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嘉
[摘 要]情境是學生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重要載體。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存在忽視知識建構、生活運用和價值判斷等問題,導致學生的科學學習始終處于淺層。為了讓學生的科學學習走向深入,教師可以采用情境鏈接的方法,注重科學知識的系統加工、科學知識的內化與外化、科學知識的理性建構等,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概念,鑄就必備品格,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及運用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情境鏈接;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9-0081-03
當前,小學科學教學較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知識的建構;重視概念的理解、記憶,忽視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忽視科學價值的判斷等,導致學生的科學學習始終處于淺層。而新課標引領下的科學教學倡導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圍繞一定的科學主題,進行積極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從而掌握科學知識,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升科學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要創設生活情境,在科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建立聯系,以實現科學課堂的價值回歸。那么,基于情境鏈接的小學科學教學該如何實施呢?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科學知識的系統加工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地堆砌教材中的相關知識,而要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將這些知識整合起來。那么,怎樣才能把科學知識整合在一起呢?教師可以采取情境鏈接的教學策略。
1.借助情境鏈接展開聯想
聯想可以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認知逐步融合起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小學階段,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或多或少地都積累了一些經驗,教師借助生活情境,把新知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在一起,可以完善學生原有的認知體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二年級上冊《土壤——動植物的樂園》一課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土壤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有哪些認識。這樣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展開聯想,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對土壤相關知識的重新建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借助情境鏈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能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促使學生的科學學習走向深入。
2.借助情境鏈接發現本質
教師先把科學知識與若干典型的生活情境鏈接起來,引導學生歸納出科學知識的本質特點,再帶領學生進行變式訓練,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如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水結冰了》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冰的特點,了解冰與水的異同,知道水在結冰過程中會向周圍散發熱量。冰是水的固態形式,它的本質仍是水。教學時,這種固有的概念認知很容易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干擾。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冰和水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冰是水嗎?冰和水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巧妙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知識點,建立結構化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質量。教師要善于依據科學學習的內容及其特點選擇恰當的情境鏈接方式,引導學生發現科學知識的本質特點,內化所學知識。
3.借助情境鏈接拓展外延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對課內知識的初步掌握,還要關注科學知識的外延,即教師要善于通過創設開放的學習情境,以豐富學生的科學課堂。以教科版科學教材二年級上冊《太陽的位置和方向》一課的教學為例,學生雖已了解太陽會發光、發熱,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這些知識,但很難明確辨別太陽的位置和方向。基于此,教師把本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太陽每天在天空中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描述出來;能夠利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辨別方向等。在學生對太陽的位置和方向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拓展與太陽有關的課外知識,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懂得地球上的生命離不開太陽散發的光和熱,人們可以利用這些光和熱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這樣教學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提供支撐。教師關注科學知識的外延,基于科學學習的內容及特點,將其與恰當的情境鏈接起來,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知識體系,為學生今后的新知學習奠定基礎。
二、注重科學知識的內化與外化
小學科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建構,還要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情境鏈接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對科學知識的內化與外化。
1.借助情境鏈接深化學習體驗
科學教學不能通過機械灌輸讓學生被動接受科學知識,應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活動獲得對學習內容的真實感受與體驗。教師可以通過情境鏈接的方式,讓學生重新經歷科學知識的發現過程,從而獲得深刻的學習感受與體驗。如教科版科學教材二年級上冊《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物體是由一種或者多種材料組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認識我們周圍常見的材料,知道不同材料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情況。教學時,為了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經歷科學家探索發現不同材料的過程,了解木頭、金屬、陶瓷、塑料等材料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情況。在情境鏈接中,學生了解到各種材料的起源及優缺點,為今后在生活中開發與利用這些材料做好準備。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采取情境鏈接的方式,能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深化學習體驗,提升科學學習質量。
2.借助情境鏈接實現遷移運用
科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知識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情境鏈接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的應用價值。具體來說,教師要創設一些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如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合理利用能源》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明白要節約能源,合理利用能源,并掌握合理利用能源的方法。教學時,教師先鏈接生活中停電、停氣的場景以及人們對化石燃料的使用情況,使學生認識到能源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再通過拓展與能源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到電能、風能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最后,通過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等豐富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多種維度,促使學生設計出更多合理利用能源的方案。這樣教學,可以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習得,還要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遷移與運用,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的應用價值,提升科學核心素養。
3.借助情境鏈接掌握思維方法
科學思維與方法是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科學學習的內容及特點,鏈接特定情境,幫助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探究未知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如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有關光的思考》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識別來自光源的光和來自物體反射的光,明白我們能夠看到物體跟光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有規律的。教學時,教師先出示太陽、月亮、星空、反光鏡、點燃的蠟燭、熒光燈、發光魚、螢火蟲等圖片,并讓學生思考這些圖片中的光是從哪里來的。通過交流討論,學生知道了圖片中的光來自哪里,哪些可以自己發光,哪些可以反射光。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光,會發生什么?”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的過程,能幫助學生養成用科學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質量。科學思維與方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可遷移的素養,這種素養對促進學生科學知識的建構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采用情境鏈接的方式,使學生形成科學思維,掌握科學方法,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實現深度學習。
三、注重科學知識的理性建構
科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使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情境鏈接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對科學知識的理性建構,進而獲得科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1.借助情境鏈接展開推理論證
科學是一門抽象而嚴謹的學科,推理與論證能力是重要的科學思維能力。依據科學學習的內容及特點,教師采取情境鏈接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科學推理和論證過程展現在他人面前,可以使學生形成尊重證據、理性分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如教科版科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八顆行星》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八顆行星都在其特定的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轉。教學時,教師可以鏈接科學家探索宇宙中其他行星的相關資料,創設任務情境,引導學生根據已有資料展開推理論證,形成尊重證據、理性分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師借助情境鏈接引導學生展開推理論證,可以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性建構,使學生養成用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的習慣,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2.借助情境鏈接引導判斷評價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及時有效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的價值。教師可以依據具體的事物、事件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有理有據地對所學內容做出判斷,促進學生的成長。如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正確面對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良的情緒表現,并愿意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明白科學管理自我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學習效率。教學時,教師鏈接一些不會管理自己情緒導致不良后果的案例,使學生明白壓力與情緒是身體在神經系統控制下接受外界刺激后的正常反應,而積極面對自己的壓力與不良情緒,并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壓力和情緒是健康生活的前提與基礎,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必要的判斷與評價,可以體現科學學習的價值。教師采取情境鏈接的方式,使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學會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事物的態度,成為評判知識的主體,能夠實現學生對科學的深度學習。
3.借助情境鏈接感受責任情懷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集體、社會、自然等關系的態度和責任。教師可以把科學教學與時下的熱點問題鏈接起來,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明確自己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如教科版科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地球家園的化學變化》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要珍惜資源、節約能源。教學時,教師把本課內容與時下經濟、社會、環境等多領域的熱點問題關聯起來,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綜合思考、權衡利弊,提出切實可行的環境改善方案。這樣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明白科學學習的終極目標與意義,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責任、情懷等方面的教育,以提升學生對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情境不單指問題情境,還應具體到生活中的一件事、一個新聞、一種自然現象或者社會現象等。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依據科學學習的內容及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創設真實、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把情境與學生的科學學習有機鏈接起來,使學生的科學學習由淺層走向深層,讓科學教學走向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 參 考 文 獻 ]
[1] 尤慧雅.讓“有效失敗”成為深度學習的契機:關于小學科學的教學思考[J].華夏教師,2023(14):93-96.
[2] 孫蕾.探索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17):22-24.
[3] 丁玲.基于深度學習理念實施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J].遼寧教育,2023(13):85-87.
(責編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