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注到疫情防控轉段后,社會公眾對高校開放的呼吁日漸強烈, 文章針對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現狀分析、利弊分析以及需要正確處理的關系分析,開展立足高校本身及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的可行性策略研究,并提供實現路徑。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社會開放;可行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志碼:A
1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高校圖書館是否向社會開放已經在國內圖書館界乃至全社會引發廣泛討論,成為見仁見智的問題。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草案)》(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時,包括高校在內的學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問題,成為多位常委會委員的熱議焦點。
高校圖書館開放一般都是以校園開放為前提。此前,全國多數高校已在推進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對外開放,但該現象一度被新冠疫情打斷。目前,多所高校開始改進入校形式,采取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管理措施,方便社會公眾參觀,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如2023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開始有序推進校園開放,在寒暑假、周末、節假日向社會公眾開放參觀。2024年,兩所高校均宣布進一步擴大校園開放規模,探索工作日校園開放,逐步實現校園常態化開放。高校校園的重新開放,為高校圖書館擴大對外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際上,高校圖書館對社會開放始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一些高校圖書館嘗試對外開放,允許社會公眾進館查閱資料。之后,這一做法逐步在全球推開。目前,發達國家高校圖書館大都比較注重履行社會服務職能,不同程度地向社會公眾開放。當今,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圖書館實現對社會開放, 超過90%日本大學圖書館也有向社會開放。
近年來, 國內一些高校圖書館在面向社會開放方面也開展了不少有益探索,但尚不盡如人意。一是數量規模比較有限,僅有部分省市高校圖書館進行開放探索。二是方式途徑比較單一, 主要局限于辦理借閱證、館內閱覽等服務形式,離社會讀者的期望相差甚遠。受疫情影響,一些高校嚴格校園管理, 一度禁絕了校外人員入校, 圖書館對外開放也陷入停滯。因此,社會上對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呼聲越來越高。
事實上,《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明確提出:圖書館應在保證校內服務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發揮資源和專業服務的優勢,開展面向社會用戶的服務[2]。部分地區在這方面也采取了更有力的措施,如江西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通知》,對省內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作出安排并提出要求。
2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的利弊分析
2.1 有利方面
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除了可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之外,對高校本身也有重要意義。
2.1.1 有利于履行社會責任
高校的辦學資金大部分來源于財政撥款,高校圖書館是公共服務資源的組成部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有利于落實全民共建共享原則,體現公共服務屬性。部分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或經費來自社會捐贈,理應回饋社會。
2.1.2 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
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全國高校圖書館總藏書量超過6億冊,而真正得到充分利用的只占40%~60%,相當一部分處于閑置狀態少人問津,實屬資源浪費。每逢寒暑假校內師生對圖書館的使用率明顯下降,資源閑置更甚。對外開放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更好地發揮館藏資源的綜合效益。
2.1.3 有利于樹立良好形象
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是向公眾宣傳學校、展示學校的機會,利用圖書館開放讓更多讀者走進校園,可以樹立學校開放包容的形象,展示高校的學術實力, 增強公眾親近感和社會公信力,甚至可能潛移默化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報考。一些高校已經把校園開放日參觀作為吸納優秀考生的重要方式。
2.2 不利方面
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也給高校帶來諸多挑戰,有些挑戰甚至是全方位深層次的。
2.2.1 給校園管理帶來沖擊
高校開放校園雖已是大勢所趨并已成共識,在很多高校都已正式實施,但這也給高校帶來新的管理壓力。開放意味著需要對進校人員進行審核和監管,在制度規范和配套措施上,會增加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大到場地設施,小到路牌指引、宣傳手冊、體驗打卡等,都會給高校帶來運行維護成本的增加。如果考慮殘障讀者的需求,還需要增設殘障衛生間、輪椅專用道等,增加高校的設施改造成本。
2.2.2 給教學秩序帶來壓力
高校的校內場所、服務設施是有限的;圖書館館舍面積、承載量是有限的;館藏資源是有限的;館員數量是有限的;志愿者時間也是不固定的。高校有時在滿足校內師生需求已捉襟見肘,如果再承接大量的社會公眾、提供額外的服務,難免會影響校內環境,對保障教學秩序、師生生活造成影響。
2.2.3 給校園安全帶來風險
伴隨著對外開放,大量社會公眾進出校園,會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防范安全隱患任務加重。這里既有人身安全方面的問題,也有財物安全方面的問題。與校內讀者群相對固定不同, 社會讀者素質參差不齊。
總之,高校圖書館的開放是對校園管理、圖書館管理的全面挑戰,包括思想觀念的轉變、管理機制的調整、人員素質的提升、服務設施的升級等。
3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需要正確處理的關系分析
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既要有頂層設計,也要有具體舉措,尤為關鍵的是要正確處理好一系列重要關系,確保對外開放有序進行。
3.1 處理好為主與為輔的關系
高校圖書館的首要任務,是支持、服務、保障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師生提供專業性、學術性服務,這是主;為社會公眾服務是輔,是在保證服務高校師生的前提下履行的社會責任。主與輔的關系不可倒置, 否則就是舍本逐末, 失去了對外開放的意義。
3.2 處理好盡力與量力的關系
國家倡導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讓館藏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高校有責任盡力而為,承擔好服務社會的職責。但高校也要量力而行,根據自身場地、資源、人力、技術等各方面條件,采取合適的方式對外開展服務,超出自身能力,勉力而行也是不可取的。據報道, 南方科技大學校內有3座圖書館,但其中只有涵詠圖書館取消了閘機,面向社會讀者開放,這就是量力而行的體現。
3.3 處理好單獨與合作的關系
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受高校教學專業定位等因素影響,特色性、專業性較強, 與公共圖書館差別較大,圖書大部分為學術類圖書,難以滿足大部分社會讀者需求。高校圖書館往往根據高校的定位類別各有側重,如理工類院校收藏的工科文獻較多,與社會公眾需求的匹配度難以保證,對外開放的實際效果也有待觀察。如果高校圖書館之間、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之間以適當方式協作,則可以大幅提升服務能力,實現資源更有效配置。
3.4 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近年來,一些高校在對外開放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積累了經驗,值得進一步總結推廣。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和運用,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有了更廣闊的空間。部分高校圖書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有利于向讀者提供精準化、分眾化服務。高校圖書館可以把服務校內師生的有效做法拓展到服務社會公眾上來,繼承現有的有效做法,運用全新的方法手段,提升高校對外服務能力。
4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的可行性策略
持續推動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需要從政府部門、高校自身兩個層面發力。
4.1 政府層面
面對社會公眾希望高校圖書館開放的呼吁,政府層面的導向應該更加鮮明,支持政策應該更加有力。2017年全國人大在制定《公共圖書館法》時, 面向社會的征求意見稿中,對學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態度是“鼓勵”, 正式頒布的法律則表述為“支持”。“鼓勵”更多體現的是態度、方向;“支持”更多體現的是行動、舉措。開放的程度,一定意義上取決于得到支持的程度。目前, 國家既應在導向上旗幟鮮明鼓勵、引導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也應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采取切實有力的支持舉措,保障、約束、考核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包括把開放的情況與扶持資金、項目申報、人員指標等適當關聯。
4.2 高校層面
作為高校及圖書館自身,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4.2.1 轉變思想觀念
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來說,長期只服務于本校師生,不對外開放,缺乏公共服務的思維理念,從領導到工作人員都沒有認識到高校圖書館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積極主動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服務,僅將對外開放作為附加工作內容,不愿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面對新的時代要求, 需要加快轉變陳舊的思維理念, 主動適應形勢變化, 勇于擔起責任, 改變高校圖書館相對封閉的管理模式,把為社會公眾服務作為本職工作內容,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資源,為滿足社會公眾需求做貢獻。
4.2.2 完善管理機制
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離不開有序管理作保障。學校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校園安全風險防控機制,使校園開放和內部管理達到平衡。要把進校園管理與進圖書館管理結合起來,校內跨部門聯動,館內多部門協調。個人入校、入館實行登記制, 留存身份信息,便于追蹤行動軌跡。高校圖書館對外應與校辦、總務部(含保衛處、校醫院、后勤食堂等)形成聯動,建立日常聯絡溝通機制,對內在辦公室或服務部門下設應急保障小組,一旦有緊急情況或突發事件,立即啟動聯動保障機制,迅速一致行動。要積極運用技術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在疫情防控期間,各高校都增設了“人臉識別”系統,對進出校門或圖書館進行監管,這也是防范風險、實施有序管理的技術保障。
4.2.3 加強宣傳引導
宣傳引導不僅包括校情、館情宣傳,也包括讀者行為規范引導,可以結合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開展。可制作針對社會讀者的入館須知、宣傳手冊,免費發放, 幫助入館讀者了解圖書館管理規定(特別是禁煙和靜音要求)及館藏分布等。在圖書館主頁上,可以把進校、進館要求展示在專欄專區顯著位置,方便讀者提前了解。有的高校還在官方微博開通“不文明行為曝光臺”,公布不文明行為的抓拍,引導進校進館人員規范自身行為。
4.2.4 設置總額控制
為維護校內秩序、保障師生服務,可綜合考慮環境、場地、資源承載能力,實行進館預約制,設置單日公眾入館最高限額,超過限額則需調整入館時間。團體參觀一律實行預約制,防止單日入館壓力太大。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師生讀者相對較少時,可根據社會讀者需求,適度增加單日開放數量。當然, 總量控制也是動態的,完全可以伴隨管理服務能力的提升而擴大總量。
4.2.5 分類、分時、分區域
分類是基于進館目的或人員年齡段進行區分。可針對參觀旅游和利用圖書館資源兩類目的分類,如根據登記的入館目的, 分別貼上藍色臂標或黃色臂標,出入館時均需要出示標識。也可以根據人員年齡段區分,分為學齡前至小學中低年級段(10歲以下,有陪伴/無陪伴)、小學高年級段至高中畢業(10~18歲)、成年讀者(18歲以上),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服務措施。
分時則根據時段特點進行區分。節假日、寒暑假和校園開放日可適度調整開放時段,工作日晚上或雙休日也可根據社會公眾需求,推進有序開放。
分區域也參照分類原則進行。參觀旅游可考慮單辟區域,如有文化特色和展示風格的區域,包括分館和學科資料室。在保證正常閱覽秩序的情況下,可供拍照打卡。高校圖書館也可提供入館參觀推薦路線:觀看館慶宣傳片—參觀各類區域(包括圖書借閱區、捐贈閱覽區、學習共享空間)等,滿足參觀普適需求。保存本閱覽區一般不對參觀旅游開放。
4.2.6 開展線上服務
現在,館藏資源數字化已是大勢所趨。數字資源通過網絡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既不受時空限制,也不會增加更多人力成本,更不會影響校內師生的使用, 這是面向社會開展服務的可參考方式。高校圖書館應有意識地拓展這方面的服務,特別是立足本校特色開發的數據庫、教材、教學案例等,在不違反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的前提下,適度提供公益服務。
4.2.7 豐富服務內容
除了基本的參觀閱覽服務之外,還可以開放參與圖書館的學術講座和公益活動或開學季、畢業季及工作日晚上的閱讀推廣活動等。社會公眾進館聽講座采取總量控制、預約登記、先到先得的方式穩步有序實現。
4.2.8 開展館際合作
高校圖書館之間,高校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社區圖書館之間,可以遵循聯合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聯手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服務。在借閱方面,可采取線上預約、多館取書、多館還書等方式或開展文獻傳遞服務。在活動方面, 可以利用社區的場地,面對青少年、老年人或普通大眾等群體,開展信息素養知識講座、讀書活動等。
4.2.9 用好志愿力量
充分利用學校勤工助學和志愿者資源, 由服務部門組織志愿者協助進行開放管理,為社會讀者提供相關服務,包括巡視提醒遵守館規館紀,進行參觀導引,解答咨詢問題,開展公益活動等。2024年,清華大學主動招募志愿者,為校園游覽和參觀圖書館、校史館提供志愿服務。
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公眾開放雖然面臨諸多實際問題和困難,但在大學校園對外開放的腳步逐漸加速之后,圖書館需立足自身實際情況,深入思考對社會公眾開放的策略和辦法,積極做好應對,為學校整體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提供有力支撐和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 EB/OL].(2017-11-04)2019-07-12]. http:// www. npc. gov. cn/npc/c30834/201711/86402870d45a 4b2388e6b5a86a187bb8. shtml.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通知[ EB/OL].(2016-01-04)[2019-07-12].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8/moe _736/ 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 html.
[3]劉方.國內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的實踐與反思[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5):64-66.
[4]王紅.中南六省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服務工作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19):37-42,62.
[5]封秋子,武同雁.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綿陽市高校圖書館為例[ J].河北科技圖苑,2019(6):16-20.
[6]吳雨青.聚力推進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持續探索[J].社會科學前沿,2022(5):1790-1796.
[7]廖丹.高校圖書館社會開放的影響因素研究—以蚌埠市本科院校為例[ D ].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22.
[8]艾家鳳,李明, 向斐.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服務的調查與分析—以安徽省本科高校為例[ J].銅陵學院學報,2021(5):74-78.
[9]劉興喬.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制約瓶頸和應對措施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0(5):1-3.
(編輯 姚 鑫)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university library opening to the Society
Huang Wei
( Libra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creasing public appeal for the opening of universities and libraries after the transition of COVID -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opening of universities and librarie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that needs to be properly handled, the feasibility strategy research of the opening of universities and libraries to the society is carried out,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is provided.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social opening; feasibl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