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皓博
2021年3月2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新文科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社會發展與學科發展的新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并建立新的教學模式;二是打破傳統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專業壁壘,實現大范圍專業之間的交叉。媒介融合成為傳媒專業發展的大趨勢。目前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建設較之于時下傳媒界的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更要求設有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高校及專業教師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廣博的知識儲備,適應不斷變化的傳媒業發展趨勢。
一、電視播音與主持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課程的改革需求
電視播音與主持課程在大學專業設置中,作為以集體大課形式傳授理論與實踐技能的專業核心課程,往往在大學三年級開設,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上鏡表達、新聞采訪、節目策劃等綜合能力;作為大四實習學期的先修課程,需要教師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完成教學。近年來,媒體技術發展迅速,媒體形態轉變多樣,對于傳統媒體主持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無法應對市場需求。當下的傳媒機構對于播音主持從業者的需求已經不局限于聲音優美的傳聲筒、形象靚麗的主持人,而是轉為具備策劃、采訪、編輯、播出、運營等能力的復合型全媒體人才。以往的課程培養目標還僅僅停留在播音能力的體現上,從媒體行業需求的培養思維來看,思維模式過于單一,沒有“導演”意識,不具備全局觀;從實踐能力上看,不具備創造能力,業務技能掌握過于單一。
(二)產教協同理念的提出
產教協同理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國家產業和教學兩個方面,實現育人工作的協同發展。這種模式既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又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實踐技能發展。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當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但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在結構、質量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傳媒行業經歷了深刻變革和發展,技術發展催生媒體形態迅速轉變。這種來自“產業端”的變革和發展,加速了高校實施產教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當前電視播音與主持課程存在問題分析
(一)教學內容重復、滯后,專業特色欠缺
目前,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主要針對新聞類節目、社會生活類節目、綜藝娛樂類節目進行講解和訓練。這在教學內容上與廣播節目主持和語言表達課程有大量重復現象。融媒體時代下,媒體形態和節目形式更新較快,僅僅依靠教材中的三類節目進行訓練,往往具有滯后性與單一性。與此同時,中國高校的播音主持專業使用的教材多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編寫出版的《實用播音教程4》《電視節目播音與主持藝術》,雖然適用范圍廣泛,但編寫內容與案例具有時代滯后性。
(二)教學模式單一片面,學科融合性不足
當前,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依然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傳統的主持模式難以和市場要求及用戶需求相吻合。因而,作為播音員,學生在準確掌握自己行業領域知識的同時,也要廣泛涉獵其他行業的知識,不斷提升各項技能,提高綜合素養。雖然電視節目播音主持作為專業核心課程是以理論講授和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并且在理論和實踐的比例上一直在改革,但不少教師追求的是知識本身的系統性和完備性,注重對單一節目主持技巧的滲透講解,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另外,不少教師在講解專業知識時,忽略了不同節目內涵的專業背景,沒有做到與其他相關傳媒專業知識的交融。
(三)配套大小課黏性不足,實踐環節缺乏過程性指導
電視播音與主持課程的原始教學方法是理論講授輔以課堂練習,雖然有配套小課但雙方黏性不足,呈現出大課和小課各自為政的情況,相輔相成性不足,從而分散了課程的輸出效率。同時,該課程實踐環節模式單一,只有對應教材案例的上鏡訓練,實踐地點局限于校內教室和演播室,缺少多元化的作品成果導向。
三、交互式教學改革的提質建議
(一)明確新文科交互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針對性
針對地方性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的就業趨向,教師從專業特點及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媒介人才發展的新動向,電視節目播音主持知識技能的升級出發,本著必需、專業、創新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迅速對接新文科背景下融媒體時代新要求。交互式教學模式,根據新文科背景下組織專業融合原則,通過“融課堂”的手段將學生由傳統的定向作業內容靜態完成,反轉為內容生產中不斷修正的動態過程。師生由傳統的一問一答學習,轉向共同探索學習。學生導向:以成果過程導向為目標,在完成作品過程中隨時向教師反饋問題,調整實踐過程。教師導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實時反饋不斷修正作品創作環節,給予專業指導。
(二)調整教學內容,突出專業融合優勢性
傳統的電視播音與主持課程主要是針對新聞類節目、社會生活類節目、綜藝娛樂類節目進行講解和訓練的。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師要打破原本老舊單一的節目類型壁壘,著力加強新型融媒人才以下幾個方面的培養:學科融合學習意識的建立,融媒體主持技能的對接,作品成果導向的強化,移動小屏直播能力的拓展。同時,學校利用好校內廣播站、學生電視臺、專業社團等實踐平臺,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最大化地發揮學生的潛在播音或主持能力及綜合能力。
(三)啟用追蹤型立體指導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學習創作性
進行常規教學的動態化,需要采用創新化的指導體系?,F有的一些教學模式相對死板,評估標準較為陳舊,易引起學生的敷衍心理。新課程的教學立足點應當在新型節目的主持意識與技巧訓練上,通過追蹤參與學生的大量專業實踐活動全過程,對接時下最新節目形式,實時修正成果作品制作過程。根據參與程度、節目質量、水平發展等一系列動態指標進行評估計分,不僅能使整個課程評估體系更加立體,也能對學生深入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起到促進作用。新課程應立足于創新性、媒體時代性,注重吸收其他藝術學科的內容,靈活運用融媒體的媒介特點作為支撐。而追蹤型立體指導評價機制,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打破以前指導唯結果論,成績評定“固式”的弊端,把學生的觀察、參與、思考過程結合起來,達到知識與能力并重目的。該指導評價機制也從側面強調了創新升級意識在播音主持專業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中的地位。
隨著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的不斷到來,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專業建設成為未來高等教育文科專業的發展主流。本文通過交互式教學模式統籌發力來創新電視播音與主持課程的教學,即以融媒時代主持人作品導向為本位的理論課堂,來培養學生的“策采編播評”,升級主持能力;以播出為標準的融媒節目主持實踐小課,全程修正作品制作,培養學生的節目化融媒主持能力。在教學方式上,教師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為出發點進行選擇。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探討最能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方式,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期對促使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和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建設提質增效。
(本文系洛陽師范學院2021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項論文“新文科背景下《電視播音與主持》課程‘交互式教學模式改革實踐”的成果。項目編號:2021xjgj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