情感適應性,學會在不同的情境和挑戰中調整自己的情感反應;“在線社群歸屬感”(online community belonging)——通過參與在線社群,人們能夠發展出對群體的歸屬感,尤其是那些有特定興趣或身份的群體;“開放性和接納”(openness and acceptance)——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環境,能促進人們對新想法和不同觀點的接納;“信息求知欲”(curiosityfor information)——在信息豐富的環境中,人們可能會產生對新知識和信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我表現的自信”(confidence in selfexpression)——數字平臺為個人提供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其增強表達自己觀點和創意的自信;“數字化感知能力”(digital sensitivity)——隨著數字環境中活動的增多,人們的感知能力可能會增強;“樂于探索”(joy in exploration)——互聯網提供了無限的探索空間,可以激發人們探索新事物、新想法和新經驗的興趣……。這些情感的發展不僅有助于個人在數字化社會中的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理解與融合。

其中,尤為典型的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體驗”——這些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沉浸式的社交體驗。而Sora的問世,更意味著“AIGC已‘深’到參與世界化或本身之中”,數字景觀成為一種全新的“世界模擬器”。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認為“(社會)空間是(社會的)產物……被生產出來的空間也充當了思想與行動的工具”。數字景觀不僅是人類生產出來的空間,更日益成為人類“思想與行動的工具”,而這一空間與主體的新的結構方式,決定了“孤獨”這一人類本質性體驗的演化路徑。

二、孤獨:走向數字親密抑或數字孤獨

全球疫情的大流行“讓我們如此依賴在屏幕上建立關系和維持關系”,2021年,社會學家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說:“你一開始說互聯網總有它自己的好,然后突然你開始說,也許它比一切都好。”的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艱難的三年全球疫情大流行中,人們一方面陷入了孤獨,另一方面又依賴數字景觀不斷克服孤獨。

那么,數字景觀中的孤獨最終是走向了數字親密抑或數字孤獨?

1. 孤獨:空間認同與被認同

孤獨感是人類普遍的精神現象,心理學家艾瑞克·弗羅姆(Erich Fromm)認為:人類“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便是“孤獨”。

何為孤獨?互動主義理論認為孤獨來自“人類社會需求的缺失”。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將孤獨描述為一個人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的需要,當這樣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孤獨體驗便產生了。羅伯特·韋斯(Robert S.Weiss)則認為孤獨分為情感孤獨和社會孤獨,情感孤獨是缺乏親密關系導致的情感聯系缺失,如失去親人、離婚、缺少朋友;而社會孤獨則源自社會關系的缺乏。 心理動力理論強調,人在幼年和童年時期依附情感缺失是未來人生中出現孤獨感的關鍵因素。如弗里達·弗羅姆-賴希曼(Frieda Fromm-Reichmann)認為孤獨是一種病理現象,因人的社會關系出現障礙而出現。存在主義理論將孤獨分為“真正孤獨”和“焦慮孤獨”,真正孤獨與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相關,焦慮孤獨是指人們為了逃避孤單而發展出的一種反應機制。如克拉克·E.莫斯塔卡(ClarkE.Moustaka)認為所有人最終都是孤獨的,孤獨源于分離,是“一種人類存在的條件”,因此,孤獨是不能選擇的。喜歡獨處的人并不總是感到孤獨,而孤獨的人并不總是孤單。認知理論堅持“人際關系的評價而不是社會關系的標準導致孤獨”,強調認知過程在操縱和減輕孤獨感體驗中的重要性,如利蒂希亞·安妮·佩皮勞(Letitia AnnePeplau)和丹尼爾·帕爾曼(Daniel Perlman)認為,人們因社會關系數量的減少和優質社會關系的缺乏而感到孤獨,一個人處于許多人之間仍會感到孤獨。現象學理論則認為孤獨既來自與他人的關系缺乏也來自自己的自我體驗,如瓦萊里婭·莫塔(Valeria Motta)強調“孤獨是一種深深的感覺,是一種痛苦的缺席經歷”。

以上理論盡管在具體路徑與結論上并不完全相同,卻包含著基本的共識:其一,孤獨是主觀的、消極的、有害的但又普遍存在的;其二,孤獨源自“期望的社會關系的缺失”和“未滿足的需求”。不過,一系列問題依然存在:第一,是否任何“建立人際關系的需要”未被滿足都會產生孤獨抑或只是“親密關系需求未被滿足”時才會產生孤獨?第二,孤獨究竟來自早年的精神創傷,某種特定文化還是來自某個社會因素?

我們試圖基于“新言語行為分析”(一種新的語用學主張),從“主體”與“空間”的關系入手來分析。

“早期的文獻將孤獨分為三個注意維度:親密(缺乏親密的個人聯系)、關系(缺乏更廣泛的社會互動)和集體(缺乏更廣泛的社會認同或社區)。這些維度主要關注人際關系或社會聯系,無論是密切的個人關系,更廣泛的社會關系,還是與集體社區身份的聯系。”顯然,“社會認同”曾經也是考察“孤獨”的一個參數。可惜,似乎很少有人據此展開系統論述。重新思考“認同”與“孤獨”的關系,我們可以發現,“認同”完全可以成為考察“孤獨”現象的理論基點,進而言之,“孤獨”本質上源于“認同”與“被認同”的斷裂。

空間是人類生命的容器和存在依據,也是人類主體認知并不斷“生產”的過程。這是一個主體不斷“認知”并“認同”空間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被空間“認同”與“接納”的過程,不斷發展出自己“空間認知”的過程,這一“空間認知”就是所謂“景觀”。這一空間包括自然空間、社會空間、觀念空間。在主體的認知過程中,主體既需要不斷“認同”自然空間,構建自己與自然空間的“生態共同體”;也需要不斷認同“社會空間”,構建自己與他人的“情感共同體”;還需要不斷認同“觀念空間”,構建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的“價值共同體”。而這一“認同”并非單向度的,而是同時包括“認同”和被認知到的“被認同”,主體的“認同”一旦與主體認知到的“被認同”發生錯位和斷裂,“孤獨”便出現了。

在這里,單純的“童年時期父母陪伴關系的缺失”未必一定造成“孤獨”——如果主體更在意的是“兄弟姐妹”的陪伴;“他人的缺席”也未必一定造成“孤獨”——如果不是自覺意識到自己認同對方而對方并未認同自己;“其他主體的缺失”也不足以概括“孤獨”——如果主體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小貓小狗;“社會關系的缺失”也不足以描寫“孤獨”——如果信奉的宗教體系突然崩塌,主體也可能產生“孤獨”……。

由此,我們也許可以給出以下定義:孤獨的本質在于主體與生存空間的斷裂,進而言之,在于主體與“景觀”的斷裂,在于主體的空間認同與被認同的斷裂。

2. 數字:聯絡與克服孤獨的契機?

數字化生存空前拓展了人與“他者”聯絡的可能性,“孤獨”似乎由此獲得了消解的空前可能。

“孤獨是一個人對親密關系需求的缺乏。”親密關系是一種“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勞倫·伯蘭特(Lauren Berlant)曾經強調:“親密關系構筑著世界;它創造出種種空間,并由此僭越了別種關系所設定的位置。”“親密關系”是一個過程,是在個人披露與感知回應中獲得的,通常包含不同情境下的溝通協商,涉及情感卷入與關系認知。這是一種相互依賴的情緒狀態。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由于人們更迫切地試圖通過親密關系來錨定自己”,一種在數字環境中發展和維護“親密”的概念誕生了,這就是“數字親密”(digital intimacy)。

通常認為,所謂數字親密指的是這種親密關系主要通過電子設備和互聯網平臺,如社交媒體、即時通信軟件、電子郵件等來建立和加強。數字親密可以涵蓋不同類型的關系,包括友誼、愛情關系、家庭關系以及其他形式的親密聯系。其特點包括:“通信方式的多樣性”——數字親密不僅限于文字交流,還包括視頻通話、共享圖片和視頻、使用表情符號和GIF表達情感等;“隨時隨地的連接”——數字技術使人們能夠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時保持聯系;“共享經驗”——通過在線平臺,人們可以共享生活中的重要時刻,無論是通過實時視頻、照片還是社交媒體動態;“長距離關系的維持”——對于長距離的朋友、伴侶或家庭成員來說,數字工具是維持聯系和親密感的重要方式;“情感表達的新方式”——數字環境創造了新的情感表達方式,如使用特殊的表情符號或在線禮物來傳達愛意和關懷……。

“數字親密”是一種情感互動方式的變化,但并不只是情感互動方式的變化。吉登斯曾經用“純粹的關系”(the pure relationship)來描述這樣一種關系:“它基于我提出的‘互訴衷腸的親密性’(disclosing intimacy),是一種相互自我剖白(self disclosure)的辯證法,一種分享內在想法和感受的關系。”而其之所以“純粹”,是因為這種關系的可持續性僅僅依賴于參與者的意愿,取決于他們是否在關系中相互獲得愉悅,并不賦予面對面關系中身體共同在場這一條件以特權。或者說,越是無須“身體共同在場”,“親密關系”可能越“純粹”。由此,“數字親密”既無須“身體共同在場”,又可以“匿名在場”,顯然更可能具有了“純粹”性。

進而言之,這也是情感互動對象的變化。在數字空間,主體的互動對象可以是“碳基人”,更可以是“硅基人”。雪莉·特克爾曾經指出:“從兒童游樂室里的社交機器人到實驗室里更先進的機器人,以及正在研發中的進行老年人護理的機器人,機器人變得越來越復雜精密,我們與它們關系的密切程度也在升溫。”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批有生命的、會互動的計算機玩具進入兒童生活。“這是一個對機器人的本質充滿好奇的年代。游戲室里的第一批計算機玩具驅使兒童對真實性問題的思考方式發生變化。當他們考慮某些東西是不是活的東西的時候,不再看它是不是能移動,而是看它知道什么:物理讓步給了心理。這為20世紀90年代末發生的事情打下了基礎,當兒童遇到會賣萌求關愛的機器人時,原則再次發生變化。與傳統的玩具娃娃不同,這些機器人得不到關注時就不能茁壯成長,而且會讓你知道它在做什么。”當老人們得到社會型機器人時,也得到這樣的暗示,即機器人會治愈他們的人生煩惱。我們從好奇心轉移到渴望心靈交融。在機器人的陪伴下,人們是孤單的,但也感到與他人連接在一起。在這種孤單的環境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親密關系。機器人能為我們做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機器人的面部表情和聲音,讓它們有了人一樣的思想和靈魂。因此,我們與機器人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將人們從“虛擬”拉回“現實”的“機器人時代”正在到來。

而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的誕生,更預示了“硅基人”問世的可能性。盡管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強調自身“沒有情感”,但是,它已經能夠“根據算法分析人類情感,并將情感要素添加到人機交談過程中”。據此現象,有人提出與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相似且相關聯的“一般情感”概念,從社會性、對象化、交互性三大方面說明一般情感的特征,并進而討論“技術對情感的規定以及人對自身情感的技術操作”。

3. 數字:從親密到孤獨

盡管數字化社會提供了更多的連接方式,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數字親密”,但也催生了“數字化孤獨”(digital loneliness):數字化生存導致孤獨感增加。

雪莉·特克爾提出:這是因為當我們“用技術來處理親密關系,人際關系會被弱化成僅僅是聯系而已。而在此之后,簡單的聯系會被重新定義為親密。換句話說,網絡親密(cyberintimacies)滑向了網絡疏離(cybersolitudes)”,從而出現“網絡化生存親密關系中的新型孤獨”。也就是說,一旦人們習慣于借助技術方便地處理原先的“親密關系”,那么,這一方便本身便可能將“親密”轉化為知識“聯系”。

進而言之, 赫伯特· 雷德曼( H e r b e r tLeiderman)認為“孤獨是意識到自己遠離他人的同時也不斷需要他人的狀態”。根據這個定義,一個人對自己脫離他人的意識和對社會交際的渴望在孤獨的形成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害怕被親密關系所束縛。數字化的社交關系和機器人恰恰為我們制造了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友誼。在網絡世界中我們彼此連接,同時也可以互相隱身”。這導致“永遠在線”現象:人們通過移動設備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網絡上,從而獲得自我的新狀態,“也許他們正在你身邊,但他們的精神已經游離到了另一個世界”。

凱倫·S.魯克(Karen S.Rook)曾強調社會隔絕、排斥與誤解在孤獨的成因中相互關聯,孤獨的客觀特征即缺乏社會整合和情感親密的狀態被認為是關鍵影響因素。雪莉·特克爾則指出: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對“分開”的理解,也讓年輕人失去了“獨處”的機會。也就是說,人們一旦真正失去了“獨處”,也就無法深刻了解“親密”。

此外,“數字媒體的使用和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很可能是積極的或消極的,這取決于用戶在操作數字媒體時實際做了什么”。

雪莉·特克爾還討論了交往媒介選擇與“情感”飽滿度的關聯。“比起面對面交談,人們更習慣于發短信交流,聲音傳遞情感,短信給你安全。發短信讓人有一種安全感,并且可以通過細心斟酌而展現出一個期望的自我。……打電話意味著你在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也意味著一種‘交談’能力。聲音傳遞情感,我們卻巴不得讓聲音在生活中消失。”

網絡匿名化獲得的被認同,并非具身性的認同,這也是人們陷入“情感”孤獨的一個成因。雪莉·特克爾認為網上告白只是用“分享”避開“孤獨”,人們寧愿在網上對著陌生人懺悔和釋放情感,也不愿意直接面對你所傷害的人給他一個真正的道歉,人們只是為了感覺良好而用“分享”避開“孤獨”。

在當下,技術呈指數級發展,這一發展邏輯是否存在“拐點”?于是,人們提出了“奇點”概念。這一概念“被用來指即將到來的一個事件點,在該事件點之后,‘人類主義’一切敘事(價值、規則、律令……)都失去描述性—解釋性—規范性效力。換言之,‘技術奇點’(technologicalsingularity)以后的事件……完全無法預測。譬如,人類意識通過‘腦機接口’技術達成意識上傳,從而擺脫有機體的約束,就無可避免會造成‘奇點’——這點之后的狀態無法以‘人類文明’迄今為止發展出的諸種符號性框架去理解。一種遠遠超越現今人類并且可以自我演化的‘強人工智能’,無疑同樣會造成‘奇點’。”同樣,要盡可能地準確理解數字孤獨,也許需要進一步考察“數字空間”亦即“數字景觀”的演變軌跡及其未來可能。

三、數字觀眾、數字演員、數字工具:“數字孤獨”的演化

人是媒介動物,景觀是人的自我生產的結果,景觀一旦產出,就會內化為一種意識形態,同時也異化為一種控制力量。“空間除了是一種生產手段,也是一種控制手段,因此還是一種支配手段、一種權力方式。”以游山玩水為例,所謂的“游玩”何嘗不是在“景觀”的誘惑下實現的,“山水的呼喚”亦即“山水的控制”。只不過,在傳統社會,這一控制可能是離散的,但是在數字化時代,這一控制卻可能成為一種本質性的力量。

“數字景觀”是“數字化”發展出的“景觀”,隨著數字化生活的發展,其呈現出三種類型:作為“數字裝置”的數字景觀,作為“數字劇場”的數字景觀,作為“數字宇宙”的數字景觀。藍江指出,在傳統社會之后人類先后進入“規訓社會”“控制社會”“算法社會”。可以說,作為“數字裝置”的數字景觀、作為“數字劇場”的數字景觀、作為“數字宇宙”的數字景觀分別與此對應。

1.“數字裝置”與奇觀化

最初,數字景觀只是一種“數字裝置”,相當于利用數字技術創作的裝置藝術,只是在內容呈現、存儲方式、觀看方式、理解方式上與傳統裝置藝術不同。數字技術創造了視覺形象的“數字化奇觀”。這種奇觀使人產生了不同的感覺,因為這些奇觀是由數字技術生成的。其包括借助美術館、展覽館而呈現的數字圖像、數字雕塑、數字聲音作品,借助影視空間或“類影視空間”呈現的數字電影或數字輔助的演藝,如3D大片和運動會數字火炬手。進而言之,其可以包括在日常生活空間中展開的種種由數字技術構建或者由數字技術參與的各種景觀。從無人機借助數字技術構建夜空標語,到基于數字技術的短視頻制作等,都屬于數字技術的奇觀化。它們仍然是可對象化的,只是看起來更令人驚嘆。

作為“數字裝置”的數字景觀主要以“奇觀化”的方式對主體進行“規訓”。福柯認為,現代社會是一種“規訓社會”:“規訓‘造就’個人,這是一種把個人既視為操練對象又視為操練工具的權力的特殊技術。”“‘規訓’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主要功能之一。對是非進行裁決的法官無處不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教師—法官、醫生—法官、教育家—法官、社會工作者—法官的社會里。規范性之無所不在的統治就是以他們為基礎的。每個人無論自覺與否都使自己的肉體、姿態、行為、態度、成就聽命于它。”

不過,福柯討論的規訓空間主要是邊沁設計的“全景敞視監獄”,而“數字裝置”奇觀造就的是“數字暈眩”。

——“數字暈眩”來自海量信息的沖擊。個體在信息的江流中可以奮力搏擊,一旦陷入“信息海洋”,便只能“望洋興嘆”。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2022),全球互聯網流量在2002年為每秒156GB,到2022年則達到每秒15萬GB,比2002年增加了約1 000倍。假定我們對信息保持同樣的接觸廣度,而這些信息以傳統媒介形式等比例增加,則我們每天閱讀的報紙至少要變成4 000頁。在如此海量的數據面前,每一個個體都很容易陷入一種“茫然無措”的狀態,陷入“信息過載”的“數字孤獨”。

——海量的信息絕大多數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為了把握“碎片”的意義,個體的通常策略之一便是“標簽化”,以至于陷入“信息泡沫隔閡”的“獨”。

——個體長時間處于信息泡沫中,只接觸符合個人現有信念和觀點的信息,容易導致思想僵化和對不同觀點的不容忍,在數字環境中容易卷入爭論和沖突,引發憤怒、挫敗感和其他負面情緒,以至于陷入“網絡沖突情緒”的“數字孤獨”。

——在海量的信息中,個體不斷地將自己的生活與社交媒體上他人展示的理想化生活相比較,導致羨慕、不滿和自我價值感的下降,從而陷入“夢想羨慕”的“數字孤獨”。

——同樣,社交媒體上不斷展示的理想化生活與個體當下生活的強烈反差,可能導致個體對當前狀況不滿和缺乏感恩,從而陷入“屈辱生存”的“數字孤獨”。

“數字裝置”奇觀還造就“裝置依賴”。

——“裝置依賴”的直接表現便是幾乎所有的個體都成為“低頭族”:地鐵上似乎存在一項“入場規則”——找到舒適的位置后低下頭。這些行為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現象,以至于我們看似生活在一起,但實則卻存在于自己的空間中,陷入一種“社交隔離”的“數字孤獨”。

——雖然數字化通信工具使人們更容易和頻繁地聯系,但這種聯系往往缺乏面對面交流的深度和真實性,導致真正的情感聯系和深層次的人際理解變得更加困難,人們陷入“深度人際連接缺乏”的“數字孤獨”。

——“深度人際連接缺乏”和深刻的“具身性”交往缺乏,可能導致個體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同理心”減弱,使個體陷入“共情缺失”的“數字孤獨”。

——在去“具身性”的匿名交往中,“身份”成為代碼,而不再成為“主體”的行動邏輯,個體彼此陷入一種“身份識別”的“數字孤獨”。

——個體在對數字設備和互聯網的過度依賴中,一旦遇到困頓,可能會焦慮、不安或有失落感,尤其在無法訪問這些技術時,個體可能陷入“技術依賴情緒”的“數字孤獨”。

“數字裝置”造就的孤獨,大體可以歸為“情感性孤獨”。

2.“數字劇場”與表演化

隨著數字化的發展,“數字裝置”日益發展為“數字劇場”。在這里人們已經不僅僅是相對“客觀化”地“觀看”“數字裝置”,而是直接進入“數字劇場”,成為這一劇場的“演員”。

在“數字劇場”中,我們自以為的“身份”首先是數字背后的“權力”賦予的,我們“自覺”采取的行動首先是數字背后的“權力”規定的。

在這里,個體的“理性”與“情感”開始分裂。一方面,人類作為主體似乎越來越“情感化”,情感不但日益深刻地制約我們的行動,而且不斷生產出新的情感。另一方面,我們越來越辨別不出情感的內驅力到底來自何方。我們發現,今天的情感越來越脫離現實的需要,逐漸演化為一種“景觀”即“社會表演”。個體由此陷入“去反思”的“數字孤獨”、“去認同”的“數字孤獨”和“去現實”的“數字孤獨”。

格爾維爾德(Glerveld)認為孤獨是人們期待獲得的社會關系與他們的真實體驗間的矛盾。“數字劇場”中的孤獨,本質上是一種“交往理性的孤獨”。

3.“數字宇宙”與“奇點化”

這里所說的“數字宇宙”不限于當下學界所討論的“元宇宙”,而是一種“算法社會”。“由于技術的發展,算法已經凌駕于具體的人之上,形成任何人都無法完全掌控的自動化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算法控制不再服務于單純的人的目的,而是讓人變成了巨大的自動化社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沒有真正處在治理和控制的位置上,在那個被視為絕對主體的王座上,只有一個沒有身體的算法。”

阿米·羅卡奇(Ami Rokach)曾經認為孤獨是“自然內在成分”,由此呈現出一個非常消極和悲觀的態度。三木清則宣稱:“孤獨之所以令人恐懼并不是因為孤獨本身,而是由于孤獨的條件。任何對象都無法使我超越孤獨,在孤獨中我是將對象的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超越。”王健據此認為:孤獨感是“主體與對象相疏離所導致的一種銘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人類的孤獨意識首先源于“主體對對象的依托意識和兩者間事實上的分離相矛盾”,亦即“主體對對象的期待和這種期待的實現程度之間的差別”;進而源于“主體對對象的超越意識與超越的有限性相矛盾”,亦即“主體對對象的超越要求和這種超越的有限性之間的悲劇沖突”;更深刻的根源在于“主體對自身的超越及其有限性”,這集中“表現為個體對自身的最后界限即死亡的認識”。有人則進一步將孤獨概括為“主體與對象(自然、社會、信仰)相疏離的深度心理體驗”,“個體的孤獨源于主體需要與實現的可能性、主體超越意識與超越有限性之間的悲劇沖突”。

“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在“數字裝置”中,人的“理性”與“情感”在個體身上出現了分裂。在“數字劇場”中,人的“理性”與“情感”不斷分裂為不同主體的擔當——作為“演員”的情感體現和作為“導演”的理性控制,理性成為一種“社會分工”,一部分人變得“更理性”,更多的人變得“更情感”,或者說“更情緒”、更情動。在“數字宇宙”中,則可能出現新的“人格分裂”——理性與情感既非某主體內在的機能分工,也不是不同人群的“社會分工”,它們可能演化為“碳基人”與“硅基人”的“人種分工”。數字人按照其“理性”不斷生產出數字世界,自然人則在數字人生產出的“數字洞穴”中不斷發展自己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其實都是被規定的,這將構成真正的“存在性孤獨”。

從“ 數字觀眾”“ 數字演員” 到“ 數字工具”,數字景觀中的主體不斷演化,“數字孤獨”不斷升級。一方面,人的主體性可能隨著數字世界的增強而日益增強;另一方面,人的主體性又可能隨著媒介增強而異化為另一種媒介。兩者背道而馳,又互相增強。當人自認為自身主體性增強,便會自以為越來越不孤獨,越來越具有共情能力。但這也可能意味著人的主體性更為異化,因為共情的只是“他者”提供的數字。這兩種力量的斗爭一旦突破臨界點,就會出現人類社會發展的所謂“奇點”。“奇點”何時出現?“奇點”是否可控?這也許需要一個數字化新大陸的《五月花號公約》。

(作者胡范鑄系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話語生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文化藝術研究》執行主編;胡亦名系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博士,上海市浦江學者)

猜你喜歡
主體
一起多個違法主體和多種違法行為案件引發的思考
論碳審計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如何讓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
今日農業(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6
何謂“主體間性”
領導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 12:50:53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中醫文獻是中醫寶庫的主體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亚洲无码91视频| 精品91在线|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广东一级毛片| 毛片在线播放a|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嫩模喷白浆| 国产精品3p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九色免费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亚洲|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91精品久久| 97成人在线视频| 一级在线毛片|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91热爆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自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日韩色图区| 国产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色天堂无毒不卡|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毛片基地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综合狠狠|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播五月综合|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