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數字化趨勢、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然選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的創新發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走向精準、高效,為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提供了契機。目前高校思政課數字化建設面臨著數據獲取難度大、信息繭房阻礙大、數字治理保障難等現實困境。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通過健全推進數字思政的體制機制、樹立適合數字思政的教學理念、培育具有數字素養的教師隊伍、搭建優質數字資源的教學平臺等途徑實現。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573(2024)01-0061-07
教育數字化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有力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1]。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明確了教育數字化未來發展的行動綱領。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把“進一步推動數字化賦能”納入2023年工作要點,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明確表示要“深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著力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①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推動人類社會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發生深刻變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數字化趨勢、契合大學生特點的必然選擇,對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抓住數字化發展的時代機遇,用數字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動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以更好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意蘊
數字技術以算法為核心,涵蓋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要素,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物的互聯互通,促進了數據和信息的共享共融。大數據提供的海量教育資源、人工智能衍生的虛擬現實產業、云計算帶來的精準分析測算等數字技術將傳統教學內容轉化為數字化教育資源,將教育對象生成的數據信息納入育人研究范圍,極大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的創新發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走向精準、走向高效,為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提供了嶄新的契機。
(一)賦能高校思政教學內容,從“單調刻板”轉向“豐富精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3]。傳統語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以統編教材和教育部統一課件為主,部分教師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內容時代性薄弱,案例陳舊,脫離現實,難以引起大學生的理念認同和情感共鳴,極大削弱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思政課的道理不能得到有效傳播,無法達到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依托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傳播廣度、育人效度和受眾精度。一是提升教學內容的傳播廣度。數字技術將傳統教學內容創造性轉化為智能化、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和教育素材,能有效拓展思政育人資源的獲取渠道,打破教學資源獲取的時空限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提升思政育人的廣度。通過短視頻、電子書等數字化方式可實現線下資源的云端訪問和在線閱讀,拓展線下資源的育人價值,讓紅色文化博物館、經典紙質原著等教育資源浮上云端,為建設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提升教學內容的育人效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思政課要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以青年人所喜歡、所認同的方式才能講好、講活思政課的道理,提升育人的效度。數字技術驅動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能有效拓展、活化教學資源。依托圖像、聲音、視頻、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技術,原本抽象的理論性文字轉變為具體鮮活的可視化動態內容,冰冷的空洞說教轉化為溫情的內在體驗,立體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數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透徹地體悟思政課的道理,在喜聞樂見中切實把思政課的道理入腦入心,牢固樹立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四個自信”。三是提升教學內容的育人精度。“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4]。準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是提升教育實效,培育時代新人的基本前提。當代青年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互聯網社交平臺是青年學生活動社交學習的日常空間場域,直觀地反映著青年學生的個體特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能有效監測、挖掘、收集、分析青年學生的群體共性和個體特征,準確捕獲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內心關切,輔之以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整合能力,將時代印記、生活日常轉變為思想政治教學素材,以分眾化的方式實現教學資源的精準推送,有針對性地回答青年之問,打造個性化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啟智潤心。
(二)創新高校思政教學方式,從“供給驅動”轉向“需求驅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4]。以學生需求為驅動的思政課教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應有之義,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重要抓手。在傳統語境下,由于學生人數多、課程理論性強等客觀因素,思想政治理論課多為大班授課,以供給為驅動,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課堂講授對理論知識進行“大水漫灌”式的單向輸出,忽視了學生的個體需求和主體地位,課堂缺乏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交流合作,難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使命。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通過分析學生的各類數據要素精準得出不同的個體需求,有效推動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型,從“大水漫灌”向“小水滴灌”轉變,同時通過互動平臺的打造,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和價值觀的開放場域。一是打造因事而化的教學陣地,進行網絡育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已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空間,要提高網絡育人能力,扎實做好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1]。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數字化場域建構話語權,利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快速準確了解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的思想動態,及時推送符合馬克思主義立場的觀點方法、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優質內容,精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打造因勢而新的教學場景,構建沉浸式體驗。元宇宙、動感交互等數字技術具有強烈的“具身性”,對打造以沉浸式體驗、虛擬化交流、仿真性參與為特點的虛實結合的育人場景具有重要作用。“沉浸式互動教學情境和個性化的智能學習方式”生成了“全新的教學互動模式”[5]。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的互動融合給學生帶來多感官參與的跨時空學習體驗,讓學生對歷史事件身臨其境,與歷史人物共時交流,塑造出有血有肉、有形有魂的思政課堂,能極大撼動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催化情感,升華認識,達到育人育心的效果。三是打造因時而進的教學場域,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將數字技術和思政教學深度融合,探索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課前通過網絡數據分析,對學生學情進行精準畫像;課中針對學生思想認知的痛點和癢點,進行抽絲剝繭式的針對性解惑;課后通過網絡云平臺實踐,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貫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聯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校社互動中增強全過程育人的實效性。
(三)優化高校思政教學評價,從“片面固化”轉向“多元動態”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6]。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評價者依據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運用測量與統計分析,通過信息反饋,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與效果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作出價值判斷的活動”[7]。數字技術能有效提升測量、統計、分析的全面性、準確性和科學性,實時反饋評價意見,為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評價,提升教學評價的成效提供了新的機遇,能有效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學評價途徑單一,樣本量小且主觀色彩濃烈的弊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評價多元化、動態化發展,做到全面客觀、科學精準地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數字技術快速的計算能力、強大的存儲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能動態實時記錄教學的相關情況,實現評價主體多元,促進知識、能力和價值三維評價統一,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精準把脈,為推動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對癥開方打下扎實良好的基礎,為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強大有力的支持。一是以大數據為支撐助力個性化教學評價內容設計。根據對學生個體的精準畫像,生成個性化的評價內容,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方向,施行個性化教學,生成新一輪評價內容,實現結果評價由靜態固化轉向動態發展,助力學生成長,彰顯育人導向。二是以大數據為驅動強化過程性評價。利用大數據信息監測、處理和反饋功能,對課堂參與度、課堂認同度、任務完成度等各項指標進行學前、學中、學后全過程評估,建立學情追蹤測評系統,全面動態實時跟蹤研判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狀態,個性化分析學情,精細化管理,挖掘教學過程中的漏洞和不足,聚焦學生發展著力點,以數字化、顯性化的方式生成可視化結果進行動態反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培根鑄魂提供數據支撐,在科學監測、精準分析和反饋提升中激發教學內生動力。三是以數字技術為依托提升評價認同。教學評價是師生間一種特殊的評價活動,只有相互認同的評價才能有效發揮修正教學問題,提升教學效果的正面導向作用。在傳統語境下,由于時間上的錯位、空間上的分離,教學評價傳達到評價對象往往具有時間延后性和空間距離性,評價主體之間就評價意見難以進行深度吸收、溝通和對話,導致教學評價往往難以形成雙向認同,最終淪為形式主義,達不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效果。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評價能將評價信息實時輸送到評價對象的客戶端口,為評價主體提供交換意見、溝通想法和公平協商的動態交流平臺。同時線上對話的方式能為雙方對意見進行思考留下空間,有效消解當面交流的沖突風險,對于理性溝通意見、增進師生了解、和諧師生關系、提升評價認同、加強師生合作、改善教學實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困境
和人類歷史上其他眾多的科學技術產物一樣,數字化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新機遇、新路徑、新發展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風險、新挑戰、新問題。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數據獲取難度高、信息繭房阻礙大、數字治理保障難等現實困境,機遇和風險同生共存。
(一)數據獲取難度高
數據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化建設的核心要素,是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前提。學情分析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完整客觀地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對象在日常生活、課堂學習、課外活動、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行為數據,精準描繪出當代大學生的群體畫像和個人畫像,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精度和效度。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完整的個人數據獲取難度極高。一是因為大學生校外活動的數據難以獲取。在開放的時代環境和校園環境下,大學生的生活不再囿于校園之內。校外的活動數據是構成大學生精準畫像的重要部分,但在現有條件下,難以獲取校外數據。二是因為高校數據平臺建設薄弱。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信息化建設正在逐步推進,但是大部分高校尚未建成一站式、全鏈條的數據采集平臺。數字化建設主要集中在科研成果統計、教務教學管理等行政領域,極少關注和采集大學生在課外生活、網絡言論、人際交流等方面的數據。三是因為校內存在數據孤島現象,校內各個管理部門和管理單位之間共建共通共融的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理念尚未形成,數據信息壁壘嚴重,數字資源共享和整合欠缺。四是因為高校對于數據挖掘的意識不強。社會物理學家認為,“人們的實際行為與‘想法流之間有著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而得到的可靠數量關系”[8]。通過大數據,能從特定群體的行為數據中挖掘其行為背后的心理和思想。高校思政課老師如果能從行為數據中準確研判大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思想動態,將極大提升思政育人的成效。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素養普遍不高,尚未形成數據采集和挖掘意識,不重視學生數據的收集工作,往往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對學生思想做出主觀判斷,無法做到依靠準確的數據科學研判學生意識形態走向。
(二)信息繭房阻礙大
算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化建設的關鍵要素,是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條件。算法本質是以大數據和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數學模型和計算機程序。能準確分析受眾的需求和好惡,進行精準化的信息推送,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體驗是算法推薦的重要特點。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算法推送是數字賦能的應用典型。一方面算法能科學分析網絡用戶所關注、所喜愛、所厭惡的內容,實現精準推送,滿足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差異性需求。另一方面,算法作為一種理性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備價值理性,只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進行信息推送,因此對于使用者的信息辨別能力、處理能力、選擇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如果網絡用戶只選擇和關注自己喜歡的信息,長期以往就容易陷入信息繭房和信息圈層化的怪圈。大學生處于成長階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難以完全駕馭大數據。在碎片化、高密度、強刺激的網絡信息推送環境中,常常無法逃脫單一的信息圈層,致使視閾狹窄化、思維片面化、思想封閉化。面對網絡錯誤思潮、虛假謠言等不良信息,由于缺乏辨析能力,往往深陷迷途,面臨著價值扭曲化、思想偏執化等問題風險。思政課教師要敏銳捕捉學生的思想異常,努力提升大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要根據大學生的個體情況,加以科學的分析、合理的利用、正確的強化、適當的引導,這樣才能有效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降低信息繭房的阻礙,更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魂。
(三)數字治理保障難
數字治理是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保障。只有統籌好安全和發展的問題,才能切實落實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數字化技術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路徑、新發展,但是同時,高校也面臨著數字治理、數據安全等新的風險和困境。一是數據泄露隱患較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化建設是全要素全過程的系統工程,涉及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搜索、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推送、數據共享、數據反饋等諸多環節,各個環節都面臨著數據泄露的安全隱患。學生個人數據一旦被泄露,將對學生的生活、學習造成極大的困擾,會對學生的尊嚴、財產、隱私等造成損害或損失,后果不堪設想。二是數字治理體系尚未形成。目前高校數據管理機制、風險防控機制、數據反饋機制、應急處理機制等尚未建立,數字化建設的邊界模糊不清,整體呈現出較為混亂的局面。三是數據安全治理能力不足。缺乏專業的數據管理人員,校園防火墻建設、風險評估能力、師生數據安全意識都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高校如何正確處理好精準靶向和個人隱私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數字治理保障,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三、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體制機制、教學理念、教師隊伍、平臺建設四個方面統籌推進,促使數字技術、數字理念、數字思維、數字能力、數字資源等要素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入融合,充分激發教育發展活力,深入推動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
(一)健全推進數字思政的體制機制
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項全要素、全場景、全過程的系統工程,必須保持大局觀、整體觀、全局觀,堅持系統思維,將其落實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體現到學校機構、體制、制度等的設計、安排、運行之中。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是落實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所在。首先,學校要加強數字化頂層設計,以數字化總體架構設計、數字化總體規劃確定目標愿景,夯實核心基礎,完善智能網全覆蓋等基礎設施,全面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逐步建立起校級層面的統一領導機構對數據資源進行管理,將數字技術逐漸融入教、學、管、評等教育教學各環節各方面,建立健全工作領導機制、數據管理機制、技術支持機制、平穩運行機制、反饋評價機制、應急處理機制等“六位一體”工作機制,為數字化賦能提供優良沃土。其次,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融合共享安全的數字化思維。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全局高度,統籌規劃、科學論證,設立規范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數據技術標準,打破各管理部門、各管理系統間的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全鏈路貫通。同時,劃定數字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法邊界及延伸范疇,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數據治理管理部門,制定數字思政的倫理規范,強化對數據信息使用和安全情況的審查、監管、監督、預警和問責機制,保障高校思政課數字化建設的倫理治理。再次,要打造新型智慧校園。回應數字化轉型需要,迭代升級教學設施、科研設施和公共設施,進一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管理、教學、學習、研究等全過程的智能化,以促進學校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交互融合,促進校園內各育人環節信息設備終端的高速互聯、開放共享、數據互通、應用協同、交互可用。最后,要打造思政內容精準傳送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持續追蹤和分析學生的興趣特長、成長需求、學習生活等特點,通過對各項思政教育數據要素進行采集、分類、歸納、整合,并構建起精準、敏捷、有效的思政教育信息處理系統,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征和感官規律,從而實現對高校“數字思政”教育資源的充分掌握與利用,不斷創新思政資源的表達形式和呈現方式,精準化、精細化、精致化向學生投放優質思政內容,切實做到精準滴灌、潤物無聲。
(二)樹立適合數字思政的教學理念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決定著有什么樣的教學實踐。“教育數字化不單單是一場技術變革,更是一場思維與認知的變革”[9]。樹立數字思政、精準思政、協同思政一體化協同推進的教學理念是推動數字化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落地落實的重要前提。一是要把“數字思政”理念深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主體。高校要營造數字化育人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數字化條件,通過完備數字化設施、豐富數字化資源、搭建數字化平臺等方式全方位保障學生學習的高效率和生活的幸福感,幫助學生養成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的思維習慣與學習習慣;二是要把“精準思政”理念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各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10]。掌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條件。高校要精準把握教育對象,基于大數據全面分析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情和實際需要,增強思政教育針對性;要精準對接供給端和需求端,基于數據需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同時要注重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重視人文元素與思政教學數字化建設的有機融入,彰顯人文價值,體現人文關懷。三是要把“協同思政”理念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各層面。構建高校各部門貫通、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協同育人體系,共建共享數據大平臺,完善組織架構,搭建全網絡全媒體傳播矩陣,積極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形態數字化轉型,充分實現“人人、處處、時時”可用可學。四是要注重持續更新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數據庫。一方面,要結合現實情況建設思政課教師網絡教學資源庫,開發虛擬仿真訓練平臺,積極研發和豐富圖文、音頻、視頻、虛擬仿真等多形式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數字化能力,全鏈條、多層次開展教師數字化素養培訓,實現培訓全方位覆蓋,使思政課教師具有強烈的數字化意識、必備的數字化知識和熟練的數字化教育工具應用能力,滿足數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
(三)培育具有數字素養的教師隊伍
數字思政,要適應青年大學生自帶數字基因的時代特色,要善于以數字思維開展教育教學,以打造主流化、個性化、創意化的數字思政課堂,這對思政教師隊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1]。數字技術需要通過具體的人才能得以實現,故教師隊伍是否具備數字素養直接關系到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終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熟練駕馭數字技術,涵育數字素養,明確數字技術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前提,保持數字技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適度張力,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具備數字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樹立數字觀念,認識到利用數字技術資源進行教育實踐創新改革的緊迫性,深入了解數字信息技術在當前教育轉型中的重要價值、風險挑戰和未來發展潛力,進而自發打破傳統教育的思維慣性,主動開啟創新探索,逐漸實現學科知識傳授者到協助者、引導者的身份轉變。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提升數字技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增強融入數字化浪潮的數字工具的使用能力、數字技術的創新能力、數字信息的挖掘能力、數字社群的交往能力、數字運用的批判能力以及數字安全的保障能力,用數字化技術客觀研判學生思想動態,聚合教學素材和資源,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更好地提升開展數字化專業教學研究和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進教學實踐的能力。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多走出去,將現實中的“數字”引入課堂中來。比如,將田野鄉村、科研院所、工廠車間“搬”上“云端”,與革命人物、時代楷模、大國工匠時空對話,將思政課堂打造成集科技力度、理論溫度、學生熱度的新式課堂。又如,我國很多地方紅色資源豐富,思政課教師可以將紅色文化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為大學生帶來全方位、立體式、沉浸式的體驗,增進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四)搭建優質數字資源的教學平臺
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發揮具有重要影響。由于經濟、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區域間教育資源存在分配不均的現象,尤其是在農村偏遠地區,教育資源依舊欠缺。建立優質數字資源共享的教學平臺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公平重要論述的有力舉措,是讓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全體人民、惠及全體人民的關鍵一招,對推進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在智能化發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智能化技術的獨特優勢,創新發展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智聯化場景”[12],以教育現代化進一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是依托數字技術,挖掘思政課程以及其他學科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量”,優化思政政治教育資源的“質”。同時,運用數字技術打破傳統教學資源的時空限制性、數量有限性、教法局限性和層階差異性,實現傳統教學資源電子化、智能化的數字轉變,為優質豐富的教育資源面向全民開放共享打好基礎。二是推進思政課教學資源庫建設,搭建教學資源建設、學習、共享和交流一體化平臺。結合思政課課程標準及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基于地方、學校特色資源,建設在線示范課程庫,制作微電影、短視頻、原創音樂等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立體化、菜單式教學內容。三是自建大數據平臺,通過對碎片化信息進行采集、存儲、分析、加工、提煉,進行有價值的篩選、串聯和整合,把碎片化的信息轉變為“全面優質素材的教育內容”[13],引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達到更新拓展學生知識框架,提升教學的針對性、系統性和有效性的良好效果;同時依據教學目標,利用大數據平臺篩選出學生關注的有用信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四是打造“互聯網+思政課”平臺,通過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逐步搭建集資源整合、實時交流、評價反饋等功能服務于一身的智慧思政課云平臺,推動思政課教學平臺朝著協助式知識輸出、精準化瞬時反饋、閉環式探究學習與場景化教學研究的整體化、系統性、多維度方向發展。
四、結語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數字化轉型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具體舉措,是提升思政課吸引力、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現實需求,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時代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讓高校思政課兼具“全面性、多向性、精準性、定制性”[14]的特點和優勢。在新的歷史方位,高校要將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入融合,激發教育改革創新活力,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全時空全維度育人育才矩陣,實現數字化賦能增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立根鑄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人民頭腦、凝聚人民力量,培養一批又一批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引領數智時代進一步實現新發展。
注釋: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302/t20230221_1046541.html。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18):4-9.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3]習近平.“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03-07.
[4]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5]安靜.5G技術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機遇、挑戰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4):118-123.
[6]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0(30):11-15.
[7]馮剛, 彭慶紅, 佘雙好,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330.
[8]何大安.大數據思維改變人類認知的經濟學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8(1):47-57.
[9]劉星煥,何玉芳.以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機理、現實梗阻及實踐路徑[J].理論導刊,2023(10):104-108.
[10]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1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5.
[12]蓋逸馨.以教育數字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6):34-35..
[13]黎博,戴成波,譚超.高校思政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4):75-77.
[14]豆素勤,王強.數字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現實困境及突破路徑[J].學術探索,2023(2):149-156.
責任編輯:彭青
The Value, Difficulties and Practical Path of Digital Empower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Li Lingyu1,2
(1.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2.Chongqing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Consultancy of Cyber Public Opinion and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digitization and cultivate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oud computing has promote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y have helped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more precise and efficient,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build a new eco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digit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facing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data, in information cocoons, and in ensuring digital governance.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four major channels: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promoting dig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eaching concepts suitable for dig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a teaching team with digital literacy, and building a teaching platform with high-quality digital resources.
Key words:educational digitiz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value;difficulties;practical path