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以知識為內容的出版

2024-05-08 00:00:00許潔
現代出版 2024年3期

內容摘要:通過梳理書史研究、傳播研究和信息學研究中與出版有關的成果,從分析出版的內容入手,解釋出版活動的本質,重新定義出版,提出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的相對獨立的分析框架,為出版學理論的構建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出版場域;信息資源管理;出版學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3.006

本文的書寫受到了黃旦老師《出版在哪里?——基于書史研究的粗淺思考》一文的啟發。正如黃旦老師所言,書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史學家、媒介分析學者、圖書館學家分別從印刷書籍的生產、流通、消費、典藏和社會互動開展研究,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這些學術研究卻沒有揭示“出版性”是什么,因為“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的出版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出版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決定了出版理論構建困難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出版的定義以及出版一詞的用法經常變化,兩者之間也常有摩擦;二是出版物形態多變,在多媒體環境下很難在一個范疇內對其進行解釋;三是數字時代甚至“后數字時代”的到來導致本就漂移不定的出版范式變得更加模糊。盡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創立一個統一的出版“場”理論,找到那些紛繁復雜“變量”背后本質的、固定的、核心的“常量”,也就是黃旦老師所稱的“出版性”。

為了回答“出版在哪里”這一問題,也為了承擔起一名出版專業教學研究工作者的責任,筆者從梳理傳播學研究和信息學研究中與出版有關的線索入手,試圖提出一個系統的分析框架,使出版研究多一些區別于其他相關研究的獨立特征和自主可能。

一、從“傳播循環”到“出版場域”

如果說書史研究“可能在學科體系中贏得一個與科學史和藝術史比肩的位置”,那么出版研究仍困在明確概念、廓清外延、爭取主體性和獨立性的“前學科”階段。

1.“傳播循環”理論的提出及對其的批判

將書史研究和傳播學視角融合以解釋出版現象的開創性人物是美國學者、研究18世紀歐洲文化史的專家、哈佛大學圖書館原館長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受年鑒學派的影響,達恩頓將社會學、經濟學、文學等視角納入18世紀法國文學圖書出版和消費的研究。他于1982年在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會刊Daedalus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何為書史?》(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的論文,開創性地提出了一個關于書籍出版過程的完整模型。盡管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為書史研究提供范式,但其在文章中提出的“傳播循環圈”(thecommunications circuit)卻因全面揭示了印刷書籍生產和交易的社會過程和影響因素,成為研究出版的一個經典框架,被學者們廣泛應用和討論。

“傳播循環圈”作為一個研究出版的理論框架,具有兩個方面的開創性意義。一是其結合書史研究的學術傳統與傳播學理論視角,將書籍出版作為參與社會互動的媒介實踐系統加以觀察,提出一種關于傳播和在傳播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模式,或者說商業模式。二是該模型雖然是以達恩頓所熟悉的18世紀法國文學圖書出版歷史檔案為依據提出的,但只要略作調整,就可以適用于印刷書籍出版歷史上的任何一個階段。如果加入技術的影響,這個模型甚至可以用于解釋“搖籃時期”的數字出版實踐,有著十分廣泛的解釋力和普遍意義。“傳播循環圈”的提出,“無心插柳”地開創了一個統一的出版理論,使以書籍為核心的書史研究龐大體系中有了出版研究的聲音。

“傳播循環圈”給出了一個理解出版業的完整框架,啟發了很多學者,但也受到詬病。如目錄學家托馬斯·亞當斯(Thomas Adams)和尼克拉斯·巴克(Nicolas Barker)認為達恩頓與其說提出了書史的研究框架,不如說關注的是“傳播史”。他們批評達恩頓忽視了書籍作為出版核心的客觀事實,認為占據整個循環圈中心的應當是書籍這種客觀物質而不是其充當的角色及其流通的社會情景。亞當斯和巴克作為目錄學家的身份和認知決定了其必須捍衛以印刷書籍為核心的學術主張。實際上,從出版的角度看,達恩頓的模型更具優越性,因為出版不等同于圖書出版。尤其是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技術廣泛應用于出版的今天,達恩頓的“傳播循環圈”將出版活動比作社會傳播中的一個角色而并不特別強調作為出版物產品的紙質書籍的重要性毫無疑問是十分恰當的。

今天看來,所有關于“傳播循環圈”的批評中,對出版理論建設最有裨益的觀點來自數字出版人和媒體評論家邁克爾·巴思卡爾(MichaelBhaskar),他在理論專著《內容之王:出版業的顛覆與重生》(The Content Machine:Tworads ATheory of Publishing From the Printing Press to the DigitalNetwork)中,專門評述達恩頓的“傳播循環圈”,他指出“達恩頓創造了一個未能解釋出版商價值、目標及主要功能的平面結構”。達恩頓本人也承認,“與主要的圖書銷售商以及印刷工相比,出版商作為一個特別的個體,還有待于系統地觀察”。誠然,出版“位于印刷、分銷、促銷、插畫、版權和文字編輯之上,是一個奇怪的包含所有概念的混合品”。出版是一種奇特的“文本點金術”,一個寫著“公之于眾”的按鈕,一個有魔力的“黑箱”……仿佛按下這個按鈕或者經由這個“黑箱”,出版物就被生產出來和銷售出去了,出版活動的價值和功能也就實現了。至于這個按鈕所在的儀表盤下面是什么,“黑箱”里面有哪些因素,這些因素發揮了何種作用,似乎十分復雜又難以理解,而且經常變化、捉摸不定。這正是“出版”的內涵和“出版”的用法至今沒有定論的原因,也是出版基礎理論問題難以回答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約翰·B. 湯普森的“出版場域”理論

根據巴思卡爾的說法,“傳播循環圈”未能解釋出版作為一種社會機制的運作機理,即出版到底是如何創造價值、實現功能的。劍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約翰·B.湯普森(John B.Thompson)提出的“出版場域”理論則正好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彌補“傳播循環圈”的不足。

如果說達恩頓“傳播循環圈”模型的提出為出版研究貢獻了一個相對完整和獨立的理論視角,那么約翰·B.湯普森則借鑒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field)理論對出版實踐進行的經驗研究,通過分析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獲得的一手資料,展現了出版業不同細分領域的運行模式、內部結構等細節,進一步發展了達恩頓的“傳播循環圈”模型,提出了“出版場域”(publishing field)理論。

事實上,在湯普森之前,幾乎是在達恩頓發表《何為書史?》一文的同時,美國社會學者劉易斯·A.科塞(Lewis A.Coser)等就出版了研究美國圖書出版的專著《出版的文化與商業》(Books:TheCulture and Commerce of Publishing )(1982),論述范圍涉及大眾出版、高等教育出版和專業與學術出版。他們的研究向業外人士揭示了出版行業的運作方式,提出出版商也具有“把關人”的功能,是20世紀末極少數關注出版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專著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塞等人的研究啟發了湯普森,正因為他們的研究無法解釋出版業的并購浪潮、傳統圖書與電子圖書的博弈、零售商與出版商的折扣之戰、零售渠道高退貨率等現象,湯普森想構建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數字革命對圖書出版業的影響。

毋庸置疑,社會學背景和出版社創辦人的經歷賦予湯普森獨特的視角,其將研究重點放在媒介與社會發展、意識形態與傳媒產業等方面,出版了大量學術論文和專著,其中的典型代表有《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1990)、《傳媒與現代性:傳媒的社會理論》(1995)、《政治丑聞:媒體時代的權力和知名度》(2000)等。這些早期研究奠定了湯普森的理論底色和經驗研究基礎,為其轉向出版產業研究繼而提出系統的出版理論做好了準備。2000年以后,湯普森的研究興趣從意識形態和大眾媒介批判轉向了出版產業。他獲得了英國社會科學院、英國經濟和社會研究委員會等機構的資助,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出版業的數字革命”的研究,產出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其中,《數字時代的圖書》(2005)、《文化商人:21 世紀的出版業》(2010)、《書之戰》(2021)就是湯普森研究興趣轉向出版研究后的重要代表作。

《數字時代的圖書》提出了“出版場域”的概念,他認為圖書出版能被定義為一系列出版場域,每個出版場域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動力。湯普森引入了布爾迪厄的“慣習”“幻想”“游戲”“區隔”“斗爭”等概念工具,從理論上抽象地概括了出版場域的結構化空間。湯普森用“出版場域”理論分析學術出版領域和美國高等教育出版領域的結構特征和沖突根源,展望數字時代的出版產業并總結了數字出版的流程。《文化商人》可視為《數字時代的圖書》的延續,后者關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和學術與專業出版,前者則聚焦于大眾出版領域。《數字時代的圖書》出版之后,湯普森獲得了英國社會和經濟研究理事會的資助,并開展了針對大眾出版產業的研究。歷時三年,湯普森在紐約和倫敦這兩大全球出版中心調查訪談了280位大眾出版行業從業者,深度剖析大眾出版行業的運作機制,展示大眾出版商、版權代理人、作者經紀人、編輯、銷售主管等不同角色在大眾出版場域結構中的實踐及其動力。

與《數字時代的圖書》和《文化商人》相比,《書之戰》展現了湯普森全新的理論思考。他全面總結了整個出版行業在數字時代的變化,而不僅限于討論學術出版或大眾出版。《書之戰》更加重視理論的凝練與升華,體現出作者試圖從社會學視角為出版學研究構建一個完整理論框架的努力,以及作者作為出版家對整個行業變化的敏銳把握。表面上,作者似乎是以平行舉例的方式為讀者分析電子書、亞馬遜、谷歌圖書、自出版、眾包出版、社交媒體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的特征。實際上,全書始終圍繞一條暗線層層深入展開論證,這條暗線就是:數字時代的敘事方式及其演化過程,以及數字敘事方式對圖書這種媒介的影響。至此,湯普森找到了一條載體、內容、技術和傳播模式之外的、理解出版行業演變內在邏輯的路徑,即:通過研究出版物敘事方式及其演變來理解和闡釋現代出版業的“變” 與“不變”。這為出版產業研究和基礎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打開了從內容和敘事視角建構出版學基礎理論的一扇門。

二、信息傳播視角下的出版

從達恩頓的“傳播循環圈”到湯普森的“出版場域”,學者們對出版是什么作出了系統的思考和回答,為出版理論的構建提供了參考。尤其是湯普森的“出版場域”理論,源自實踐又高度概括,既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思想,又吸收了現代組織管理理論的營養。更重要的是,湯普森還關注到了數據、信息、知識和敘事作為出版對象的不同特征及其與技術的關系,由此提出“有些形式的內容天生就比其他形式的內容更適合于提供給在線環境進行轉化”。他把出版的內容對象劃分為數據、信息、知識和敘事(見圖1),事實上是把信息學(information science)的視角和分析方法引入了出版研究,拓展了原有的以書史研究和傳播學研究為核心的出版理論構建進路,對我們探討出版的本質和構建具有通用解釋力的出版理論極具價值。

1. 數據、信息、知識

信息學的興起對傳播學作出了重大貢獻,信息這一概念從通信領域被挪用到傳播領域,使傳播學跳出了意義和符號、內容和載體的爭論,極大地簡化了對傳播的概念闡述,使其更加確切和明了。如著名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hramm)在《傳播是怎樣運行的》一文中寫道:當我們從事傳播的時候,也就是在試圖與其他人共享信息——某個觀點或某個態度……傳播至少有三個要素:信源、訊息和信宿。傳播在廣義上指的是信息的傳遞。從傳播視角出發,信息是指一切表述或者反應事物內部或者外部互動狀態或者關系的東西。

在信息學視角下,信息(information)是一個連續體的概念,由事實(fact)、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5個要素構成“信息鏈”(InformationChain)。簡單來說,“事實”是人類思想和社會活動的客觀映射;“數據”是事實的數字化、編碼化、序列化、結構化;“信息”是數據在媒介上的映射;“知識”是對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評價的結果;“智能”則是運用知識的能力。以信息為核心,我們可以嘗試重新定義數據和知識。數據是信息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組合形成的符號,它可以是數字、文字、圖像,也可以是聲音或者計算機代碼。人們對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依賴于對數據背景的解讀。知識是信息使用者通過對信息的提煉和推理而獲得的正確的結論,是與使用者的能力和經驗結合在一起的信息。數據、信息和知識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圖2所示)。數據是信息的原材料,信息是知識的原材料,知識要成為人們決策的智能和方法。

信息學對信息、知識和數據的定義,有助于我們系統而深入地理解出版的對象,進而觸及出版的本質。把出版定義為一種針對內容的活動不無道理且容易理解,但出版如果是一種以內容為對象的活動的話,它到底提供怎樣的內容?籠統地將出版的對象定義為“內容”,只會讓人疑惑重重:作為承載內容的“容器”和生產內容的“黑箱”,出版到底是什么?出版系統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如果不對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是不可能回答這些問題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湯普森在他對不同出版細分領域的經驗研究中觀察到了“內容”作為出版對象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以及由不同內容決定的出版機制、運作模式及其與技術的互動關系的不同。湯普森指出:“我認為數據指的是這樣一種內容,即本質上是有條理的按不同層級呈現出來的數字匯編?!?像Reuters,FT.com這樣的金融信息服務公司,就通過將金融數據做成在線獲取的方式,成功建立起在線商務?!宜f的信息是指基本的描述性內容,通常表現為無層次的形式?!瓌畹聬鬯嘉柤瘓F及其他一些出版商,通過將法律信息、商業信息、醫療信息以及其他類型的信息做成可在線獲取的形式,建立起在線業務,以滿足專業需求?!睂热葸M行分類,是湯普森構建“出版場域”理論的實踐基礎和具體方法。

2. 出版的內容

湯普森將內容細分為數據、信息、知識和敘事的嘗試極具啟發意義,信息學對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的界定和區分為我們提供了“解構”出版對象的內容的具體尺度和方法。接下來,我們引入信息交流學說的觀點,對不同類型的內容傳播交流進行分析,以回答出版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內容活動這一問題。

信息交流是指不同時間或不同空間的認知主體(人或由人構成的組織)之間借助相應的符號系統所進行的知識、信息、數據和事實等的傳遞與交流的過程。根據不同的維度和視角,可以對信息交流進行不同的分類。根據時空特征,可以將信息交流分為共時交流和歷時交流。共時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間障礙,達到信息的及時共享。歷時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時間障礙,填補過去和現在的鴻溝。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可以視為共時交流的重要手段,檔案、文物可以看作歷時交流的典型代表。根據信息從信息源(Source)到接收方(Recipient)是否經過節點(這些節點被稱為“信息?!保?,可以將信息交流分為“零棧交流”(沒有經過節點的直接交流)和“棧交流”(經過節點的間接交流)。前者如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流,后者如需要組織介入的大眾傳播,如廣播、電視等。從內容的顆粒度來看,可以按照其粒度大小分為細碎性的離散型交流和積累性的聚合型交流。前者如法律信息和經濟數據的發布,后者如工具書的出版。綜上,正因為內容具有豐富的屬性,它可以細分為不同類別,每一類別的內容對數字化技術的適應性不同。比如細粒度、離散的、需要及時傳遞的內容具有更強的數字技術適應性,或者說更適合數字化后在線進行傳播。而累積性、聚合的、需要長期保存的內容具有較弱的數字技術適應性。

至此,我們可以對湯普森的內容分類理論進行完善,設立一個相對的坐標系,對數據、信息、知識和敘事四種類別的內容特征予以更多維度和更細致的區分(如圖3所示)。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不能將任何區分內容的特征看成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每一種內容都兼具同一種屬性的不同特征,任何特征的描述都不是簡單的劃分,而只具有相對意義。以內容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屬性為例,從本質上說,共時交流與歷時交流并無嚴格的區別,任何交流過程都是時間與空間為正的過程,因此共時交流與歷時交流的劃分只具有相對意義。盡管如此,相對意義仍然十分重要。因為當我們在討論作為內容活動的出版時,了解不同類型的內容具有多大程度上的何種屬性可以回答出版在哪里、何以出版、以何出版等出版學“元問題”。

3. 出版的“常量”

如果認同出版是一種針對內容開展的活動,那么理解出版的內涵,除了要了解內容是什么,還需要分析出版包含哪些活動。從達恩頓到夏蒂埃,乃至撰寫《數字時代的圖書》和《文化商人》時期的湯普森,他們所說的“出版”是以印刷書籍為想象的。從抄本時期到手工印刷時期再到機械印刷時期,編輯—印刷—發行一直是出版的核心活動。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以編印發為核心的“書籍的秩序”是存在的。正如夏蒂埃所說,“文本的生產、傳播和閱讀過程,印刷術時代和手抄書時代不同,熒屏時代又與印刷書時代不同”,但創建書籍的秩序是一致的,“書籍的秩序,是一個跨越歷史的常量”。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書籍的秩序”變得越來越模糊,跨越數千年歷史的“常量”成了“變量”。印刷被數字化復制替代,發行變成了數字版權保護下的在線傳輸,就連最重要的編輯活動,也跟創作、加工、策劃等活動逐漸融合,變得捉摸不定又懸而未決。為了找到數字時代出版的“常量”或黃旦教授所說的“出版性”,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拋開印刷書籍和編輯,出版還剩什么?巴思卡爾認為,出版由4個緊密聯系的元素構成:媒介模式、審核、框架及推廣。實際上,審核和推廣是出版的本質,決定著媒介模式和框架。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管技術手段、社會環境、媒介系統和傳播模式如何變化,審核和推廣都是出版的“常量”或“出版性”。

信息學和傳播學語境中,“篩選”和“把關”是比“審核”更為常用的術語。但就出版這種建制化、系統化的傳播而言,從縱貫歷史和未來的視角看,“審核”要比“篩選”和“把關”更具穩定性,為我們留足了補充含義的空間。例如,在社交媒體上,其開放的結構允許內容自由傳播,在此背景下談“篩選”和“把關”就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但“審核”機制卻普遍存在于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從敏感詞屏蔽到搜索引擎算法排序,無不體現著“審核”的功能,為用戶呈現著“審核”的結果。同樣,當我們談及出版的本質時,使用“推廣”比使用“公之于眾”更確切,原因也在于“推廣”在縮小印刷出版和數字出版之間的差距方面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一方面,“公之于眾”的“眾”少了一些社會性卻多了一些虛構性,人們對公眾的概念充滿疑惑——誰是公眾?多大范圍內的公眾算是大眾?反之,多小范圍內的公眾算是小眾?這決定了大眾出版和專業與學術出版的邊界。而“推廣”卻不是面對抽象的受眾,而是針對特定的目標,并且含有使出版內容的影響力由弱變強的意義。另一方面,“公之于眾”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過程,似乎也不考慮實際效果。而推廣是一個確定的、目的性很強的過程,更符合出版的商業特征,使其與“展示”“發布”“公告”甚至“圖書漂流”區別開。

至此,我們似乎可以對出版下一個高度概括的定義,即:出版是對內容進行審核與推廣的活動。這個定義似乎貫通了印刷出版與數字出版之間的鴻溝,融合了書史研究、傳播學、信息學等不同學科的視角,對中外出版歷史和產業現狀都具有普遍的解釋力。

然而,這個過于“包容”和“概括”的定義對出版理論的構建作用有限,不能解決當前出版學科發展面臨的理論缺乏問題。因為正如前文所述,“內容”的范疇和譜系過于寬泛,從數據、信息、知識到敘事無所不包,幾乎涵蓋了人類交流的所有符號和含義。而審核與推廣的動機、目標、手段、方式和機制多種多樣,加之其與社會建構及相應的制度緊密結合,形成龐大的實踐體系。從構建出版理論的目標看,有必要進一步對上述寬泛的出版定義進行審視。

三、以知識為內容的出版

為了構建系統而全面的出版學理論,不妨回到信息鏈學說對信息的多層次理解,結合湯普森提出的內容分類,適當縮小出版的內容對象,以理解出版系統的運作機制。首先應該承認,數據、信息、知識和敘事都可以作為出版的內容對象。不同的內容對象決定了不同的出版系統的運作機制、出版產業的盈利模式,以及出版物的形態和消費方式。其次,隨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云計算、自然語言處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數據和信息的出版模式被顛覆:其審核和推廣逐漸成為半自動化甚至自動化的過程,算法和程序取代了人,出版作為一個“行業”的壁壘被打破,離開了人的主體性和商業模式的“出版”名存實亡。與此同時,短視頻、流媒體、元宇宙、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讓敘事內容的審核和推廣變得十分復雜,涉及的媒介模式和社會框架經常變化又層出不窮,從敘事的角度理解出版困難重重。最后,從實踐的角度看,教育出版、專業與學術出版的內容對象都是人類知識,大眾出版的一部分也可以歸為知識性內容出版。在湯普森對內容的分類譜系中,知識所占的比重最大,一部分敘事內容也具有知識特征。綜上,以知識為出版的內容對象構建出版理論,成為最可行的途徑。

事實上,方卿教授等已經對出版的知識服務屬性進行過詳細論述,明確指出:“出版本質上是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出版商就是知識服務商?!背霭孢^程就是使個人知識以商品形式社會化的過程。以知識為內容的出版過程可以簡化理解為:知識獲取—知識表示—知識組織—知識存儲—知識服務。

1. 知識獲取

知識獲取是出版的首要環節。知識存在于個人頭腦和人們在科研活動、生產經營活動、文化活動和其他一切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原始記錄中。知識獲取主要有兩種途徑:與各類專家對話獲取專家知識,對數據和文本進行挖掘獲取知識。參照信息管理學對信息的分類,我們可以將知識來源分為記錄型、智力型和實物型。其中,智力型知識源主要儲存在人腦中,包括人們掌握的各種知識、訣竅、技能和經驗,有的可以用語言和文字明確表達和記錄(顯性知識),有的則難以表達和記錄(隱性知識)。人工智能和社交網絡使許多在傳統出版時代不可能參與到社會知識生產體系的普羅大眾成為知識的貢獻者,開辟了全新的用戶生成內容(UGC)、專家生成內容(PGC)甚至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模式,從而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生產的源泉,為出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2. 知識表示

在知識管理理論中,知識表示是指把客體中的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表示出來,以便人們識別和理解知識。知識表示是知識組織的基礎與前提,任何知識組織方法都要建立在知識表示的基礎上。知識表示有主觀知識表示和客觀知識表示兩種。主觀知識存儲于人的大腦中,對它的表示表現為復雜的人腦神經生理與心理的過程。對出版而言,主觀知識表示表現為專家生成內容(PGC)、用戶生成內容(UGC)和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三種機制??陀^知識儲存在各種類型的文獻當中,具有確定的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客觀知識表示的任務就是把文獻中的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用一定的方式表示出來。傳統出版當中對已有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形成的年鑒、索引等出版物就是對客觀知識表示后形成的出版物。

3. 知識組織

知識組織是出版的核心,在以編印發為核心環節的傳統出版中,知識組織對應著編輯過程。從不同渠道獲得的知識,需要經過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才能推廣傳播和被利用。知識組織是利用一定的原則、方法和技術對知識的內外部特征進行揭示和描述,并根據一定的規則排列,使其適于接受和傳播。從過程來看,知識組織包含選擇、分析、描述與揭示、儲存等環節。從思想方法看,知識組織有分類法、主題法、分類—主題一體化法。從實踐來看,納米出版和語義出版關注知識單元的組織與呈現方式方法,特別是不同媒體、不同類型數字對象的組織。

4. 知識儲存

知識儲存是出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涉及將有價值且經過選擇、過濾、加工、提煉后的知識,按照一定的規則保存在適當的媒介內,以使讀者和用戶更為便利、快速地使用。知識儲存是將提煉后的知識以一定的組織形式存儲到相應類型的知識庫中。這些知識庫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存儲從外部互聯網上獲取的知識的外部知識庫、采用數據倉庫技術以結構化的方式存儲知識的結構化的內部知識庫,以及主要用于存儲隱性知識的非結構化的內部知識庫。此外,知識儲存還包括提供適當的索引,使知識需求者在使用某方面的知識時能夠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識。

5. 知識服務

知識服務是近年來出版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熱點。方卿教授曾指出,所謂知識服務,是指以信息搜尋、組織、呈現為基礎,以知識生產、傳播、消費為流程,以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宗旨,以個人知識社會化、無序知識有序化為目標的社會活動。數字媒體和網絡傳播改變了出版知識服務的提供方式,基于“知識庫”和“數據倉儲”的網絡知識服務成了出版知識服務的重要形式,其呈現出社會化、虛擬化、個性化、移動化、泛在化、智能化等特征。

結 語

出版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前,關于出版的理論研究缺位。出版研究需要一個統一的“場”理論,這個理論應該具備跨不同出版場域、不同階段、不同媒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解釋力。從知識的生產、傳播來理解出版,可以找到出版的“最大公約數”,將各種復雜的情形放在一個統一的范疇內解決,找到大家認為完全符合“出版性”的那些特點?;蛟S,我們可以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使出版的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突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陷入或者埋沒在傳播研究、書史研究和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之中。

(作者許潔系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导航|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1毛片网|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五月网| 亚洲天堂视频网|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网| 亚洲成人www| 青青极品在线|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色综合中文|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欧美在线|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视频一区亚洲| 中文字幕色在线|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免费|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a级高清毛片|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伊人色在线视频| 亚洲床戏一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