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紅紅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初中生物學教育進入了一個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新階段。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高生物課堂效率。本文以“探究植物生長的光配方”為例,探討如何通過不同的策略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效率。
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生物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在參與北京植物栽培大賽時觀察到的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光的顏色對植物生長有沒有影響?如果將單色光混合在一起照射植物會有什么樣的發現呢?不同植物對光的顏色有不同的偏好性?這一系列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生命奧秘的興趣,他們紛紛嘗試通過探究實驗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探究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教師只是教學情境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
基于真實情境開展跨學科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由于初一學生還沒有開始系統地學習物理知識,容易忽略光的顏色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因此,本節課引導學生進行了跨學科實踐探究,探究了光的顏色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例如,測量植物的葉面積或者株高等可以間接反映光合作用速率的數據時,由于葉片的形狀不規則,要精準測量其面積,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師生討論之后,創新性地運用測量葉片面積的方法進行數據記錄并將實驗結果進行分享,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小組評比積分機制完善實驗設計,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本節課內容不是課本上的常規實驗。探究前,教師按照不同思維層次分小組,輔助學生全面開展小組探究。教師通過評價表的形式針對探究實驗的不同流程分別進行小組內自評、小組間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并打分,最后計算各小組的總積分。
積分機制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小組設計實驗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完善探究的環節。同時,積分的形式也可以提醒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注意規范性,確保了實驗數據的科學性和探究結論的可靠性,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價值感。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基于真實的生物學情境,以小組的形式跨學科探究了光的顏色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教師組織探究活動,并綜合利用多種學科內容、小組評比積分機制等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了生物課堂效率。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