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鵬
(四川天府新區第十小學,四川天府新區,610000)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1]這從制度層面上反映了新時代對勞動教育人才培養的綜合訴求及勞動教育在推進時代新人全面發展中的育人價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要建立家校社一體的勞動教育協同實施機制,秉持共建共享的理念拓寬勞動教育實施的場域和途徑。[2]《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倡導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和本校校情進行“一校一案”勞動教育課程開發探索。[3]勞動教育的有序開展是一個由主體、場域和相關資源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所推進的。本研究基于生態系統理論,探究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問題,旨在促進生態系統理論與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在實踐中的深度融合發展。
生態系統理論是由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基于兒童發展和兒童政策視角提出的個體發展模型。該理論認為個體在層層嵌套的環境系統之中不斷發展。[4]生態系統理論以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為載體,與勞動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第一,在育人目標方面,從勞動素養視角看,《課標》強調勞動課程應圍繞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上體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3]勞動教育的四個方面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生態系統理論從影響個體發展的各個系統出發,強調環境對人各方面各領域的影響,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育人目標是落實黨的“三全育人”要求,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5]
第二,在場域拓展方面,“場域”是布迪厄提出的社會學概念,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與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勞動場域”有一定的差異,《課標》中將“勞動場域”定義為項目實施的基礎條件,包括勞動場所、工具設備、材料及勞動文化氛圍等。[3,6]生態系統理論中的“系統”包含主體、社會和自然(生物因素)的相互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可見或非可見地影響主體,與勞動教育的場域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第三,在教育實踐方面,生態系統理論強調環境對人的系統性的影響,這與勞動教育課程在實施中注重情境性契合。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需要結合當地政策、學校實情、傳統節日和勞動實踐場所系統實施,把握以校為本和課程開發兩個基點。[7]在結合學校發展特色進行課程開發的過程中,生態系統理論中的系統(特別是微觀系統和中間系統)對個體的影響可以在勞動實踐中驗證和發展。
課程需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頂層設計,不同的價值取向會呈現出不同的課程形態,影響課程的發展。目前,勞動教育課程開發主要從宏觀理論或同一視角進行建構,但針對中觀和微觀層面較少,且在勞動場域和資源整合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統的育人格局,其原因主要是理論模型與勞動教育課程的適配性不強。勞動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場域依存性,場域是主體互動和資源互通的有機整體,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需要從系統育人的宏觀視角出發,兼顧系統中各場域各主體協同育人的具體路徑,以提高理論的適配性。
“主題式”和“項目化”是勞動教育課程開發中的熱點詞語,同時,“體勞融合”和“職勞融合”等跨學科融合理念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校課程的整體建構,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勞動子課程之間沒有聯系與互通。究其原因,勞動課程基本上以勞動領域的熱點主題為基礎進行開發,沒有經過實踐,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在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面,主體參與弱是一個傳統議題。以往研究在家校社視域下強調主體參與,對主體責任進行規范,但在具體實踐中存在主體參與感不強及各主體相承載的勞動資源缺乏整合等問題。在勞動場域中,需要資源調配能力和勞動實踐參與強的主體。在不同場域中不同主體分別發揮重要作用,各主體的優勢有一定差異,需要充分發揮各主體的作用和優勢,如家庭和社會在特定的場域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
“五園”勞動教育生態系統由各要素—子系統—母系統層層嵌套與包含構成,勞動場域分為家園、校園、田園、社園、職園,五大場域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直接或間接影響勞動主體,如圖1所示。該系統主要由勞動主體、勞動場域和勞動實踐三大要素組成。首先,勞動主體具有協同性、互動性,是系統的動力支持。在勞動主體中,學校發揮主導作用,家庭發揮基礎作用,社區發揮依托作用,社會其他主體承擔資源補充責任。其次,勞動場域具有共建、共享和共贏的特征,是系統資源調配和實施的載體。勞動場域可以是有形的田園種植實踐基地、高精尖技術觀摩車間和傳統文化體驗館等,也可以是無形的大國工匠精神、“公園城市”生態理念和綠色校園倡議書、家校社人力物力等。最后,勞動實踐也可稱為勞動項目和勞動活動,具有較強的情境性和實踐性,是系統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組成環節,是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和實踐媒介。學生通過實踐可以提高勞動能力,獲得勞動精神和勞動觀念的熏陶。

圖1 “五園”勞動教育生態系統模型
在理論模型指導下,校本課程目標的確立和內容的選擇主要依托“五園”場域進行,在課程開發之始需要綜合考量勞動的育人價值及課程架構的系統性和全局性。
1.課程目標確立的原則
校本課程目標的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結合黨和國家的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意見》以及《課標》建議、課程開發的相關理論和校情學情等,可以遵循三點原則。第一,堅持在勞動實踐中實現勞動育人價值。《課標》強調以實踐為核心的勞動課程目標取向,倡導在實踐主線下建構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課程。第二,堅持聚焦勞動核心素養,培育時代新人。勞動素養是核心素養在勞動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主要分為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3]課程目標及細化的學段目標需要圍繞勞動核心素養論證。第三,堅持在五育融合視域探究勞動教育育人功能。我國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五育并舉,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五育系統下探索五育融合之路。[1]
2.課程內容
為凸顯場域資源優勢,強化勞動場域中的主體責任和參與感,勞動校本課程框架設計以“五園”場域為基準,拓展課程群和子活動,其中不同場域的活動主題、內容及勞動性質不同。如表1所示,家園場域主要以日常生活勞動為主,田園場域以生產勞動為主,職園場域和社園場域以服務型勞動為主,校園場域兼容三大勞動性質。明確勞動實踐的主體職責可以更好地發揮勞動場域的獨特育人優勢。

表1 “五園一體”勞動校本課程架構
1.資源整合
在勞動場域中可以進行主體實踐和資源調配,整合靜態資源(如土地、場所、大型設備)和動態資源(如人力資源、互聯網資源、文化資源等),能促進“五園”場域間的多元主體協作與互動。因此,要以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主要支撐,以政府作為引導幫扶方,聯合家長、企業、機構等社會力量構建“三位一體”的發展體系。[9]首先,可以與博物館講解員、社區工作人員、著名景區導游等合作,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同時,軍人、醫生、高級技術人員和銀行工作人員等可以從“職勞”融合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職業啟蒙,讓學生體會不同職業領域中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此外,可以將非遺傳承人、民間手工藝者和藝術家等引進校園,引導學生學習簡單的工藝制作,感知中華文化的魅力。最后,家長也是重要的參與者,例如,具有種植經驗的家長可以作為學校田園種植的實踐顧問,這種親子勞動主題活動能夠將人力資源納入到勞動課程中。
2.多元構建
課程評價是銜接課程實施與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有助于實踐反思和檢驗課程目標,促進課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勞動教育發展報告(2022)》提供的30807份有效樣本數據中提到,20.7%的學校沒有進行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建設,39.3%的教師對當前學校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非常認可。[10]為解決勞動課程中存在的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主體參與感差、只注重結構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等問題,教師可從勞動核心素養、評價主體、評價形式整體構建“五園一體”勞動校本課程評價體系。本研究以田園小農夫——采摘節的預學單為例進行課程評價設計,如表2所示。

表2 “五園一體”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評價
評價體系中的主體需要多元化,可以包括教師評價、小組評價、家人評價、其他主體評價(如社區工作人員、場館講解員、家長課堂教師)等。同時,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統一。在評價內容上,應圍繞勞動核心素養展開,也可在素養基礎上設置具有可操作性的課程評價指標,如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六個維度。[11]
小學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在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勞動教育作為育人系統,由勞動主體、勞動場域和勞動實踐三大要素組成,對這三大要素的探索可以為小學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