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群友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想落實這項根本任務,就必須把德育工作貫穿教育的全過程。數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精確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主要從數學教學與德育融合的現狀入手,談談怎樣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數學教學與德育相融合的現狀
筆者在進入校園旁聽數學課和參加數學教研活動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數學教師認為德育是思政教師和班主任的事,數學教師只需傳授數學知識即可,很少有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更不要說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熏陶。然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增強民族自豪感。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還可以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幸福成長。因此,數學教師應主動挖掘數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積極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數學與思政同向,智育同德育齊飛。
二、數學教學與德育相融合的策略
1.積極利用思政元素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數學教師可以積極利用思政元素創設教學情境,達到“智育同德育齊飛”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湘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袁隆平院士種植超級雜交水稻的情景,并提出任務:“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超級雜交水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kg,創中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請大家根據數據完成表格。”這里不僅涵蓋了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點,還融入了思政元素,開闊了學生視野。教師還可以借機向學生介紹袁隆平院士及他對人類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該教學情境既能夠教育學生要珍惜糧食,又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結合德育的要求,滲透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道德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挖掘數學發展史中的思政元素
數學學科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的發展是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這是一個艱辛的歷程。正是數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數的不斷擴充。數的擴充中包含了豐富的數學發展史,這些歷史事件展現了數學學科獨特的魅力,具有不一樣的育人效果。例如在教學“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完“負數”這一概念后,告訴學生我國是最早認識和應用負數的國家。我國數學家劉徽最早在《九章算術》中提出“負數”這一概念,比西方國家早了一千多年。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我國在數學領域為世界所作的貢獻,并對祖國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認同感。
再如在教學“平方根”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希帕索斯的故事進行課前導入:“同學們,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皆數,即萬物皆為有理數,而希帕索斯卻發現了令人震驚的‘無限不循環小數,即根號2,這一發現引發了第一次數學危機,也為希帕索斯帶來了殺身之禍,但他的這一發現卻推動了數學學科的發展。”教師可以就希帕索斯敢于發現、敢于質疑的精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和批判的思維品質。數學學科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通過挖掘數學發展史,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數學的本質和價值所在,還可以引導他們關注社會問題和人類進步,促進其思想和品德的發展。
3.在探究數學定理中滲透思政元素
在探究數學定理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體驗數學家的思考過程,感悟數學家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這一課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探索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學生共同努力,找到了多種證明方法。之后,我向學生介紹了畢達哥拉斯證法、總統證法和趙爽證法等證明方法,并介紹了這幾種證法的發現過程,讓學生了解各國數學家對勾股定理作出努力,感受數學研究的艱辛和復雜。數學是一門需要高度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的學科,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推導才能得出。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家的研究方法和探究思路,以及他們在解決問題時所經歷的挑戰和困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耐心和毅力,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發展其探究能力。數學家們在數學研究中展現出的熱愛、執著、勤奮等品質,也會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學生的思想中。
中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思想問題至關重要。因此,數學教師應加強對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將思想政治內容融入數學知識教學和理性思維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其成長的道路更加順暢,未來的發展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