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英
摘要:本文結合互聯網資源、文學作品,探討利用多媒體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資源;語文教學;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
一、引言
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關注其蘊含的人文性。教師要善于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本文主要以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和曹操的《觀滄?!窞槔接懭绾谓Y合互聯網資源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發展語言能力的關鍵環節,而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旨在推動教育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接下來,針對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分析。
(一)新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新課程標準將關注點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綜合素養,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使學生具備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二)新課程標準強調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新課程標準提倡個性化教學,鼓勵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進行差異化教學。通過啟發式教學、合作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三)新課程標準強調跨學科和綜合性的教學
語文教學不再孤立于自身領域,而是與其他學科融合,促進學科間的互動和交流。通過跨學科的教學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
(四)新課程標準鼓勵教師專業發展和創新實踐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自主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和教學熱情。同時,新課程標準提供了相關的培訓和資源支持,幫助教師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三、新課標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注意傳統優良文化的精讀,引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
利用互聯網資源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傳統優良文化,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以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和蘇軾的《水調歌頭》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多媒體展示、線上討論和創作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認知。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可以進行多媒體展示,將古詩詞與音頻、視頻相結合。通過在課堂上播放相關的音樂、朗誦或表演視頻,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詩詞的情感表達和藝術魅力。例如,在講解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播放相關古琴演奏視頻,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感受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在講解杜甫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古代樂曲,讓學生在欣賞中領略詩詞的藝術魅力。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討論和合作學習,利用在線論壇、社交媒體等工具,創建專門的學習群組或課程討論版塊,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深入地分析和解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發表自己對詩詞的感悟和理解,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和互相啟發,共同探究詩詞的內涵和藝術特點。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線上的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在網上分享自己喜愛的古詩詞作品,并推薦相關的優秀詩詞資源,以此拓展學生的閱讀廣度和深度。
再次,互聯網平臺還為學生提供了創作與分享的機會。學生可以利用在線寫作工具或博客平臺,模仿古人的寫作風格,創作自己的詩詞作品,并將其發布在互聯網上,與他人分享和交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表達方式,將傳統優秀詩詞與當代社會、個人經歷相結合,并進行創新創作。例如,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主題的圖片、音樂或視頻素材,搭配自己創作的詩句,制作獨特的詩詞視頻或圖片并展示。這樣的創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還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詩詞的藝術魅力。
最后,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和參考資料。學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在線圖書館等工具,獲取與詩詞相關的文獻、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和思維深度。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互聯網上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和學術研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文化背景、藝術風格。
(二)探索與創新教學方法,找出合適的教學模式
在新課標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可以收集、整理和利用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源,將其融入語文教學中,以豐富教學內容、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以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和曹操的《觀滄?!窞槔?,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網絡搜索和在線討論等方式深入了解這兩篇課文的背景和內涵。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的背景知識,如史鐵生的生平經歷、作品風格以及曹操的歷史背景、文學地位等。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權威性的網站、專題文章或學術論文,將這些信息整理成教學資料,供學生學習和參考。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搜索相關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展示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如視頻、音頻、圖片等,以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呈現形式。例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與《秋天的懷念》和《觀滄海》相關的音頻,并播放背景音樂,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還可以準備一些精選的圖片,展示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和意象,讓學生通過視覺感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
再次,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或工具開展在線討論和交流活動,創建虛擬的學習群組或論壇,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分享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意見和觀點。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問答、小組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秋天的懷念》和《觀滄?!分械闹黝}、情感表達和藝術手法等問題。學生則可以在互聯網上查找相關的文學評論、學術研究和名家解讀,分享自己的觀點并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拓寬對詩歌的理解和認知。
此外,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提供擴展閱讀材料,以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體驗。在講解《秋天的懷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索相關的文學作品、名人傳記、歷史事件等,以加深對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的理解;在講解《觀滄?!窌r,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其他與大海相關的文學作品,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大海的壯闊與深沉。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設計一些有趣的互動活動,如詩歌創作比賽、詩歌朗誦錄制、詩歌解讀視頻制作等,讓學生動手實踐和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華。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在線測驗和評估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三)重視閱讀教學的運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重視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在重視閱讀教學的運用時,教師應該選擇多樣化的文本,包括經典文學作品、當代文學作品、科普讀物、報紙雜志等,以此滿足學生的不同閱讀需求,培養學生的興趣和閱讀能力[4]。同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提供適合學生閱讀的圖書、報刊等資源,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互聯網和閱讀教學相結合能夠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工具,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文本資源,包括電子書籍、在線文學作品、博客文章、新聞報道等,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動力。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提供的豐富資源,選擇多樣化的文本來進行閱讀教學。通過訪問電子圖書館、在線閱讀平臺、教育網站等,教師可以獲取經典文學作品、當代優秀作品以及各類主題的科普讀物和報紙雜志等,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電子書、網絡文章等,并創建在線學習群組或論壇,讓學生分享閱讀心得、提出問題和進行交流討論,以此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最后,互聯網提供了各種在線閱讀輔助工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這些工具來增強閱讀體驗和理解能力。例如,學生可以利用在線詞典、翻譯工具、語音朗讀等功能輔助閱讀,從而更好地理解生詞、把握句子結構,并提高閱讀流暢性和準確性。同時,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使用電子書閱讀器或閱讀應用程序,以提供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和功能支持。
(四)滲透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性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通過結合互聯網資源,語文教學可以更好地滲透人文性,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一,互聯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學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閱讀文學作品,包括經典作品、現代作品以及網絡文學等。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感受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培養對文學的欣賞和理解能力。同時,互聯網還提供了眾多文學社區、博客、論壇等平臺,學生可以與他人分享讀書心得、寫作經驗,并展開交流和討論,從而拓寬思路,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認知。
第二,互聯網資源可以用于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設計互動式的在線討論、文學作品解讀、寫作比賽等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和碰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發表個人見解并接受他人的評議,從而提升自己的思辨和辯證能力。
第三,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可以輔助教師進行生動有趣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相關的圖片、音頻和視頻資料,將抽象的語文知識與具體的實例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解古詩詞時,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音頻和視頻,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音韻和抒情,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
體驗。
第四,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訪問到各種歷史文化的資源,包括文獻、圖片、視頻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展示和介紹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和藝術成就。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如《紅樓夢》《西游記》等,通過互聯網的多媒體展示,將學生帶入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中,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思想、生活和情感表達方式。
第五,互聯網提供了在線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線上文化活動,例如與其他學?;虻貐^的學生進行文學交流、演講比賽等。通過互聯網的連接,學生可以結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伙伴,分享彼此的語言、文學和文化傳統,促進跨文化的交流與理解。這種跨文化的體驗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和尊重。
四、結束語
在當今信息時代,互聯網成為豐富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通過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教師可以傳播傳統文化,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關懷。同時,學生也能通過互聯網參與交流和創作,拓寬視野,豐富自己的語文學習體驗。在未來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地探索和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袁淑輝.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中旬,2021(2):86.
[2]曾安翠. 提高教學有效性——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1(2):758.
[3]陶泰松.淺談新課程標準理念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好日子,2021(36):60.
[4]高勇軍.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魅力中國,2021(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