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菲
(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蘇州,21510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使幼兒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1]相關學者將民間文學定義為勞動人民自己創作并廣泛流傳的口頭語言藝術,是勞動人民在平時的生活中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一種自然和輕松的形式,可以反映人們對美的理解觀念及生活藝術情趣。[2]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民間文學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操,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本研究從幼兒園民間文學教育的開展現狀出發,提出關于幼兒園民間文學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1.問卷法
本研究通過自編問卷,對上海市各區幼兒園開展民間文學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旨在了解上海市幼兒園教師對民間文學的理解程度、幼兒園民間文學教學活動材料的使用情況(搜集頻率、搜集途徑、關注點)、幼兒園民間文學環境創設情況以及教師在開展民間文學教學中的困境等。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總體上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內部一致性。
2.統計法
本研究運用SPSS 22.0建立數據庫,對上海市幼兒園民間文學教育進行現狀分析,并對幼兒園民間文學教育的開展情況提出自己的思考與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來自上海市奉賢、閘北、靜安、普陀、松江、閔行6個區內的23所幼兒園,每所幼兒園2—3名教師。本研究共發放50份問卷,回收問卷有效問卷46份,問卷回收率92%。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在性別方面,女教師居多,占95.7%;在工作年限方面,以10年及以下為主,占63.0%;在學歷方面,以大專和本科為主,分別占比43.5%和41.3%。

表1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統計表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者,加強對民間文學的理解,有助于提升自身對民間文學的傳遞信心。本研究從教師對民間文學含義的理解和對幼兒園進行民間文學教育價值的理解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1.缺乏對民間文學含義的理解
民間文學是一種草根文化,最初是由不識字或識字較少的民眾創作,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來傳達各種知識、技能。民間文學的語言,是勞動人民從生活、習俗、環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語言,能夠從即時即景中信手拈來,脫口而出,未經任何的雕琢粉飾,具有樸實無華的特點。[3]由此可知,民間文學是來自勞動人民中間的文學。
調查發現,84.8%的教師認為自己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能夠意識到教學內容是否屬于民間文學,并能區分民間文學與非民間文學。在民間文學分類方面,93.5%的教師能選出正確選項,但只有27.0%的教師能正確選擇民間文學的主要來源,說明大部分的教師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民間文學。
2.對民間文學教育的價值認識不足
教師對民間文學教育價值的理解影響教師對民間文學教學內容的選擇及民間文學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
調查發現,教師對幼兒園進行民間文學教育價值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傳承民間文化,二是促進幼兒形成初步的民族意識。13.2%的教師認為民間文學教學教育能培養美德、塑造幼兒的精神世界,有一名教師認為民間文學教學教育還有其他的價值,如提高幼兒語言技能、拓展幼兒想象的空間等。這說明教師沒有充分重視幼兒園民間文學教育在培養幼兒美德、塑造幼兒精神世界方面的價值,可能就會導致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教學內容集中在民間文學傳承、民族意識形成方面,忽略對幼兒審美及其他能力的培養。
1.民間文學教育開展的內容和形式單一
調查發現,上海市幼兒園民間文學教學活動開展主要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大部分的幼兒園很少開展以民間文學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經常開展民間文學教學活動的幼兒園僅占15.2%,其中包括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大部分幼兒園會組織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教學活動(一般雙語類幼兒園很少組織)。二是幼兒園開展民間文學教學活動的形式單一,超過一半的幼兒園以集體活動為主。總之,幼兒園民間文學教育開展內容和形式單一。
2.民間文學教學材料較為欠缺
《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使幼兒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1]民間文學教育有助于幼兒初步了解各民族文化,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調查發現,在上海市幼兒園的教材中,體現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多,缺少與民間文學相關的內容。58.7%的幼兒園很少提供與民間文學有關的教學參考書籍,有的幼兒園沒有民間文學相關的材料,幼兒園民間文學教學材料較為缺失。
3.環境創設中缺乏民間文學元素
從廣義上講,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是由幼兒園的全體人員、幼兒、各種物質器材、人事環境以及各種信息要素,通過一定的文化習俗、教育觀念組成的一種動態的空間范圍和場所。[4]從狹義上講,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的物質環境,本研究主要從狹義的幼兒園環境定義出發,探討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中的民間文學元素。
調查發現,69.6%的幼兒園考慮進行有關民間文學的環境創設,28.3%的幼兒園會為幼兒創設關于民間文學的環境。52.2%的幼兒園在開展傳統節日派對時選擇使用民間文學題材進行環境創設,但在集體教學活動時較少創設,說明幼兒園只在傳統節日活動中融入民間文學的環境創設。通過分析可知,幼兒園較少提供民間文學書籍,教師主要根據幼兒園提供的現成材料(非民間文學)開展活動。教師在選擇相關民間文學材料時,主要選取經典的、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學教育內容,而忽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及材料的地域特點。此外,幼兒園較少以民間文學為主題進行環境創設。
1.備課中融入民間文學的意識比較缺乏
教師普遍認為每天都有很多的常規工作要做,沒有閑暇時間圍繞民間文學鉆研學習,因此,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如傳統節日),更傾向于使用現成的教學內容組織各類活動。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教師表示很少主動搜集有關民間文學的內容,這就使得民間文學在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
2.組織教學中對民間文學的價值挖掘不夠深入
由于教師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民間文學作品的價值,在組織教學活動中,習慣于向幼兒呈現作品本身,對民間文學特有的文學特色與價值挖掘不夠。即使教師認真進行了活動方案的準備,但由于不同的民間文學作品的內容和風格均不相同,教師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價值存在一定的難度,更無法充分傳遞給幼兒,這就使得活動本身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幼兒園在實施民間文學教育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以下是針對這些問題的建議。
提升教師的文學修養是教師理解民間文學含義及其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幼兒園需要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培訓,如有關幼兒文學的知識和具體作品分析等。教師對幼兒文學知識的理解,對教師將民間文學融入教學過程具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幼兒園要對教師加強有關文學學科知識的培訓,從而增強教師對幼兒文學作品的體驗與理解,促進教師民間知識的積累與文學素養的提升。
將民間文學融入幼兒園課程,不是在現有課程內容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將民間文學同課程內容結合,融合和滲透到其他課程之中,使民間文學教育真正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的。[5]
1.提供與民間文學相關的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實現教學活動的基礎,幼兒園應該加大該部分資源的支持力度。幼兒園可以在園內圖書館中,為教師提供相關書籍,如《民間文學導論》,幫助教師對民間文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進行深入理解。《中國民間故事選》《中國民間歌謠選》等精選了多個民族的民間故事和大量民間歌謠的書籍,也有助于教師對民間文學素材的積累。同時,也可以邀請當地的民間藝人舉辦講座,讓教師能直接從藝人口中了解民間文學的創作過程和背后的故事。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民間文學。
2.將民間文學與幼兒園主題活動融合
主題教學也稱為多元智能主題活動,是指以一個主題為圓心不斷拓展,形成多元的話題和活動,在主題活動中貫穿不同的培養目標,如語言、數學、樂理、溝通等。主題活動開展時間的長短取決于主題的大小,是一種靈活的活動形式。
幼兒園民間文學教育需要通過主題活動促進幼兒的發展。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動物大觀園”中,教師可以選擇民間文學《十二生肖的傳說》,將民間文學和主題活動融合,有助于幼兒的學習和發展。
3.在環境創設中融入民間文學元素
幼兒園環境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和實施媒介,在幼兒園教育體系中充當隱性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符合幼兒的學習和成長特點。[6]教師在開展主題教學活動后,可以結合相關的民間文學元素進行環境創設。例如,在進行主題活動“可愛的小動物”后,教師可以利用《十二生肖的故事》《西游記》等進行環境創設。利用幼兒園的區域環境,有助于幼兒了解民間傳說、觀察民間文學故事中的角色形象。
整合和開發民間藝術資源,有利于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樹立幼兒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民間童謠教育中,結合輕快活潑的音樂進行教學,比朗誦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如大班童謠《孫悟空打妖怪》,幼兒學會歌謠后,教師可以結合打擊樂器,在變化的節奏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民間文學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采取適當的方式將民間文學元素融入教育活動。幼兒園民間文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從提升教師素養、在課程中融入民間文學內容、挖掘民間藝術資源等方面著手,以此增進教師對民間文學概念價值的理解,提高教師將民間文學融入教育活動的意識,促使教師主動搜集有關民間文學的教學資源,豐富幼兒園民間文學活動開展的形式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