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空間性、非定域因果性與科學的根基:康德的空間性思想的啟示

2024-05-12 15:41:17袁建新

摘要:解決幾何化問題是為近現代科學奠基的關鍵,而空間性問題處在幾何化問題的中心。康德物自身的非空間性學說把空間性視為人的經驗之內的性質,而非物自身的性質,由此,他需為科學重新奠基。康德通過具有力的實體間的非定域交互作用解釋空間性的形成,但他同時通過定域因果性解釋自然物體的形成、光通過以太傳遞外部信息,由此表明物自身是非空間性的。康德證明了基于定域因果性的機械論和微粒論不是解釋空間性的正確理論,且為通過拓撲學建立空間性的數學上的可表達性提供了可能。最終,基于非定域因果原理解釋光對信息的連續傳遞,才能解決康德留下的數學應用于自然的難題,并重建科學的根基。

關鍵詞:康德;(非)定域因果性;空間性;光;幾何化問題;科學的根基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204

一?引論:幾何化問題與近現代科學的基礎

時間空間及與廣延相關的問題,因其在新科學中的重要性而在早期現代哲學中特別突出。自伽利略以來的多數哲學和科學家都承認第一與第二性質之分。依此區分,廣延(或空間維度)、大小、形狀、運動和位置屬于第一性質,為外部物體固有;顏色、聲音、滋味、氣味、熱、冷等屬于第二性質,不為外部物體固有,而是依賴于認知者的性質。該區分對近現代科學如此重要,因它處在以機械論為特征的、以牛頓科學為代表的新科學的中心。科學和哲學家作出該區分的理由有三:第一,物理科學的解釋的成功僅指向第一性質;第二,只有第一而非第二性質有數學上的可表達性;第三,只有第一而非第二性質免于知覺的相對性并具有數學上的可表達性,由此成為科學研究的合適對象。由此,解釋數學何以應用于外物的廣延等第一性質成為近現代科學革命中的偉大人物面臨的中心問題。伽利略和笛卡爾對此問題的解決就是典范。

無疑,伽利略、笛卡爾和牛頓等都承認上帝創造的世界是數學化的。正如伽利略所宣稱的那樣,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其字母是三角形、圓形等幾何圖形。正因上帝借助數學(特別是幾何學)創造了這個世界,由此,物理學在運用數學研究外部世界的空間性等第一性質時就能達到真理性。基于自然的數學化這種形而上學信念,伽利略等近現代科學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發展出研究自然的大量的數學工具,并在實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導致近代科學革命的成功。不過,科學家們的自然數學化的形而上學信念不足以導致科學革命的成功,有利于科學革命的社會背景特別是觀察和實驗方法的應用同樣是科學革命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因為,只有觀察和實驗才給科學家提供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將心靈對數學思想的應用與數學化的外部世界聯系起來。由此,解釋心靈的認識狀態與數學化的世界的關系,成了回答科學的真理性的核心問題。對此,伽利略和笛卡爾提出了各自的解答方案。

伽利略被公認為秉持“自然的數學化”思想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的精神教父。因他在近現代科學和哲學中最先系統地提出該思想,并回答了幾何化難題,即數學(特別是幾何學)到自然世界的可應用性難題。他區分了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由此把物體與其定量方面相等同,把顏色、氣味、滋味等第二性質從自然中排除出去。他把數學(特別是幾何學)接納為解釋自然中的唯一可理解性的標準。他對自然的幾何化問題的解決可概括為:在抽象幾何學到自然的應用中,伽利略描述了一種理想化和簡單化的過程;他認為物理學剝去物體的質料上的阻礙,并最終在力學上解釋這些“阻礙”(如滋味、氣味、熱,等等);進一步,物理學通過更精確的測量消除了物體在廣延上的不規則性。然而,伽利略從未解釋我們物理學中如何將抽象幾何學應用于自然世界。即,他從未表明,在我們對世界的感覺和領會中,什么能使我們測量物體且有信息。相反,伽利略訴諸上帝的作用,他認為上帝以數學語言寫就自然之書,并將自然之書在人類對自然的凝視中連續敞開給人類。

笛卡爾不贊成伽利略對“幾何化問題”的解決,認為用訴諸上帝的善來保證幾何學運用于自然世界的真,不能解釋幾何學是如何應用到自然的,特別是不能解釋我們如何通達外物的空間性等第一性質。他宣稱,所有物理學只不過是幾何學,而物質的本性是廣延。笛卡爾并以此提出其自然幾何學理論,以解決“幾何學到自然世界的應用”這個笛氏哲學的中心問題。笛氏在《屈光學》中提出了關于知覺的一種力學理論。該理論最突出的組成部分是笛卡爾仔細處理并區分了距離知覺和顏色知覺。在解釋距離知覺時,笛卡爾訴諸天賦予知覺者的自然幾何學。這種幾何學是知覺者從嬰兒時就無意識地運用的對感覺材料的處理方式,以產生對自然的空間關系的一種判斷。笛卡爾通過這種自然幾何學回答下述問題:先天的幾何學(具體來說是三維的歐式幾何學)如何應用于自然?或者,關于自然的一種數學科學何以可能?(這些問題同樣是康德的問題。)而且,這兩個問題與笛卡爾的下述問題密切相關:我們如何知覺物體的幾何特征及物體間的幾何關系?進一步,對物理空間的度量性質的知覺(它們屬于對第一性質的知覺),何以與對(類似顏色等)非度量性質的知覺(它們屬于對第二性質的知覺)不同?依照笛卡爾的自然幾何學,對距離的視覺上的判斷的正確解釋,以知覺者運用天賦的自然幾何學做無意識的幾何推理為前提。這些判斷以幾何學的真理到感覺內容、最終到外部對象及其關系的應用性為前提。由此,自然幾何學構成笛卡爾科學綱領的基礎。由此,笛氏借助自然幾何學解決幾何化問題,回答幾何學如何能應用于自然世界的問題。然而,笛卡爾對幾何化問題的解決部分是生理學的,對他而言,身體在有限范圍內是一種測量工具。更重要的是,其解決是一種表征論:我們對物理對象的心理表象與獨立于我們存在的這些對象的廣延等第一性質之間有相似性。這種表征論與笛卡爾的下述思想一致,即所有微觀物體原則上都是可知覺的,由此,正確的知覺判斷就是關于外部物體的空間性質的判斷

綜上可見,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之分構成了近現代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基于此形而上學信念,伽利略、笛卡爾等近代科學的奠基人通過解決幾何化問題,來回答“數學(特別是幾何學)如何應用到數學化的自然世界”這個近現代科學的中心難題。這種解決通過將空間廣延等第一性質歸于外部物體,并基于表征實在論解釋心靈的結構與外物的結構的數學上的類似性,在符合論的意義上解釋人類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的真理性。

然而,康德認為,伽利略、笛卡爾通過解決自然的幾何化問題來為科學奠基并不成功。因為這種奠基基于一個錯誤假定:人類能知覺到外部世界的特征,我們的空間表象表征了外部物體的空間特征。由此,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明確提出物自身的非空間性論題——Ts:空間根本不表象物自身的性質及其關系。即,并不表象附屬于對象自身的任何規定,空間只是人類外感官的直觀形式,物自身是非空間性的。⑨Ts論題的提出,表明康德要為科學重新奠基。因為Ts論題顛覆了伽利略、笛卡爾對幾何化問題的解決。并且康德不把廣延等性質視為外物固有的第一性質,而是視為人類心靈中的性質,盡管與傳統一致,康德仍把數學視為對廣延的研究。于是,康德認為,數學對廣延的研究僅適用于心靈中的物體,不適應于外物。他由此反對笛卡爾、伽利略等的數學結構內在于外部自然的觀點。然而,康德哲學的主要目的乃是要為近現代科學和人類自由的可能性奠基。故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導論中說“純粹理性的真正問題”包含在“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一問題中,而該問題又包含三個子問題:純粹數學如何可能?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然而,Ts論題把廣延等空間性視為只是人自身中的性質,而不屬于外物,盡管康德仍保留了第一、第二性質之分,并把廣延等空間性視為第一性質?。由此,Ts論題的確立,導致康德必須對廣延等空間性做出與笛卡爾等的機械論解釋不同的解釋。只有這樣,《純粹理性批判》通過解決“先天綜合命題如何可能”,以為科學奠基的努力才能成功。而且,與笛卡爾、牛頓、洛克等前輩不同,類似萊布尼茲,康德不把廣延視為物體的原初性質,而視為衍生的、需進一步解釋的性質?。由此,解釋空間廣延成為康德為科學奠基的中心任務。遺憾的是,國內學界忽視了康德通過解決空間性問題來為科學奠基的努力。為此,本文將表明,康德對空間性的說明基于其實體和偶性的學說,且與其光以太學說緊密相關。具體而言:首先,康德將空間性視為現象實體(物體)的謂述偶性,而其產生是具有力的實體依照非定域因果性交互作用的結果;其次,康德認為,盡管廣延等性質不是一種從經驗抽象而來的性質,但其產生仍需外感官受物自身刺激以提供空間表象的質料,而光以太則構成聯系物自身和外感官的信息傳播的媒介。《遺著》?的以太證明表明,康德通過定域因果性解釋以太傳遞信息。由此,康德對空間性的說明是定域因果性和非定域因果性的奇特結合。這導致康德為科學奠基的努力只部分成功,因他不僅無法解決幾何化問題,無法回答“科學理論如何描述外部實在”這一科學哲學的中心問題,且導致不可知論及二元論。而如果我們接受量子力學自然變化依非定域因果性進行,定域因果原理不是解釋自然的正確原理?,那么,Ts論題就間接表明,拋棄基于定域因果性的機械論,基于非定域因果性重新為科學奠基,是哲學和科學面臨的根本任務。本文分三部分得出上述結論:首先,分析實體、偶性、力和空間性的關系,表明康德的心靈因果性是非定域性的;其次,分析《遺著》中的物體理論、以太證明及光對信息的傳遞學說,表明康德通過定域因果性來解釋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最后,基于上述結論,分析康德的空間性思想的啟示。

二?實體、偶性、力與形成空間性的非定域因果性基礎

本部分將表明,依照康德的理論,廣延等空間性的呈現是實體間的力的非定域交互作用的結果。

康德認為,特定空間性是對空間這個所予整體的限制呈現出來的,但空間自身不能被知覺?。康德同時表明,就如世界一樣,空間之為整體,須同時具有質料(實體)和形式(實體的聯系或復合)。因每一復合物都被視為一個整體,構成整體的質料的實體就存在交互作用,這種交互作用和實在聯系構成實體的復合的形式。因此,實體處在空間中就已處在交互作用中,空間是交互作用的最高條件。而且,通過空間中的實體間的交互作用,實體就彼此規定對方的狀態?。可見,在Metaphysik L1(1770年代中期),康德就已將空間視為實體間的交互作用的先天條件。在Metaphysik Mronguvius(1782-3)及其后的講座,他進一步將實體的空間性等偶性的產生視為實體間的力的作用的結果。其中心思想可歸結為下述論題:

T1:實體的力的交互作用包含偶性實存的根據,且規定偶性的實存,一個實體的偶性是此實體與其他實體的力的相互作用的產物。

T2:這種力既不是實體也不是偶性,而是實體具有的潛能(faculty)。

T3:每一實體都有原初性力和衍生性力。

T4:偶性的產生需要實體的內在力的發揮,同時需要來自該實體外的實體的力的作用;作用的實體規定被作用的實體的力,以便產生偶性。

T5:精神的存在者不是通過接觸交互作用的。

T6:偶性依存于實體,是其存在的樣態,但不能從一個實體遷移進入其他實體之中。Immanuel Kant, Lectures on Metaphysics, 177-183, 185,327-329.

上述論題清楚表明,康德依照非定域因果原理解釋空間性等偶性的產生。依照定域因果原理,因果作用的傳遞只能連續地從空間中的一點傳給另一點,而這要求因果作用的傳遞必須通過接觸才能進行,而非定域因果原理則不需要這樣?。上述論題明顯違反定域因果原理。首先,依照T2、T3,力伴隨實體的所有存在狀態。依照T1,偶性就是實體的存在狀態和規定。并且,依照T4,偶性的產生是實體間的內在和外在力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產生空間性同時需要依照實體自身及實體間的力的作用。其次,更為根本的是,依照T3、T4、T5、T6,在解釋產生空間性的動力學-數學的結構時,康德承諾非定域因果性。依照T3,實體具有原初的吸引力,而《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把吸引力視為一種超距作用的力,因這種力是一個物質的所有部分直接作用于另一物質的所有部分,由此并不需要通過接觸起作用?。T5就明確斷定這一點。由此,實體間的吸引力的傳遞不是依照定域因果性依次逐點從相互鄰近的空間點傳播出去,而是不經過實體間的接觸即時發揮作用的——實體間的相互吸引力是非定域因果性的。而吸引力發揮的非定域性,如果沒有實體的內在的力,那么,構成此實體的諸部分將不能維持空間中存在的邊界,由此不能成為有確定空間特征(形狀、大小等的不變性)的個體。而T4和T6正好表明這一點。依照T4,偶性的產生是實體具有的內在力及來自其他實體的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導致一個實體的偶性的不可遷移性,論題T6肯定了這一點。最后,在解釋物體的一般性質時,上述論題排除了定域因果模式。康德認為,物體的普遍性質有不可滲透性、聯系和形狀。有兩種解釋物體及其性質起源的模式:機械論模式、自然的或動力學的模式。前者依照運動的傳播來解釋物體及其性質的產生,后者借助設定物體具有我們不能領悟的自然力來解釋這些性質。康德認為伊壁鳩魯、笛卡爾的原子論解釋屬于前者,該解釋通過原子間的接觸來傳播運動,由此產生物體的形狀等性質,并進一步解釋物體的起源、動植物的生成。不難看出,機械論解釋因需要通過原子的接觸來傳播運動,由此是一種定域因果解釋。康德認為牛頓的動力學解釋屬于后者,這種解釋通過引入物體間原初的吸引和排斥力來解釋物體的性質?。而上述論題明確訴求通過實體間原初的吸引和排斥力來解釋空間性,而吸引力的作用是非定域的。可見,在解釋空間性的形成時,康德應用牛頓的自然動力學模式,而排除基于定域因果性的原子論的或機械論的模式。

當然,康德上述論題對空間性等偶性的產生的解釋還不完備,仍留下三個問題:一是,需要區分物自身刺激外感官產生的空間(感性空間)與借助純粹知性概念或范疇呈現的空間(理智空間),并要說明兩種空間所依照的心靈活動機制;二是,康德需要說明外感官如何受物自身刺激產生感性空間;三是,因先驗唯心論把空間及其規定視為人的表象的規定,他由此需要解釋空間表象所依附的主體(人)何以能呈現空間表象,而物自身不能呈現這種表象。下面將簡要分析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康德在《形而上學講義》中開始吸收經院哲學家的范疇偶性(accidens praedicamentale)和可謂述偶性(accidens praedicabile)之分,并對此作了詳細說明。康德認為,范疇偶性被理解為實體的偶性,由此是實體中的某種實在的、肯定的和依存的東西,是對實在的一種謂述。例如,物體的重量、溫熱等就是依存物體的偶性,而物體就這些性質而言自身持存。可謂述偶性被理解為本質的偶性。由于一個事物的本質是那種必然屬于該事物的概念的東西,因此,這種偶性僅在概念之中。例如,一個地方的外形就是一種可謂述偶性,因它不包含任何實存性,而只基于表象該位置的純然形式或方式,由此完全與其質料無關(21)。筆者認為,范疇偶性明顯指處在范疇下的物體的偶性,這種偶性需要經驗性直觀提供感覺質料(如重量、溫熱等),且需要想象力的綜合才能呈現出來。因此,這種偶性能克服不同外感官提供的感覺印象的不可通約性,而將諸感官提供的印象借助純粹知性概念或范疇的統一性功能,構成為一個單一的物體知覺。由此,它們的產生是知性概念化的,是依照知性概念的程序(圖型法)綜合不同感官印象的結果。而可謂述偶性則不同,它是包含在空間這個所予概念之下的純直觀或形狀。所以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明確把形式和廣延視為純直觀,而所有形狀(如三角形)都是存在人心中的純直觀(22)。換言之,空間性是依照直觀形式產生出來的,而直觀形式只存在于空間這個所予概念中。

就第二、第三問題而言,康德從兩方面作出回答。首先,物質不具表象能力,因表象是生命的特征,而物質無生命。且生命不能只唯一依賴物質性的身體,也依賴生命原理(靈魂),而生命原理不是物質的(23)。其次,康德反對泛生論,泛生論認為物質有生命,而這意味著所有物理學之死(24)。與此相應,康德反對斯賓諾莎主義,批評他把空間和時間視為物自身的構成性狀,視為上帝的性質,由此把萬物視為存在于空間中,存在于上帝中(25)。依此兩個回答,康德由此認為空間表象為人特有,物自身是非空間性的。問題是,若空間及空間性特征只是人心中的表象,那么,認識(由此科學)的客觀性就成了問題。因為,依照康德的說法,認識盡管只是心靈的狀態,但這種狀態只有指涉外物才是認識(26)。對此,筆者認為,康德的《遺著》可以解答該難題。下面,本文將結合西方哲學史解釋自然變化的四種模型和康德的物體理論、以太證明學說進行分析,表明在解釋心靈狀態指涉外物成為認識時,康德依照定域因果性進行。

三?物體和以太證明的定域因果性基礎

本部分將表明,康德《遺著》中的物體形成理論和以太證明理論以定域因果性為基礎。

首先,《遺著》發展出關于自然物體形成的理論。其核心思想是,要形成“一種通過其內部和外部的活動力,在基本結構和外形上限定自身,并經受住其外形所有改變的一種物質,即自然物體”(27),物質的內在和外在力必須同時發揮作用。內在力是吸引力和排斥力,吸引力使得物質的諸部分不會擴散而離開物體,排斥力保證諸部分不會因碰撞而擴散至無限遠。而且,宇宙充滿不可壓縮、無重量、不能內聚、不可窮盡、滲透一切及相對人類感官的不可知覺等性質的以太或熱質。一切來自物體外的力都必須通過以太間的接觸,定域地傳遞到物體中。而物體內也充滿以太,以太的無限彈性使物體內的各部分保持位置和形狀不變,由此成為一個自然物體。(28)可見,康德通過定域因果性解釋自然物體的形成及信息的傳播。

其次,更重要的是,《遺著》的“以太證明”部分發展出解釋認識的客觀實在性和有效性的刺激理論。其要點如下:因人類不存在上帝的理智直觀(這種直觀能同時創造其對象),故我們認識的對象最先須從外感官被刺激開始;康德通過歸謬法證明,因真空不是可能經驗的對象,故出自外部物自身的信息須借助充滿宇宙的光以太的傳播才到達我們的身體并刺激外感官,我們才知覺到外物的存在。而且,康德對刺激問題的解釋同樣基于定域因果性。依照康德的說法,傳遞信息的光以太只能通過相互間的接觸,才能依次將來自外部物自身的信息傳遞給人的感官。由此,光以太不能將物自身存在的任何結構信息傳給我們(29)。即,康德認為外部物自身的(空間性等)偶性不能流入我們的感官。在此意義上,物自身是不可知的。

綜上,康德在《遺著》中基于定域因果性來解釋物體的形成和外部物自身的信息傳遞。這導致其陷入不可知論:人類不能認識外部世界。盡管如此,康德的思想仍有重要意義。

四?基于非定域因果原理重建科學的根基——康德的空間性思想的啟示

在康德之前,西方有解釋自然變化的四種因果模型:新柏拉圖主義模型、經院哲學模型、原子論的-微粒論的模型和同種的繁殖模型。這些模型不僅用來解釋一切自然變化,且用來解釋心身和心物關系、人的感覺的產生。雖有關鍵差別,但它們都共享該核心:自然影響是相似像的傳送。即,在因果作用(包括人的感覺的產生)中,作用者把自身流出的像流入接受者,由此對后者產生影響(30)。依照萊布尼茲的觀點,這四種模型都是自然影響(流入)說,其基本觀點是實體間有因果性,而萊布尼茲的前定和諧說拒絕實體間的因果作用(31)。康德接受這些模型的自然影響觀,但他完全放棄其核心思想,堅決否認外物能把其偶性以像的形式流入人的感官中,認識與物的符合關系不能這樣來理解。他由此反對古代哲學家關于概念的真的圖像語言論,認為他們以一種圖像語言包裝概念。他認為在經驗中沒有任何與概念(包括因果性)、判斷和推理相符合的對象存在(32)。康德由此顛覆了近代科學和哲學將空間性視為外物固有的第一性質的思想,與笛卡爾、牛頓、洛克等前輩視廣延為原初的不需解釋的性質不同,康德基于非定域因果性對空間性及其數學上的可表達性給出了革命性解釋。他由此表明,微粒論和機械論不能成功解釋自然變化,不能說明廣延,空間性只有通過實體間超距的、非接觸的非定域因果性才能呈現出來。他由此在科學和哲學史上第一次證明了基于定域因果性的機械論和微粒論不是說明空間性的正確理論。這是他留給科學和哲學的第一個重要啟示。而且,康德對空間性的說明,為基于非定域因果性,并通過拓撲學建立空間性的數學上的可表達性提供了可能。

第二部分表明,空間性是實體間的諸部分的非定域交互作用的結果,這提供了說明空間的拓撲結構的基礎。因為,如果我們把一個實體S的構成部分視為同時交互作用的點的集合,那么,就可根據構成S的點的某個時間t的同時的交互作用來定義S的子集簇T。容易證明,存在這樣的子集簇T構成S的拓撲。由于所有實體都由有限交互作用的點構成,在某一時間t,S屬于T,且每一點都只與S的某些點同時交互作用,而不與S的其他點交互作用。由此,可定義無交互作用的空集φ屬于T。并且,在同一時間t總可有T的有限成員之交仍為T的成員,T的任意成員之并仍為T的成員。即,依照實體S的點的交互作用定義了S的拓撲T,由此使得實體S成為拓撲空間。更重要的是,依照構成實體S的點的交互作用隨時間的變化,拓撲空間化的實體S只要滿足下述拓撲性質就成為度量空間:S為滿足第二可數性公理的T3空間,則S為可分的可度量化的空間。而歐氏空間就屬于度量空間(33)。于是,基于康德的實體的構成部分間的非定域交互作用,為應用拓撲學解釋空間性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這是康德空間性思想的第二個重要啟示。

不過,康德空間性學說也留給后世一個巨大難題,即如何說明數學對自然的應用性的問題。貝納塞爾夫證明,一切人類知識(包括數學知識)的可能性,都需知者與其所知的對象之間的因果聯系。而依照弗雷格等哲學家的邏輯主義,數學對象是柏拉圖意義上的抽象對象,它們如理念一般存在于空時之外。由此,在人類與數學對象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系,邏輯主義根本不能說明數學知識的可能性(34)。盡管貝納塞爾夫針對的是20世紀主流的邏輯主義數學觀,但該批評在某種意義上也適用于康德,因他對空間性的說明同樣未解決數學(特別是幾何學)應用于自然世界的難題。因康德認為數學對象只存在心中,數學命題的真及應用的普遍必然性和有效性基于空間時間的純直觀,數學認識出自概念的構造(35)。盡管他并不像邏輯主義者那樣把數學對象視為處在空時之外,在此意義上康德能避免貝納塞爾夫的批評。然而,因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數學對象及空間性視為空時的直觀形式的產物,而刺激人的外感官的外部物自身不在空時之中。由此,他無法說明作為認識對象的物自身與認知者間的因果聯系,無法解釋數學知識的可能性,無法避免貝納塞爾夫的批評。第二部分表明,康德在《遺著》中試圖通過以太證明,來回答出自物自身的信息如何通過光以太傳遞給人的外感官,以解釋人的空間表象如何與外物相關成為認識,由此說明數學如何能應用于外部世界。但他未成功,因以太傳遞給人的只是離散而不連續的信息,由此,我們不能得到外物的任何結構信息。換言之,與前輩伽利略、笛卡爾試圖通過解決自然的幾何化難題,解釋數學(特別是幾何學)何以應用于自然世界,由此,與確立物理學應用于自然世界的真理性的努力不成功一樣,康德試圖通過解釋空間性來重建近現代科學的根基同樣不成功。依照康德的觀點,運用數學產生的所有空時對象和結構只在人心中,數學由此只能應用于人心中的對象,而無法應用于外物。康德的失敗表明,基于光的定域因果性來說明外物與人類感官間的因果聯系,不能解決數學應用于自然的問題。遺憾的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哲學運動(邏輯經驗主義)未能洞察康德的這個難題。其最重要代表羅素和萊欣巴赫認為,隨著相對論的發現,非歐幾何及其在相對論中的應用,決定性地反駁了康德關于空間的歐幾里德幾何本性的先天真理性學說。他們甚至認為,相對論的發現表明物理空間只能通過非歐幾何來描述。由此,康德的數學哲學甚至其整個理論哲學都被非歐物理空間所反駁(36)。羅素和早期維特根斯坦試圖通過邏輯原子主義發展出關于命題的真的語言圖像論。然而,這種理論需要假定人類語言的邏輯結構同構于外部實在的邏輯結構,由此犯了康德批評過的概念的圖像語言論錯誤。有鑒于此,基于光的非定域因果性,應用拓撲學來解釋外物與人的感官間的信息的連續傳遞的因果機制,并說明人類知識的可能性,是康德為科學奠基留下的重大難題。

[責任編輯:何?毅]

收稿日期:2023-05-13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康德的科學哲學思想研究”(19YJA7200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袁建新,男,湖南寧鄉人,哲學博士,華南農業大學哲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康德哲學與科學哲學,E-mail: yuanjianxin@scau.edu.cn。

①Gary Hatfield, “Kant on the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Time),”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nt and Modern Philosophy, ed. Paul Guye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2.

②Lawrence Nolan, 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The Historical and Ongoing Deb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

③Derk Pereboom, “Mathematical Expressibility, Perceptual Relativit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2, issue 1 (March 1991): 63.

④Geoffrey Gorham, Benjamin Hill, Edward Slowik,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of Nature: Reassessing the Mathematization of Natural Philoso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d. Geoffrey Gorham et al.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6), 4-5, 7-8.

⑤Nancy L. Maull, “Cartesian Optics and the Geometrization of Nature,”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 no.2 (December 1978): 256-257.

⑥Nancy L. Maull, “Cartesian Optics and the Geometrization of Nature,” 253-254, 271.

⑦Nancy L. Maull, “Cartesian Optics and the Geometrization of Nature,” 270-271.

⑧Nancy L. Maull, “Perception and Primary Qualities,” PSA: Proceedings of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1978 (1978): 3.

⑨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 and ed. Pual Guyer, Allan W. Woo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76-177.

⑩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288.

?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46-148.

?Gary Hatfield,“Kant and Helmholtz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The Historical and Ongoing Debate, ed. Larry Nol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305, 312-322.

?Eric Watkins, “Kant on Extension and Force: Critical Appropriations of Leibniz and Newton,” Between Leibniz, Newton, and Kant: Philosophy and Scienc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d. W. Lefèvre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114.

?Immanuel Kant, Opus postumum, ed. Eckart Frster, trans. Eckart Frster & Michael Ros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參見:袁建新《定域因果性與生物學的根基》,《自然辯證研究》2021年第11期,第22-23頁。

?Janiak, Andrew, “Kants Views on Space and Time,”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20 Edition), accessed March 3, 2022,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20/entries/kant-spacetime.

?Immanuel Kant, Lectures on Metaphysics,trans. and ed. Karl Ameriks, Steve Narag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20, 33-36.

?Nicolas Gisin, Quantum Chance: Nonlocality, Teleportation and Other Quantum Marvels(Springer, 2014),101.

?康德《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37-538頁。

?Immanuel Kant, Lectures on Metaphysics, 31-32, 229-231.

(21)Immanuel Kant, Lectures on Metaphysics, 178, 472.

(22)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3, 187-188.

(23)Immanuel Kant, Lectures on Metaphysics, 354, 372, 381-382, 396, 403-405.

(24)Immanuel Kant, Lectures on Metaphysics, 388, 395.

(25)Immanuel Kant, Lectures on Metaphysics. 331, 446, 478.

(26)Immanuel Kant, Notes and Fragments, ed. Paul Guyer, trans. ?Curtis Bowman, Paul Guyer, Frederick Rausche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4.

(27)Immanuel Kant, Opus postumum, 67.

(28)袁建新《康德的〈遺著〉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版,第232-238頁。

(29)袁建新《康德的〈遺著〉研究》,第318-326頁。

(30)Eileen ONeill, “Influxus Physicus,” Causation in Early Modern Philosophy Cartesianism, Occasionalism, and Preestablished Harmony, ed. Steven Nadler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7-49.

(31)Eric Watkins, “From Pre-established Harmony to Physical Influx: Leibnizs Reception in Eighteenth Century Germany,”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6, no.1-2 (1998):136-138, 185.

(32)Immanuel Kant, Lectures on Metaphysics, 426.

(33)參見:熊金城《點集拓撲講義》,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版,第30-31、40-41、143-147頁。

(34)Paul Benacerraf, “Mathematical Truth,” Journal of Philosophy 70, no.19 (November 1973): 661-679.

(35)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87-188, 630.

(36)Carl Posy, Ofra Rechter, eds., ?Kants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Volume Ⅰ: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and Its Roots(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2, 1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欧美精品1区|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一级片| 99视频在线看|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欧美在线国产|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第一|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 欧美久久网| 六月婷婷综合| 国产福利拍拍拍|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噜噜噜|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国产三级成人| 午夜啪啪网|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91黄色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精品国产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av在线5g无码天天|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99在线视频精品|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xxx|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综合|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全裸无码专区| 91娇喘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九九九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国产99在线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