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曉
[摘 要]美術學科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科之一。教師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為教學抓手,輔助傳授繪畫技巧,配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天賦和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優化教學方案,通過創設學習情境、滲透聯想方法、聯系生活認知、合理設計評價等教學策略,發掘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美術教學;想象力;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7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9-0033-03
學生由于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理解能力、協調能力等不同,繪畫水平亦不同。針對學生不同的繪畫基礎,進行科學的教學安排,結合教學實際因材施教,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豐富美術課堂,有助于發掘學生的天賦。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一、創設學習情境,發掘學生想象力
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物道具等輔助教學,創設積極的學習情境,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感受美,有助于發掘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表現美的欲望。
1.整合教學內容
教師要以美術學科的階段性教學為起點,以啟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主線,篩選、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切準美術學科教育理念,弱化自身在美術課堂中的角色定位,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自主創造的空間,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如在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冷色和暖色》時,教師整合教學資源,搜集不同顏色物體的圖片、視頻,利用多媒體展示火山、大海、森林的圖片,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顏色的感受。學生有的說,火山的紅色一看就覺得很滾燙;有的說,大海的藍色看到就覺得清涼;有的說,森林的綠色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顏色本身并沒有溫度,是人看到顏色時對事物產生聯想形成不同的冷暖感受,從而劃分出冷暖色。”教師接著布置以“秋天的樹木”為主題的繪畫作業,要求學生自由發揮想象,自行搭配冷暖色。學生大膽用顏色表達自己的感受,創作出自己想象中的秋天的作品,在構思想象和融入感情的創作過程中,產生了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2.優化情境設置
小學階段,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直觀的、立體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物道具等教學資源,選擇合適的教學切入點,創設美術課堂教學情境,融入趣味化教學元素,能為學生營造真實、生動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比如,學生對車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男生,有許多玩具裝甲車、戰車、貨車、變形金剛等,對車的外形、構造、功效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車》時,教師以“車的發展史”為主題,播放古今車的構造知識、發展狀況等,展示民間的獨輪車、古代的戰車以及現代的三輪車、火車、電動車、摩托車、消防車、無人駕駛汽車等,利用聲音和圖像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通過觀賞古代和現代的各種車輛,明白生活離不開車,了解到人們在科技發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從而培養了愛國、愛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感,增強了創造發明的信心。教師采用分層教學法,組織學生對車進行觀察、欣賞、討論、評價,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掌握描繪車的整體及細節的方法,使學生在作品創作時,腦海中有相關的素材可以利用。
二、滲透聯想方法,活躍學生想象力
教師以表現美為主題,推出操作性強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強化學生的學習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美術學習效率。
1.布置創作任務
小學生正處于知識快速積累的階段,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有強烈的探索欲,并具備一定的繪畫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能夠不受約束、天馬行空地進行想象與創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科學地布置創作任務,推出更多具有較強針對性、啟發性、引導性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能使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美術學科知識和技巧。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布置合適的繪畫任務,引導學生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拓寬想象空間,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在畫紙上。
如在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奇怪的夢》時,教師先讓學生講述自己曾經夢到過的奇特的事情、場景,啟發學生回憶和想象,創設奇特的夢之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后適時布置創作任務,要求學生用繪畫作品表現自己的夢境,深入挖掘學生創造的潛能,鼓勵學生抒發自己的情感。為了幫助學生拓寬想象空間,教師播放經典影片《愛麗絲夢游仙境》《阿凡達》《哈利·波特》中的精彩鏡頭,讓學生通過觀看會說話的毛毛蟲、海底船、掃帚飛天等各種奇景,感受夢的夸張、離奇、豐富,打開創作的思路。
2.組織學法交流
美術教學中,教師組織學法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分享自己的經驗、方法,讓學生通過了解他人的學習方法并反思自身,從優秀的學習方法中吸取適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利用,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學習習慣,能促進學生更加高效地完成藝術創作任務。
如在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海洋生物》時,教師結合學生普遍喜歡動畫片的特點,播放《海底總動員》的動畫片段,要求學生尋找認識的海洋生物。學生參與熱情高漲,都能夠積極回答問題。教師將準備好的一組海洋生物的圖片進行一一展示,并介紹這些生物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等,引導學生欣賞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豐富多彩。有些學生跟隨家長去過“海底世界”玩,教師就鼓勵他們畫下自己印象深刻的海底生物,并向其他同學展示,分享游玩經歷。教師通過讓其他學生猜測同學畫作中畫的是什么生物,讓學生明白,要想準確介紹一種事物,就要從形狀、花紋、色彩等方面著重描繪事物所具備的特點。這節課,教師通過視頻導入、學生分享的方式,帶領學生感受海底世界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繪畫方式來表現海洋生物,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水平和環保意識。
三、聯系生活認知,觸發學生想象力
學生的認知大多來自生活。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認知,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創新美術教學設計,延伸訓練深度和廣度,推出生活寫生活動,能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學生的美術學科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1.延伸訓練設計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摒棄傳統訓練模式,采取精練的方式,延伸美術訓練維度,創新訓練設計,以發展學生想象力為訓練目標,開發并整合更多高質量的學科訓練途徑,通過針對性、實踐性較強的訓練內容,促進學生繪畫技能的提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著眼于訓練活動的創意設計,引入更受學生歡迎的趣味游戲、生活實踐、室外寫生等活動,以豐富繪畫訓練的形式,提高學生美術訓練的參與度。聯系學生的生活認知,教師可創設具有美術學科教學特點的故事情境、問題情境、競賽情境、游戲情境等,進行繪畫延伸訓練。
如在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魚的紋樣》時,教師準備了幾條不同顏色、外形的金魚,讓學生傳遞觀察,欣賞金魚的外形、花紋、色彩以及游動時的形態等。學生對小動物有天生的喜愛之情,用金魚導入課堂教學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認真觀察魚頭、身、尾、鰭的特征。之后,教師適時展示設計好的魚的紋樣,讓學生觀察其跟真實的魚的區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模仿等方式,掌握魚的紋樣的表現方法。學生抓住魚的形態特征,巧妙地運用點、線、面及色彩等元素,加入自己的想象,采用簡化、夸張等手法設計不同的魚的形態,創造出更具個性的紋樣。
2.推廣生活寫生
寫生是通過造型、色彩等,把看到的事物表現出來的一種繪畫方式,其內容的選擇關系著學生想要的表現效果。生動有趣的寫生內容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選擇寫生事物時,要考慮其是否造型優美,是否受到學生喜愛,力求有吸引力,并注意交錯安排靜物、動物、風景、人物等寫生,使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繪畫情結,對實物寫生保持新鮮感,從而積極地將美術學科知識進行內化。教師適當地組織生活寫生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真實地感受到美術知識、技能的應用方法、場景,從而提升學生的繪畫技能。
如在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門 窗 墻》時,教師先利用圖片、視頻展示各地的名勝古跡,讓學生觀察這些古跡中門、窗、墻的不同之處,感受各地風俗和文化的不同;然后展示現代的門、窗、墻,以及國外的門、窗、墻的圖片,使學生在觀看過程中了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有著不同的風格和文化。通過圖片、視頻的觀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本節課的主題進行表現,將繪畫技巧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將自己的所想所感呈現出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適當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實地觀察不同建筑的特征,感受當地文化的底蘊,巧妙地將民族文化融入學生的認知中,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獲得啟發,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
四、合理設計評價,保護學生想象力
評價是學科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師創新教學評價方式,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對評語進行專業化設計,能讓學生在評價中獲得學習啟迪,在主動探索中發展學科認知。
1.豐富評價手段
學生對教師、他人的評價最為敏感,并且對評價形式、評價活動、評語設計比較關注。教師要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合理設計評價活動,推出完善的評價機制,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啟動學生的學習思維,用激勵性評語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評價設計,科學運用評價手段,給予學生針對性的鼓勵,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沖擊,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如在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我造的小房子》時,教師利用激趣導入的方式,先展示積木搭的房子、螞蟻的蟻巢、燕子的窩等,讓學生討論哪些動物會造房子、它們的房子有什么特點。學生踴躍交流,感受房子的藝術魅力及蘊含在其中的創新精神。接著,教師展示人類模仿蜂巢、鳥巢、蜘蛛網造的房子的照片,以拓寬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材料,運用剪、折、卷、粘、插、畫等手法,設計并創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房子。最后,教師組織展評活動,輪流對各個作品進行多元化、多角度的評價,通過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創新學習反思
教師可根據理解能力、認知水平、繪畫基礎、創造性思維等方面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涵蓋各個層次的學生,讓組內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打破思維的禁錮,帶動組內的創作氣氛。教師適時組織組內互評活動,要求學生先進行自評,介紹自己作品的創作思路、創作過程,以及自己對作品的滿意度等,再由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評價,從而形成學習交流與反思,逐漸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綜合素養。
如在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漂亮的房間》時,教師出示三個不同房間的圖片——一個凌亂不堪、一個普通無裝飾、一個干凈漂亮,請學生回答想住在哪個房間。毫無例外,所有學生都選擇住在第三個房間。教師總結,干凈整潔、布置漂亮、顏色搭配協調的房間才是大家喜歡的房間,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畫一畫自己的房間,或設計理想中的房間樣子。學生完成創作后,小組內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互相點評其他組員的作品,并評選出設計突出獎,分享創作的樂趣。通過自評和他評,學生能夠清楚了解自己作品的優缺點,以及他人作品的可取之處,打開創作思路,感受到美術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并形成自己收拾、裝扮房間的意識,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師摒棄單一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實踐、創新,啟發學生的思維,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營造創造性的學習氛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繪畫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美術學科素養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邵靖絨.有效創意,引領小學美術兒童畫教學走向高效[J].新課程導學,2019 (34):35.
[2] 馮艷.兒童美術想象力的游離及歸正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1 (3):162-163.
[3] 顧祥燕.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兒童想象力及創造力的路徑思考[J].試題與研究,2023 (4):194-196.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