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悅,房艷剛
(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高校通識選修課程是指高校開設的除專業教育以外的以基礎教育為目的的選修課程,為豐富高校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而設立[1]。不同于專業課程主要以教授專業知識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目的,通識選修課程具有課程種類豐富、知識類型多樣等特征[2]。一般來說,高校和教師對通識選修課程的設置自主權比較大[3],不同學校和院系的通識選修課程具有多樣性,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各個院校的辦學特色和風格。
通識選修課屬于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通常不計入學分績點,并且與本專業知識體系關聯性不強,因而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例如教師對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課程的覆蓋面單一、學生的參與程度低等。為了提高課程質量,“空間與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的地理規律”課程組積極開展課程建設與實踐,具體包括設計課程框架、改善課程內容、完善課程體系,聚焦東北師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核心課程建設目標,探索高校地理類通識選修課程建設模式與實踐路徑。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時空變化的一門科學,其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色就是區域性和綜合性[4]。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現象,某一要素在不同地區呈現出來的規律和表現各不相同,因此任何問題的研究都應該結合地域特征,剖析其內部機制和差異性[5]。綜合性思維則需要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空間組合以及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對非地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將地理學思維與其他學科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有利于他們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推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既是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以學科建設推動解決國家、社會發展命題的重要舉措[6]。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是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力量[7]。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筑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地理學作為一門涉及要素比較廣泛的學科,與生物、化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許多學科存在交叉融合[8]。因此,開設地理類通識選修課,有利于加深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科交叉研究能力。
“空間與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的地理規律”是一門依托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系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本課程的核心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啟迪學生的地理思維,培養學生地理素養。區別于專業課從基礎知識到經典理論再到實證的講授思路,本課程整體的設計思路是強調專題分析和案例解析,把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融入具體專題和案例教學當中,使學生通過對當下經濟社會發展中熱點問題的地理解析,潛移默化地掌握人文地理知識,形成認識客觀世界的地理思維,即區域性思維和綜合性思維。
本課程并非基于知識點進行框架搭建,而是采用專題的形式,從當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中選擇與課程聯系緊密的重大問題形成課程的主體框架,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實用性。如圖1所示,本課程的具體專題分為六個板塊,分別是人口變化與人口政策、新型城鎮化與社會公平、地緣政治與“一帶一路”、全球經濟地域分工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愁”與鄉村振興、區域文化與多民族國家建構。這些專題緊扣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將思政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融入課程教學。在案例的選擇上,本課程中的案例注重時效性和區域性,以保證課程知識內容能夠覆蓋不同區域,具有較強的時代性。

圖1 課程專題設置框架
2.3.1 課堂講授式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
目前通識選修課教師經常采用的教學方式為直接講授法,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比較少,課堂比較枯燥[9]。本課程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師生面對面講授的基礎上,采取基于多種交流方式的混合教學。除了課堂講授外,增加了分組討論、隨堂討論、課外實踐等方式,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倡導探究性學習、課內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尤其強調對現實問題的分析,使學生能夠通過地理學的視角觀察理解客觀世界。分組討論采用自行組隊和隨機組隊兩種方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組結合所學內容搜尋案例,并進行合作探討和課堂講解,以此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堂討論考查學生課堂即時吸收和思考能力,有利于增強課堂的活躍氛圍,帶動學生深度參與到課堂知識和案例討論中;課外實踐則鼓勵學生在課外用地理視角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將自己觀察到的案例與教學內容結合,在課堂上進行闡述和討論。
2.3.2 傳統課堂與網絡學習渠道相結合
本門課程除了設置傳統課堂外,還開辟了網絡學習通道,以幫助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在網絡學習中,課程采用學生偏好的交流方式進行師生互動與集體學習,如慕課學習、微信群交流和搭建Bb教學平臺學習。慕課學習指運用中國大學MOOC平臺,鼓勵學生在課下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進行自學,并將學習情況進行匯總和記錄。通過建立微信群,定期將課件、課堂中涉及的案例、相關資源分享到群中,并且在群內進行師生探討和答疑。Bb教學平臺是東北師范大學自主開發的網絡教學平臺,在平臺中可以進行課程視頻上傳、課程資源分享以及作業的發布。通過開辟網絡學習渠道,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效果。
2.4.1 面向現實問題,著重考核理解分析能力
通識選修課教學主要期望學生在思維方式和知識普及方面有所加強,因此應當將考核內容從對知識點的記憶轉向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本課程所有課程實踐、課后作業和期末結課論文的題目都面向現實問題,選擇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城鎮化、城鄉統籌發展、社會公正、地緣政治格局等,重視對學生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人文與空間視角重新認識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2.4.2 加強過程性考核,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
授課過程注重學生的興趣、困難及其學習反饋等方面,關注他們學習的全過程,注重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平時成績管理,引入學習小組制度,實施學生互評,激發學生參與式學習的積極性。本課程的考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課堂互動討論、課程實踐和期末論文,分別占總分的20%、30%和50%。表1顯示了課程考核設置的部分內容。

表1 部分課程考核內容
本課程開設自2017年春季學期,每學期開設一輪,課程容量為120~150人,并且每輪選課人數均接近滿課狀態,說明本課程在各專業學生中受歡迎程度較高。
本課程一共開設10輪,選課總人數為1 217人,選課人數占課程容量的94.3%。選課數據表明,本課程比較受各學科學生的歡迎,且開設有關地理類的通識課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選課學生的專業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各學院選課人數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本課程的選課學生覆蓋開設課程校區的所有學院,專業多樣性比較高。在各學院中,選課人數最多的為文學院,其次為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說明本課程更加偏向社會科學,與課程本身的教學內容較為相符。課程中涵蓋的社會熱點問題解析及其與地理理論和知識的結合,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看待人文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文學院的一位學生表示:“以往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關注主要集中于書本,與現實的結合不夠緊密,這門課程彌補了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對認識社會有較大的益處”。根據選課學生的專業狀況,課程在進行過程中也適當地作了同步調整,增加了不同學科與地理學科相結合的內容,使知識體系更具普遍性和適應性。
課題組在2020—2022年共進行了5次問卷調查,分析選課學生對課堂的評價情況。問卷分別就對地理學的認知和興趣、課程設置合理性、總體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測度,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從評價結果看,選課學生中在課前對地理學的了解比較少。有學生表示:“以往對地理學的認識主要是高中地理課的內容,并且高考后遺忘的情況比較普遍。”由此可見,在高校開設以地理學為基礎的大類通識選修課十分必要,它能夠幫助非專業學生培養綜合性思維和區域性思維。從興趣方面看,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有比較大的興趣,期望能夠學到與中學階段不一樣的地理學識。采訪中一位學生談道:“對地理很有興趣,但是高中的課程都比較枯燥無味,這一門課能夠將地理與社會現象相結合,趣味性和實用性都很強。”從課程設置合理性方面看,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課程設置比較合理,專題性的課程設置符合非專業學生的知識基礎,從日常生活、熱點事件等內容出發,將地理知識融入相應的專題當中,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
本研究還對學生最喜歡的專題進行了調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集中在經濟地域分工和高質量發展、地緣政治和“一帶一路”、人口變化和人口政策等專題,人數占比分別為23.9%、18.5%和18.1%。這幾個專題與熱點時事的結合較為緊密,也是高校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因此成為學生在課程中比較感興趣的知識點。此外,在案例的選擇上,課程強調通識性,主要選擇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關的專題和案例,弱化地理學科的專業性和理論性,堅持全球視野與本土情懷相結合、熱點話題與理性分析相結合、知識傳授與思維訓練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本科非地理學專業學生通識認知的教學設置方案。
從課程的總體評價來看(表2),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較高,其中78.5%的學生對課程感到很滿意,有19.3%的學生對課程感到比較滿意,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情況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從本門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效果來看,地理類通識選修課在提高學生區域性認知和綜合性認知方面能夠起到較大的作用,使學生對人文社會經濟現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學會用地理思維觀察事物。在未來的課程建設中,需要進一步平衡課程的深入性和趣味性,將更多的前沿熱點問題納入課程中,使課程內容更加充實、體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