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平
2022年4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勞動課被正式納入小學和初中的教育體系,并且成為一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新鄭市龍湖鎮荊垌完全小學一直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保證開全開齊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也依據本地特色及校情開發校本課程。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提高學生勞動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新鄭市龍湖鎮荊垌完全小學借助種植課程開展了一系列與學科融合的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刻領會勞動的價值。學生通過多途徑的勞動體驗,理解了植物生長的過程,養成愛勞動、重節約的好習慣,真正做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在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中理解了“勤奮耕耘,必有收獲”的道理。
一、走進勞動基地,感受勞動之美
在種植之初,課題組老師帶領種植小組成員來到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梅久實業有限公司,初步感知勞動之美。學生穿著紅馬甲,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校外勞動基地,在田間好奇地觀察蒜苗、白菜、韭菜、大蔥等。遇到有疑問的,學生就跑到老師面前詢問,讓老師給他們講解白菜為什么會一層層包起來,種植大蔥的地為什么是不平整的,蒜薹是長在蒜苗哪部分的。
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勞動實踐課,分不清蒜苗和蔥、芹菜和香菜的學生再也不會搞混了。正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充分體現了勞動實踐的重要性。
二、五月枇杷一樹金,校園采摘樂豐收
潤物于無聲之處,育人在點滴之中。為了豐富師生的校園生活,讓大家在品嘗果實之余感受豐收的喜悅和勞動的收獲,新鄭市龍湖鎮荊垌完全小學舉辦了“校園枇杷采摘節”活動。
學期初,教師讓學生定期觀察枇杷開花、結果的變化。采摘之前,教師給學生普及了枇杷生長特點和枇杷的神奇藥效。在采摘的過程中,學生使出渾身解數,徒手、用剪刀、爬樹、上梯子……各種采摘神器和方法齊上陣。一串串的枇杷被小心采摘下來,學生愉快地品嘗美食。枇杷采摘活動不僅是學生的一次勞動體驗,更是一堂生動的勞動教育課,讓學生體會到“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學習枇杷冬花夏果、歷經冬春夏三季的堅韌拼搏精神。
三、居家學習伴成長,勞動實踐我最棒
“一勤天下無難事”,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居家上網課期間,為了緩解學生居家的焦慮心情,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課題組老師精心設計勞動活動,如組織學生在家里自然栽培水培豆芽。學生利用網絡查找培育豆芽的方法,選用家中已有的資源作為原料,小心翼翼地為豆子浸泡、換水、遮蓋……學生好奇地觀察豆芽的成長,用照片生動地記錄了豆芽的變化。
當看到豆芽生長出來,學生欣喜無比。看到豆子泡漲、變“臭”,學生焦急失望。還有學生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加工成一道道美食,品嘗自己的成果,感到格外味美。也有學生將長大的豆芽種到土里,期待更多收獲。在呵護豆子從生根到發芽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生命的偉大,并在動手勞動中學會珍愛生命,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四、小小農夫田里忙,記錄分享樣樣棒
在種植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觀察、記錄、優化反饋,學校每月都組織召開分析研討會。學生通過觀察,及時記錄植物生長的變化過程,形成不同階段的觀察日記,并將種植心得在每月的展評會上進行展示,學生之間交流分享。在教師的不斷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積極記錄并勇于展示。
在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圖文并茂,詳細記錄了自己觀察的植物的變化,如通過表格的形式,用具體的數字記錄了植物每天的變化。有的學生發揮繪畫特長,用手繪圖畫來展示果蔬不同階段的變化。有的學生分享了在翻土過程中磨出水皰,自己卻樂在其中的別樣體會。還有學生跟大家分享了將自己種出來的蔬菜進行烹飪的經歷,與家人一起品嘗的喜悅之情。
在分享中,學生產生不同的意見,并針對這些意見展開辯論。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審辯思維。而學生在將自己的種植經歷用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展示給大家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觀察能力和溝通能力。
五、多學科融合,培育學生勞動素養
在小學語文、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藝術等學科中,都有勞動教育的元素。在課題組語文老師、美術老師的輻射引領下,種植課程的開設為各學科的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例如,我們要進行播種,哪些蔬菜適合在什么時間播種呢?種子又是由什么構造組成的呢?我們可以通過有趣的活動,如語文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深入理解季節的變化,科學老師與孩子們分享有關植物的結構、植物生長發育的原理,數學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到校外的勞動基地去實踐,英語老師和藝術老師一起準備課程……通過課題組成員的不懈努力,他們以前所未見的方式,結合不同的學科、話題,讓學生的學習、思考更好進行,從而推動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一)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都與勞動、植物有關,如《植物媽媽有辦法》《花鐘》《爬山虎的腳》《落花生》和《夏天里的成長》。教師將這些課文與勞動實踐相結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在教學此類文章時,課題組老師就巧妙融合了勞動教育。
例如,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習作是讓學生寫觀察日記。牛永超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興趣,使孩子們及時觀察到事物的新變化,更好地掌握觀察日記的寫法,就提前給孩子們布置了水培種植蒜苗的社會實踐勞動作業,讓他們每天記錄觀察蒜苗的生長。孩子們每天細心觀察、記錄蒜苗的變化,寫的觀察日記生動有趣。牛老師的生動寫作課,既提高了孩子們的實踐技巧,使他們感受到種植的快樂,又使他們的文字表達豐富多彩,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有的孩子還將自己的辛勤努力轉化成一道道可口的菜品。
(二)勞動教育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樣有很多與勞動相關的話題。例如,對于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植樹問題,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王老師在執教中,將此問題融于勞動實踐,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和家長一起帶著預學單到自己家的櫻桃林,在勞動的同時去觀察地里的櫻桃樹,找出它們橫排豎排都特別整齊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實際操作和交流,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種植間距,更好地感受到間隔數和棵數之間的聯系,進而發現植樹問題的特點,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三)勞動教育與藝術學科的融合
3月份正是果農修剪果樹的季節。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感知大自然的美麗,美術老師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美術手工課。孩子們在形態各異的樹枝上粘貼多樣的彩泥,心靈手巧地制作出各式各樣的花兒、圓球、花苞等,裝在“麻繩在指尖開花”廢物利用的創意花瓶里,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佳作。這樣的美術勞動體驗不僅讓孩子們感知了藝術美,用自己靈巧的雙手留住了美,也讓他們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幸福與自豪。
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激發了學校勞動教育的活力,喚醒了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培養了他們的勤勞精神,讓他們從日常小事中體會到勞動的價值,讓勞動精神深深植根于他們的心靈之中。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提升了孩子們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審美能力,真正起到了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作用。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